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同轴X射线相位衬度计算机X射线断层摄影术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蒋诗平 李妹芳 +1 位作者 陈阳 陈亮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09-612,共4页
基于北京同步辐射装置(BSRF)开展了同轴X射线相位衬度计算机X射线断层摄影术(CT)研究。利用北京同步辐射的14 keV单色X射线作为光源,以高分辨能力的X射线胶片作为探测器,分别开展吸收衬度和同轴相位衬度成像的比较研究以及相位衬度计算... 基于北京同步辐射装置(BSRF)开展了同轴X射线相位衬度计算机X射线断层摄影术(CT)研究。利用北京同步辐射的14 keV单色X射线作为光源,以高分辨能力的X射线胶片作为探测器,分别开展吸收衬度和同轴相位衬度成像的比较研究以及相位衬度计算机X射线断层摄影术研究。相位衬度计算机X射线断层摄影术重建采用Bronnikov提出的算法。结果显示,与传统的吸收衬度图像相比,相位衬度图像具有更好的衬度和更高的空间分辨力;实验获得人工样品和蝗虫的相位衬度计算机X射线断层摄影术重建图像。重建图像中可见样品的一些结构细节。实验结果表明,相位衬度X射线成像更适合于研究弱吸收或吸收差异很小的材料;利用北京同步辐射开展同轴X射线相位衬度计算机X射线断层摄影术研究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光学 x射线成像 计算机x射线断层摄影术 相位衬度 同步辐射
原文传递
X线CT检查对肺癌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湛先发 《现代临床医学》 2005年第4期238-239,共2页
目的:探讨X线、CT检查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与限度。方法:对238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的X线、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X线诊断肺癌的敏感性为86.6%、CT为98.3%,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X线检查对隐蔽部位的肺癌、小肺癌和... 目的:探讨X线、CT检查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与限度。方法:对238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的X线、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X线诊断肺癌的敏感性为86.6%、CT为98.3%,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X线检查对隐蔽部位的肺癌、小肺癌和肿大淋巴结显示较差,CT具有明显优势,且对鉴别中央型肺癌和肺不张以及了解心血管侵犯有重要作用。结论:X线检查是筛查肺癌的首选方法,CT对于肺癌的诊断及病灶范围的明确具有重要补充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x射线摄片 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下载PDF
基于CT影像的肺结节计算机辅助检测技术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谷宇 吕晓琪 +5 位作者 杨立东 赵建峰 喻大华 任国印 李刚 赵瑛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39-842,共4页
2016年2月,国际著名癌症期刊Cancer Letters发表中国国家癌症中心陈万青教授团队的文章,该文章是我国癌症现患数据的首次发布。结果显示,2011-2016年,5年内诊断为肺癌且仍存活的肺癌患者占88.41万,仅次于乳腺癌(102.46万)、结直肠癌(... 2016年2月,国际著名癌症期刊Cancer Letters发表中国国家癌症中心陈万青教授团队的文章,该文章是我国癌症现患数据的首次发布。结果显示,2011-2016年,5年内诊断为肺癌且仍存活的肺癌患者占88.41万,仅次于乳腺癌(102.46万)、结直肠癌(89.78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射线计算机 硬币病变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综述
下载PDF
增强CT鉴别胃神经内分泌癌与胃腺癌的价值探讨
4
作者 陶用美 印隆林 +2 位作者 曹新玥 刘黎 孙菊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4年第6期98-103,共6页
目的探讨增强CT在胃神经内分泌癌(gastric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GNEC)与胃腺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GADC)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四川省人民医院经病理证实为GNEC和GADC的患者各59例,对两组病例的临床指标及CT影像... 目的探讨增强CT在胃神经内分泌癌(gastric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GNEC)与胃腺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GADC)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四川省人民医院经病理证实为GNEC和GADC的患者各59例,对两组病例的临床指标及CT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比较,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指标作为独立预测因子,运用ROC曲线分析单独及联合运用各独立预测因子对两类肿瘤鉴别诊断的效能。结果GNEC与GADC两组病例中,临床指标CA1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影像学特征包括肿瘤发生部位、肿瘤长径、有无坏死囊变、肿瘤边缘清晰或模糊、胃黏膜是否完整及胃周有无阳性淋巴结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单独应用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各项CT影像特征和CA19-9作为独立预测因子鉴别GNEC和GADC的AUC值分别为0.612、0.647、0.636、0.619、0.585、0.593、0.424,各独立预测因子联合运用的AUC值为0.814,灵敏度和特异度均有提升(P<0.05)。结论GNEC与GADC的增强CT影像学特征具有一定差异性,综合分析这些影像特征,同时结合CA19-9等临床指标有助于提高二者术前无创性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分泌癌 胃肿瘤 体层摄影术 x射线计算机 鉴别诊断
下载PDF
锥束准三代三维工业CT成像方法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傅健 路宏年 王宏钧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76-779,共4页
基于FDK(Feldkamp,Davis and Kress)重建算法的圆轨道锥束扫描方式,因为算法的简洁性和工程实现的可行性,成为目前主要的三维工业计算机X射线断层摄影术(3D-ICT)成像技术。但受探测器长度的限制,该种技术的扫描视场小,可检构件尺寸受到... 基于FDK(Feldkamp,Davis and Kress)重建算法的圆轨道锥束扫描方式,因为算法的简洁性和工程实现的可行性,成为目前主要的三维工业计算机X射线断层摄影术(3D-ICT)成像技术。但受探测器长度的限制,该种技术的扫描视场小,可检构件尺寸受到限制。为解决较大尺寸构件3D-ICT检测问题,讨论了一种扫描锥束偏转的准三代3D-ICT成像方法,推导了它基于FDK原理的滤波反投影(FBP)重建算法。计算机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分析表明,在扫描锥束偏转两次情况下,其有效扫描视野比圆轨道扫描方式提高1.4倍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处理技术 三维工业计算机x射线断层摄影术 圆轨道锥束扫描 锥束准三代扫描
下载PDF
256层螺旋CT评价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6
6
作者 梁波 聂世琨 +2 位作者 周美娟 王柏烨 杨小云 《中国医学装备》 2015年第12期121-124,共4页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在评估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飞利浦256层螺旋CT机对84例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支架植入术(98枚),且于近期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对CT...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在评估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飞利浦256层螺旋CT机对84例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支架植入术(98枚),且于近期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对CTA图像质量进行评分,以CAG为参考标准,计算CTA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诊断准确率。结果:84例受检者的CTA图像质量评分均达到了临床诊断要求;对98枚支架进行分析,诊断支架腔内通畅:CAG为79枚、CTA为80枚;诊断支架腔内再狭窄:CAG为19枚、CTA为18枚;CTA诊断支架腔内再狭窄的灵敏度为94.7%,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98.8%,诊断准确率为98.9%。结论: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可靠的评价PCI术后支架再狭窄的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支架腔内情况,对PCI支架植入术后随访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已成为目前评估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首选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支架再狭窄 x射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下载PDF
低管电压联合低剂量对比剂在肺动脉CT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7
作者 王甜 曹治婷 韩秋丽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2532-2534,共3页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低管电压联合低剂量对比剂在肺动脉成像(CTPA)中的应用。方法:选取经120-k V联合60 m L对比剂确诊治疗后复查的肺栓塞患者30例,根据患者体质指数,常规组(A组)行120-k V联合60 m L对比剂扫描,低剂量组(B组)行80或100...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低管电压联合低剂量对比剂在肺动脉成像(CTPA)中的应用。方法:选取经120-k V联合60 m L对比剂确诊治疗后复查的肺栓塞患者30例,根据患者体质指数,常规组(A组)行120-k V联合60 m L对比剂扫描,低剂量组(B组)行80或100-k V低管电压联合30或45 m L低对比剂扫描,记录两组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_(vol))、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有效剂量(ED);测量背景噪声(BN)、肺动脉强化CT值(SI),计算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比较两组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结果:B组ED(2.43±0.40)m Sv较A组(5.56±0.49)m Sv显著降低(t=-138.6,P<0.05),B组SI(502.09±74.36)高于A组(349.59±79.56),而SNR、CNR及图像质量评分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比常规剂量120-k V,80-k V或100-k V低管电压结合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Dose Right Z-DOM)和30或45 m L对比剂,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有效地降低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在CTPA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管电压 辐射剂量 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下载PDF
64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隐匿性肋骨骨折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22
8
作者 李春辉 芦钺 郑义 《中国医学装备》 2014年第9期105-107,共3页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在诊断隐匿性肋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9例临床怀疑肋骨骨折而常规X射线平片未显示骨折的胸部外伤患者行64排螺旋CT扫描后经薄层重建、多平面重建及容积再现成像。结果:29例隐匿性肋骨骨折在多平面重建、...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在诊断隐匿性肋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9例临床怀疑肋骨骨折而常规X射线平片未显示骨折的胸部外伤患者行64排螺旋CT扫描后经薄层重建、多平面重建及容积再现成像。结果:29例隐匿性肋骨骨折在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成像上均获得良好的肋骨图像,28例为单发,1例为多发肋骨骨折,其中完全性肋骨骨折4例,不完全性肋骨骨折25例。结论:64排螺旋CT对隐匿性肋骨骨折的检出率和诊断符合率明显优于X射线平片,多种后处理技术的应用能够及时、准确及直观的显示肋骨骨折的位置、形态和程度,可作为胸部外伤中隐匿性肋骨骨折的首选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隐匿性肋骨骨折 后处理技术
下载PDF
CT静脉造影显示下肢深静脉血栓分布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1
9
作者 周星帆 周文珍 +5 位作者 王利伟 杨春霞 殷信道 卢铃铨 王书智 顾建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40-1143,共4页
目的探讨CT静脉造影(CTV)显示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在下肢静脉各段分布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05例下肢DVT患者CTV和DSA影像学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比较CTV三维图像和DSA造影结果 ,观察下肢深静脉各段内血栓分布,分析血栓形成原因。χ^2检验... 目的探讨CT静脉造影(CTV)显示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在下肢静脉各段分布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05例下肢DVT患者CTV和DSA影像学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比较CTV三维图像和DSA造影结果 ,观察下肢深静脉各段内血栓分布,分析血栓形成原因。χ^2检验法对比CTV和DSA对下腔静脉,双侧髂外静脉、股浅静脉、腘静脉、髂内静脉、股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准确性。结果 CTV显示105例患者中DVT在双下肢11例,左下肢71例,右下肢23例。DSA未能显示20处髂内静脉血栓和31处股深静脉血栓。CTV显示下肢血栓近心段及双侧肾静脉是否受累比DSA更清晰。CTV和DSA对下腔静脉血栓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3,P>0.05);对左髂外静脉(χ^2=0, P>0.05)、右髂外静脉(χ^2=1.33, P>0.05)、左股浅静脉(χ^2=0.50, P>0.05)、右股浅静脉(χ^2=0, P>0.05)、左腘静脉(χ^2=0, P>0.05)、右腘静脉(χ^2=0, P>0.05)血栓诊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左髂内静脉(χ^2=12.07, P<0.05)、右髂内静脉(χ^2=4.16, P<0.05)、左股深静脉(χ^2=22.04, P<0.05)、右股深静脉(χ^2=5.14, P<0.05)血栓诊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下肢局部血栓形成好发于易受到外压的左髂总静脉分叉处、腹股沟区和腘窝区。CTV既能清晰显示下肢各段静脉血栓形成,也能显示DSA难以诊断的髂内静脉和股深静脉血栓形成,为介入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静脉 血栓形成 分布 体层摄影术 x射线计算机
下载PDF
线源圆轨道锥束扫描三维CT重建算法 被引量:1
10
作者 傅健 路宏年 龚磊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19-1022,共4页
基于点X射线源圆轨道锥束扫描的FDK近似3D-CT重建算法重建速度快,在10°锥角内重建精度高,因此在工程上得到广泛应用。但是,这种算法不能满足线X射线源圆轨道锥束扫描的情况。为此,将上述点源FDK近似原理拓展到线源情况,推导了线源... 基于点X射线源圆轨道锥束扫描的FDK近似3D-CT重建算法重建速度快,在10°锥角内重建精度高,因此在工程上得到广泛应用。但是,这种算法不能满足线X射线源圆轨道锥束扫描的情况。为此,将上述点源FDK近似原理拓展到线源情况,推导了线源圆轨道锥束扫描3D-CT重建算法。计算机仿真结果证明了该算法的正确性。利用这种算法,对圆轨道锥束大视场扫描3D-CT实验数据进行重建,获得了正确的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处理技术 三维计算机x射线断层摄影术 圆轨道锥束扫描 FDK重建算法 线源扫描
下载PDF
以CT三维重建技术测量颈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参数 被引量:15
11
作者 庞小平 于海龙 +2 位作者 李小龙 吴南洲 杨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555-1558,共4页
背景:因颈椎椎弓根细小,走行方向复杂,个体变异大,椎弓根钉置入时易误伤脊髓、椎动脉及神经根,颈椎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受到限制,术前测量椎弓根螺钉置入参数的准确度有待提高。目的: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模拟颈椎椎弓根... 背景:因颈椎椎弓根细小,走行方向复杂,个体变异大,椎弓根钉置入时易误伤脊髓、椎动脉及神经根,颈椎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受到限制,术前测量椎弓根螺钉置入参数的准确度有待提高。目的: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模拟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获取预植螺钉的椎弓根三维定量解剖数据及置钉参数的方法。方法:将颈椎16排CT扫描的Dicom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和GE后处理工作站,进行颈椎三维重建和图像处理,测量在置入椎弓根螺钉情况下的置钉参数。结果与结论: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获得清晰颈椎三维图像,使用软件测量功能可精确地获取预置螺钉的椎弓根管宽度、轴线长度、α及β角;在颈椎椎弓螺钉置入情况下,可测量置钉的水平角度安全范围。通过本方法可模拟手术过程,进行常规方法难以完成的三维测量,获取椎弓根螺钉置入个体化数据,为研究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安全性提供了一种可靠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射线计算机 三维重建 椎弓根螺钉 颈椎 数字化骨科技术
下载PDF
能谱C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2
12
作者 朱巧 任翠 +2 位作者 张艳 李美娇 王晓华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30-737,共8页
目的:探讨能谱CT(dual energy CT,DEC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胸部DECT检查且经术后病理诊断证实的NSCLC患者病例资料... 目的:探讨能谱CT(dual energy CT,DEC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胸部DECT检查且经术后病理诊断证实的NSCLC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收集到病例57例,两名放射科医师共同分析患者术前CT图像,将轴位图像上所有短径(short-axis diameter,S)≥5 mm的纵隔淋巴结纳入本研究。测量淋巴结形态学参数长径(long-axis diameter,L)、S、短径与长径比值(ratio of short-axis diameter to long-axis diameter,S/L)以及能谱参数动脉期及静脉期碘浓度(iodine concentration,IC)、标准化碘浓度(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NIC)、能谱曲线斜率及有效原子序数。比较转移与非转移淋巴结形态学指标及其能谱参数的差异,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筛选出有诊断价值的参数,并生成诊断淋巴结转移的联合变量,对淋巴结S、静脉期NIC及联合变量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结果:57例患者中,术后病理诊断证实转移淋巴结49枚,非转移淋巴结938枚。CT轴位上共检出S≥5 mm纵隔淋巴结163枚(转移淋巴结49枚,非转移淋巴结114枚)。转移淋巴结的S、L及S/L均显著大于非转移淋巴结(P<0.05),转移淋巴结的能谱参数均显著低于非转移性淋巴结(P<0.05)。S是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最佳单一形态学指标,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52,阈值8.5 mm,灵敏度67.4%,特异度73.7%,准确率71.8%。静脉期NIC为最佳单一能谱参数,AUC为0.861,阈值0.53,灵敏度95.9%,特异度70.2%,准确率77.9%。多因素分析显示S、静脉期NIC是转移淋巴结的独立预测因子。联合S、静脉期NIC诊断淋巴结转移的AUC为0.895,灵敏度79.6%,特异度87.7%,准确率85.3%,明显高于S(P<0.001)、静脉期NIC(P=0.037)。结论:DECT定量参数鉴别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优于形态学参数,联合S和静脉期NIC可提高术前诊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淋巴结转移 体层摄影术 x射线计算机
下载PDF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莉军 左小娜 +2 位作者 崔兰兰 曲红光 毛泽庆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4年第1期58-61,65,共5页
目的分析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CT影像特征,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PSH患者22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病变直径平均(3.0±1.4)cm,两下肺发病者占77%,19例为边缘光滑的类圆形或椭圆形结节,2... 目的分析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CT影像特征,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PSH患者22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病变直径平均(3.0±1.4)cm,两下肺发病者占77%,19例为边缘光滑的类圆形或椭圆形结节,2例呈浅分叶,1例磨玻璃样改变。CT平扫4例病灶内见点状钙化,4例见点状略高或低密度灶,14例密度均匀,增强后病灶呈均匀或不均匀明显强化,灌注曲线为持续平台型;贴边血管征6例,周围晕征4例:空气新月征2例,尾征2例。结论PSH是一种少见疾病,临床症状不典型,与肺错构瘤、周围型肺癌、结核瘤等鉴别困难,CT增强扫描尤其是动态CT增强扫描对其诊断有较高价值,周围晕征伴空气新月征等影像特征有助于硬化性血管瘤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硬化性血管瘤 肺原发性肿瘤 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影像学特征 鉴别诊断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对肾后筋膜内侧附着的解剖学评估(英文) 被引量:4
14
作者 董鹏 李进 +2 位作者 崔慧 徐敏 辛顺宝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93-796,共4页
背景:在解剖学上,腹膜后间隙区域的筋膜解剖及其界限一直存有争议。正确理解腹膜后间隙的解剖,有助于准确评估病变的病因、性质,预测其蔓延的范围,以及指导该区域积液引流及肾移植等外科治疗。目前关于肾筋膜的解剖和内侧附着尚存争议,... 背景:在解剖学上,腹膜后间隙区域的筋膜解剖及其界限一直存有争议。正确理解腹膜后间隙的解剖,有助于准确评估病变的病因、性质,预测其蔓延的范围,以及指导该区域积液引流及肾移植等外科治疗。目前关于肾筋膜的解剖和内侧附着尚存争议,而多排螺旋 CT 可良好显示腹部的解剖结构。目的:采用多排螺旋 CT 观察肾后筋膜内侧附着点的解剖情况。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3-06/2007-11在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影像中心完成。对象:回顾性分析累及腹膜后间隙炎性病变病例 52 例的 CT 资料。方法:应用 Toshiba Akuilion16 排螺旋 CT进行扫描。52 例病例中 37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5 例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证实;其中阑尾炎 17 例,输尿管炎症 1 例,肾周间隙脓肿 2 例,肾旁后间隙脓肿 3 例,胰腺炎 29例。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双侧肾后筋膜的内侧附着点的解剖。结果:在肾上极水平,双侧肾后筋膜内侧均附着于腰方肌筋膜。46 例显示左侧肾后筋膜内侧在肾下极水平或锥下间隙水平附着于腰大肌筋膜外后方;50 例显示右侧肾后筋膜内侧在肾下极水平或锥下间隙水平附着于腰大肌筋膜外后方。结论:肾后筋膜的内侧附着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层面,肾后筋膜的附着点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后筋膜 附着 体层摄影术 x射线计算机
下载PDF
正常人眶内段视神经的CT重建和参数测量 被引量:4
15
作者 游勇 成洪波 +4 位作者 樊宁 王宁利 杨洁 刘璐 刘旭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15-1018,共4页
背景青光眼的视神经损害与颅内压的变化有一定的关联,传统的测量方法是腰椎穿刺测量脑脊液压力以评估颅内压变化,而测量眶内段视神经参数来判断颅内压的方法具有无创性和可重复检测的优点,但目前眶内段视神经的正常参数了解较少。目... 背景青光眼的视神经损害与颅内压的变化有一定的关联,传统的测量方法是腰椎穿刺测量脑脊液压力以评估颅内压变化,而测量眶内段视神经参数来判断颅内压的方法具有无创性和可重复检测的优点,但目前眶内段视神经的正常参数了解较少。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重建并测量正常人眶内段视神经鞘横断面直径和面积,探讨正常人视神经的形态及特征。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深圳市中医院影像科行颅脑CT检查的20~70岁的正常成年人105人105眼,采用多层螺旋CT行颅脑容积扫描,将扫描图像经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眶内段视神经的曲面重建,分别测量距球后视神经起始部3、6、9、12、15mm处视神经鞘横断面直径的最大值、最小值和面积,分析随着距视神经起始部距离的延长视神经参数的变化,比较受检者不同性别和不同眼别间视神经鞘横断面直径的最大值、最小值和面积的差异,并分析受检者年龄与距球后视神经起始部3mm处视神经直径和面积的关系。结果距球后视神经起始部3、6、9、12、15mm处视神经鞘横断面直径的最大值分别为(6.24±0.47)、(5.56±0.44)、(5.18±0.43)、(4.82±O.41)和(4.69±0.41)mm,最小值分别为(5.56±0.50)、(4.97±0.41)、(4.55±0.35)、(4.26±0.39)和(4.10±0.40)mm;视神经鞘横断面的面积分别为(27.68±4.40)、(22.02±3.35)、(18.74±2.75)、(16.34±2.72)和(15.40±2.68)mm2,随着距球后视神经起始部的增大,视神经逐渐变细,各位点间视神经鞘横断面直径的最大值、最小值和面积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18.329、215.906、246.924,均P=0.001)。受检者不同性别间视神经直径的最大值、最小值和面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805,P=0.074;t=1.930,P=0.056;t=1.329,P=0.187);受检者不同眼别间视神经直径的最大值、最小值和面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24,P=0.471;t=1.562,P=0.121;t=1.424,P=0.158);受检者年龄与视神经鞘横断面直径最大值、最小值和面积的偏回归系数分别是1.873、7.415、-0.853,均无线性相关(P=0.847、0.460、0.637)。结论多层螺旋CT可无创、准确地重建和测量眶内段视神经。正常人眶内段视神经鞘横断面呈椭圆形,随着与球壁距离的增加,视神经逐渐变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射线计算机 视神经 生物测量 颅内压 青光眼 成年
下载PDF
双源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6
16
作者 吴宝金 汤连志 +2 位作者 茅亭 刘志鹏 李延皎 《中国医学装备》 2014年第12期41-43,共3页
目的:评价双源CT(DSCT)在主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7例经DSCT血管成像诊断的各种主动脉病变资料,利用多层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T)技术重组图像,判定主动脉病变情况,并与其他影像学检查对... 目的:评价双源CT(DSCT)在主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7例经DSCT血管成像诊断的各种主动脉病变资料,利用多层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T)技术重组图像,判定主动脉病变情况,并与其他影像学检查对照。结果:双源CT血管成像良好的显示了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其他病变。14例主动脉夹层,MPR较好地显示夹层和血栓范围以及弓部血管受累情况;表面覆盖显示(SSD)见内膜片螺旋状剥离,可以区分真假腔,20例主动脉瘤,SSD清晰显示动脉瘤的范围和周围血管的关系;MPR显示壁内血栓的范围;MIP则显示了血管壁的钙化和血管内支架的位置及支架周围情况。MPR较好显示了假性动脉瘤与管腔的关系及动脉破口,主动脉壁内血肿4例,大动脉炎3例,主动脉缩窄3例,主动脉粥样硬化7例,正常6例。与其他影像学检查进行对比,结果基本相近。结论:双源CT血管成像是评价主动脉病变较好的影像检查方法,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病变 体层摄影术 x射线计算机 血管成像
下载PDF
结节性甲状腺肿的128层CT征象与病理表现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7
17
作者 高飞 周辉 +5 位作者 王传彬 李乃玉 董江宁 王婷婷 魏欣扬 曹锋 《中国医学装备》 2018年第3期66-70,共5页
目的:研究结节性甲状腺肿(NG)的NeuViz 128层CT征象与病理表现关系,以提高NG的诊断准确率。方法:选取在医院就诊的33例NG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128层CT表现,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在33例患者中共检出76个NG结节,其中囊... 目的:研究结节性甲状腺肿(NG)的NeuViz 128层CT征象与病理表现关系,以提高NG的诊断准确率。方法:选取在医院就诊的33例NG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128层CT表现,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在33例患者中共检出76个NG结节,其中囊性结节7个、实性结节18个、囊实性结节51个;28例患者为多发结节(占85%),其中结节包膜不完整67个(占88%)、钙化32个(占42%),15个(占20%)出现纤维化。增强扫描后显示,7个结节内无强化(4个结节周围见环形强化),4个结节轻度强化,8个结节中度强化,57个结节重度强化;在69个强化的结节中,均匀性强化9个,结节样强化27个,灶内岛状强化21个,灶内无规则不均匀强化12个。病理学证实NG为胶质潴留结节、增生结节或混合性结节,并伴囊变坏死、出血、纤维分隔以及粗大钙化,对应其CT表现分别为囊性结节7个,实性结节18个,囊实性结节51个。结论:NeuViz 128层高端CT能够清晰地反映NG多样的病理学表现,通过对CT轴位扫描及三维后处理征象分析,可以反映NG的病理学表现,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性甲状腺肿 CT征象 体层摄影术 x射线计算机(CT) 病理
下载PDF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彭泽华 白林 +4 位作者 蒲红 印隆林 陈加源 蒋瑾 李刚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0年第6期42-46,共5页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CA)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复杂性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71例接受DSCTCA检查,提示至少有1支冠状动脉病变(CAL)患者,并于3周内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CA)。对比分析DSCTCA与CCA显示的冠状动脉狭...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CA)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复杂性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71例接受DSCTCA检查,提示至少有1支冠状动脉病变(CAL)患者,并于3周内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CA)。对比分析DSCTCA与CCA显示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复杂性冠状动脉病变,包括分叉病变、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oronic total occlusion,CTO)、开口病变、弥漫性长病变结果。结果 DSCTCA对每支冠状动脉及每例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评价,与CCA比较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SCTCA检出95支冠状动脉有钙化,CCA仅发现12支冠状动脉有钙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327,P<0.01);DSCTCA检出53支血管有弥漫性长病变,CCA仅检出32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01,P=0.014);DSCTCA检出61处分叉病变,按照Lefevre分型,Ⅰ型20处、Ⅱ型25处、Ⅲ型7处、Ⅳ型3处、Ⅳa型4处和Ⅳb型2处,与CCA对比,DSCTCA诊断分叉病变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患者计算均为100.0%,以血管计算分别是100.0%、99.3%、90.2%、100.0%;DSCTCA检查11处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5处开口病变,与CCA比较,DSCTCA诊断CTO及开口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患者和血管计算均为100%。结论 DSCTCA能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对钙化病变、弥漫性长病变DSCTCA的诊断价值优于CCA,对分叉病变、CTO、开口病变的诊断与CCA有极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 x射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管电压对PET/CT中CT剂量及图像质量影响的模体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张连宇 梁子威 +4 位作者 耿建华 王弈斌 吴宁 郑容 周纯武 《中国医学装备》 2015年第4期1-5,共5页
目的: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为降低PET/CT中CT扫描部分的辐射剂量提供数据依据。方法:用GE Discovery ST16型号PET/CT系统,在管电压分别为80 k V、100 k V、120 k V及140 k V条件下,对CT剂量模体和Catphan?500CT性能模体进行扫描。测... 目的: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为降低PET/CT中CT扫描部分的辐射剂量提供数据依据。方法:用GE Discovery ST16型号PET/CT系统,在管电压分别为80 k V、100 k V、120 k V及140 k V条件下,对CT剂量模体和Catphan?500CT性能模体进行扫描。测量在各种管电压下的CT加权剂量指数(CTDIw),计算给定螺距下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测量CT图像的相关性能指标;分析CT图像质量与CT剂量的关系。结果:CTDIvol随管电压的增加而线性增加;CT图像高对比度分辨力不受管电压影响;CT图像的低对比度分辨力、CT图像均匀性及噪声性能均随管电压的增加而提高,而性能提高规律并非线性。结论:CT图像性能均随剂量的增加而提高,而性能提高规律并非线性,当剂量达到一定值时,其图像性能随剂量的增加幅度变缓,因此,在保证一定的CT图像质量的条件下,可以通过降低管电压适当降低PET/CT检查中CT部分的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 体层摄影术 x射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图像质量 管电压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后处理技术诊断椎动脉病变的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梁勇 周瀚 +1 位作者 肖壬川 孙志远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5年第2期69-72,共4页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T agiography,MSCTA)观察椎动脉的常见病变,探讨其发病部位、原因及CTA表现,并比较几种常见三维后处理技术对椎动脉病变显示的优缺点。方法对152例临床怀疑椎动脉病变的患者行16层螺旋C...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T agiography,MSCTA)观察椎动脉的常见病变,探讨其发病部位、原因及CTA表现,并比较几种常见三维后处理技术对椎动脉病变显示的优缺点。方法对152例临床怀疑椎动脉病变的患者行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CTA)检查,然后应用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曲面重建(CR)等三维后处理技术对椎动脉进行观察,统计分析椎动脉迂曲、管腔变细、管腔局限性狭窄、软斑块、钙化斑块、管腔闭塞和起源变异等7种常见病变的发病部位、原因以及各种成像技术的发现率。结果 152例患者304条椎动脉,共发现椎动脉迂曲96条;椎动脉变细52条;管腔局限性狭窄30条,其中24条(80%)为粥样硬化斑块所致,5条(16.7%)为骨质压迫所致,15条(50.0%)发生在椎前部,6条(20.0%)发生在横突部,9条(30.0%)发生在颅内部;管壁软斑块17条,全部为MPR和曲面重建观察到;管壁钙化斑块10条,MPR和MIP发现10条,曲面重建发现8条,透明化VR发现0条;管腔闭塞7条,均发生在椎前部;起源变异5条,均为左侧椎动脉直接起源于主动脉弓。结论 MSCTA对椎动脉常见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各种后处理方法对不同病变的显示各有优缺点,宜结合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颈椎病 体层摄影术 x射线计算机 后处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