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药计算系统生物学与寒热证候研究 被引量:28
1
作者 李梢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7年第1期105-111,共7页
中医学是传统的系统生物医学,只有在系统层面上研究传统中医药,才能更为合理地使之得到继承、阐释与发扬。本文阐述了项目组开展的“中医药计算系统生物学”研究内容,发现基于生物网络及其调控,可以较为有效地理解中医证候宏观与微观特... 中医学是传统的系统生物医学,只有在系统层面上研究传统中医药,才能更为合理地使之得到继承、阐释与发扬。本文阐述了项目组开展的“中医药计算系统生物学”研究内容,发现基于生物网络及其调控,可以较为有效地理解中医证候宏观与微观特征、方剂多靶点整合调节作用等重要问题,表明中医药计算系统生物学可望成为符合中医特色,又与当今科学前沿协调发展的中医药现代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寒热证候 计算系统生物学 生物信息学 生物网络
下载PDF
计算系统生物学中并行随机仿真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兵 姚益平 邢飞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34-138,156,共6页
随机仿真是计算系统生物学中对随机离散模型进行仿真研究的一类重要方法。本文对随机仿真方法的原理及并行化研究的进展进行了论述,指出了并行化是解决随机仿真性能开销问题的重要途径,并依照细粒度并行和粗粒度并行分类,阐述了当前并... 随机仿真是计算系统生物学中对随机离散模型进行仿真研究的一类重要方法。本文对随机仿真方法的原理及并行化研究的进展进行了论述,指出了并行化是解决随机仿真性能开销问题的重要途径,并依照细粒度并行和粗粒度并行分类,阐述了当前并行随机仿真方法的研究现状,重点针对空间并行性,介绍了反应-扩散系统随机仿真的方法和相关工具。最后,对并行随机仿真方法研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仿真算法 计算系统生物学 并行计算 并行离散事件仿真 离散事件系统
下载PDF
医学院校计算系统生物学课程教学的探讨 被引量:1
3
作者 顾云燕 《科技创新导报》 2017年第28期252-253,共2页
计算系统生物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生物信息学专业本科生的主干专业课程。计算系统生物学是在细胞、组织、器官和生物体整体水平上研究结构和功能各异的生物分子及其相互作用,并通过计算生物学来定量阐明和预测生物功能、表型和行为的... 计算系统生物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生物信息学专业本科生的主干专业课程。计算系统生物学是在细胞、组织、器官和生物体整体水平上研究结构和功能各异的生物分子及其相互作用,并通过计算生物学来定量阐明和预测生物功能、表型和行为的学科。本文就计算系统生物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探讨,并结合医学院校的特点,讨论计算系统生物学课程的讲授过程中的注意点,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联系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系统生物学 教学 医学院校 课程
下载PDF
计算系统生物学:理论、方法及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刁妍妍 蔡超前 +1 位作者 蒋华良 李洪林 《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035-1042,共8页
计算系统生物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兴领域,旨在通过整合海量数据建立其生物系统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数据的整合和模型的建立需要发展合适的数学方法和软件工具,这也是计算系统生物学的主要任务。生物系统模型有助于从整体上理解生物... 计算系统生物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兴领域,旨在通过整合海量数据建立其生物系统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数据的整合和模型的建立需要发展合适的数学方法和软件工具,这也是计算系统生物学的主要任务。生物系统模型有助于从整体上理解生物体的内在功能和特性。同时,生物网络模型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制药企业以及新药研发机构的重视,如用于特异性药物作用靶点的预测和药物毒性评估等。该文简要介绍计算系统生物学的常见网络和计算模型,以及建立模型所用的研究方法,并阐述其在建模和分析中的作用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系统生物学 生物模型 建模方法
原文传递
运用计算机系统生物学方法预测茵陈蒿汤的分子靶标 被引量:6
5
作者 刘韬 黄红兵 +2 位作者 林子超 刘庆 朱伟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648-1651,共4页
目的:应用计算机系统生物学方法预测茵陈蒿汤的分子靶标,并阐明有效成分群的协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TCMGeneDIT数据库系统,文本挖掘茵陈蒿、大黄、栀子各自所能影响的基因或蛋白质数据;收集茵陈蒿汤中6,7-二甲基氧香豆素、京尼平苷、... 目的:应用计算机系统生物学方法预测茵陈蒿汤的分子靶标,并阐明有效成分群的协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TCMGeneDIT数据库系统,文本挖掘茵陈蒿、大黄、栀子各自所能影响的基因或蛋白质数据;收集茵陈蒿汤中6,7-二甲基氧香豆素、京尼平苷、红花黄色素A、大黄酸、大黄素等17种血中移行成分,采用Accelrys公司Discovery Studio 2.5版完成分子构建,并上载至PharmMapper服务器进行靶标预测;从BIND、BioGRID、DIP、HPRD、IntAct、MINT等分子相互作用数据库中收集与预测靶标有直接相互作用的蛋白质,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已有的实验证实:4个蛋白质与茵陈蒿汤相关,8个蛋白质与大黄相关,没有蛋白质与栀子相关。大黄酸、大黄素、6,7-二甲基氧香豆素、绿原酸等6种化学成分不但可直接作用于实验证实的靶标,也可像异秦皮啶、檞皮素3-O-葡萄糖苷等8种化学成分一样,通过影响相关靶标而发挥间接的治疗作用。结论:本研究结果可为茵陈蒿汤的后续研究提供有用的线索,促进茵陈蒿汤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本研究策略可为中药复方的系统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系统生物学 茵陈蒿汤 协同作用
下载PDF
丹红注射液作用机制的计算机系统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吕燕妮 魏筱华 肖频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38-542,共5页
丹红注射液是传统中药丹参与红花的复方制剂,临床主适应症为冠心病、缺血性脑病等,疗效确切,已为医学界普遍接受。由于化学成分的复杂性,靶点作用的多样性,特别是系统生物学中,将丹红注射液作为一个整体调节生物学网络的作用机制研究未... 丹红注射液是传统中药丹参与红花的复方制剂,临床主适应症为冠心病、缺血性脑病等,疗效确切,已为医学界普遍接受。由于化学成分的复杂性,靶点作用的多样性,特别是系统生物学中,将丹红注射液作为一个整体调节生物学网络的作用机制研究未见报道。研究从TCMGene DIT数据库系统和Agilent Literature Search(ALS)系统中,挖掘丹参,红花各自作用的蛋白质数据,构建丹参、红花、丹红注射液多成分-蛋白网络,在Genecards,BIND,Bio GRID,Int Act,MINT等数据库中挖掘蛋白之间关联,建立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结果发现丹参中10个成分与蛋白有连接,红花中14个成分与蛋白有连接,共有的24个成分与81个蛋白有相互作用,构成无孤立结点的60个结点的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应用Cluster ONE模块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富集分析,提取显著性差异P<0.05的子网络1个,子网络中含有关键蛋白23个,经KEGG信号通路映射,涉及Nod样受体信号转导通路,上皮细胞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信号转导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转导通路,RIG-I样受体信号转导通路,神经营养因子信号转导通路共5条信号通路,关联炎症、感染性疾病、胃部疾病、心脏疾病等。研究采用计算机系统生物学方式,初步阐释了丹红注射液主要化合物防治疾病的分子机制,为中药复方的系统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系统生物学 丹红注射液 作用机制 信号通路 网络
原文传递
参附注射液作用机制的计算机系统生物学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吕燕妮 付龙生 +3 位作者 周健 蔡军 陈璿瑛 钟海利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217-221,共5页
目的:参附注射液是传统中药红参与附子的复方制剂,临床主适应症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脑卒中等。以缺血性脑卒中为导向,采用系统生物学和实验研究方法,对参附注射液调节生物学网络的分子机制做一阐释。方法:以参附注射液的28个成分出... 目的:参附注射液是传统中药红参与附子的复方制剂,临床主适应症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脑卒中等。以缺血性脑卒中为导向,采用系统生物学和实验研究方法,对参附注射液调节生物学网络的分子机制做一阐释。方法:以参附注射液的28个成分出发,分别从TCMGene DIT数据库系统和Agilent literature search系统中挖掘参附注射液中成分作用的蛋白质数据,并辅助以Pharmmapper反向对接靶标,构建参附注射液多成分-蛋白网络,在Genecards,BIND,Bio GRID,Int Act,Mint等数据库中挖掘蛋白之间关联,建立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提取显著性差异蛋白子网络一个,并对其中通路以Western blot蛋白印迹方法加以验证。结果:参附注射液成分与55个蛋白有连接,构成53个无孤立结点的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应用Cluster One模块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富集分析,提取显著性差异P<0.05的子网络1个,子网络中含有关键蛋白15个,经Biocart信号通路映射,涉及NF-κB信号通路,AKT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采取Western blot方法对富集指数P值最小的NF-κB信号通路进行验证,发现参附注射液在缺血1 h再灌注24 h的MCAO模型上对NF-κB p65和IκB-α的磷酸化表达有明显下调作用。结论:采用计算机系统生物学和实验验证方式初步阐释了参附注射液主要化合物防治疾病的分子机制,并以分子生物学实验方式对所预测的信号通路进行验证,为中药复方的系统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系统生物学 参附注射液 作用机制 信号通路 网络 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
原文传递
生脉散血中移行成分分子靶标的计算机系统生物学预测 被引量:10
8
作者 朱艳芳 朱伟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78-282,共5页
目的:应用计算机系统生物学方法预测生脉散的分子靶标,并为生脉散的分子机制提供线索。方法:采用TCMGeneDIT数据库系统,文本挖掘人参、麦冬、五味子各自所能影响的基因或蛋白质数据;收集生脉散中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戈米辛D、五味... 目的:应用计算机系统生物学方法预测生脉散的分子靶标,并为生脉散的分子机制提供线索。方法:采用TCMGeneDIT数据库系统,文本挖掘人参、麦冬、五味子各自所能影响的基因或蛋白质数据;收集生脉散中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戈米辛D、五味子乙素、γ-五味子素、20(S)-人参皂苷Rh、人参皂苷Rk3等14种血中移行成分,采用Accelrys公司Discovery Studio 2.5版完成分子构建,并上载至PharmMapper服务器进行靶标预测;从BIND,BioGRID,DIP,HPRD,IntAct,MINT等分子相互作用数据库中收集与预测靶标有直接相互作用的蛋白质,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已有的实验发现,五味子有10个血中移行成分,人参只有4个血中移行成分;人参与55个基因相关,五味子与1个基因相关,没有基因与麦冬相关。人参的4种血中移行成分不但可直接作用于实验证实的靶标,还能影响相关靶标发挥广泛的生物学效应。五味子的10种血中移行成分只能通过影响相关靶标而发挥间接的治疗作用。结论:结果可为生脉散的后续研究提供有用的线索,促进生脉散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为中药复方的系统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系统生物学 生脉散 分子靶标
原文传递
Gastrointestinal tract modelling in health and disease 被引量:4
9
作者 Dong-Hua Liao Jing-Bo Zhao +1 位作者 Hans Gregersen Hans Gregerse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2期169-176,共8页
The gastrointestinal (GI) tract is the system of organs within multi-cellular animals that takes in food, digests it to extract energy and nutrients, and expels the remaining waste. The various patterns of GI tract fu... The gastrointestinal (GI) tract is the system of organs within multi-cellular animals that takes in food, digests it to extract energy and nutrients, and expels the remaining waste. The various patterns of GI tract function are generated by the integrated behaviour of multiple tissues and cell types. A thorough study of the GI tract requires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cells, tissues and gastrointestinal organs in health and disease. This depends on knowledge, not only of numerous cellular ionic current mechanisms and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s, but also of large scale GI tissue structures and the special distribution of the nervous network. A unique way of coping with this explosion in complexity is mathematical and computational modelling; providing a computational framework for the multilevel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of the human gastrointestinal anatomy and physiology. The aim of this review is to describe the current status of biomechanical modelling work of the GI tract in humans and animals, which can be further used to integrate the physiological, anatomical and medical knowledge of the GI system. Such modelling will aid research and ensure that medical professionals benefit, through the provision of relevant and precise information about the patient's condition and GI remodelling in animal disease models. It will also improve the accuracy and efficiency of medical procedures, which could result in reduced cost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trointestinal tract Computational modelling BIOMECHANICS REMODELLING DISEASE
下载PDF
生化网络动态变化的可视化系统
10
作者 王懿 来鲁华 欧阳颀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85-389,共5页
目前,生化网络体系的定量研究越来越重要,观察生化网络的动力学模拟结果是对其进行定量研究的重要手段。本文实现了一个交互式的展示生化网络动态变化的可视化系统:Intuitive View(IV,网址:http://mdl.ipc.pku.edu.cn/~ywang/ iv/)。... 目前,生化网络体系的定量研究越来越重要,观察生化网络的动力学模拟结果是对其进行定量研究的重要手段。本文实现了一个交互式的展示生化网络动态变化的可视化系统:Intuitive View(IV,网址:http://mdl.ipc.pku.edu.cn/~ywang/ iv/)。该系统是基于Flash Action Script制作的软件,它通过几何图形大小和颜色的动画来呈现生化网络模型中化学物质和反应流随时间的变化,能够直观地显示用传统二维作图方法不易观察到的网络的特征,帮助发现有用的信息,从而为生化网络模型的定量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IV可以免费用于学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化网络 可视化 计算系统生物学 生物信息学
原文传递
科学人
11
《中国基础科学》 2021年第6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韩敬东研究员北京大学韩敬东研究员认为从计算系统生物学的角度,衰老可以被视为一种轨迹(trajectory)——从年轻的弹性状态转变为对压力和挑战缺乏弹性的年老状态。衰老相关疾病是另一种对某些类型的压力和挑战特别敏感的年老状态。韩... 韩敬东研究员北京大学韩敬东研究员认为从计算系统生物学的角度,衰老可以被视为一种轨迹(trajectory)——从年轻的弹性状态转变为对压力和挑战缺乏弹性的年老状态。衰老相关疾病是另一种对某些类型的压力和挑战特别敏感的年老状态。韩敬东课题组的研究涉及影响衰老的长链非编码RNA的进化、衰老的面部图像分析、干细胞和发育生物学、不同类型疾病的遗传基础等主题。近期的研究主要聚焦于:①不同组织的衰老是否同步,以及是否有哪种组织对衰老和恢复活力最为重要。②导致个体间衰老速率异质性的主要因素是什么?③有多少衰老轨迹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状态 韩敬 发育生物学 遗传基础 计算系统生物学 压力和挑战 缺乏弹性 干细胞
原文传递
Dynamical Criticality:Overview and Open Questions 被引量:4
12
作者 ROLI Andrea VILLANI Marco +1 位作者 FILISETTI Alessandro SERRA Roberto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 Complexity》 SCIE EI CSCD 2018年第3期647-663,共17页
Systems that exhibit complex behaviours are often found in a particular dynamical con- dition, poised between order and disorder. This observation is at the core of the so-called criticality hypothesis, which states t... Systems that exhibit complex behaviours are often found in a particular dynamical con- dition, poised between order and disorder. This observation is at the core of the so-called criticality hypothesis, which states that systems in a dynamical regime between order and disorder attain the highest level of computational capabilities and achieve an optimal trade-off between robustness and flexibility. Recent results in cellular and evolutionary biology, ueuroscience and computer science have revitalised the interest in the criticality hypothesis, emphasising its role as a viable candidate general law in adaptive complex systems. This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works on dynamical criticality that are -- 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 -- Particularly relevant for the criticality hypothesis. The authors review the main contributions concerning dynamics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t the edge of chaos, and illustrate the main achievements in the study of critical dynamics in biological systems. Finally, the authors discuss open questions and propose an agenda for future wor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TRACTORS CRITICALITY dynamical regimes edge of chaos phase transitions.
原文传递
One Yin-Yang Wu-Xing Model of TCM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树新 张文然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2008年第5期266-268,共3页
Although Yin-Yang Wu-Xing (Yin-Yang and Five-Elements, subsystems of human body) has been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for more than 5 000 years, it has been primarily analytical or ... Although Yin-Yang Wu-Xing (Yin-Yang and Five-Elements, subsystems of human body) has been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for more than 5 000 years, it has been primarily analytical or empirical in nature without a formal scientific foundation. Based on bipolar set theory, an equilibrium/non-equilibrium computational model of Yin-Yang Wu-Xing is proposed. The Yin-Yang Wu-Xing dynamical systems are formulated so that equilibrium and non-equilibrium conditions can be established and proved. Computer simulations of equilibrium and non-equilibrium processes show that this new approach can provide diagnostic decision support in TCM. Thus, this equilibrium-based approach provides a unique scientific basis for future research in TCM, Qi (vital energy), QiGong, 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 (acupuncture channels) and herbal treatment. On the other hand, it provides a basic Yin-Yang cellular network architecture for modem scientific research in genomics such that regulation mechanisms of the ubiquitous YY1 protein for cell processes can be expla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IN-YANG Five-Elements QI YOGA 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 Traditional Medicine Chinese Systems Biology Computer Simul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