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问道:中国考古学的现状与未来
1
作者 裴安平 《齐鲁学刊》 CSSCI 2021年第3期49-56,共8页
当代中国考古学慧外莠中表现为五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中国考古学的过去、现状和未来有新的认识。新的时代需要新的理论,而关于史前血缘社会组织即聚落群聚形态的研究则是重振中国考古学的突破口。
关键词 中国考古学 现状与未来 聚落群聚形态
下载PDF
中国考古学的现状、任务及未来趋势——古代纹饰与古代研究新趋势
2
作者 王先胜 《社会科学论坛》 2019年第2期130-141,共12页
从考古发掘、科研、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三个方面考察分析中国考古学的现状,认为中国考古学目前存在两个明显不足:一是考古发掘资料整理及考古报告出版严重滞后,二是古代纹饰资料整理和相关研究严重滞后。中国考古学的任务,主要是研究清楚... 从考古发掘、科研、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三个方面考察分析中国考古学的现状,认为中国考古学目前存在两个明显不足:一是考古发掘资料整理及考古报告出版严重滞后,二是古代纹饰资料整理和相关研究严重滞后。中国考古学的任务,主要是研究清楚史前至夏商周的文化、文明及其历史,相关研究领域和环节,不仅有难易程度的差异也有学理、逻辑关系存在;从史前至夏商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以及中国各民族古代文化、古代历史等都是薄弱环节,而古代纹饰解读是所有这些研究范畴和任务中关键的一环。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角度看,古代纹饰及其相关问题研究都是未来考古学、史前研究乃至整个古代研究新的增长点和主要发展方向,同时中国考古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欲在世界范围内产生重要影响、走在前列,古代纹饰研究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当然,这种趋势性变化也涉及观念转变、新的范式以及一些基础性研究,甚至科研平台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考古学 古代研究 古代纹饰 观念转变 未来趋势
下载PDF
立足当下 面向未来 面向世界:关于现阶段考古学学科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3
作者 方辉 《南方文物》 2013年第1期24-27,共4页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考古学科由原来的二级学科升级为历史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这样,考古学、中国史和世界史,成为历史学门类之下并列的三个一级学科。据说,以往国家对学科评估和资源投入是按照一级学科进行的,因此,学科...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考古学科由原来的二级学科升级为历史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这样,考古学、中国史和世界史,成为历史学门类之下并列的三个一级学科。据说,以往国家对学科评估和资源投入是按照一级学科进行的,因此,学科分类对于整个历史学门类的发展是有利的,对于包括考古学在内的三个一级学科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但学科升级并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学科升级之后如何更好发展,才是我们大家所必须关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建设 考古学 面向未来 面向世界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历史学 二级学科 资源投入
下载PDF
未来考古学:超越与重建的乌托邦
4
作者 张雨蒙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106-109,共4页
在后现代的今天,"乌托邦"作为一种社会构想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末日"、"历史终结"等观念甚嚣尘上,"未来"在全球化浪潮中变得虚无缥缈。针对当下乌托邦精神的衰落,弗雷德里克·詹姆逊... 在后现代的今天,"乌托邦"作为一种社会构想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末日"、"历史终结"等观念甚嚣尘上,"未来"在全球化浪潮中变得虚无缥缈。针对当下乌托邦精神的衰落,弗雷德里克·詹姆逊以其惯用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的批判方式,重新为乌托邦正名,并着重分析了乌托邦与科幻小说的关系,将科幻小说这一长期处在边缘的文类归入"正统",并赋予其政治寓言的地位。下文将从乌托邦重建的当下意义、未来考古学的方法论两个方面来论述乌托邦与科幻小说的天然亲属关系以及未来考古学建构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托邦 未来考古学 科幻小说
下载PDF
圣经研究与圣经考古学——泽埃夫·赫尔佐克教授访谈
5
作者 黄薇 胡小翠 《圣经文学研究》 CSSCI 2018年第2期171-179,共9页
以美国学者奥尔布赖特为代表的圣经考古学的开拓者们致力于寻找证据,去证明圣经中的记载均基于史实。20世纪70年代晚期发生了从“圣经考古学”到“社会考古学”的学术转向,研究者不再询问考古学与圣经文本的关系,而更关注古代社会状况,... 以美国学者奥尔布赖特为代表的圣经考古学的开拓者们致力于寻找证据,去证明圣经中的记载均基于史实。20世纪70年代晚期发生了从“圣经考古学”到“社会考古学”的学术转向,研究者不再询问考古学与圣经文本的关系,而更关注古代社会状况,关注今人应当怎样理解那个社会。第三代学者中包括动物考古学家、植物考古学家、冶金考古学家,他们为考古学注入科学元素,体现出圣经考古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圣经考古发掘能表明从多神信仰到—神信仰的变革。中国文化语境下的圣经考古研究能提供前所未有的见解,丰富学界对圣经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经考古学 社会考古学 科学元素 未来发展方向 信仰变革
下载PDF
考古学与《希伯来圣经》的关系(英文)
6
作者 长谷川修一 《圣经文学研究》 CSSCI 2018年第2期127-151,共25页
时间的流动可以分为三个方面:过去、现在和未来。人们经常认为,过去创造了现在,也创造了未来。然而,对过去的探求总是受到现在之观点的激发,对过去事件的书写是一种不可避免地与作者/读者的当下相关的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创造了... 时间的流动可以分为三个方面:过去、现在和未来。人们经常认为,过去创造了现在,也创造了未来。然而,对过去的探求总是受到现在之观点的激发,对过去事件的书写是一种不可避免地与作者/读者的当下相关的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创造了过去。回顾以往,考古学的过去与《希伯来圣经》发生关联,这只不过是检视其与《希伯来圣经》的目前状况而已。要了解当前的情境并走向未来,就有必要从过去所发生的事件中收集信息。本文将呈现考古学与《希伯来圣经》之间关系的历史,从圣经考古学的起源至其被称赞而用于证明圣经故事之历史真实性的时代、它的衰落以及考古学独立于《希伯来圣经》的兴起,直到最终这两个学科有可能在未来彼此和谐地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伯来圣经》 圣经考古学 圣经考古学的历史 圣经考古学的方法论 圣经考古学未来
下载PDF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与展望
7
作者 高雷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第6期234-235,共2页
随着中国历史进程的不断演变,几代人在数十年的风雨坎坷中终于发掘出了近现代考古学,并且其在我国得到了长远的发展。其中在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各个领域的学术思想研究也更加广泛,而中国考古学也因此步入... 随着中国历史进程的不断演变,几代人在数十年的风雨坎坷中终于发掘出了近现代考古学,并且其在我国得到了长远的发展。其中在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各个领域的学术思想研究也更加广泛,而中国考古学也因此步入稳定持续的发展状态。因此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针对目前中国考古学的实际情况展开有效分析,进而回顾以往考古学的发展历程,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本文主要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展望进行研究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考古学 发展历程 未来展望
下载PDF
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郑州共识
8
作者 参加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的全体中国学者 《大众考古》 2016年第6期90-90,共1页
我们,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近700位中国学者和来自十几个国家的外国学者相聚古都郑州,参加了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与会学者切磋学问,交流经验,分享彼此的成果,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会议期间,与会中国学者还就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方向... 我们,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近700位中国学者和来自十几个国家的外国学者相聚古都郑州,参加了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与会学者切磋学问,交流经验,分享彼此的成果,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会议期间,与会中国学者还就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方向进行了交流探讨,达成以下共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考古学 中华优秀传统 考古学研究 研究成果 外国学者 文物工作 自然科学技术 民族精神 展望未来 发展方向
下载PDF
从《未来考古学》看詹姆逊的乌托邦思想 被引量:8
9
作者 李锋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2-148,共7页
作为詹姆逊乌托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未来考古学》从历史的角度审视文学生产,对作为政治构想和文学文本的乌托邦世界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涉及乌托邦的矛盾张力、乌托邦的欲望、乌托邦的复调性等问题),试图挖掘出其中深刻的意识形... 作为詹姆逊乌托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未来考古学》从历史的角度审视文学生产,对作为政治构想和文学文本的乌托邦世界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涉及乌托邦的矛盾张力、乌托邦的欲望、乌托邦的复调性等问题),试图挖掘出其中深刻的意识形态内涵。詹姆逊认为,在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类亟需复活乌托邦精神——尽管其具有不可避免的自我矛盾性和不可实现性,但乌托邦文本的意义本就不在于指导政治实践,而是凭借其内在的张力,引发社会批判,不断产生新的乌托邦视野,从而实现对当代社会的改造和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詹姆逊《未来考古学》 乌托邦 科幻小说
原文传递
陷入元宇宙:一项“未来考古学”研究 被引量:22
10
作者 吴冠军 胡顺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4-41,共8页
人类(智人)所生活其内的"现实"始终有一个虚构性的内核,这个内核从当年哲学加持的"元物理学"(形而上学),演变成今天技术加持的"元宇宙"。然而,尽管面貌完全不同,两种"现实"却隐秘地共享着同一... 人类(智人)所生活其内的"现实"始终有一个虚构性的内核,这个内核从当年哲学加持的"元物理学"(形而上学),演变成今天技术加持的"元宇宙"。然而,尽管面貌完全不同,两种"现实"却隐秘地共享着同一种特质,那便是:它们都恰恰指向某种"超现实"。通过未来考古学的研究,我们旨在避免从完全"沉浸"在"现实"中,转到一头"沉浸"入相对"现实"而言的各种各样虚拟的"超现实"中,它们可以是古代神话或形而上学,抑或后人类数字"元宇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未来考古学 虚拟性 康德 拉康
原文传递
未来考古学:在媒介的深层时间中旅行 被引量:6
11
作者 齐格弗里德·齐林斯基 唐宏峰 吕凯源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2-48,共7页
一有一种可能性开辟了一种非常特殊的实验空间,这种可能性是能够通过对过去的"现时"进行思考、梦想、草拟和配置,使之进入未来的"现时"(through past presents into those of the future)。我称这种空间为未来考古... 一有一种可能性开辟了一种非常特殊的实验空间,这种可能性是能够通过对过去的"现时"进行思考、梦想、草拟和配置,使之进入未来的"现时"(through past presents into those of the future)。我称这种空间为未来考古学(prospective archaeology)。这种空间既是思想的,同时也是实践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来考古学 深层时间 实验空间
原文传递
未来考古学关照下的摄影批评初探
12
作者 曹培鑫 《新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8-82,共5页
对未来进行考占学的探究并非易事。这一号召首先要求研究者转换立场,并对时间概念作出全新的思考。最早的有关人类未来的理论探讨可以追述到1516年出版的《乌托邦》。而人类对乌托邦,亦即对“不可能实现却可能非常美好”的未来社会的... 对未来进行考占学的探究并非易事。这一号召首先要求研究者转换立场,并对时间概念作出全新的思考。最早的有关人类未来的理论探讨可以追述到1516年出版的《乌托邦》。而人类对乌托邦,亦即对“不可能实现却可能非常美好”的未来社会的探索从未停止过。它甚至在现代发展成“未来学”这样的显学。对未来社会的探讨从文学研究迅速发展为带有社会学,以及其后更加“实证主义”的政治、经济等学科特征的研究理路。近年来未来考古学又因为其曾经作为艺术创作与展示的主题而变成艺术研究的关注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 《乌托邦》 批评 摄影 人类未来 社会学 时间概念 文学研究
原文传递
"未来考古学"主题阐释
13
《美苑》 2004年第5期43-43,共1页
继2002年9月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举办首届中国艺术三年展之后,第二届中国艺术三年展将于2005年5月在南京举办。
关键词 中国 艺术展览 未来考古学 学术主题 艺术作品
原文传递
考古探寻远古遗存 素食关爱人类未来——记引导“素尚”的旧石器考古学家侯亚梅
14
作者 赵凡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2009年第5期123-123,共1页
在旧石器考古学领域,有这样一位年轻的女科学工作者.她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在旧石器考古学领域做出了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成果。她主持了我国多处重要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在科学研究中勇攀高峰,开拓创新.取得一系列令世人瞩目的成果... 在旧石器考古学领域,有这样一位年轻的女科学工作者.她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在旧石器考古学领域做出了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成果。她主持了我国多处重要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在科学研究中勇攀高峰,开拓创新.取得一系列令世人瞩目的成果,提升了我国lB石器考古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2004年她荣获首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这就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侯亚梅研究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 旧石器 人类未来 中国科学院 引导 素食 世界范围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漆器百年考古学研究述评 被引量:3
15
作者 洪石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8-54,共7页
中国考古学走过了百年历程,对于古代漆器的研究也历经百年,对古代漆器百年研究史进行梳理和述评,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依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水平等,可将中国古代漆器百年考古学研究史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第一阶段(20世纪20—7... 中国考古学走过了百年历程,对于古代漆器的研究也历经百年,对古代漆器百年研究史进行梳理和述评,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依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水平等,可将中国古代漆器百年考古学研究史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第一阶段(20世纪20—70年代):起步阶段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漆器研究的起步和探索阶段,由于考古工作基础薄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考古学 考古学研究 百年研究 展望未来 百年历程 古代漆器 探索阶段 研究述评
原文传递
开场白:文学考古学何为? 被引量:1
16
作者 吕黎 《文化与诗学》 2019年第2期26-32,共7页
张哲俊认为文学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研究方法是还原,目的是使文学研究成为科学。本文认为,应该在西方文论的非再现转向的问题框架中理解文学考古学。文学考古学应该包括两个层面:作为方法或者思维的文学考古和作为一门新的文学研究... 张哲俊认为文学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研究方法是还原,目的是使文学研究成为科学。本文认为,应该在西方文论的非再现转向的问题框架中理解文学考古学。文学考古学应该包括两个层面:作为方法或者思维的文学考古和作为一门新的文学研究学科的文学考古学。作为方法的文学考古不仅仅是去利用和发明还原的方法,通过还原文学的真与实来重构文学中的历史和历史中的文学,更是要思考还原的方法与文学之间相互生成的关系,通过历史想象文学的未来和未来的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考古学 文学考古 非再现转向 物质 未来
原文传递
媒介考古学:概念与方法——西格弗里德·齐林斯基访谈 被引量:26
17
作者 唐宏峰(采访) 杨旖旎(翻译)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5-132,共8页
这篇访谈对媒介考古学的问题意识、概念方法、研究路径与对人文历史研究的价值意义等内容进行了探讨。在最新的认识中,齐林斯基教授以无考古学为方法,从深层时间的角度打开历史的纵向与横向,挖掘变体,并以此扩展未来的可能。在这样的意... 这篇访谈对媒介考古学的问题意识、概念方法、研究路径与对人文历史研究的价值意义等内容进行了探讨。在最新的认识中,齐林斯基教授以无考古学为方法,从深层时间的角度打开历史的纵向与横向,挖掘变体,并以此扩展未来的可能。在这样的意识中,媒介考古学丰富了传统电影史与更广泛的媒介史的研究,并提供对当下任何僵化同质状态的批判与对更多样未来的想象的潜能。也是因此,媒介思想与媒介实践紧密相连,将历史上的变体与当下的激进媒介艺术勾连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考古学 考古学 变体学 未来考古学 深层时间 媒介思想 媒介实践
原文传递
乌托邦想象的解构:索拉里斯星寓言及其他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丹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2-119,共8页
乌托邦是科幻小说的一个社会经济的子类型,"如何想象乌托邦"实际上就是关于"乌托邦的想象如何被书写出来"的问题。《索拉里斯星》采取了一种"双重书写"的形式策略,其结果是将乌托邦体裁本身的局限性转化... 乌托邦是科幻小说的一个社会经济的子类型,"如何想象乌托邦"实际上就是关于"乌托邦的想象如何被书写出来"的问题。《索拉里斯星》采取了一种"双重书写"的形式策略,其结果是将乌托邦体裁本身的局限性转化为讽喻性和批判性,使得我们能够在人类中心主义这一总体性系统的内部对其进行驳斥,阐释由此转入政治伦理学领域。同时文本表面的那种主体性与他性的对立建构也完全失效,莱姆的怀疑主义实现了对乌托邦想象力的解构,证明了即便是对一种最低限度需求的"零度乌托邦"的想象,也无法逃离意识形态的现实力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来考古学 乌托邦 《索拉里斯星》 寓言结构 解构
下载PDF
电视的未来考古:想象形态、路径方法与史学意义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轩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3-83,共11页
电视的未来考古,是电视媒介考古和电视史研究的一种方法。电视媒介的技术特性,使其必须立足现在、面向未来。作为人类曾经最为亲近的"视觉机器",电视未来的失却中依然潜藏着可能。从"动态视窗"到"全知视觉&quo... 电视的未来考古,是电视媒介考古和电视史研究的一种方法。电视媒介的技术特性,使其必须立足现在、面向未来。作为人类曾经最为亲近的"视觉机器",电视未来的失却中依然潜藏着可能。从"动态视窗"到"全知视觉",再到"交互视界",电视未来一般想象形态的流变与人类社会的媒介化进程相同构。电视的未来考古研究,即是从"过去的电视媒介"中发现与译解电视未来想象的文化密码。虚拟媒介考古学和未来考古学等理论资源,为其研究的路径及方法制定提供重要参照。作为电视史研究的新视角,以中国电视为例进行未来考古初探,有助于在回思过去中重识当下,进而开拓未来寻回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 未来考古 虚拟媒介考古学 媒介文化 电视史
原文传递
电影研究与泛电影研究——当前电影研究的主要国际学术议题综述(2020-2022)
20
作者 郝婉全 尹鸿 《全球传媒学刊》 CSSCI 2023年第1期107-128,共22页
电影,作为全球性、大众性、高影响力的媒介、媒介内容和媒介产业,有两个研究维度,“对电影的研究”和“关于电影的研究”。通过对2020—2022这三年的SSCI、AHCI数据库的检视,以史料发现、历史建构、媒介考古作为研究方法研究作为媒介与... 电影,作为全球性、大众性、高影响力的媒介、媒介内容和媒介产业,有两个研究维度,“对电影的研究”和“关于电影的研究”。通过对2020—2022这三年的SSCI、AHCI数据库的检视,以史料发现、历史建构、媒介考古作为研究方法研究作为媒介与艺术的电影史,以探讨影像与现实、历史、社会的指涉关联研究作为文本的电影,以对数字技术、流媒体的未来学思考研究作为工业的电影,以国族想象、地缘政治、跨文化传播等视野的拓展研究作为全球和区域文化的电影,四个方面构成了我们所理解的国际电影研究的重要议题。电影研究,不仅仅是“对电影”的研究,更是“通过电影”进行的对历史与社会、艺术与技术、大众与生活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研究 国际电影学术 泛电影研究 电影考古学 电影未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