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3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语》英译本海外传播效果及其启示
1
作者 冯亚利 黎慧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9-176,共8页
《论语》是儒家思想之经典大作,其在海外的译介与传播是中国传统典籍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发扬经典著作《论语》的国际影响力,是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必要之举。基于Python爬虫技术,爬取美国知名书评网站“好读”... 《论语》是儒家思想之经典大作,其在海外的译介与传播是中国传统典籍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发扬经典著作《论语》的国际影响力,是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必要之举。基于Python爬虫技术,爬取美国知名书评网站“好读”与“亚马逊”关于《论语》英译本读者的有效评论,构建语料数据库,借助自然语言处理中的主题模型、情感分析的方法描摹读者评价的形貌和情感态度,分析海外读者对《论语》英译本的接受度,发现尽管一部分海外读者对少数《论语》英译本的翻译质量和水平等提出批评,但大部分海外读者对《论语》给予了正面的情感评价,积极的情感态度占比较大,而持中立和消极态度的读者比例总和不到40%。同时,读者评价主题不仅涵盖《论语》的时代背景、历史文化、孔子生平,还涉及儒家思想、教育观念、哲学道理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自然语言处理 文化软实力 海外传播
下载PDF
《论语》“君子儒”与“小人儒”涵义考辨
2
作者 程碧英 熊明川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57-69,共13页
儒家经典《论语》言“儒”,仅见于“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一章,这很不寻常。学界诠释大多直陈观点而少有理据。要明确“君子儒”“小人儒”词义内涵,考察时代背景尤为重要。分析孔子时代“儒”之卑下地位和柔懦性格,诉诸孔子个人身... 儒家经典《论语》言“儒”,仅见于“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一章,这很不寻常。学界诠释大多直陈观点而少有理据。要明确“君子儒”“小人儒”词义内涵,考察时代背景尤为重要。分析孔子时代“儒”之卑下地位和柔懦性格,诉诸孔子个人身世抱负及对“新君子”理想人格的塑造,我们认为孔子时代之“儒”都是“小人儒”,即地位低下之儒,“女为君子儒”不过是孔子的期待与自励,希望儒者通过“修德取位”和“以德正位”,成为德位兼具、勇毅刚强的“君子儒”。经孔、孟、荀、董仲舒等历代儒者不断诠释,“君子儒”最终成为两千年来推进政治治理、推动文化发展的中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君子儒 小人儒 新君子
下载PDF
清人《论语》笔记对前代的传承与超越
3
作者 刘毓庆 赵初阳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77,共7页
清代是笔记集大成的时代,清人《论语》笔记是清代学者带有强烈的自觉意识撰著而成的学术著作,不仅是今人研究清代《论语》的重要文献来源,也是考辨清代学术演进路径的关键文献资料。从释读方法看,清人《论语》笔记以传承汉、宋二学传统... 清代是笔记集大成的时代,清人《论语》笔记是清代学者带有强烈的自觉意识撰著而成的学术著作,不仅是今人研究清代《论语》的重要文献来源,也是考辨清代学术演进路径的关键文献资料。从释读方法看,清人《论语》笔记以传承汉、宋二学传统为主,分别从文字训诂、经文义理入手,以求对《论语》本义的确解。从解经思想看,清人笔记突破了前代《论语》研究篇幅冗长少有变通、严守家传与师说、治经手段单一的局限,无论是其灵活自由的条辨形式,还是实事求是的解经原则,抑或会通博洽的学术视野,都可谓是对汉代以来《论语》研究的发展与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论语 笔记 传承 超越
下载PDF
论夫子的辞趣与子路在儒门的地位
4
作者 周泉根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2-99,共8页
孔子的弟子子路在很多文献中名声显赫、地位崇高,但后世学者却多停留在“门人不敬子路”这种印象上。要想还原子路在孔门的形象、重诂子路在儒门的地位,须首先回到“门人不敬子路”说的章句文献中,考察具体语境和能指背后的所指等问题,... 孔子的弟子子路在很多文献中名声显赫、地位崇高,但后世学者却多停留在“门人不敬子路”这种印象上。要想还原子路在孔门的形象、重诂子路在儒门的地位,须首先回到“门人不敬子路”说的章句文献中,考察具体语境和能指背后的所指等问题,同时须跳出一章之训解,全面审视、整体体察孔子对子路的态度;而要准确理解夫子对待子路的真切情感和实际态度,又须剖明夫子百变的辞趣、不变的心事,以及语录现场的氛围和春秋时期的历史文化语境。孔子在回答子路问题和指导子路成长时,方法多样、修辞丰富,从中可以体察到夫子对子路一贯的忧虑和爱护以及策略性表彰。“门人不敬子路”的说法歪曲了先贤形象,是对经典片面理解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路 孔子 《论语》 辞趣 子路之死 七十子
下载PDF
孔子制语:安大简“仲尼之耑语”新说
5
作者 杨泽生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1-176,共6页
安大简《仲尼曰》末句“仲尼之耑■也,僕快周恒”的文字释读有很大分歧,尤其是“耑■”二字,有“端语”“论语”“短语”“彖语”“转语”“颛语”“颛顼”“諯逆”“端诉”“耑诉”“短谏”“短识”“微语”等十几种不同意见。根据传... 安大简《仲尼曰》末句“仲尼之耑■也,僕快周恒”的文字释读有很大分歧,尤其是“耑■”二字,有“端语”“论语”“短语”“彖语”“转语”“颛语”“颛顼”“諯逆”“端诉”“耑诉”“短谏”“短识”“微语”等十几种不同意见。根据传世文献“耑”声之字与“制”相通以及“屰”和“语”的基本声符“五”音义相近,联系《大戴礼记》的篇名“曾子制言”,“耑■”应该释读为“制语”,篇名《仲尼曰》可称作《仲尼制语》或《孔子制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大简 《仲尼曰》 曾子制言 孔子制语 《论语》
下载PDF
《论语》中伤痛观念的哲学阐明
6
作者 曾海军 《天府新论》 CSSCI 2024年第4期20-28,155,156,共11页
《论语》中的“父母唯其疾之忧”表明,对于疾病的担忧在儒家文化中有着特殊性。一个人克服祸福的牵引与死亡的恐惧而保持内心的安宁,却不该对他人的生老病死保持淡然。从疾病之忧到亡故之痛,这种伤痛不容被克服,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意义... 《论语》中的“父母唯其疾之忧”表明,对于疾病的担忧在儒家文化中有着特殊性。一个人克服祸福的牵引与死亡的恐惧而保持内心的安宁,却不该对他人的生老病死保持淡然。从疾病之忧到亡故之痛,这种伤痛不容被克服,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意义。恻隐之痛乃仁之为体最显豁的开端,乃至于径直地就是仁了。伤痛观念由此获得更为鲜明的哲学品格,其与仁的本体地位息息相关。既要肯定对他人生老病死怀抱的伤痛,同时也要着力加以节制,不能任由其陷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痛 恻隐 《论语》 儒家
下载PDF
《论语》英译中的翻译规范——以理雅各英译本为例
7
作者 张小曼 周银枝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54-66,共13页
翻译规范影响译者的翻译选择与翻译策略的应用,对整个翻译过程都起到指导作用。从翻译规范的角度考察理雅各《论语》英译本,发现理雅各既遵循翻译规范,又违反翻译规范,其前提是翻译规范是否契合翻译目的,合则遵循,不合则违反。理雅各的... 翻译规范影响译者的翻译选择与翻译策略的应用,对整个翻译过程都起到指导作用。从翻译规范的角度考察理雅各《论语》英译本,发现理雅各既遵循翻译规范,又违反翻译规范,其前提是翻译规范是否契合翻译目的,合则遵循,不合则违反。理雅各的翻译实践表明,当翻译规范能帮助译者达成翻译目的时,译者应当固守翻译规范;反之,译者应当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发挥译者主体性,译出原作的神韵,以达到传播源语文化的目的。翻译规范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要译出传世之作,译者既需要遵循规范,又需要从心所欲,不逾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规范 《论语》英译 翻译目的 理雅各
下载PDF
学以为己:《论语》论学习之道
8
作者 冯兵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20-27,共8页
《论语》大量记载了孔子关于学习之道的言论。孔子强调人能弘道,虽然人与人之间存在天赋等的差异,但学习既是可能的,也十分重要。同时,学习最根本的目的是完善自我,成就自己的德与才。而就学习的核心内容来说,从《论语》的记载看,主要... 《论语》大量记载了孔子关于学习之道的言论。孔子强调人能弘道,虽然人与人之间存在天赋等的差异,但学习既是可能的,也十分重要。同时,学习最根本的目的是完善自我,成就自己的德与才。而就学习的核心内容来说,从《论语》的记载看,主要是指诗与礼。在学习方法上,《论语》重点提到了学无常师、一以贯之、学思结合等数个方面。在学习态度上,孔子最重视的是好学不厌,而乐学则是其极力推崇的最高学习境界。在这一点上,孔子自身即是典范。《论语》所呈现出的孔子关于学习之道的种种言说,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学习理论,时至今日仍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孔子 学习之道 “为己”
下载PDF
《论语》的成书过程及其文体生成
9
作者 夏德靠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8期49-57,共9页
人们主要从编纂者、成书过程及成书年代三个层面来分析《论语》的生成,这些内容虽然与《论语》的生成密切相关,但就《论语》的编撰而言,还应考察其文献渊源与文体生成。无论是文献层面还是文体层面,《论语》都经历一个编纂过程。先秦语... 人们主要从编纂者、成书过程及成书年代三个层面来分析《论语》的生成,这些内容虽然与《论语》的生成密切相关,但就《论语》的编撰而言,还应考察其文献渊源与文体生成。无论是文献层面还是文体层面,《论语》都经历一个编纂过程。先秦语类文献经历由“国语”到“家语”的演变,“家语”文献以个体为编纂单位。由于个体身份的差异,“家语”又分为大夫“家语”与诸子“家语”。《论语》被视为诸子“家语”,其根本原因在于孔门编纂《论语》是为了学派建设。《论语》的命名,不仅表明儒门继承了先秦简册载录的神圣传统,而且也使孔子言论在“书”的形态下成为经典。《论语》的文体包括专书与篇章两个方面,在专书语体方面,《论语》创制了“语录体”。“语录体”虽为《论语》所开创,但“语录体”所具备的“言行两录”特征其实渊源于“乞言”仪式。就《论语》篇章文体而论,其格言体、对话体、事语体显然是编纂者综合使用黏合、扩充、原文迻录及改造等多种方式的结果。至于“子曰”,它的出现是编纂者接受“王若曰”“君子曰”影响的结果。从文体角度来说,“子曰”又主要呈现为“格言”,而《论语》中的“格言”也受到“乞言”传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家语 语录体 乞言
下载PDF
《中国哲学家孔夫子》最早法语全译本《论语导读》研究
10
作者 吕颖 孙梦 《国际汉学》 CSSCI 2024年第1期17-29,150,共14页
《中国哲学家孔夫子》是“四书”中《大学》《中庸》《论语》的拉丁语译本,是儒家思想西传欧洲的奠基之作,与欧洲“中国热”及启蒙思想密切相关。该译本出版后,很快被转译为西方多国文字,其中最早出现的全译本是贝尼耶的法译本《论语导... 《中国哲学家孔夫子》是“四书”中《大学》《中庸》《论语》的拉丁语译本,是儒家思想西传欧洲的奠基之作,与欧洲“中国热”及启蒙思想密切相关。该译本出版后,很快被转译为西方多国文字,其中最早出现的全译本是贝尼耶的法译本《论语导读》。由于所处背景不同,两部作品的译者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耶稣会士的拉丁语译本基于传教经历和需要,试图从哲学与宗教角度解读孔子思想,以在“礼仪之争”中为其采取的“适应政策”进行辩护。贝尼耶的法译本则援儒入政,意在从政治角度对孔子思想进行阐释,以培养欧洲君王的政治美德与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家孔夫子》 《论语导读》 儒学经典法译本 儒家思想
下载PDF
杨昌济是现代新儒学的倡导者
11
作者 王兴国 《船山学刊》 2024年第4期108-118,共11页
杨昌济一生始终不离儒家这个根本,即使在国外留学时期,也经常教导他的弟子或晚辈,要认真研习儒学。他在1914年10月发表的《劝学篇》中根据宋代儒者借助佛教东传的潮流创造宋明新儒学的经验,预言在西学传入中国的大潮中,儒学也将出现一... 杨昌济一生始终不离儒家这个根本,即使在国外留学时期,也经常教导他的弟子或晚辈,要认真研习儒学。他在1914年10月发表的《劝学篇》中根据宋代儒者借助佛教东传的潮流创造宋明新儒学的经验,预言在西学传入中国的大潮中,儒学也将出现一种新形态。1915年他又明确提出,如今西学东渐,谁能如宋儒一样融会贯通确立一新学派?我们说,杨昌济是现代新儒学的倡导者,是因为他不仅最早分析了创建儒家新学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且提出了如何创建的方法,这就是“合东西两洋之文明一炉而冶之”。他所著《论语类钞》就是在哲学伦理学方面援西学入儒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昌济 现代新儒学 《论语类钞》 西学东渐
下载PDF
芬格莱特对《论语》的礼学诠释与现代重构
12
作者 李琳 李想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36-44,共9页
芬格莱特从西方日常语言分析的哲学立场诠释研究《论语》,把“礼”看作人存在的本质,深刻阐释了“礼”的道德规范、社会实践、神圣意义。芬格莱特重视《论语》的原典分析,尽量避免引入诠释性文本,并试图纠正西方流行的“主观-心理”式... 芬格莱特从西方日常语言分析的哲学立场诠释研究《论语》,把“礼”看作人存在的本质,深刻阐释了“礼”的道德规范、社会实践、神圣意义。芬格莱特重视《论语》的原典分析,尽量避免引入诠释性文本,并试图纠正西方流行的“主观-心理”式解读方式,但由于矫枉过正反而陷入另一种偏见,因此并未寻得“礼”的最终价值依据和心理本原,也使神圣礼仪成为“无源之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孔子:即凡而圣》 儒学现代化
下载PDF
信而好古——作为古典教育典范的孔子和《论语》
13
作者 李长春 《城市国学讲坛》 2024年第1期52-80,共29页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下午好!今天跟大家交流的题目叫《信而好古--作为古典教育典范的孔子和〈论语〉》。这个题目可能大家听上去有些奇怪,因为别人虽然也讲孔子“信而好古”——这句话的确是孔子说的,但是别人讲孔子一般都不强调这句话...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下午好!今天跟大家交流的题目叫《信而好古--作为古典教育典范的孔子和〈论语〉》。这个题目可能大家听上去有些奇怪,因为别人虽然也讲孔子“信而好古”——这句话的确是孔子说的,但是别人讲孔子一般都不强调这句话。我为什么要把这句话单独提出来做一个阐释?因为我们今天去读《论语》也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教育 《论语》 信而好古 孔子 〈论语〉 典范 老师 题目
下载PDF
儒家智慧的法兰西解读:《论语》在法国的译介、接受与影响的纵观
14
作者 赵鹏 《时代人物》 2024年第6期35-37,共3页
《论语》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无可比拟的地位,是儒家思想的经典巨著,体现了孔子广博的智慧和深邃的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一颗璀璨明珠,《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文明史,而且在世界上也广为流传,成为全人类共同珍视的文化瑰宝... 《论语》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无可比拟的地位,是儒家思想的经典巨著,体现了孔子广博的智慧和深邃的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一颗璀璨明珠,《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文明史,而且在世界上也广为流传,成为全人类共同珍视的文化瑰宝。孔子的思想如何被译介与领悟,以及其后如何影响了法兰西的思想浪潮,成为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将纵览《论语》在法国的历史接受过程,追溯其译介路径,探讨启蒙思想家如何将之融入欧洲知识体系,并分析这一东亚经典在异域土壤上所开花结果的多维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译介 法国 接受
下载PDF
目的论视域下辜鸿铭、苏慧廉的《论语》英译策略
15
作者 姚刚 淳丽容 《海外英语》 2024年第12期32-34,共3页
文章从目的论视角出发,对辜鸿铭及同时期汉学家苏慧廉所译的《论语》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分析二人不同的翻译策略,探讨促进典籍域外传播与接受的路径,为推动优秀中国文化走出去,用翻译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 目的论 《论语》 辜鸿铭 苏慧廉 英译策略
下载PDF
《<论语>十二章》的读法与教法
16
作者 李卓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4年第6期94-97,共4页
执教《<论语>十二章》不能沿用一般文言文的教学思路,教参的教学指导脱离了学生学情、文本特点和历史情境。这一课是学生在初、高中阶段语文课上最后一次学习《论语》文本,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掌握《论语》的阅读方法,即把《论语... 执教《<论语>十二章》不能沿用一般文言文的教学思路,教参的教学指导脱离了学生学情、文本特点和历史情境。这一课是学生在初、高中阶段语文课上最后一次学习《论语》文本,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掌握《论语》的阅读方法,即把《论语》放在当时孔子的教学现场中来读,用平视的视角去看待圣人,用真实的思考去触摸哲思,进而亲近孔子并由此开启体认儒家传统文化之大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孔子 教学
下载PDF
汲取《论语》文化精粹提升馆员人文素养
17
作者 门庭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4年第15期158-160,共3页
儒家经典《论语》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仁”“礼”“德”是孔子治国、修身思想的3个互相联结、互相支持的要点,为提升馆员人文素养,可以将《论语》中蕴含的道德观念、人文精神转化为馆员培养自身修养的思想源泉。启迪馆员精读经典,汲取... 儒家经典《论语》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仁”“礼”“德”是孔子治国、修身思想的3个互相联结、互相支持的要点,为提升馆员人文素养,可以将《论语》中蕴含的道德观念、人文精神转化为馆员培养自身修养的思想源泉。启迪馆员精读经典,汲取其中的文化精粹,是馆员涵养道德品性、增进知识才能、强化职业精神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图书馆员 人文素养
下载PDF
试析《论语》对于写作主体修养的启示
18
作者 杨景生 《写作》 2024年第3期21-29,共9页
写作行为与写作主体的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论语》中许多关于道德意志、深远意识、社会情怀、人格操守等修身养性的论述,对于写作主体具备远大的志向、崇高的道德修养、深远的生命情怀、强烈的忧患意识、责任心和使命感等,提高自身修... 写作行为与写作主体的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论语》中许多关于道德意志、深远意识、社会情怀、人格操守等修身养性的论述,对于写作主体具备远大的志向、崇高的道德修养、深远的生命情怀、强烈的忧患意识、责任心和使命感等,提高自身修养,具有多方面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作理论资源研究 《论语》 写作主体 主体修养
下载PDF
《论语》的学与乐
19
作者 张卫红 《城市国学讲坛》 2024年第1期81-107,共27页
我们这一讲来说一说《论语》的学与乐。它的出处是《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大家读中学的时候就应该读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关键词 有朋自远方来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 中学
下载PDF
“人不知而不愠”正解
20
作者 张景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4年第8期132-135,共4页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被置于《论语》首章,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关于这一名言的含义,学界自古至今大多都理解为:“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1])我们认为,结合这两句话的整个语境、“不知”后无宾语“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被置于《论语》首章,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关于这一名言的含义,学界自古至今大多都理解为:“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1])我们认为,结合这两句话的整个语境、“不知”后无宾语“我”、常见的师生教学关系等情况,这种解释偏离了孔子原意。本句的意思应为:“面对不可理喻的无知之人,自己并不生气,这是君子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人不知而不愠 君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