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先秦和古希腊的言辩修辞
1
作者 宗守云 施媛媛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1年第10期7-11,共5页
我国先秦和古代希腊时期在修辞学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通过从言辩修辞的角度出发,对这两种不同的言辩修辞文本进行对比分析。由于先秦和古希腊在修辞方面的共性,二者存在以下共同点:言者的智慧性、言辞的雄辩性和言效的理想性;而由于... 我国先秦和古代希腊时期在修辞学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通过从言辩修辞的角度出发,对这两种不同的言辩修辞文本进行对比分析。由于先秦和古希腊在修辞方面的共性,二者存在以下共同点:言者的智慧性、言辞的雄辩性和言效的理想性;而由于文化的差异,二者存在的不同点分别为:社会性和本体性、利益性和知识性、精英性和大众性。对先秦和古希腊言辩修辞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对整个修辞学体系系统性的认识和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辩修辞 对比分析 修辞共性 文化差异
下载PDF
言辩与沉默:荀子的言辩思想
2
作者 苏晓冰 《宜宾学院学报》 2015年第9期85-91,共7页
荀子十分重视言辩思想,提出"君子必辩",其中不仅讨论了君子之辩与小人之辩的不同,还涉及论辩之技艺、辩说之困难等具体方面。在"君子必辩"的同时,荀子还言"虽辩,君子不听",认为言之不当礼义时莫若不语。... 荀子十分重视言辩思想,提出"君子必辩",其中不仅讨论了君子之辩与小人之辩的不同,还涉及论辩之技艺、辩说之困难等具体方面。在"君子必辩"的同时,荀子还言"虽辩,君子不听",认为言之不当礼义时莫若不语。在重视言辩的同时,荀子又说"君子至德,嘿然而喻",这一论断超越言辩而直指言辩主体自身的德行,从而与"虚一而静"等命题一同突出了修德这一面向。从"君子必辩"到"君子至德,嘿然而喻",荀子讨论"言辩"的声音越来越小以至于冥冥默默,这个大的趋向也暗示着,为学之关键仍在于学以为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言辩 沉默
下载PDF
不辩与不得不辩:孟子与庄子的言辩观念比较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锺福强 《管子学刊》 2021年第2期44-59,共16页
善辩如孟、庄,其实都处于不辩与不得不辩的张力之中:"不辩"的观念来自于学术渊源与自身思想对言辩本身的警惕和省察,而"不得不辩"的行动则是对战国时期风行的公共论辩的现实回应。欲理解孟子与庄子言辩观念的内在张... 善辩如孟、庄,其实都处于不辩与不得不辩的张力之中:"不辩"的观念来自于学术渊源与自身思想对言辩本身的警惕和省察,而"不得不辩"的行动则是对战国时期风行的公共论辩的现实回应。欲理解孟子与庄子言辩观念的内在张力,有必要先考察孔子与老子围绕"言"与"名"的言辩观念以及好恶情感的介入。孟子与庄子分别绍继孔子与老子的思考,进而透过"言""心""气"诸概念从语言、心性、气论、情感各层面反思辩论本身,并检讨言论观点的产生与接受机制,由此促使孟、庄在不辩与不得不辩的张力之中采取了迥然不同的辩论姿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庄子 言辩 好恶
下载PDF
“书言象意之辩”中的感觉逻辑
4
作者 贡华南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3-152,共10页
中国思想中的“书言象意之辩”也是视觉、听觉、味觉思想方法之争。《道德经》重在超越视觉性的“名”与听觉性的“言”,而归向“执”“抱”“味”等“体”的方法。《系辞》“书言意之辩”揭示视觉性表达、听觉性表达的有限性,主张以阴... 中国思想中的“书言象意之辩”也是视觉、听觉、味觉思想方法之争。《道德经》重在超越视觉性的“名”与听觉性的“言”,而归向“执”“抱”“味”等“体”的方法。《系辞》“书言意之辩”揭示视觉性表达、听觉性表达的有限性,主张以阴阳相感的“象”表达“意”,并以感、体作为基本方法论。《庄子》“书语意之辩”揭示视觉性的“书”与听觉性的“语”“言”之表达缺陷,而归止于“得心应手”,并以“体道”“卮言”示之。王弼“言象意之辩”自觉区分“然”与“所以然”两个层次,同时区分了两个层次的“体”,又将“心神”之“体”提升为通达“所以然”的思想方法。“体”的展开,自觉消弭与对象的距离、与对象交融,以对象充实自身,通过自身呈现对象,这正是味觉性思想方法。超越视觉、听觉,归止于味觉乃“书言象意之辩”展开的感觉逻辑,体现出中国思想史方法论的高度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意之 视觉性语词 听觉性语词 味觉性语词
下载PDF
跨语实践中的“言”“意”之辩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倩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12,共4页
几千年来,中西诗学不约而同地关注"言""意"之辩,或者说语言与它所表达的思想、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双方对此理解与表述的角度均不尽相同。文章主要通过梳理中西诗学传统及其交叉点即西方汉学界关于此问题的讨论... 几千年来,中西诗学不约而同地关注"言""意"之辩,或者说语言与它所表达的思想、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双方对此理解与表述的角度均不尽相同。文章主要通过梳理中西诗学传统及其交叉点即西方汉学界关于此问题的讨论,比较不同诗学传统的共通与歧异,同时借此个案来考察跨文化过程中概念变化及意义生成的复杂语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之 跨语实践 西方汉学
下载PDF
俞樾“内经辩言”的校勘方法 被引量:1
6
作者 施观芬 《医古文知识》 2000年第3期38-39,共2页
关键词 《内经 校勘 俞樾
下载PDF
导致中美“言”“辩”观之差异的古代哲学因素
7
作者 张沛沛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98-99,共2页
中国人和美国人对“言语”与“辩论”持有截然相反的态度。中国人对巧言善辩一向持反感态度,认为它是产生不和谐的祸道之一;而美国人则认为言语是表达思想的最有效途径,有利于解决分歧。不同的古代哲学是导致中美“言”“辩”观之差异... 中国人和美国人对“言语”与“辩论”持有截然相反的态度。中国人对巧言善辩一向持反感态度,认为它是产生不和谐的祸道之一;而美国人则认为言语是表达思想的最有效途径,有利于解决分歧。不同的古代哲学是导致中美“言”“辩”观之差异的原因。中国古代儒家对“仁”、“礼”、“和”的追求以及道家对“无为”的追求是其“言”“辩”观的哲学基础。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修辞学则直接导致了美国的“言”、“辩”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与“ 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 古典修辞学
下载PDF
审美范畴辩言
8
作者 洪凤桐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3期64-69,共6页
在以往的美学研究中,审美范畴问题是被搞得最为混乱的问题之一。一些人常常把审美范畴同美学范畴、美的范畴混淆起来,不加严格区分地使用这些概念。同时也有一些人明确主张废弃这些概念。这样就给我们提出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审美范畴,... 在以往的美学研究中,审美范畴问题是被搞得最为混乱的问题之一。一些人常常把审美范畴同美学范畴、美的范畴混淆起来,不加严格区分地使用这些概念。同时也有一些人明确主张废弃这些概念。这样就给我们提出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审美范畴,它与美学范畴、美的范畴等概念究竟有何区别;二是审美范畴与审美活动究竟有什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范畴 美学范畴 审美活动 概念思维 审美对象 审美价值 美的本质 克罗齐 当代美学
下载PDF
孟子言“辩”的历史文化特点及其逻辑意义
9
作者 张蕾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99-104,共6页
先秦时代,社会形态的变革带来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现象,造就了孟子好辩的大背景。孟子善辩,言“辩”艺术高超,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直接论证,逻辑严密;譬喻类推,生动活泼;气势如虹,浩气凛然;服务政治,欲正人心。孟子主张诸侯实... 先秦时代,社会形态的变革带来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现象,造就了孟子好辩的大背景。孟子善辩,言“辩”艺术高超,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直接论证,逻辑严密;譬喻类推,生动活泼;气势如虹,浩气凛然;服务政治,欲正人心。孟子主张诸侯实行仁政,批驳诡辩,教人向善,其言“辩”的逻辑伦理化意义重大而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历史文化特点 逻辑意义
下载PDF
荀子“辩言”论的时代特征和理论意义
10
作者 涂光社 《保定师专学报》 1999年第1期38-44,共7页
春秋战国的社会政治由分封制逐步向中央集权制过渡,学术的主流亦由自主型向实用政治和君主专制的从属型转变。战国后期,汉语已改变了古简的面貌,有了更充分、准确的表现力,诸子和游说之士的论辩既从思辨的深度、广度上也从文辞修饰... 春秋战国的社会政治由分封制逐步向中央集权制过渡,学术的主流亦由自主型向实用政治和君主专制的从属型转变。战国后期,汉语已改变了古简的面貌,有了更充分、准确的表现力,诸子和游说之士的论辩既从思辨的深度、广度上也从文辞修饰上大大促进了汉语的发展;荀子上承诸子,在学术的许多方面是总其成者,又开启了秦汉学术,甚至可以说是汉代重建学术的先导;同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旬子 实用政治 秦汉学术 "论" 时代特征 理论意义
下载PDF
词锋语利 意显理豁——谈复旦大学辩手妙用“仿拟”
11
作者 黄祖泗 《语文知识》 1995年第10期20-23,共4页
1993年8月,代表中国大陆学校参赛的复旦大学辩论队在狮城举行的“首届国际大专辩论赛”上,口“诛”剑桥,言“伐”悉尼,最后将台湾大学队“斩”于马下,继1988年第二届亚洲大专辩论赛勇执牛耳之后又蟾宫折桂,为中华学子再写辉煌。深入分... 1993年8月,代表中国大陆学校参赛的复旦大学辩论队在狮城举行的“首届国际大专辩论赛”上,口“诛”剑桥,言“伐”悉尼,最后将台湾大学队“斩”于马下,继1988年第二届亚洲大专辩论赛勇执牛耳之后又蟾宫折桂,为中华学子再写辉煌。深入分析复旦大学辩手的言辩技巧,其中一个最为明显的特点,便是“仿拟”修辞格的精妙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旦大学 仿拟 道德 论赛 中国大陆 修辞格 必要条件 言辩 说服力 台湾大学
下载PDF
俞曲园辩《内经》又论“废医”
12
作者 胡正旗 闵锐 《家庭中医药》 2018年第4期13-15,共3页
中国近代医学发展史上,曾有过一场关于国医存废的激烈争论,这场争论的发起人,一般认为是清末国学大师俞樾。然而俞樾本意是否全盘废除中医,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俞樾(公元1821—1907年),字荫甫,号曲园(取《老子》"曲则全"之意)... 中国近代医学发展史上,曾有过一场关于国医存废的激烈争论,这场争论的发起人,一般认为是清末国学大师俞樾。然而俞樾本意是否全盘废除中医,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俞樾(公元1821—1907年),字荫甫,号曲园(取《老子》"曲则全"之意),浙江德清人。他本为晚清朴学(清代文化学派,考据学,以经学为研究中心)硕儒,生平专事讲学著述,著作等身,其中甚至还有一部《内经辩言》,阐发艰奥甚多。但他寿数既高,遭逢世事必然不少,又适逢西学东渐,前所未见之学问纷至沓来,眼花缭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俞樾 医学发展史 文化学派 考据学 硕儒 朴学 学东 经学 研究中心
下载PDF
论先秦和古希腊的伦理修辞
13
作者 宗守云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2年第12期1-6,共6页
先秦和古希腊的伦理修辞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其共性表现为,目的的实在性,主体的精英性,方式的反合性。其差异表现为务实性和求真性,互补性和对立性,建设性和批判性。先秦和古希腊的伦理修辞的共性是社会背景和主体认知造成的,其差异是文... 先秦和古希腊的伦理修辞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其共性表现为,目的的实在性,主体的精英性,方式的反合性。其差异表现为务实性和求真性,互补性和对立性,建设性和批判性。先秦和古希腊的伦理修辞的共性是社会背景和主体认知造成的,其差异是文化不同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修辞 言辩修辞 认知 文化差异
下载PDF
画龙点睛的说话艺术 被引量:1
14
作者 别业清 《阅读与写作》 2004年第4期11-12,共2页
讲究说话的艺术,说好“画龙点睛的话”至关重要。所谓画龙点睛的话就是要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含义,以少胜多,一语中的。这里略说几种画龙点睛的说话艺术。
关键词 说话艺术 巧设迷宫法 出奇制胜法 模糊应答法 以诚待诚法 虚实相生法 顺向劝说法
下载PDF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对交际模式的影响
15
作者 孙建龙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3期111-114,共4页
隐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越来越受到关注,而价值观是隐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西方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差异如天人观差异、“言”“辩”观差异、“群”“己”观差异和时间观差异等入手,探讨价值观差异对双方交际模式的影响,以便人们了... 隐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越来越受到关注,而价值观是隐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西方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差异如天人观差异、“言”“辩”观差异、“群”“己”观差异和时间观差异等入手,探讨价值观差异对双方交际模式的影响,以便人们了解在交际中应该注意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观 ”“”观 ”群”“己”观 时间观
下载PDF
关于老子的“多者不善”论——老子人性论考
16
作者 尹振环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2期49-53,共5页
道法两家论人、论人性,实发源于老子的“多者不善”论。甚至荀子的性恶论的形成,也与“多者不善”论有关系。可惜后人竟悄然无迹地将其掩盖、篡改了。一时代最古、手迹最真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下简称帛书《老子》),有两句醒... 道法两家论人、论人性,实发源于老子的“多者不善”论。甚至荀子的性恶论的形成,也与“多者不善”论有关系。可惜后人竟悄然无迹地将其掩盖、篡改了。一时代最古、手迹最真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下简称帛书《老子》),有两句醒目的文字:“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帛书老子44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尹文子 论人 善者 无迹 习相远 羞恶之心 礼义 焚符破玺 善端
下载PDF
老子愚民思想考
17
作者 尹振环 《贵州文史丛刊》 1985年第3期42-49,共8页
人们大都知道老子是倡导愚民的思想家但并不知道老子愚民的根本办法智者不智。这智者不智对于文人学士来说,未免难于接受,对于封建统治也未必有利。于是它被巧妙地冲淡了,篡改了。要恢复老子原来的思想面貌,需要以时代最古、手迹最真的... 人们大都知道老子是倡导愚民的思想家但并不知道老子愚民的根本办法智者不智。这智者不智对于文人学士来说,未免难于接受,对于封建统治也未必有利。于是它被巧妙地冲淡了,篡改了。要恢复老子原来的思想面貌,需要以时代最古、手迹最真的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为依据,作一系列缜密的考证。先从老子的“无为”思想谈起。无为与愚民司马迁将老子的思想归纳为八个字:“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如果再浓缩一下,“无为”二字就可以了。什么叫“无为”呢?“无为”既是一种政治主张,也是一种政治道德说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说教 无为自化 二字 文人学士 天地之间 知者 贵州文史丛刊 《韩诗外传》 会说话
下载PDF
《鲁人好钓》双解
18
作者 洛美 《语文世界(中旬刊)》 2005年第4期20-,共1页
关键词 双解 渔具
下载PDF
The Oral Language as the Primary Medium Among Men
19
作者 Laura Trujillo Linan 《Sociology Study》 2014年第9期774-782,共9页
Nowadays, language has gained great importance due to mass media which allows men to interact with other people anytime and anywhere. Some issues arise: Do media change the way we communicate? Are there any means in... Nowadays, language has gained great importance due to mass media which allows men to interact with other people anytime and anywhere. Some issues arise: Do media change the way we communicate? Are there any means in particular that can help people to communicate better? This paper finds the route for individuals to communicate better, understand each other, and promote values of both our society and culture demand. Three main issues are presented to reach this goal: Firstly, the platonic theory about names, if things are called by convention or by its nature. Secondly, three methods by which these names are used: the grammar, the rhetoric, and the dialectics. Lastly, how orality is a fundamental means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Each of these subjects will become arguments to support that dialogue is the most suitable and human way for men to communicate, because it gives the necessary tools to man to build himself according to his nature, that is to say, the search for the good and the rational perf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EKS LANGUAGE orality trivium MCLUHAN
下载PDF
Informal Logic: Between Logic and Epistemology
20
作者 Iryna Khomenko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3年第11期1051-1060,共10页
Nowadays researchers working in various fields study the issues of argument. They represent different approaches which distinguish wi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mprehension of argument problems. Informal study of a... Nowadays researchers working in various fields study the issues of argument. They represent different approaches which distinguish wi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mprehension of argument problems. Informal study of argument is one of the approaches. The key reason of its appearance was the criticism of formal logic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Researchers consider the argument from the different point of view. Formal dialectics and pragma-dialectics were based on dialectics. Contemporary rhetorical theories of argument were created on the rhetorical grounds; theory of speech acts on the basis of practical philosophy etc.. This paper is devoted to some theoretical problems of informal logic which was formed on the logic background in the late 70's. In spite of numerous papers, books, and text-books on informal logic published over the last thirty years, logicians has not achieved consensus so far on many issues. Among the numerous problems are: what is the subject matter of informal logic? Does informal logic belong to the realm of logic? Is it applied epistemology? What is a real argument? And what are the criteria for evaluating of such argu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GIC informal logic formal logic EPISTEMOLOGY ARGUMENT evaluation criteria of argument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