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譬论:先秦诸子言说方式的转变--以《韩非子·内外储说》之异闻为例 被引量:7
1
作者 陈洪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24-130,共7页
先秦诸子言说方式,至战国中期而一变:从早期至理、名言之语录,一变为充满譬喻故事之论辩。《韩非子》之《说林》、《内外储说》的产生,不过是这种演变的极至化结果;中国早期小说之"譬论"的重要文体特征,正是在先秦子书这种演... 先秦诸子言说方式,至战国中期而一变:从早期至理、名言之语录,一变为充满譬喻故事之论辩。《韩非子》之《说林》、《内外储说》的产生,不过是这种演变的极至化结果;中国早期小说之"譬论"的重要文体特征,正是在先秦子书这种演进过程中生成的。《内外储说》"一曰"所记载的异闻传说,都是与其相对应的经文、说的正文故事同时写作而成的,并非是后人添加进去的;"一曰"之异闻作为"未完之稿"而产生、存在的意义,不仅体现了韩非对于譬喻故事的特殊兴趣,体现出传说故事的丰富性、口传性,而且还透露出"譬论"文体(早期小说)诞生的重要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非子 言说方式 喻故事 譬论 早期小说
下载PDF
譬论的定型——以《说苑》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陈洪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8-35,共8页
中国早期小说最重要的特征是"譬论",即譬喻故事加论议。"譬论"约形成于战国中晚期,以《晏子春秋》、《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为代表;中经《韩诗外传》以故事说诗,"譬论"定型于汉代,以《说苑》为代表... 中国早期小说最重要的特征是"譬论",即譬喻故事加论议。"譬论"约形成于战国中晚期,以《晏子春秋》、《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为代表;中经《韩诗外传》以故事说诗,"譬论"定型于汉代,以《说苑》为代表。《说苑》之"譬论"大致有四种形态:(1)一个譬喻故事+论议;(2)一个譬喻故事论议;(3)一段带有情境的对话+间接论议(篇首论、章论);(4)一个譬喻故事+间接论议(篇首论、章论)。其中,前两种是其基本形态,后两种是其变化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小说 譬论 《说苑》 故事论议
下载PDF
言道、言事与援类引譬 被引量:11
3
作者 董志铁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28-32,共5页
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在宣传他们的道德理想时,往往采取譬喻或援引相类似的事物加以证明。这就是所谓通过"言事"而"言道"。孔子、墨子、惠施、公孙龙等莫不如此。如果我们较好地掌握了"言事"与"言道&qu... 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在宣传他们的道德理想时,往往采取譬喻或援引相类似的事物加以证明。这就是所谓通过"言事"而"言道"。孔子、墨子、惠施、公孙龙等莫不如此。如果我们较好地掌握了"言事"与"言道"这二者的关系以及"引譬"、"援类"的思维方式,对于正确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们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事 言道 援类 孔子 墨子 惠施 公孙龙 思维方式
下载PDF
中国古代小说批评中的“跨界取譬”传统鸟瞰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桂奎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7-134,共8页
在中国古代小说批评中,人们常常跨界性地攀附或援引史传、古文、绘画与戏剧等诸文类的专门性术语,以裨补难以自足言说的缺憾,从而形成"拟于史传"、"拟于古文"、"拟于绘画"、"拟于戏剧"等"... 在中国古代小说批评中,人们常常跨界性地攀附或援引史传、古文、绘画与戏剧等诸文类的专门性术语,以裨补难以自足言说的缺憾,从而形成"拟于史传"、"拟于古文"、"拟于绘画"、"拟于戏剧"等"跨界取譬"的修辞批评传统。这种批评传统既针对叙事文本,也针对写人文本。针对写人文本的各种批评术语又常常围绕两个关键词形成会通:一是小说与绘画、古文、戏剧等诸文体所共享的"代言"理论,二是凸显传统小说人物角色表演特征的"态"这一重要范畴。这种传统小说批评既有利于评论者便捷地阐释与评批小说文本,又有益于读者准确地理解并把握小说较之绘画等其他文类在叙事、写人方面的文体优势,还便于当今研究者据此顺藤摸瓜、探本求源,以更好地清点或整理中国的叙事、写人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互参 跨界研究 批评 话语会通 互相阐释
下载PDF
墨子的譬——逻辑学意义的类比 被引量:2
5
作者 黄朝阳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69-73,共5页
本文澄清了修辞之譬和墨子的逻辑之譬的界限 ;以墨子的“类”、“故”概念阐述了譬的推理和论证的功能 ,指出譬是具有逻辑学意义的类比 ;分析了譬的本质和形式结构 ,论述了譬对当代知识创新和创新思维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逻辑之) 修辞之 “类” “故” 创造性思维
下载PDF
“远取譬”与鲁迅对冯至的评价问题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怡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36-139,183,共4页
冯至因为鲁迅的评价而声名鹊起。鲁迅对冯至的评价来源于他本人对中国新诗的整体认识,也来自鲁迅内心深处的艺术期待。从这个意义上看,冯至的诗歌表现很好地符合了鲁迅的思想认识。冯至和鲁迅一样,是在中国诗歌传统的欠缺处开始新的思... 冯至因为鲁迅的评价而声名鹊起。鲁迅对冯至的评价来源于他本人对中国新诗的整体认识,也来自鲁迅内心深处的艺术期待。从这个意义上看,冯至的诗歌表现很好地符合了鲁迅的思想认识。冯至和鲁迅一样,是在中国诗歌传统的欠缺处开始新的思考的。他通过"远取譬"的艺术方式推进了艺术的自我更新,这样的努力无疑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取 冯至 鲁迅 中国诗歌传统
下载PDF
引譬连类与诗性思维——从先秦用诗看中国文化诗性特征之形成 被引量:2
7
作者 杨子怡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5-62,共8页
维柯的“以己度物”的诗性思维特征与先秦用诗中的“引譬连类”思维特征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本文借诗性思维的原理,重新解读先秦用诗的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诗性思维形成的影响。笔者认为,中国文化的引譬连类、崇尚经验、天人合一、泛诗化... 维柯的“以己度物”的诗性思维特征与先秦用诗中的“引譬连类”思维特征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本文借诗性思维的原理,重新解读先秦用诗的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诗性思维形成的影响。笔者认为,中国文化的引譬连类、崇尚经验、天人合一、泛诗化等诗性思维特征就孕育于先秦的全方位用诗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性思维 用诗 连类 崇古 天人合一 泛诗化
下载PDF
“兴”为“取譬引类”说——兼论风、雅诗篇的一个重要创作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韩高年 赫琰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7-9,共3页
《诗》中相同或类似的"兴辞"常常在不同的诗篇中反复出现,用以造成相同或类似的表现效果。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表示节候的兴辞出现于三首不同的诗中";习习谷风,以阴以雨"出现在两首诗中。大体类似的如&... 《诗》中相同或类似的"兴辞"常常在不同的诗篇中反复出现,用以造成相同或类似的表现效果。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表示节候的兴辞出现于三首不同的诗中";习习谷风,以阴以雨"出现在两首诗中。大体类似的如"××于飞""、采采××"等,出现频率多至十数次。比较有趣的是这些兴辞亦多见于《夏小正》《月令》或《易》卦爻辞中,这表明"兴"本不专属于《诗经》,也自有其古老的源渊。从创作方法的角度来考察,《诗三百》中的兴,常常表现为对古有现成的"兴辞"的引用,这一现象在风、雅诗篇中非常普遍。这不仅暗示着《诗经》诗作成型前经历了漫长曲折的演变历程,而且也说明风、雅诗篇在形式的选择和诗材的捕捉方面所采取的"诵古"与"造篇"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类 兴诗
下载PDF
因近取譬教学原则探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柳青华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79-81,共3页
孔子的伟大,不仅来自于他的政治哲学思想,也来自于他卓有成效的教育实践、教育思想与培养的杰出人才。他志学好学,学而不厌,学以致道,又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他提出了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因材施教、愤启悱发、教学相长、当仁... 孔子的伟大,不仅来自于他的政治哲学思想,也来自于他卓有成效的教育实践、教育思想与培养的杰出人才。他志学好学,学而不厌,学以致道,又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他提出了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因材施教、愤启悱发、教学相长、当仁不让、谦虚诚实的教育思想。然而,孔子还有一"能近取譬"的重大教育思想,遗憾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论述。文章稍加改动,为"因近取譬",结合自己教育实践,加以分析,指出它是非常重要的为教之方的教育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因近取 教学原则
下载PDF
比喻中的“远距取譬”与联想
10
作者 胡大伟 蒋显文 尹可秀 《怀化学院学报》 2014年第10期115-118,共4页
英国17世纪玄学派诗运用一种被人认为是他们特有的"玄学派"比喻手法,即"玄学巧思比喻"。艾略特将他们的这种超常夸张的原理发展成为"远距取譬"的原则。西方现代派追求一种"形而上学"的比喻,又... 英国17世纪玄学派诗运用一种被人认为是他们特有的"玄学派"比喻手法,即"玄学巧思比喻"。艾略特将他们的这种超常夸张的原理发展成为"远距取譬"的原则。西方现代派追求一种"形而上学"的比喻,又将其发展成为"抽象取譬"的原则。要想解构此类比喻,一定要从它的表层比喻中找到它所指向的"抽象观念",再将其多层表层比喻串联起来,就能形成一个联想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学巧思妙喻 远距取 抽象取 联想
下载PDF
探讨艾略特诗歌中的比喻:“远距取譬”与联想
11
作者 王芬 潘依婷 胡大伟 《求知导刊》 2017年第22期157-157,共1页
“远距取譬”的比喻原则是在玄学派超常夸张的比喻基础上发展而成。文章基于现代主义代表诗人艾略特对“远距取譬”原则的发展,结合艾略特诗歌中的比喻,分析了“远距取譬”与联想的关系以及这种创作方法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 艾略特 “远距取 联想
下载PDF
取譬:国外汉学家对《老子》的一种解读方式
12
作者 张娟芳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3期56-59,共4页
介绍并剖析了三位汉学家对《老子》的比喻性阐释,得出了三者在否定"自我"意识,强调"自然",肯定《老子》的永恒价值方面具有一致性的结论。
关键词 “自我”意识 “自然” 永恒价值
下载PDF
惠施“同异”和“举譬”思想探析
13
作者 付玉成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07年第1期33-36,共4页
阐述了惠施关于“同异”问题的观点,结合类比推理对惠施“举譬”思想进行了阐发。研讨其“同异”思想和“举譬”之间的关系,认为前者是后者的思想基础,后者是前者在实际论辩过程中的运用,从中可以看出惠施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关键词 惠施 同异 类比 历物十事
下载PDF
论儒家譬式推理的经济逻辑价值
14
作者 杨琪 《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2008年第2期40-44,共5页
儒家譬式推理包括同类相推、异类取譬等形式,被广泛用于研究行为的策略性、创新性和价值性。儒家譬式推理方法及其特点符合现代经济活动对博弈逻辑、思维创新与生态和谐的需求,有助于提高创业者的决策水平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经济逻... 儒家譬式推理包括同类相推、异类取譬等形式,被广泛用于研究行为的策略性、创新性和价值性。儒家譬式推理方法及其特点符合现代经济活动对博弈逻辑、思维创新与生态和谐的需求,有助于提高创业者的决策水平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经济逻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式推理 同类相推 异类取 经济逻辑
下载PDF
论先秦墨家的譬式推理
15
作者 孙波 《甘肃理论学刊》 2009年第6期104-106,共3页
譬是先秦一种常用的推论方式和"辩说"工具。在墨家特别是后期墨家的逻辑理论中,譬式推理表现出鲜明的特色。本文从譬的实质及其规则、譬的类型与运用、譬的谬误解析以及譬的功效与局限性等方面,对譬及譬式推理作了概括和分析。
关键词 墨家 式推理
下载PDF
取譬宜引其类
16
作者 石云孙 《修辞学习》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2-72,共1页
关键词 汉语 修辞 《三国志》
下载PDF
取象譬类与忧乐情怀——意象思维诗化特征论
17
作者 田忠辉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71-75,共5页
意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富于诗意的运行轨迹 ,它以取象譬类、天人互参的方式 ,以饱含情感的意象氛围直达诗意追求。取象譬类和情意倾向是它的诗化特征 ,它以形象的譬类 ,将其蕴涵的深刻情感展现出来 ,这种饱含情感的意象思维融会在中国... 意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富于诗意的运行轨迹 ,它以取象譬类、天人互参的方式 ,以饱含情感的意象氛围直达诗意追求。取象譬类和情意倾向是它的诗化特征 ,它以形象的譬类 ,将其蕴涵的深刻情感展现出来 ,这种饱含情感的意象思维融会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诗意精神。本文集中揭示了意象思维作为中国审美文化和诗意文化机制中枢的思维特征 ,为揭示意象思维乃至于中国传统艺术的诗意指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思维 取象 忧乐情怀 诗化特征 诗意
下载PDF
“譬”、“喻”之辨——从名辩学和因明学的角度
18
作者 周柏红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32-35,共4页
"譬"、"喻"因含义相近常被人们不加区别地使用。从名辩思想和因明学的角度来看,尽管它们在缘起、论证方法、悟他目的等方面有诸多相同之处,但从推理的结构、形式的稳定性等方面来看,二者具有本质的不同:名辩学之&qu... "譬"、"喻"因含义相近常被人们不加区别地使用。从名辩思想和因明学的角度来看,尽管它们在缘起、论证方法、悟他目的等方面有诸多相同之处,但从推理的结构、形式的稳定性等方面来看,二者具有本质的不同:名辩学之"譬"是一种独立的推论形式,而因明学之"喻"只是推论中前提的一部分;形式上名辩学之"譬"相对稳定,因明学之"喻"不同时期有较大差别;方法上名辩学之"譬"大多使用类比、比喻说明问题并且例证详尽,因明学之"喻"与"譬"大致类似但在细节上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辩学 因明学 “喻” 因明论式
下载PDF
论先秦诸子中的“譬”
19
作者 孙玉茜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33-35,共3页
"譬"是先秦诸子散文中大量出现的一种表达方式。"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简单比譬,一是连类比譬。作为先秦诸子散文中大量出现的一种表达方式,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这种表达方式的产生有时代背景,诸子散文中的"... "譬"是先秦诸子散文中大量出现的一种表达方式。"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简单比譬,一是连类比譬。作为先秦诸子散文中大量出现的一种表达方式,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这种表达方式的产生有时代背景,诸子散文中的"譬"有不同表现形式、特点以及发展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喻 诸子
下载PDF
孔子“近取譬”的思想意蕴与当代启示
20
作者 陈尚达 周其明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5-10,124,共7页
“近取譬”是孔子成仁之教方法论,一种象思维,具有比兴功能。孔子“近取譬”的思想意蕴在于注重直觉式的生命体验,开启个性化的理解路径和言说方式,追寻天道人性的通俗化理解。其当代启示在于,知识传授建基于生活视域的诗兴发动;教学智... “近取譬”是孔子成仁之教方法论,一种象思维,具有比兴功能。孔子“近取譬”的思想意蕴在于注重直觉式的生命体验,开启个性化的理解路径和言说方式,追寻天道人性的通俗化理解。其当代启示在于,知识传授建基于生活视域的诗兴发动;教学智慧在于视域开新带来的思维启发;教学幸福缘于心与道合而生的思想共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近取 成仁之教方法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