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3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轨道交通短视频对城市空间、文化与交往的三维认同建构研究
1
作者 吴越 李明德 顾宾烨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I0016-I0019,共4页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网状的人流、物流、信息流通道,是都市人群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空间地理、城市历史文化、市民生活交往方面发挥着独特的连接与沟通作用,塑造和影响着人们对于城市的感知与认同。在互联网短视频平台中。
关键词 短视频 城市历史文化 信息流通 沟通作用 空间地理 认同建构 都市人群 城市轨道交通
下载PDF
红色纪念馆空间叙事表达与认同建构研究——以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为例
2
作者 陈晓刚 李思颖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73-80,共8页
红色纪念馆作为弘扬红色精神、红色文化的重要场所,对于呈现革命历史事件、传承红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其室内展示通过不同表达逻辑完成景观叙事的过程,以实现国家认同建构为目标,提升国民对国家的自豪感、归属感。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通... 红色纪念馆作为弘扬红色精神、红色文化的重要场所,对于呈现革命历史事件、传承红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其室内展示通过不同表达逻辑完成景观叙事的过程,以实现国家认同建构为目标,提升国民对国家的自豪感、归属感。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通过语言文本叙事、景观场景叙事、民俗文物叙事与数字虚拟叙事的四种叙事方式,呈现了南昌八一起义历史事件的过程,再通过不同的实践方式实现国家认同建构的目标。红色纪念馆空间叙事对于促进爱国主义教育的进程、红色精神的传播、大力宣扬了红色文化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纪念馆 空间叙事 设计表达 认同建构
下载PDF
媒介事件纪录片对外传播的叙事认同建构分析——以我国媒体机构拍摄的5部纪录片为例
3
作者 李娜 《海河传媒》 2024年第1期31-34,共4页
本文在梳理媒介事件概念的基础上,以央视及其他媒体拍摄的系列新闻纪录片为语料,分析呈现媒介事件的叙事策略。从叙事视角、叙事话语和叙事母题三个方面,讨论相关纪录片是如何建构叙事认同与共情,从而赢得国际社会的支持和认可,塑造了... 本文在梳理媒介事件概念的基础上,以央视及其他媒体拍摄的系列新闻纪录片为语料,分析呈现媒介事件的叙事策略。从叙事视角、叙事话语和叙事母题三个方面,讨论相关纪录片是如何建构叙事认同与共情,从而赢得国际社会的支持和认可,塑造了中国友好、负责的大国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事件 纪录片 认同建构
下载PDF
数字技术与国家认同建构:作用与赋能路径
4
作者 李晨洁 《党政论坛》 2024年第3期50-52,共3页
公民国家认同关乎国家稳定,其形成过程受外部环境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技术通过赋能仪式活动的多样性,使公共服务优化,作用于情感性驱动及理性驱动的公民国家认同的传统建构路径,能够强化公民国家认同,但也加剧了不平等现象、增加信息选... 公民国家认同关乎国家稳定,其形成过程受外部环境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技术通过赋能仪式活动的多样性,使公共服务优化,作用于情感性驱动及理性驱动的公民国家认同的传统建构路径,能够强化公民国家认同,但也加剧了不平等现象、增加信息选择成本、文化冲击等系列风险。在数字时代,应当借由技术探索政治仪式的创新方式,借由文化多元传播方式塑造情感共同体,借由技术工具实现公共服务的精准化供给,以充分应用数字技术强化公民国家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认同 公民国家认同建构 数字时代 数字化
下载PDF
共情与赓续:非遗类文化节目的认同建构研究
5
作者 徐振祥 上官孟琦 《传播与版权》 2024年第20期39-41,45,共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世代相传的文化记忆,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民族精神。近年来,在文化强国战略的引领下,非遗类文化节目呈现多样化、丰富化的发展态势,涌现了一批“现象级”的非遗节目,这...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世代相传的文化记忆,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民族精神。近年来,在文化强国战略的引领下,非遗类文化节目呈现多样化、丰富化的发展态势,涌现了一批“现象级”的非遗节目,这些节目推动了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广泛传播,使观众对非遗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与理解。非遗类文化节目的“出圈”不仅得益于视听方式、叙事策略等方面的创新,还在于其能够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使观众建构起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文章以近年备受关注的非遗类文化节目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观众认同建构路径,探索非遗类文化节目建构文化认同的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类文化节目 文化 认同建构
下载PDF
文化记忆视域下非遗纪录片的认同建构路径--以《最“贵”的绝招》为例
6
作者 文建广 《传播与版权》 2024年第13期32-34,38,共4页
文章基于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和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分析纪录片《最“贵”的绝招》的内视角叙述和故事叙述,阐释该纪录片如何增强观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认知。纪录片《最“贵”的绝招》采用观察型和参与型拍摄手法,... 文章基于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和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分析纪录片《最“贵”的绝招》的内视角叙述和故事叙述,阐释该纪录片如何增强观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认知。纪录片《最“贵”的绝招》采用观察型和参与型拍摄手法,应用无人机航拍技术,真实记录了外国友人学习贵州非遗技艺的过程。同时,该纪录片注重艺术性表达,通过诗意比喻和精心剪辑,显著增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吸引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纪录片 文化记忆 认同建构 《最“贵”的绝招》
下载PDF
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的情感叙事与认同建构研究
7
作者 李诗毓 《声屏世界》 2024年第4期65-68,共4页
在“中国动画新百年”开局之年,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率先引发关注,豆瓣评分达到9.5。该动画短片集的各集导演根据创作原则与表达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了选择性呈现。动画故事的主角看似是远离人间的“妖怪”们,但凭借着现实... 在“中国动画新百年”开局之年,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率先引发关注,豆瓣评分达到9.5。该动画短片集的各集导演根据创作原则与表达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了选择性呈现。动画故事的主角看似是远离人间的“妖怪”们,但凭借着现实寓言般的情节塑造与代入感较强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中式情感的多元表达,获得了观众的情感认同。文章结合甘姆森的“诠释包裹”理论归纳总结《中国奇谭》的话语包,并对其话语包下的框架装置元素进行逐一分析,进而探索其情感叙事框架的搭建,挖掘观众对其情感叙事背后的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奇谭》 话语包 框架装置 情感叙事 认同建构
下载PDF
罗宾·斯威夫特的身份认同建构——小说《巴别塔》的霍米·巴巴式解读
8
作者 杨博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第7期11-15,共5页
《巴别塔》是美国华裔作家匡灵秀的作品,一举摘得第58届美国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作者匡灵秀1996年出生于广州,四岁随父母移民美国,本科就读于乔治敦大学,后于剑桥和牛津获得硕士学位,在耶鲁大学攻读东方语言方向的博士。《巴别... 《巴别塔》是美国华裔作家匡灵秀的作品,一举摘得第58届美国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作者匡灵秀1996年出生于广州,四岁随父母移民美国,本科就读于乔治敦大学,后于剑桥和牛津获得硕士学位,在耶鲁大学攻读东方语言方向的博士。《巴别塔》讲述了19世纪20年代,在广州出生的小男孩罗宾·斯威夫特(后简称“罗宾”),因为一场瘟疫失去了家人,险些丧命的他意外被一位来自英国的洛弗尔教授出手相救,随后罗宾跟随教授前往伦敦学习,并进入牛津大学的巴别塔深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硕士学位 斯威夫特 牛津大学 洛弗尔 耶鲁大学 东方语言 认同建构 霍米·巴巴
下载PDF
西方后殖民少数族裔的认同建构与档案实践
9
作者 闫静 章伟婷 李雪婷 《山西档案》 2023年第5期18-24,50,共8页
在后现代主义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参与式治理模式被引入档案实践。后殖民作为后现代思潮的重要表征,强调多元主体参与,关注边缘群体权益。在后殖民语境下,少数族裔的“抗拒性认同”建构成为社会重点议题。文章追溯少数族裔社群档案实践的... 在后现代主义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参与式治理模式被引入档案实践。后殖民作为后现代思潮的重要表征,强调多元主体参与,关注边缘群体权益。在后殖民语境下,少数族裔的“抗拒性认同”建构成为社会重点议题。文章追溯少数族裔社群档案实践的起源与发展,结合西方各国的档案实践,将少数族裔社群档案实践划分为社群自发组织、档案馆主导或参与以及少数族裔个体在档案中的认同话语表达三种主要形式。少数族裔社群档案实践是对抗后殖民话语的有效方式;是推动少数族裔社群内外部走向团结和承认的重要途径;是实现“自我发现”的独特手段。少数族裔社群档案实践不仅需要调动社群自身力量积极参与身份建构,还需要档案馆提供专业的指导帮助。在数字时代,引入数字人文能够有效增强少数族裔社群档案实践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 少数族裔社群建档 认同建构
下载PDF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新呈现与认同建构——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姜鸿 邓桂英 《记者摇篮》 2023年第7期135-137,共3页
河南卫视通过技术赋能创作与传播,推出了一系列基于“中国节日”的文化节目。“中国节日”借助技术性与艺术性的有效融合,突破传统晚会节目的叙事逻辑,带给受众沉浸式体验,实现跨平台多媒体传播,由此打造文化节目新样态,并深挖文化内涵... 河南卫视通过技术赋能创作与传播,推出了一系列基于“中国节日”的文化节目。“中国节日”借助技术性与艺术性的有效融合,突破传统晚会节目的叙事逻辑,带给受众沉浸式体验,实现跨平台多媒体传播,由此打造文化节目新样态,并深挖文化内涵,在技术辅助下以技传意引发情感共振,从而建构起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是技术与艺术融合的有益经验,可为中国文化类电视节目在新兴技术加持下的高标准产出提供探索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赋能 沉浸式体验 全媒体传播 认同建构
下载PDF
民族题材影视生产与身份认同建构关系探析——以2000年以来彝族题材影视生产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石谷岩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7-164,共8页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自媒体的推广应用,群体身份认同建构方式出现了与时俱进的变化,利用影视生产等文化生产实践建构身份认同愈发成为流行方式。少数民族通过民族题材影视生产构建自身身份认同,形成兼容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自媒体的推广应用,群体身份认同建构方式出现了与时俱进的变化,利用影视生产等文化生产实践建构身份认同愈发成为流行方式。少数民族通过民族题材影视生产构建自身身份认同,形成兼容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身份认同体系。作为影视生产“新浪潮”的代表性民族,彝族题材影视生产大体以作为民族文化仪式载体的物、作为日常生活要素的物、作为社会机制呈现的物为中介,通过对物的描摹再现彝族传统文化生活与现代市场经济生活,进而在民族认同维度、国家认同维度展开想象与探索,具有丰富的时代意蕴和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认同建构 彝族 影视生产
下载PDF
“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传播中的双向认同建构与逻辑递进 被引量:1
12
作者 童怡源 曹琦 《传媒》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7-29,共3页
“认同”作为一个心理学词汇和社会化概念,有着广义与狭义的区分。基于此,认同也存在着层次,即原生性认同和建构性认同。由于认同的结果驱动,当自身之外的事物及情绪与自己有共通之处时,我们就会觉得亲切温暖,并由此建立起长久的情感联... “认同”作为一个心理学词汇和社会化概念,有着广义与狭义的区分。基于此,认同也存在着层次,即原生性认同和建构性认同。由于认同的结果驱动,当自身之外的事物及情绪与自己有共通之处时,我们就会觉得亲切温暖,并由此建立起长久的情感联系和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如果说原生性认同是通过语言、文字、符号、记忆、神话、历史等形成对自身群体的认同,那么建构性认同则是经过后天有意识的培育和建构,跨区域、跨文化形成的一种新形态认同。从这个视阈出发,河南广播电视台《“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在基础的文化认同上,循序渐进地实现了节目的形态认同和传播认同,建构起认同主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共生并进。由此,在文化自信、历史主动的前提下,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和生动传播注入了新活力、新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列节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 文化交流 情感联系 原生性 认同建构 广播电视台
下载PDF
文化记忆视域下文博类节目的国际传播和认同建构
13
作者 周琼 甘佳霭 《对外传播》 CSSCI 2023年第12期40-44,共5页
文博类节目作为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综艺形式,立足于文化公共领域,在社会化和媒介化的过程中塑造文化记忆。这些传统文化因素在媒介化以及再媒介化的进程中重现历史,使我国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地重构与其他国家以及海外受众的关系... 文博类节目作为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综艺形式,立足于文化公共领域,在社会化和媒介化的过程中塑造文化记忆。这些传统文化因素在媒介化以及再媒介化的进程中重现历史,使我国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地重构与其他国家以及海外受众的关系,重塑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格局。本文从文化记忆、文化延续、文化认同三个层次深入分析文博类节目,聚焦国家形象重塑下的文化内核、数字记忆中的文化传播和文创传承、文化差异下的创意表达与身份认同,提出要以影像化的手段将个人的力量汇集成集体的力量,将时代记忆升华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不断提升中国文化的传播力,积极争取话语权和国际认同,不断提升中国文化的全球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 文博节目 国际传播 文化折扣 认同建构
下载PDF
“国家孩子”题材电影的风景话语及认同建构 被引量:1
14
作者 鲁睿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3-46,共4页
从“三千孤儿”到“国家孩子”,这段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真实历史事件,因其蕴含的民族团结与人道主义精神,从1991年的故事片《义重情深》开始到2022年上映的《海的尽头是草原》,三十年间,再现这段历史往事的影视剧... 从“三千孤儿”到“国家孩子”,这段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真实历史事件,因其蕴含的民族团结与人道主义精神,从1991年的故事片《义重情深》开始到2022年上映的《海的尽头是草原》,三十年间,再现这段历史往事的影视剧已多达十余部,并逐渐形成一个具有稳定生产传播机制的多层次文本,在不同时代的表述中被写入集体记忆,成为形塑民族与国家关系的典范。“国家孩子”故事的特殊性使得以往的研究往往聚焦于人物形象及叙事层面,探讨背后的民族与国家话语,从而忽视了“风景”在电影文本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年自然灾害 人道主义精神 认同建构 叙事层面 传播机制 集体记忆 电影文本 影视剧
下载PDF
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历史那些事》面向青年的认同建构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一达 《视听》 2023年第8期78-80,共3页
B站自制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历史那些事》是一部面向青年群体的影像作品。该片不仅通过选题的设置、文本的多向度呈现、价值的巧妙提炼,呈现出与传统历史文化类纪录片截然不同的风格,还通过多维度呈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极大满足了青年... B站自制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历史那些事》是一部面向青年群体的影像作品。该片不仅通过选题的设置、文本的多向度呈现、价值的巧妙提炼,呈现出与传统历史文化类纪录片截然不同的风格,还通过多维度呈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极大满足了青年群体对历史的猎奇心理,实现了主流话语与青春话语的结合,唤起了青年群体的认同,完成了历史文化类纪录片传递主流意识形态和正向价值观念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历史文化 青年 认同建构 《历史那些事》
下载PDF
郭帆电影的话语调用以及认同建构
16
作者 王素敏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9-132,共4页
在凭借科幻片《流浪地球》(2019)取得了近47亿元票房,位列中国电影史票房第四位的耀眼成绩后,青年导演郭帆开始为人们所熟知。三年之后,郭帆又以《流浪地球2》令人耳目一新。在其执导的电影中,郭帆以具有示范性的手法多次进行了话语调用... 在凭借科幻片《流浪地球》(2019)取得了近47亿元票房,位列中国电影史票房第四位的耀眼成绩后,青年导演郭帆开始为人们所熟知。三年之后,郭帆又以《流浪地球2》令人耳目一新。在其执导的电影中,郭帆以具有示范性的手法多次进行了话语调用,将不同背景,不同时空的话语杂糅入同一文本中,在使其成就电影的文化场域、戏剧性等的同时,还凝聚起了观众对民族国家的认同,引发了观众对自我“中国人”身份的认可与自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帆 话语调用 认同建构
下载PDF
网络“圈层化”背景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
17
作者 邹巧玲 《航海教育研究》 2023年第3期25-30,共6页
大学生网络“圈层化”现象呈现出圈层内容“同质化”、圈层表达“个性化”、圈层交往“区隔化”、圈层传播“去中心化”的主要表征。针对网络“圈层化”背景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现实困境,提出网络“圈层化”背景下大学生主流意... 大学生网络“圈层化”现象呈现出圈层内容“同质化”、圈层表达“个性化”、圈层交往“区隔化”、圈层传播“去中心化”的主要表征。针对网络“圈层化”背景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现实困境,提出网络“圈层化”背景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实践进路:打破圈层认知“信息茧房”,筑牢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知认同;改善话语表达方式,强化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情感认同;发挥圈层传播“把关人”作用,促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认同;突破圈层交往壁垒,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行为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圈层化” 主流意识形态 现实困境 认同建构
下载PDF
主体间性视阈下大学形象片的认同建构研究
18
作者 王臻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AS 2023年第3期355-360,共6页
大学形象片是公众了解大学的窗口。基于主体间性理论,分析大学形象片的创作机理,可为形象片认同建构提供思路。研究发现,大学形象片是主体间交互的产物:高校通过形象片为受众提供认同的“凝视”,创作团队通过“聆听”场域传播大学精神,... 大学形象片是公众了解大学的窗口。基于主体间性理论,分析大学形象片的创作机理,可为形象片认同建构提供思路。研究发现,大学形象片是主体间交互的产物:高校通过形象片为受众提供认同的“凝视”,创作团队通过“聆听”场域传播大学精神,受众通过数字媒体平台的并置性互动完成对大学形象的认知甚至二次创作。由此,一部好的大学形象片往往凸显“主体间性”:在内容层面高校、创作团队与受众共享大学形象之意义;在语境层面又合力构建对话空间,实现对大学形象的情感共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形象 主体间性 形象片 认同建构 共情
下载PDF
作为媒介的民俗文化:乡村治理中的认同建构、柔性善治与人本关怀
19
作者 黄咏楠 黄莹莹 邱柔柔 《科技传播》 2023年第11期90-94,共5页
乡村民俗文化的价值在商业逻辑与政治逻辑的博弈过程中,经济价值被挖掘,治理功能被弱化。研究以“善治”为导向释放民俗文化的治理价值,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 ,探讨民俗文化在乡村治理体系中的角色定位,将其定义为一种有治理潜能的媒... 乡村民俗文化的价值在商业逻辑与政治逻辑的博弈过程中,经济价值被挖掘,治理功能被弱化。研究以“善治”为导向释放民俗文化的治理价值,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 ,探讨民俗文化在乡村治理体系中的角色定位,将其定义为一种有治理潜能的媒介,具备适地型、工具型、关怀型三大特征,推动认同建构、柔性善治与人本关怀,贴合善治的治理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文化 认同建构 乡村治理 善治 扎根理论
下载PDF
乡镇中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自觉与社会认同建构
20
作者 《新传奇》 2023年第28期82-84,共3页
乡镇地区作为文化传承的生动舞台,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乡镇地区的传统文化传承面临挑战和机遇,需要通过创新文化元素焕发新的生命力。其中,文化自觉与社会认同建构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聚焦了乡镇地... 乡镇地区作为文化传承的生动舞台,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乡镇地区的传统文化传承面临挑战和机遇,需要通过创新文化元素焕发新的生命力。其中,文化自觉与社会认同建构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聚焦了乡镇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分析了文化自觉与社会认同建构发挥的作用,以期为乡镇地区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从而更好地应对现代化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镇中的传统文化 文化传承 文化创新 文化自觉 社会认同建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