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2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居易“昼眠”事象的演变凝定与诗境建构
1
作者 王宁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9-94,共6页
“昼眠”诗在中国古代数量丰富,从孔子对“昼眠”的批评到后世文人将“昼眠”作为闲适生活的象征,白居易在这一观念转变的过程中作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从对陶渊明“北窗高卧”这种风雅的仰慕到个人的闲适追求,再到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拉... “昼眠”诗在中国古代数量丰富,从孔子对“昼眠”的批评到后世文人将“昼眠”作为闲适生活的象征,白居易在这一观念转变的过程中作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从对陶渊明“北窗高卧”这种风雅的仰慕到个人的闲适追求,再到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拉扯与平衡,“昼眠”在白居易诗歌之中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的流变与凝定和白居易的一生紧密相连。凭借对“昼眠”诗的时间、空间的考察,可以看到白居易诗歌中的寂寥空旷之意和安贫乐道之思,亦可为“事象”研究的可行性作出一定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昼眠 事象 闲适
下载PDF
戏剧诗境:基本内涵、营构方法与多重价值 被引量:2
2
作者 汪余礼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02-110,共9页
“戏剧诗境”是戏剧学领域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戏剧诗境”是指兼具戏剧性与诗性的情境,或者说是戏剧性情境与诗境复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它们往往既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又出人意外、耐人寻味,使人进入一个有别于现实生活的、... “戏剧诗境”是戏剧学领域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戏剧诗境”是指兼具戏剧性与诗性的情境,或者说是戏剧性情境与诗境复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它们往往既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又出人意外、耐人寻味,使人进入一个有别于现实生活的、更高远更深邃的灵境之中。有无戏剧诗境对于戏剧作品来说是性命攸关之事:有则可演可传,无则湮没无闻。对于戏剧创作者来说,精心营构戏剧诗境,实现戏剧性与诗性的高度融合,有助于创造出优秀戏剧或一流戏剧;对于戏剧鉴赏者、评论者来说,重点关注戏剧诗境,着重探讨作者营构戏剧诗境的方法,有助于贴近戏剧本体、把握作品精髓。鉴于在事实层面中国戏曲可称为“剧诗”、中国话剧具有“诗化传统”、域外一流戏剧往往戏剧性很强且兼具“诗的境界”的事实,在理论层面上“戏剧诗境”对于戏剧创作、戏剧评论、戏剧美育都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完全可以考虑将“戏剧诗境”纳入中国戏剧学话语体系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诗 戏剧性 诗性 戏剧本体 戏剧学话语
下载PDF
“诗境说”探源新见——台律融合视野下的中晚唐江南士僧交游
3
作者 李华伟 《文学与文化》 CSSCI 2024年第1期108-118,共11页
中晚唐江南地区士僧交游,实以天台与律学的融合为线索,表现出相应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法慎、玄俨、守直等律师为中心,此时对文士的摄受概因律德之崇高;第二阶段以灵一、刘长卿为核心,这一时期示人文艺、示见谈笑的诗僧风范开始形成;... 中晚唐江南地区士僧交游,实以天台与律学的融合为线索,表现出相应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法慎、玄俨、守直等律师为中心,此时对文士的摄受概因律德之崇高;第二阶段以灵一、刘长卿为核心,这一时期示人文艺、示见谈笑的诗僧风范开始形成;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之间的过渡人物是灵澈,他既连接越州与长安,又连接越州交游与湖州交游;第三阶段的交游核心是皎然,这一时期皎然表现出明确的干预文学、探讨文学理论、通过文学实现人生价值的志趣,而李华、梁肃、权德舆等文士经过天台影响长期的浸染,表现出对天台法义的深入理解,两方面共同导向了中唐“诗境说”的生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台 皎然 灵澈
下载PDF
李浔江南诗境美学论
4
作者 周建军 《宜宾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69-75,共7页
李浔在江南温润绵软的怀抱里恣肆地抒写属于自己的江南感觉,其江南诗借助江南文化原型展开自然白描、人文抒写、历史叙事与风物传说,丰富了新诗的现代表达和诗美营造;充分运用多元文化语境沉积物所潜藏的亲切感和审美化,尝试用吴方言进... 李浔在江南温润绵软的怀抱里恣肆地抒写属于自己的江南感觉,其江南诗借助江南文化原型展开自然白描、人文抒写、历史叙事与风物传说,丰富了新诗的现代表达和诗美营造;充分运用多元文化语境沉积物所潜藏的亲切感和审美化,尝试用吴方言进行诗性建构,实现诗歌语言运思方式的陌生化,获得陌生化效果;其江南诗的风格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通感、联觉、变形等传统江南诗词文人所擅长的歌咏手法,形成了青春浪漫与含蓄简约兼具的风格,体现了李浔江南诗的美学价值和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诗 美学
下载PDF
接受与运用:苏轼佛禅思想的形成与诗境开拓
5
作者 蔡鹏飞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46-52,共7页
苏轼佛禅思想的形成是宋型文化下的必然产物,但其产生过程中却呈现出不同因素的相互作用和推动。通过“思想—文学观、价值观—创作”的考察模式,可以发现宋代佛教首先在世俗和理念两个层面对苏轼的思想形成产生了影响,而苏轼又因个人... 苏轼佛禅思想的形成是宋型文化下的必然产物,但其产生过程中却呈现出不同因素的相互作用和推动。通过“思想—文学观、价值观—创作”的考察模式,可以发现宋代佛教首先在世俗和理念两个层面对苏轼的思想形成产生了影响,而苏轼又因个人创作观念革新和人生表达需要选择了对佛禅理念进行接受,在将其融合到自己思想体系里的同时也将佛禅理念灵活运用到创作之中。而这种运用又在其诗歌创作上留下了痕迹,从创作题材、内容和意境等方面为宋诗的诗境开拓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佛禅
下载PDF
“温情”与“诗境”——《济南的冬天》新解
6
作者 魏帮维 《语文教学通讯》 2024年第12期86-88,共3页
老舍是“语言大师”,其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与审美风格,《济南的冬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温情”与“诗境”是这篇散文的两个核心审美范畴,聚焦这两个关键词,以文本为依托,深入挖掘,以期为这篇文章的深度解读与教学提供更多... 老舍是“语言大师”,其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与审美风格,《济南的冬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温情”与“诗境”是这篇散文的两个核心审美范畴,聚焦这两个关键词,以文本为依托,深入挖掘,以期为这篇文章的深度解读与教学提供更多思路与灵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南的冬天》 温情
下载PDF
景观视觉规划设计时空转换的诗境量化 被引量:14
7
作者 戴睿 刘滨谊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16,共6页
当代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不只是单纯地追求景观视觉的形式感,而是对形式存在的理由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如何通过景观视觉形式唤起受众更深层面的心理感知与共鸣,反映出景观所在环境的历史积淀与传承。对新疆伊... 当代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不只是单纯地追求景观视觉的形式感,而是对形式存在的理由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如何通过景观视觉形式唤起受众更深层面的心理感知与共鸣,反映出景观所在环境的历史积淀与传承。对新疆伊犁河滨水景观带规划设计项目的设计战略进行了解析,阐明了通过时空转换的诗境量化进行景观视觉规划设计的思路,提出了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中如何体现地方传统文化并增强景观视觉感受的一种可行性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时空转换 量化 景观视觉感受
下载PDF
论废名创作禅味与诗境的本质蕴涵 被引量:10
8
作者 刘勇 李春雨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3-88,共6页
废名的创作具有深玄奇妙的禅宗意味和清新幽远的诗化意境,他的诗歌、小说、散文以及文学观念都浸润在这种鲜明而独特的氛围中。“不写而还是诗的”成为废名创作特有的表征,但这并不是根本所在,对现实人生的沉重的清醒和对命运的深切感... 废名的创作具有深玄奇妙的禅宗意味和清新幽远的诗化意境,他的诗歌、小说、散文以及文学观念都浸润在这种鲜明而独特的氛围中。“不写而还是诗的”成为废名创作特有的表征,但这并不是根本所在,对现实人生的沉重的清醒和对命运的深切感悟才是其创作的本质蕴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名 禅味 人生体悟
下载PDF
景观时空转换的诗境量化模式 被引量:5
9
作者 戴睿 刘滨谊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8-32,共5页
创新性地提出了诗境总感受指标体系和各指标定义,经由主成分分析得出的信度和总指标解释力验证了提出的主要变量与诗境总感受指标呈现正相关。提出以诗境规划设计序列为设计框架,以解决规划设计问题为核心内容,以导入诗境总感受指标体... 创新性地提出了诗境总感受指标体系和各指标定义,经由主成分分析得出的信度和总指标解释力验证了提出的主要变量与诗境总感受指标呈现正相关。提出以诗境规划设计序列为设计框架,以解决规划设计问题为核心内容,以导入诗境总感受指标体系为主要解决途径的中国风景旅游诗境规划设计方法,并通过实践项目验证了其可行性。最后,指出其后续应用不仅可以将中国文化通过景观的外化更好地表达出来,还能为风景园林赋予更深远的民族意义和文化意义;不仅可以作为一种行业内的规划设计方法,还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增强地方风景旅游建设的差异性、文化性、识别性以推动城市及区域的转型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量化 模型研究 时空转换 景观感受 旷奥度
下载PDF
从富贵杭州到诗境杭州——杭州城市想象的文学传统 被引量:2
10
作者 耿波 季蕾 严威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1-68,共8页
城市想象是城市呈现于个体的方式。隋唐以来,杭州的城市想象呈现两大传统,"富贵杭州"与"诗境杭州"。"诗境杭州"的形成,一方面得益于白居易、苏东坡等杭州城市建设者是按照诗化、美化、盆景化的标准来建... 城市想象是城市呈现于个体的方式。隋唐以来,杭州的城市想象呈现两大传统,"富贵杭州"与"诗境杭州"。"诗境杭州"的形成,一方面得益于白居易、苏东坡等杭州城市建设者是按照诗化、美化、盆景化的标准来建设城市;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士人文化传统在中唐之后实现转型,形成了远离政治但又不离弃现实的"得其中间"的诗性精神。杭州以其独特的城市山林形态迎合、承载了这种诗性精神。明清至今,"富贵杭州"的城市想象日益凸显,当代杭州城市形象建设亟需倡扬"诗境杭州"的想象传统给予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贵杭州 杭州 城市形象
下载PDF
时空并驭,造境宏深——杜诗艺谈 被引量:2
11
作者 韩成武 贺严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98-101,共4页
“时空并驭”是杜甫首创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指在一个押韵单元的两句诗中,从时间与空间两个角度下笔,以描写山川风物或塑造抒情形象。这种手法在创造宏深诗境上取得了成功。它的生成依据是杜甫的宇宙意识和独特的时空感受。
关键词 杜甫 诗歌 时空 文学研究 表观手法 宇宙意识 唐代
下载PDF
元四家的诗境与画境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素美 杨洲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0-36,共7页
论述了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诗境与画境交融、一致的特点,指出元四家诗境与画境都形成了高远、淡远、清新的美学境界,但他们诗境画境中各自又有异于其他三人的艺术特点,这种多层次、多维度的艺术丰富了元代文人画的文化特质。
关键词 元四家
下载PDF
论古典诗学中的“事境说” 被引量:10
13
作者 周剑之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3-113,共11页
"意境说"并不能包容诗歌的所有特质,在面对古典诗歌注重纪实与叙事的这条传统时,我们应拥有与"意境说"不同的阐释工具。经由明清诗学的酝酿,尤其是翁方纲、方东树等人的运用,"事境说"逐渐得以凸显。"... "意境说"并不能包容诗歌的所有特质,在面对古典诗歌注重纪实与叙事的这条传统时,我们应拥有与"意境说"不同的阐释工具。经由明清诗学的酝酿,尤其是翁方纲、方东树等人的运用,"事境说"逐渐得以凸显。"事境说"反映着古典诗学中的一条重要思路,即对"事"这一要素的重视和思考,是古典诗学对"事"的正面应对。以古典诗学中的"事境说"为基础,进而建构"事境说"的现代学术体系,是值得努力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一个母题的诞生与旅行——古代登高诗境的生命进程 被引量:6
14
作者 陈文忠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436-447,共12页
从《文选》到《瀛奎律(?)》,"游览"、"登览"一直是古代选家最为关注的诗歌母题之一,甚至被称为"诗诗之冠"。从泰山之巅到鹳雀楼头,登高母题在漫长的旅程中被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审美意境,传达了处于不同阶... 从《文选》到《瀛奎律(?)》,"游览"、"登览"一直是古代选家最为关注的诗歌母题之一,甚至被称为"诗诗之冠"。从泰山之巅到鹳雀楼头,登高母题在漫长的旅程中被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审美意境,传达了处于不同阶段、不同境遇、具有不同经历的人们各种生命境界.登高言志的"泰山心境"以"壮语"言之,登高心悲的"高唐心境"以"情语"言之,登高致思的"鹳雀楼心境"以"理语"言之;泰山心境抒写青春意气、仰天大笑的凌云之志;高唐心境倾吐人到中年、风雨旅途的感伤情怀;鹳雀楼心境则包含了饱经风霜、回家途中的人生智慧。母题史方法不仅可以用于宏观文学史研究,同样可以用于个体创作史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题史 登高诗 泰山心 高唐心 鹳雀楼心 生命
下载PDF
唐王昌龄“意境”说的佛学解 被引量:19
15
作者 王振复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4-101,共8页
学界关于唐人王昌龄的“意境”说,一向歧义互见,争论不断。本文试从佛学角度加以解读,认为王昌龄“意境”说,是其“诗有三境”说之最重要的思想成果。而其“诗有三境”说,主要由熔裁佛学“三识性”而来。所谓“诗有三境”,指诗有三种审... 学界关于唐人王昌龄的“意境”说,一向歧义互见,争论不断。本文试从佛学角度加以解读,认为王昌龄“意境”说,是其“诗有三境”说之最重要的思想成果。而其“诗有三境”说,主要由熔裁佛学“三识性”而来。所谓“诗有三境”,指诗有三种审美心灵品格与境界。从佛教美学角度分析,所谓“物境”、“情境”,仅“物累”、“情累”而已。惟有“意境”作为“真”境,才是无悲无喜、无善无恶、无染无净、无死无生之空灵的一种“元美”境界,在本体上,“意境”趋转于空与无之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昌龄 诗有三 三识性
下载PDF
论空灵境界之诗学特征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海沙 侯本塔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22-132,共11页
空灵是中国诗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源自佛教,最早由密宗提出,并在推崇自性的佛教禅门广泛运用。佛教空灵的概念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旨:空寂而有灵圣、空寂而灵动、空寂而灵现。空灵这一概念进入诗学领域后,在实际运用中承续了佛教的意蕴... 空灵是中国诗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源自佛教,最早由密宗提出,并在推崇自性的佛教禅门广泛运用。佛教空灵的概念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旨:空寂而有灵圣、空寂而灵动、空寂而灵现。空灵这一概念进入诗学领域后,在实际运用中承续了佛教的意蕴,诗学的空灵蕴含三个层面的意义:虚空中有神灵并有作者的主观精神、诗境虚空中变化自在而又万象森罗。从空灵这一概念的佛教来源进行义项梳罗,使得诗学领域中空灵这一范畴成为可以进行理论阐释与分析、可以进行理性把握与运用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灵 灵圣 灵动 灵现
下载PDF
“诗”语境下的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黄彦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4-125,共2页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与近现代新音乐创作手法相结合的艺术精品。它虽然具有艺术歌曲的基本特征,但因受本民族艺术哲学、文化心理、审美情趣的影响而显现出自身的中国特色。对中国古典艺术歌曲创作和表演只有建立在对民族...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与近现代新音乐创作手法相结合的艺术精品。它虽然具有艺术歌曲的基本特征,但因受本民族艺术哲学、文化心理、审美情趣的影响而显现出自身的中国特色。对中国古典艺术歌曲创作和表演只有建立在对民族文化因素的深刻理解之上,才能对艺术作品进行正确的品详、表达。歌曲是由歌词和曲调两种不同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产物,精美的词在提示基本的情感基调的同时也为音乐创作和表演提供更丰富的情感刺激,所以本文以“诗”作为论述的入口,“移步换景”,从“诗体”“诗情”“诗境”三个维度对中国古典艺术歌曲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体 诗情 艺术歌曲 分析
下载PDF
论广东音乐的曲名、意境和韵味 被引量:5
18
作者 黄日进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27-30,共4页
传统曲目的作曲家凭着自己民族的理念,有感而发,以独特的表现方式把多种人生体味表现出来,把实实在在的心境感受寄寓在艺术作品上,就转变成为艺术意境。借问何谓演奏音乐的最高境界?独到的内涵意境、浓郁的韵味以及漂亮的音色是也。
关键词 广东音乐 曲意 诗意 画意
下载PDF
“华严诗境”:沈曾植诗学“三关”说的意向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瑞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9-45,共7页
关键词 沈曾植 诗学“三关”说 诗学系统 诗学精神 学术思想 诗学观念 “华严诗
下载PDF
晚唐诗境与词境 被引量:3
20
作者 赵山林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74-81,共8页
由于时代风气及诗人审美心理的变化等原因,晚唐诗歌表现出三方面的显著特点:一是深情与苦调,即浓厚的感伤情绪与悲剧意识;二是艳体与曲笔,即以秾艳之辞写儿女之情,在很多场合下又借儿女之情以寄托身世之感;三是细意与静境,即描写对象细... 由于时代风气及诗人审美心理的变化等原因,晚唐诗歌表现出三方面的显著特点:一是深情与苦调,即浓厚的感伤情绪与悲剧意识;二是艳体与曲笔,即以秾艳之辞写儿女之情,在很多场合下又借儿女之情以寄托身世之感;三是细意与静境,即描写对象细小,艺术构思细密,而境界趋于静谧深邃。晚唐诗歌的这些特色对于处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词的特殊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唐诗 深情苦调 艳体曲笔 细意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