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73篇文章
< 1 2 8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陇南诗碑题壁诗与陇蜀“诗教”类文献的流传
1
作者 焦福维 蒲向明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3-17,共5页
散见于陇南各地诗碑与题壁中的诗作,数量较多,诸体兼备,作者属于官员、本地乡贤或游陇者群体。就其题材内容而言,除游宴抒怀、题咏陇南人文景观的篇什外,颂扬历代先贤乡哲、教化人心是其重要的方面。这些作品绝大多数不见于史传,但体现... 散见于陇南各地诗碑与题壁中的诗作,数量较多,诸体兼备,作者属于官员、本地乡贤或游陇者群体。就其题材内容而言,除游宴抒怀、题咏陇南人文景观的篇什外,颂扬历代先贤乡哲、教化人心是其重要的方面。这些作品绝大多数不见于史传,但体现了陇蜀地域“诗教”类文献流传的重要文学文化价值,在赓续地方文脉、承载诗教化育、补史存诗文献、资于地方文旅等方面价值突出。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南 诗碑 题壁诗 陇蜀 “诗”类文献
下载PDF
审美教育视角下诗教的内涵特质、时代转型与实践指向
2
作者 吕泉 刘洋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94-98,134,共6页
诗教在当代文化语境下存在德育指向与审美功能、文化惰性与大众审美、实施范式与传统思维之间的矛盾冲突。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基于审美教育视角分析传统诗教,发现其具有“德教为本”“情教为体”“文教为用”等内涵特质,并立足于诗教现... 诗教在当代文化语境下存在德育指向与审美功能、文化惰性与大众审美、实施范式与传统思维之间的矛盾冲突。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基于审美教育视角分析传统诗教,发现其具有“德教为本”“情教为体”“文教为用”等内涵特质,并立足于诗教现代以来向美育转型的历史进程,从语言审美观、诗性思维观、审美创造观三个维度构建适合当代学生审美素养提升的“诗教美育观”,提出“增强审美体验,淬炼诗意语言”“发展审美思维,启迪诗性智慧”“坚持守正创新,陶冶诗心情怀”等诗教美育的实践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 古诗词审美 美育观 转型
下载PDF
《诗》教传统与宋代理学家“温柔敦厚”诗学审美理想的生成
3
作者 王培友 薛振宇 《北方论丛》 2024年第6期83-96,共14页
传统儒家“温柔敦厚《诗》教传统”向后世“温柔敦厚诗学观”的发展、定型,表征着儒家政教传统对于文学艺术具有重要而直接的影响。由“尚中”“尚和”观念发展而来的儒家“中庸”思想、与其同样有着“尚中”“尚和”基因的“诗言志”... 传统儒家“温柔敦厚《诗》教传统”向后世“温柔敦厚诗学观”的发展、定型,表征着儒家政教传统对于文学艺术具有重要而直接的影响。由“尚中”“尚和”观念发展而来的儒家“中庸”思想、与其同样有着“尚中”“尚和”基因的“诗言志”“比兴”传统,以及由孔子提出而得到后儒发挥的“兴观群怨”诗教传统等,均与“温柔敦厚《诗》教观”紧密相关。宋代理学家在承继汉唐诸儒“温柔敦厚审美理想”的同时,于众多方面发挥、转移了其主要观点,并在他们的诗歌书写中得到较为充分的表达:理学家诗人在作者感情、态度等方面推崇中和、中节而不过分;其理学诗作重视诗歌讽谏和感兴志意作用,强调以理、礼、性、道、仁等“节之”,关注“情性”及“心性存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理学 温柔敦厚
下载PDF
文化自信视域下当代高校诗教的传承与实践
4
作者 李东宾 《文学与文化》 2024年第2期4-8,共5页
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的诗教传统,并与人文素质培养的要求相结合,探索其实施策略和路径,成为当下高校通识教育中一项紧迫而神圣的任务。诗教在培养学生优秀品行和爱国情操,造就高素质的新型人才以及提高母语的表达能力等方面,有着无可替代... 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的诗教传统,并与人文素质培养的要求相结合,探索其实施策略和路径,成为当下高校通识教育中一项紧迫而神圣的任务。诗教在培养学生优秀品行和爱国情操,造就高素质的新型人才以及提高母语的表达能力等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同时,应对高校诗教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在讲解赏析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诗词创作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传统 高校诗 传承实践
下载PDF
诗教传统教学建构与诗意语文渗透——李定广访谈录
5
作者 李定广 陈婷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4年第1期4-11,共8页
从剖析当今中学语文的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从传统诗教的作用,中学语文教师鉴赏能力提升的紧迫性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等层面,明确从课堂教学走向“大语文”的诗意语文渗透,是着眼于现实,又展望于未来,在更高的层面去强调中学语... 从剖析当今中学语文的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从传统诗教的作用,中学语文教师鉴赏能力提升的紧迫性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等层面,明确从课堂教学走向“大语文”的诗意语文渗透,是着眼于现实,又展望于未来,在更高的层面去强调中学语文课堂把诗歌教学放在重要位置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诗 审美 核心素养 诗意语文
下载PDF
思政教育视域下的古诗教化功能探究
6
作者 刘心 《中学语文》 2024年第14期3-6,共4页
思政教育以思政课为主阵地,在教育实践中不可避免存在灌输式、枯燥化的弊端。而“诗教”在中国源远流长,从历代诗歌中可以窥见其在道德、立志及政治方面的教化功能,古诗表情达意的本质也决定了诗教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能够有效弥补... 思政教育以思政课为主阵地,在教育实践中不可避免存在灌输式、枯燥化的弊端。而“诗教”在中国源远流长,从历代诗歌中可以窥见其在道德、立志及政治方面的教化功能,古诗表情达意的本质也决定了诗教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能够有效弥补思政课实践中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 传统诗 古诗化功能
下载PDF
陈白沙诗教思想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启示
7
作者 付彬 刘立夫 《现代大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6-93,共8页
陈白沙的诗教思想复活了原始儒学的性灵式教育。陈白沙将诗视为最好的教育载体,他的诗展现道,透显心,实践教,联结和充实了其整个思想体系。白沙思想中,作诗并非狭隘的章句活动,它奠基于“自得之学”,属于思想之事、文教之事。诗教的本... 陈白沙的诗教思想复活了原始儒学的性灵式教育。陈白沙将诗视为最好的教育载体,他的诗展现道,透显心,实践教,联结和充实了其整个思想体系。白沙思想中,作诗并非狭隘的章句活动,它奠基于“自得之学”,属于思想之事、文教之事。诗教的本质是情教,它关联着忘机、超越名利等活动,并让人突破血肉之心以及自我的边界,同时可以兴起真情,使人与周遭事物共同进入生机氤氲之境,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诗品决定着教育效果,上品诗方可陶铸雅健人。白沙的诗教思想不仅启发了高等教育中课程目标的德性化,而且突出高等教育课程价值导向的人文化,启迪了教学设计的情感化,提供了诗意的人文化成教学方法,其中蕴含的教育智慧对当代大学教育多有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白沙 思想 情感 高等 性灵诗学
下载PDF
叶嘉莹先生诗教体系初探
8
作者 蔡雯 《文学与文化》 2024年第2期9-15,共7页
叶嘉莹先生诗教体系强调以儿童为教育对象终身学诗,并注重对一线教师的教育,诗性思维的慰藉力量是应在启蒙教育阶段推行中华诗教的学理依据。叶嘉莹先生诗教体系以吟诵为主要方法,继承儒家诗教优秀传统的同时,适应时代而有所创新:注重... 叶嘉莹先生诗教体系强调以儿童为教育对象终身学诗,并注重对一线教师的教育,诗性思维的慰藉力量是应在启蒙教育阶段推行中华诗教的学理依据。叶嘉莹先生诗教体系以吟诵为主要方法,继承儒家诗教优秀传统的同时,适应时代而有所创新:注重诗词中兴发感动力量的传达、时刻流露出高贵的道德情操、严分文体并明晰各种文体的美感特质,引入西方理论为中华诗教提供全新的评赏角度。其诗教对象、方法、内容浑然一体,自成体系,既契合传统,又适用当下,应予以大力推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嘉莹 吟诵 兴发感动 弱德之美
下载PDF
诗教活动促进“五育融合”的学校实践
9
作者 王莉琳 《江苏教育》 2024年第10期63-65,共3页
诗歌是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特点,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江苏省阜宁县实验小学将诗歌教育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抓手,利用诗歌教育促进学生“五育融合”发展,取得了较好... 诗歌是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特点,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江苏省阜宁县实验小学将诗歌教育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抓手,利用诗歌教育促进学生“五育融合”发展,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 学校发展 学生成长 育人方式
下载PDF
中国教育的诗性领导:传承与转化
10
作者 汤文益 程晋宽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24年第2期136-151,共16页
高品质的诗性教育需要高品质的诗性领导。西方学者从诗学与领导学交叉融合的角度,正式提出并阐发了“诗性领导”理论。在中国文化传统和教育治理实践中,虽然还没有确切的“诗性领导”概念及其表述,但与这一概念相关的艺术的、审美的、... 高品质的诗性教育需要高品质的诗性领导。西方学者从诗学与领导学交叉融合的角度,正式提出并阐发了“诗性领导”理论。在中国文化传统和教育治理实践中,虽然还没有确切的“诗性领导”概念及其表述,但与这一概念相关的艺术的、审美的、诗意的治理主张和实践探索层出不穷,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诗性领导资源。这些资源至少为中国教育的“诗性领导”提供了三个层面的滋养:“道德仁艺”的诗性领导人格、“兴观群怨”的诗性领导功能以及“成风化人”的诗性领导境界。随着社会生产力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人们的精神和文化需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持续增长,教育正从“功利教育”转向“美好教育”,教育治理也迫切需要进入法治、善治、美治相得益彰的境界。这对中国教育的诗性领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育领导理论 诗性领导 传统 美好
下载PDF
沿波讨源,传承诗教——《与元九书(节选)》课例品鉴
11
作者 李乐天(执教) 陈超(观察) 《语文教学通讯》 2024年第25期163-166,共4页
《与元九书(节选)》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该单元的人文主题为“兴观群怨”(诗教传统),主要涉及古代诗论。本课教学沿波讨源,探讨白居易的诗论观点,引导学生理解白居易对诗教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与元九书(节选)》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该单元的人文主题为“兴观群怨”(诗教传统),主要涉及古代诗论。本课教学沿波讨源,探讨白居易的诗论观点,引导学生理解白居易对诗教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在辩证认识中,传承古代诗教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 继承发展 辩证认识
下载PDF
“兴”起一个世界——论早期儒家诗教中的“兴”
12
作者 黄少微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4-160,共7页
“兴”是儒家诗教的重要观念。从古典诗教的视域出发,并借鉴现象学方法,可探明此观念所内含的生活经验及其独特意义。“比”“兴”都指向对物的陈述,但“兴”有更丰富的特征。古典思想以感物的方式来呈现物及其对人的意义,“兴”在陈述... “兴”是儒家诗教的重要观念。从古典诗教的视域出发,并借鉴现象学方法,可探明此观念所内含的生活经验及其独特意义。“比”“兴”都指向对物的陈述,但“兴”有更丰富的特征。古典思想以感物的方式来呈现物及其对人的意义,“兴”在陈述物时,也指向物我相关的事。借助胡塞尔现象学和海德格尔关于物的感知理论和存在思考,可知“比”只揭示物的一面,“兴”则敞开一个更丰富的世界,这一世界及其中的物均向我呈现其意义。由此可知,孔子所言诗教的三层意义实有内在关联:事父、事君的人伦之理多从对鸟兽草木之物的感知中获得,而这尤其是通过“兴”来实现。“兴”这种对物之意义的独特感知方式,使得“兴于诗”之诗教成为早期儒家教化谱系的开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儒家 感物 世界
下载PDF
陈献章“诗教”思想研究
13
作者 范国增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8期195-198,共4页
“诗教”是陈献章的教育方式方法。其“诗教”实践是以宗自然的心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天道、人道、诗道构建“诗教”哲学基础。以道德教育为“诗教”实践的目的,要引导、教育学生形成君子人格。以情感教育为“诗教”实践的中心,引导学生... “诗教”是陈献章的教育方式方法。其“诗教”实践是以宗自然的心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天道、人道、诗道构建“诗教”哲学基础。以道德教育为“诗教”实践的目的,要引导、教育学生形成君子人格。以情感教育为“诗教”实践的中心,引导学生求真、求实、情感互动。以自我探索为“诗教”实践的方法,要求学生敢于立志、精于用心、善于反求诸身。陈献章的“诗教”实践培育了一代优秀学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时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献章 宗自然 君子人格 自得
下载PDF
朱熹诗教与礼乐关系疏考
14
作者 王丽娜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08-114,共7页
先秦以六经为教,《诗经》居首。朱熹既是儒家诗教传统的传承者也是诗教理论的创新者。朱熹以“性体情用”的哲学思想,重新解读和确认了儒家诗教的意义。这种理学式的思路也成为朱熹阐释礼乐关系的逻辑基础。他明确提出“诗本乐末”“礼... 先秦以六经为教,《诗经》居首。朱熹既是儒家诗教传统的传承者也是诗教理论的创新者。朱熹以“性体情用”的哲学思想,重新解读和确认了儒家诗教的意义。这种理学式的思路也成为朱熹阐释礼乐关系的逻辑基础。他明确提出“诗本乐末”“礼乐同体”,从形而上的层面解决了诗教思想中的礼乐关系问题。他从礼乐的价值指向出发,明确了“敬”先“和”后的次第,使“礼”“乐”作为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实践中有了主从先后的分别,并进一步以“敬体和用”的理论讨论儒家诗教核心价值观“仁”的实现路径。立足朱熹诗教思想,深入考释其对礼乐关系的解读,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朱熹诗教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礼乐关系
下载PDF
孔子诗教美育的双维理路
15
作者 潘端伟 《艺术广角》 2024年第5期60-67,共8页
发掘中华美育精神的文化基因,须深入研究孔子诗教中的美育思想。诗教与美育最佳契合处是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又是立足于现世情境的,形成一种情感与情境相结合的整体性思维。孔子诗教美育即以情感的生发、情境的生成以及二者的有机结合为理... 发掘中华美育精神的文化基因,须深入研究孔子诗教中的美育思想。诗教与美育最佳契合处是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又是立足于现世情境的,形成一种情感与情境相结合的整体性思维。孔子诗教美育即以情感的生发、情境的生成以及二者的有机结合为理路,统领、贯穿诗教过程,培育受教育者健全的情感心理与伦理精神,促进其人格的全面发展与人生境界的不断升华。基于情感维度,诗教美育中情感的生发机制包括四个方面:情感之源、情感之真、情感之发、情感之符;基于情境维度,情境的生成过程包括五个方面:现世性、时中性、主体性、伦理性、形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美育 情感 情境
下载PDF
诗礼乐“三教”内涵论略
16
作者 彭玲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74-80,共7页
孔子思想体系中的诗教、礼教和乐教各有侧重:诗教侧重“义用”,其旨归是培养达政与专对人才,兴发人的好善恶恶之心;礼教侧重“节用”,其旨归是引导个体出于生命的自觉要求,顺应天地四时之大节大礼,遵守人伦道德规范,使整个人类社会处于... 孔子思想体系中的诗教、礼教和乐教各有侧重:诗教侧重“义用”,其旨归是培养达政与专对人才,兴发人的好善恶恶之心;礼教侧重“节用”,其旨归是引导个体出于生命的自觉要求,顺应天地四时之大节大礼,遵守人伦道德规范,使整个人类社会处于和谐有序的状态;乐教侧重“声用”,其旨归是培养人的和通之性,引导个体破除小我局限,体验物我一体的生命舒展感。同时,诗礼乐“三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育人体系,以人格培养为第一要义,以实现人生的艺术化为立足重心,旨在使人从世俗生活中兴发感动,既顺情适性的生活,又自觉地涵融群体生活,最终达到天人相和、人际相和、身心相和以及家国相和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下载PDF
诗教延续:论谐隐与美刺的历史互动
17
作者 谈映虹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48-52,共5页
《文心雕龙·谐隐》历来被认为是中国诙谐文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刘勰论述谐隐却并非有意关注其中的审美价值,而是着眼于政治教化作用。谐隐说和汉儒解诗之“美刺说”具有一定的关联,是刘勰的崇儒宗经思想以及诗教理念传承延续的表现... 《文心雕龙·谐隐》历来被认为是中国诙谐文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刘勰论述谐隐却并非有意关注其中的审美价值,而是着眼于政治教化作用。谐隐说和汉儒解诗之“美刺说”具有一定的关联,是刘勰的崇儒宗经思想以及诗教理念传承延续的表现。以诗教的角度观照《谐隐》,一方面有助于理清美刺与谐隐间的联系,另一方面也利于探索诗教在六朝的延续,并评价刘勰论述谐隐之得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谐隐 美刺 文心雕龙
下载PDF
论黄庭坚词对儒家诗教的传承
18
作者 柳萌 《文化与传播》 2024年第4期43-55,共13页
黄庭坚身处北宋后期,这一时期是词学变革期中的重要阶段,在北宋儒学复兴的背景和诗文革新运动的波及下,其词论和词作都受到了儒家诗教观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诗化倾向。该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写作手法上提倡借鉴诗的语言与结构;主张... 黄庭坚身处北宋后期,这一时期是词学变革期中的重要阶段,在北宋儒学复兴的背景和诗文革新运动的波及下,其词论和词作都受到了儒家诗教观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诗化倾向。该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写作手法上提倡借鉴诗的语言与结构;主张词也应具备抒怀言志的功能,表达词人的个人情感与理想追求;词的风格上追求雅正和韵味,以词人自身的才学和性情为支撑,实现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文质并重从而达到雅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庭坚 儒家诗 以诗为词 诗化
下载PDF
诗教美育在医学教育中的价值功能
19
作者 刘靓 许大鹏 《医学教育管理》 2024年第3期275-279,共5页
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实施美育的必要性有四点:一是高等院校学生对于审美素养的普遍需求;二是科学与艺术关系密切;三是医学兼具人文艺术属性;四是重理工轻人文的医学教育发展现状。而诗教美育,是以诗教为手段达成美育目标的教育形态,是中华... 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实施美育的必要性有四点:一是高等院校学生对于审美素养的普遍需求;二是科学与艺术关系密切;三是医学兼具人文艺术属性;四是重理工轻人文的医学教育发展现状。而诗教美育,是以诗教为手段达成美育目标的教育形态,是中华美育精神在当代美育中的应用和实践,包括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其在医学教育中的价值功能主要有,促进医学生君子人格的养成,助力医学生丰厚感性的培养,辅助医学生德育智育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 医学 人格养成 感性培养 德智发展
下载PDF
传统“诗教”经宋入明后的影响
20
作者 陈颖聪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7,共7页
宋人坚持着传统的“诗教”,以对人道、天理的认知,对社会国家的关心,与诗人的情志相统一的创作思维,走出一条不同于唐诗风格的道路。宋诗的这一特点,遭到明代复古诗论者的非议。然而明代亦有不少诗人不但坚信传统“诗教”,而且继承着宋... 宋人坚持着传统的“诗教”,以对人道、天理的认知,对社会国家的关心,与诗人的情志相统一的创作思维,走出一条不同于唐诗风格的道路。宋诗的这一特点,遭到明代复古诗论者的非议。然而明代亦有不少诗人不但坚信传统“诗教”,而且继承着宋人对“诗教”的理解,他们认真思考诗歌创作与诗人自身道德修养的关系,重新认识“诗”的真谛,明确了“诗言志”不唯是诗人一己的情志,它首要的是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与情怀,并由此动摇了复古诗论对宋诗的否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言志 真情 止乎礼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