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伤寒论》与顾护脾胃 被引量:10
1
作者 黄瑞 罗伟生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6年第5期5-6,62,共3页
仲景在《伤寒论》辨证论治时尤强调顾护脾胃,归脾经药物共使用678次,为五脏中频次最高,归胃经药物使用494次,为六腑中频次最高;112首方剂,应用炙甘草者71方,应用大枣者40方,生姜、大枣同用37方,生姜、大枣、甘草同用31方,生姜、大枣、... 仲景在《伤寒论》辨证论治时尤强调顾护脾胃,归脾经药物共使用678次,为五脏中频次最高,归胃经药物使用494次,为六腑中频次最高;112首方剂,应用炙甘草者71方,应用大枣者40方,生姜、大枣同用37方,生姜、大枣、甘草同用31方,生姜、大枣、甘草、人参共用7方;用"胃和则愈""微和胃气"来明言治疗的目的;明确"胃和"与否不仅与脾胃本身功能有关,而且与服用汤药及煎煮方法相关联;主张中病即止,周祥入微,奠定了脾胃学说的基础,从药物配伍、煎煮,饮食调护及禁忌等多方面强调了顾护胃气在诊疗中的重要性,体现了"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根本大法,为后世留下了宝贵财富,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护脾胃 伤寒论 张仲景 药物配伍 饮食调护 中病即止
下载PDF
张真人《金石灵砂论》外丹黄白考释 被引量:1
2
作者 容志毅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3期79-90,共12页
张真人《金石灵砂论》与外丹黄白之关系,学界迄今未有详论[1].作者考释认为,张真人生于唐神龙五年(707)而卒于唐贞元十六年(800),享年93岁.又今本《道藏》所题"蒙山张隐居撰",当为"雾山张隐居撰"之误;在丹药理论方... 张真人《金石灵砂论》与外丹黄白之关系,学界迄今未有详论[1].作者考释认为,张真人生于唐神龙五年(707)而卒于唐贞元十六年(800),享年93岁.又今本《道藏》所题"蒙山张隐居撰",当为"雾山张隐居撰"之误;在丹药理论方面,该经实际包括了"阴阳相配原理"和"转化论"两个方面,它们贯穿于中国外丹黄白术的整个流变史中;在黄白的具体烧炼上,廓清了"铅"与"黑铅"的区别,使以往的诸多疑虑得以释然.事实说明,唐代道士在外丹黄白烧炼的温度控制和丹药性质的划分上,已形成一套有别于汉晋南北朝的方法和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石灵砂论》 张久该 相配原理 转化论 “铅”与“黑铅”
下载PDF
“儒學的别體”——論張書紳《新説西遊記》 被引量:1
3
作者 竺洪波 《诸子学刊》 2014年第1期371-382,共12页
清代,《西遊記》流行道家評本。自清初汪澹漪《西遊證道書》發軔,陳士斌《西遊真詮》、劉一明《西游原旨》、張含章《通易西遊正旨》、韓晶子《西遊記評注》接踵鶩起,幾成泛濫局面1。其間,張書紳評本《新説西遊記》(學界通稱新説本)秉... 清代,《西遊記》流行道家評本。自清初汪澹漪《西遊證道書》發軔,陳士斌《西遊真詮》、劉一明《西游原旨》、張含章《通易西遊正旨》、韓晶子《西遊記評注》接踵鶩起,幾成泛濫局面1。其間,張書紳評本《新説西遊記》(學界通稱新説本)秉持原儒精神,猶如中流砥柱,維護儒學根基,在衆多《西遊記》評點中自成一家。'五四'之際,魯迅、胡適清洗舊説,將新説本歸為證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書紳 證道 評本 别體 儒學 論張
下载PDF
石膏药性功效辨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张晓乐 吕冠华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8年第8期1-4,共4页
石膏乃"泻热之圣药",始载《神农本草经》,辛、微寒,《名医别录》改为辛甘、大寒,《中药学》教材及《中国药典》也标为"大寒"。石膏辛甘后世无异议,大寒分歧较多。石膏本非大寒,乃清而和缓的微寒之性,寒凉之性虽不... 石膏乃"泻热之圣药",始载《神农本草经》,辛、微寒,《名医别录》改为辛甘、大寒,《中药学》教材及《中国药典》也标为"大寒"。石膏辛甘后世无异议,大寒分歧较多。石膏本非大寒,乃清而和缓的微寒之性,寒凉之性虽不及黄连、黄柏、龙胆草等苦寒之品,清热能力远高于诸药;张仲景17首方剂用石膏,白虎汤因何重用石膏,微寒何能胜任阳明大热?石膏虽为微寒但质重气轻味辛,质重能坠热下趋,气轻可透热外出,味辛则横通郁结,热乃散消于无形之中,配知母苦寒增强清热之力;微寒亦是张锡纯用石膏之基础,治愈例证数以千计,少则三两,多则七八两,甚则达数斤,患愈之后,饮食有加,毫无寒胃之弊;无论经典文献或医家悬壶,均可证石膏"微寒"而并非"大寒",可放胆运用。石膏治烦乃取寒凉能清,质重能降,辛能散郁之性;大渴必为邪热深伤津重,胃为水谷之海、营卫之源,人参补中益气,鼓动水谷生化,方为治津伤口渴要药,仲景治阳明大渴必加人参;石膏只清邪热,切不可见表象而言石膏为止渴要药,更不可不见大渴而不投白虎于危难之中。石膏发汗,只发实热之汗,不发新受风寒之汗;内热壅盛无论有汗、无汗皆可用石膏,解肌发汗以清热,热清汗自止。石膏味辛能行、能散,微寒能清、能凉;能凉解郁热,消除热痛(因热致郁而痛)。结论:石膏质重气轻、性辛甘,微寒非大寒,能除烦不能生津止渴;解肌发汗只发身有实热之汗,不能发新受之风寒也;能凉解郁热,消除因热致郁而痛者。无论内伤外感、偏虚偏实,确有热者,投无不宜;合理配伍,对虚实并见、寒热错杂或因郁致热,因热致郁等证亦无不宜,即使大剂量运用亦无寒凉伤中之弊。正如王焘所言"石膏无毒有大益,乃养命上药,不可忽其贱而疑其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膏 神农本草经 名医别录 伤寒论 张仲景 四气五味 升降浮沉 微寒 大寒 生津止渴 解肌发汗 清热止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