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目”两旁讹混例说
1
作者 王超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00-106,共7页
讹混是汉字演变规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日”“目”两旁因形体相近和“变形义化”因素存在,用作偏旁时在出土文献和传世古书中便极易发生讹混,讹混的形体还会作为异体流传下来。本文先从两字形体演变出发对“日”“目”两旁发生讹混的... 讹混是汉字演变规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日”“目”两旁因形体相近和“变形义化”因素存在,用作偏旁时在出土文献和传世古书中便极易发生讹混,讹混的形体还会作为异体流传下来。本文先从两字形体演变出发对“日”“目”两旁发生讹混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再结合具体字例对该字不同阶段的不同形体和所含字义进行细致考察,以此揭示“日”“目”两旁分别与同一构形因素组合时,其演变过程中形体与义的互动关系,以及讹混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义化
下载PDF
《左传》“以枚数阖”“识其枚数”发覆——兼论“枚”“板”“杖”的讹混
2
作者 常广宇 《中国文字研究》 2024年第1期141-148,共8页
故训对《左传·襄公十八年》“以枚数阖”、《襄公二十一年》“识其枚数”的解读莫衷一是,既涉及对《传》文的理解,也牵涉到对杜注的理解和评价。实际上,《传》文两处“枚”字均为“板”字之讹,还涉及与“杖”的讹混,杜注训为“马... 故训对《左传·襄公十八年》“以枚数阖”、《襄公二十一年》“识其枚数”的解读莫衷一是,既涉及对《传》文的理解,也牵涉到对杜注的理解和评价。实际上,《传》文两处“枚”字均为“板”字之讹,还涉及与“杖”的讹混,杜注训为“马檛”的“枚”字当为“杖”字之讹。以“板”字来理解两处《传》文,要比前人的解释更加圆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下载PDF
氏、氐考辩及相关字形的讹混
3
作者 羊春秀 《今古文创》 2024年第25期118-120,127,共4页
“氏”之本义应为“根柢”义,《说文解字》对“氏”字的解释迂曲不可解。“响若氏隤”的本字应该为“■”,“坻”与“坁”、“阺”与“■”、“泜”与“汦”三组字存在着讹混情况,在修订第二版《汉语大字典》时应加以区分。
关键词 《汉语大字典》
下载PDF
简析汉碑文字中的讹混现象 被引量:3
4
作者 吴文文 林志强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5-107,112,共4页
本文对汉碑文字中的讹混现象进行研究,分别其类例,归纳其特点,探讨其原因,并从汉字发展演变的角度对讹混现象进行了辩证的思考。
关键词 汉碑文字 类化 变形音化 变形义化
下载PDF
楚简中“尸”与“人”的区别与讹混——释楚简中“作”与“居”的异体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守奎 蔡丽利 《中国文字研究》 2011年第2期44-48,共5页
战国文字形体讹混现象很常见。本文通过比对"尸"形与"人"形的异同,勘察它们讹混的情况,认为应将《包山楚简》的■、■皆释为从"尸"之字。■应隶为"■",释为"起立"之"作";... 战国文字形体讹混现象很常见。本文通过比对"尸"形与"人"形的异同,勘察它们讹混的情况,认为应将《包山楚简》的■、■皆释为从"尸"之字。■应隶为"■",释为"起立"之"作";■应释为"■",是"蹲居(踞)"之"居(踞)"的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简 区别
下载PDF
楚简文字形体混同、混讹举例 被引量:10
6
作者 李天虹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3-87,69,共6页
战国文字中存在字形混同、混讹的现象,本文主要通过楚简文字中的一些例证来探讨这两类现象。说明在文字的考释过程中,处理这样的问题,既要注意字形,也要充分重视上下文意。
关键词 同现象 讹现象 中国 文物考古 楚简文字
下载PDF
楚简文字形体讹混现象试说 被引量:3
7
作者 雷黎明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9-104,共6页
讹混是一种特殊的汉字形际关系,在楚简文字中较为常见。楚简文字形体的讹混分为整字与整字、整字与构件、构件与构件三类;造成楚简文字讹混的讹变趋向分为单讹、双讹、互讹三式;讹混具有无向性、随意性、不传承性等特点;楚简文字讹混现... 讹混是一种特殊的汉字形际关系,在楚简文字中较为常见。楚简文字形体的讹混分为整字与整字、整字与构件、构件与构件三类;造成楚简文字讹混的讹变趋向分为单讹、双讹、互讹三式;讹混具有无向性、随意性、不传承性等特点;楚简文字讹混现象多与先民的类化思维有关,同时也和先民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道家哲学思想有一定的隐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简文字 类型 讹变趋向 特点 原因
下载PDF
唐代墓志讹混俗字考释
8
作者 梁春胜 刘日照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2-37,共6页
唐代墓志仍有不少讹混俗字待考。选取25例加以考释,认为“■”当是“因”字俗讹,“■”当是“周”字俗讹,“■”当是“旦”字俗讹,“■”当是“晷”字俗讹,“■”当是“折”字俗讹,“■”当是“郵”字俗讹,“■”当是“贊”字俗讹,“■... 唐代墓志仍有不少讹混俗字待考。选取25例加以考释,认为“■”当是“因”字俗讹,“■”当是“周”字俗讹,“■”当是“旦”字俗讹,“■”当是“晷”字俗讹,“■”当是“折”字俗讹,“■”当是“郵”字俗讹,“■”当是“贊”字俗讹,“■”当是“雨”字俗讹,“■”当是“丹”字俗讹,“■”当是“逝”字俗讹,“■”当是“蠖”字俗讹,“■”当是“纏”字俗讹,“■”当是“予”字俗讹,“■”当是“峩”字俗讹,“■”当是“痛”字俗讹,“■”当是“砆”字俗讹,“■”当是“澂”字俗讹,“■”当是“群”字俗讹,“■”当是“挹”字俗讹,“■”当是“勝”字俗讹,“■”当是“八”字俗讹,“■”当是“鵷”字俗讹,“■”当是“顧”字俗讹,“■”当是“青”字俗讹,“■”当是“庶”字俗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墓志 俗字
下载PDF
汉魏六朝墓志构件讹混举隅研究
9
作者 龙仕平 何山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97-100,共4页
汉魏六朝墓志文字材料真实,字形丰富,其构件讹混现象十分普遍,既有规律性,又有特殊性,有必要进行归纳考察,以便为碑刻异体字研究、汉字构形研究、古籍整理和汉字发展史等研究提供有益帮助。
关键词 汉魏六朝墓志 构件讹 举隅
下载PDF
浅析《康熙字典》古文的讹混现象
10
作者 白俊骞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90-93,共4页
由于收字范围过宽,字形来源过多以及流传时间久远等原因,《康熙字典》所收录的"古文"形体讹混现象很严重。可分为笔划的讹混、偏旁的讹混和整个文字的讹混三类。
关键词 《康熙字典》 古文 类型
下载PDF
《说文解字》中的形近讹混声符
11
作者 张新艳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86-89,共4页
《说文解字》中某些小篆声符虽然形体相同,但原本是两个不同的汉字,后来由于形体相近而混同,被错认为一个声符。由于声符来源各异,因而所谐的谐声字在音、义上表现出复杂的情况。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形近而混音不混,形近而混... 《说文解字》中某些小篆声符虽然形体相同,但原本是两个不同的汉字,后来由于形体相近而混同,被错认为一个声符。由于声符来源各异,因而所谐的谐声字在音、义上表现出复杂的情况。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形近而混音不混,形近而混音亦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文解字》 声符
下载PDF
六朝石刻讹混俗字考释
12
作者 梁春胜 《出土文献》 2020年第2期117-126,158,共11页
六朝石刻存在大量讹混俗字,不少字未释或被误释,影响了对石刻文献的正确理解。本文对其中18个字试作考释。
关键词 六朝 石刻 俗字
下载PDF
字料库中构件讹混规则库建设相关问题刍议
13
作者 林可欣 柳建钰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62-66,共5页
字料库是汉字学与计算机科学交叉下的产物,建设字料库构件讹混规则库,不仅有助于有效地整理汉字讹混现象,也有利于字书字料库的进一步完善。讹混规则库是构建字料库标注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构件讹混规则库建设过程包括搜集构件讹混相... 字料库是汉字学与计算机科学交叉下的产物,建设字料库构件讹混规则库,不仅有助于有效地整理汉字讹混现象,也有利于字书字料库的进一步完善。讹混规则库是构建字料库标注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构件讹混规则库建设过程包括搜集构件讹混相关研究成果、提取构件讹混规则、规则库界面设计、将规则加工入库等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字书字料库 构件讹规则库
下载PDF
古文字中讹混为从“■”旁之字举隅
14
作者 李丹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第3期47-49,共3页
古文字中存在一类从"■"旁的字,学者们对这一字形多有讨论。有学者提出所有字形中的"■ "为"来""垂"或"■ ",通过分析讨论可以发现每个字形的"■"旁都是渊源有自的。
关键词
下载PDF
汉镜铭讹混字研究
15
作者 焦英杰 徐正考 《古文字研究》 2022年第1期544-550,共7页
古文字中的文字讹混现象较为常见,对相关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汉字构形学、异体字和汉字发展史的研究。迄今为止,有关文字讹混现象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王慎行(1)、刘钊(2)等学者针对整个古文字阶段中的文字讹混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古文字中的文字讹混现象较为常见,对相关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汉字构形学、异体字和汉字发展史的研究。迄今为止,有关文字讹混现象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王慎行(1)、刘钊(2)等学者针对整个古文字阶段中的文字讹混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而陈炜湛(3)、李天虹(4)、李运富(5)等学者则针对某一时期某种载体的文字讹混现象进行了具体的辨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构形学 汉字发展史 古文字 异体字 李运富 陈炜湛
下载PDF
木部字与手部字的混讹和互用关系
16
作者 刘世明 《励耘语言学刊》 2007年第2期306-314,共9页
古代字书中的木部字和手部字之间存在着很复杂的关系:1.由手写形态相近和音误两种原因造成的混讹关系,包括木旁之字混到手旁和手旁之字混到木旁两种情况。2.两部首因意义上有联系而同义互用,两部首因意义互通而分化别义等情况。
关键词 手部 木部 互用
下载PDF
上古汉语中的“肉”“内”讹混现象研究
17
作者 陈世庆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0-86,共7页
上古汉语中的“肉”与“内”字或相讹混,有的已经得到了校正,但还有不少仍处于误识误读之中。《左传·昭公十三年》“获归骨于晋犹子则肉之”中“肉”盖为“内”字之误,文意应为“我这把老骨头虽回到晋国,犹同您(鲁国)接纳我一样”... 上古汉语中的“肉”与“内”字或相讹混,有的已经得到了校正,但还有不少仍处于误识误读之中。《左传·昭公十三年》“获归骨于晋犹子则肉之”中“肉”盖为“内”字之误,文意应为“我这把老骨头虽回到晋国,犹同您(鲁国)接纳我一样”;《列子·汤问》“弃其杖,尸膏肉所浸”中“肉”亦为“内”字之误,文意应为“夸父尸体的油脂精髓,浸润夸父遗落的手杖”;《孟子·离娄上》“肉罪不容于死”中“肉”亦为“内”字之误,文意应为“即使能纳钱赎罪,其罪连死都不足以宽恕”;《史记·伯夷列传》“肝人之肉”中“肉”亦为“内”字之误,文意应为“侵犯别人的居室和内眷”。通过对汉以前文献中“肉”“内”讹混的梳理,归纳“肉”“内”讹混的特点,探讨其原因,以期为学界研究此类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汉语 “肉”“内”讹 新考 古文字
下载PDF
楚文字讹混现象举隅
18
作者 方翔 《文物春秋》 2022年第2期35-39,共5页
楚文字中“■”形有时会讹写成“■”形,属“■”→“■”的单向讹混。据此,《清华九·成人》简 1“■”应改隶为“■”,右旁系“■”的讹写。《上博四·内豊》篇“■”与《上博四·逸诗》篇“■”应是一字异体,都读为“豈... 楚文字中“■”形有时会讹写成“■”形,属“■”→“■”的单向讹混。据此,《清华九·成人》简 1“■”应改隶为“■”,右旁系“■”的讹写。《上博四·内豊》篇“■”与《上博四·逸诗》篇“■”应是一字异体,都读为“豈”,用为反诘副词。《上博四·逸诗》篇“■”所从的“■”与“幾”的一种省体类似。《上博七·武王践阼》简 1 的“幾”和简 2的“微”写法不同应是有意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文字 单向讹 清华九 上博简 徵与後 幾与微
下载PDF
“乙”“■”讹混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19
作者 朱齐冰 《红河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91-95,共5页
“乙”“■”既是一对形近字,又是一对易混字,长期讹混致使“■”的重文“鳦”形音发生变化。文章通过具体文献讨论“乙”“■”长期相混,厘清“鳦”形音的演变过程,并对《经典释文》《文选》等古籍文献中涉及“乙”“■”讹混的现象进... “乙”“■”既是一对形近字,又是一对易混字,长期讹混致使“■”的重文“鳦”形音发生变化。文章通过具体文献讨论“乙”“■”长期相混,厘清“鳦”形音的演变过程,并对《经典释文》《文选》等古籍文献中涉及“乙”“■”讹混的现象进行考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 “■” 音随形变 《经典释文》 《文选》
下载PDF
汉魏六朝碑刻中构件“⺈”“■”“爫”的变异研究
20
作者 姜同绚 郑博元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04-109,共6页
汉魏六朝时期,异体字盛行。本文以形体相似的三种构件“爫”“ ■”“⺈”为例进行变异研究,从构件与构件的关系出发,把构件讹变分为独体讹变和被动讹变。在讹变的基础上,构件“爫”与构件“■ ”“⺈”产生讹混的结果,构件“爫”与“⺈”... 汉魏六朝时期,异体字盛行。本文以形体相似的三种构件“爫”“ ■”“⺈”为例进行变异研究,从构件与构件的关系出发,把构件讹变分为独体讹变和被动讹变。在讹变的基础上,构件“爫”与构件“■ ”“⺈”产生讹混的结果,构件“爫”与“⺈”有相同间接构件与构件“爫”构成直接构件时,二者有着相互讹混趋势,构件“爫与”“■ ”的相互讹混趋势更为稳定且无条件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魏六朝碑刻 构件 变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