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网络社会的认同重构:理解城市流动少数民族群聚现象的一种路径 被引量:2
1
作者 孙嫱 刘东旭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3-108,共6页
边疆少数民族流入内地城市是中国社会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内在要求。他们通常以群体性方式嵌入城市产业链,并逐渐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内部联络与群体建构,而不再单纯以实体聚居社区为主要聚集形态。这种新的群聚形态不仅建构于城... 边疆少数民族流入内地城市是中国社会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内在要求。他们通常以群体性方式嵌入城市产业链,并逐渐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内部联络与群体建构,而不再单纯以实体聚居社区为主要聚集形态。这种新的群聚形态不仅建构于城乡二元分隔及其适应性需求之上,更生发于网络社会流动空间对群体成员的选择性接纳与包容,以及网络内外形成的不对等权利关系。面对这一复杂的环境,相对处于弱势的流动群体更倾向于通过重构新的"认同"以实现群体凝聚。这种不同以往的新认同具有自保性、脆弱性和裂变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同重构 流动空间 网络社会 流动少数民族群聚
下载PDF
“佛系”传播与网民的认同重构 被引量:8
2
作者 杨桃莲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7-100,104,共5页
"佛系"自日本传入我国后,引发了微博主、网络粉丝、微信公众号、大众传媒的裂变式传播。经过网民的创造性转换,"佛系"已成为一种"安于现状、安于平庸、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引起许多网民的传... "佛系"自日本传入我国后,引发了微博主、网络粉丝、微信公众号、大众传媒的裂变式传播。经过网民的创造性转换,"佛系"已成为一种"安于现状、安于平庸、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引起许多网民的传播和认同。然而,这种不利于社会发展的亚文化离主流文化甚远,需要予以重视。本文分析了这种亚文化流行的根本原因,其所折射出来的网民认同危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网民认同重构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系” 传播 网民 认同危机 认同重构
下载PDF
出狱人自我认同重构过程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高梅书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0-125,共6页
出狱人在经历犯罪服刑这一负性生活事件后,在回归社会的过程中一般都会面临自我认同重构问题,其自我认同大多受到严重威胁甚至崩溃。通过对J省N市26名出狱人的深度访谈发现,出狱人自我认同重构过程大致经历意义探究—控制感重塑—自尊... 出狱人在经历犯罪服刑这一负性生活事件后,在回归社会的过程中一般都会面临自我认同重构问题,其自我认同大多受到严重威胁甚至崩溃。通过对J省N市26名出狱人的深度访谈发现,出狱人自我认同重构过程大致经历意义探究—控制感重塑—自尊重建三个阶段。意义探究主要包括对犯罪原因及犯罪意义的自我诠释,控制感重塑主要通过远离犯罪土壤和树立生活目标得以实现;自尊重建策略则包括成就感的获得等进取性重建及向下比较等防御性重建。在自我认同重构过程中,出狱人面临多种风险和挑战,政府和社会应为其构建预警及扶助机制,以帮助他们尽快从深层次的心理层面真正回归社会、融入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狱人 意义探究 控制感重塑 自尊重建 自我认同重构
下载PDF
认同重构与文化整合——吴越文化的东周外部叙事 被引量:1
4
作者 蔡建华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2年第4期41-47,共7页
吴越文化在历经东周方国覆灭、民族大离散之后,由于话语权的缺失,其自身除了地域因素之外在物质意义上的文化传承能力基本丧失,而掌握着绝对话语权的中原文化解释系统对其的外部叙事却在某种程度上为吴越文化的传承在文献上连接起了这... 吴越文化在历经东周方国覆灭、民族大离散之后,由于话语权的缺失,其自身除了地域因素之外在物质意义上的文化传承能力基本丧失,而掌握着绝对话语权的中原文化解释系统对其的外部叙事却在某种程度上为吴越文化的传承在文献上连接起了这中断的一环。中原外部叙事一方面保存、还原了某些吴越文化的真实面貌,另一方面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以"礼制"为文化解释核心的中原文化立场叙事框架下的认同重构与文化整合意识,表现出一方面极尽对吴越文化的歧视与排斥,另一方面却又积极寻求对某些文化共性的吸纳的双重姿态,吴越文化的东周转型正是在排斥与吸纳的双重叙事的中原文化认同重构与文化整合之下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越文化 外部叙事 文化认同重构 文化整合
下载PDF
数字时代边缘群体的传播赋权与认同重构——基于肢残群体微信传播的质化考察
5
作者 严功军 何春阳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1-104,共4页
数字媒介不仅颠覆了传播格局,也使得边缘群体得以传播赋权,成为群体新的自我表达场域和公共话语空间。对于无法自主行动的截瘫肢残群体而言,以微信为代表的数字媒介为他们提供了移动生存空间和精神交往平台,通过信息传播、话语实践与仪... 数字媒介不仅颠覆了传播格局,也使得边缘群体得以传播赋权,成为群体新的自我表达场域和公共话语空间。对于无法自主行动的截瘫肢残群体而言,以微信为代表的数字媒介为他们提供了移动生存空间和精神交往平台,通过信息传播、话语实践与仪式互动,缓解了这一群体存在的认同危机,在重构其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当然,肢残群体微信传播赋权与认同重构还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其社会效用的真正实现,也需要我们理性认识和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残群体 微信传播 传播赋权 认同重构
下载PDF
论认祖的不同源流与民族认同重构的关联
6
作者 张龙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7年第4期300-304,共5页
不同民族的祖先来源不同,从文献分析、科技实验中证实,汉族和国内少数民族及国外一些民族之间,在血缘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些群体单凭祖源来追求自身民族成份的更改,在此过程中容易产生新的民族认同重构,不利于国家民族确认政策的... 不同民族的祖先来源不同,从文献分析、科技实验中证实,汉族和国内少数民族及国外一些民族之间,在血缘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些群体单凭祖源来追求自身民族成份的更改,在此过程中容易产生新的民族认同重构,不利于国家民族确认政策的稳定实行。宗族文化突出的是祖先认同,民族称呼是国家赋予的,在确定民族称呼上应立足于文化认同的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祖 源流 民族认同重构
下载PDF
网络公共话语空间中的文化公民身份与认同重构
7
作者 曲雯 王梅芳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第17期252-,共1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几年来我国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中国的网络空间具有公共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创造了网络公关话语空间,它作为公共领域在虚拟空间的重要表现形式,增强了社会公众获取信息和进行联系的能力,对在虚拟领域建立文化公...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几年来我国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中国的网络空间具有公共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创造了网络公关话语空间,它作为公共领域在虚拟空间的重要表现形式,增强了社会公众获取信息和进行联系的能力,对在虚拟领域建立文化公民身份和认同重构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立足于网络时代下公民产生的新的诉求,着重介绍了网络公共话语空间中的文化公民身份与认同重构,在新的时期为公民与网络的关系做出了新的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公关话语空间 文化公民身份 认同重构
下载PDF
话语变迁与认同重构——基于央视春晚35年“香港”节目的分析
8
作者 张爱凤 《文化研究》 CSSCI 2018年第3期73-86,共14页
春晚作为国家文化品牌工程,是中国电视史上生命力最持久的原创电视文化节目,其诞生发展与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等历史进程互为表里。春晚是改革时代能把国家认同的宏大想象与个体叙事紧密连接起来的媒介文化。从传播的视角看,春晚经历了... 春晚作为国家文化品牌工程,是中国电视史上生命力最持久的原创电视文化节目,其诞生发展与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等历史进程互为表里。春晚是改革时代能把国家认同的宏大想象与个体叙事紧密连接起来的媒介文化。从传播的视角看,春晚经历了录播雏形期、直播垄断期、网台分权期、融合传播期四个阶段,春晚舞台上香港节目表达的话语也由文化寻根的“乡愁话语”嬗变为明确身份认同、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国家话语。春晚是构建民族、国家“想象共同体”的重要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晚 香港节目 话语变迁 认同重构
下载PDF
再造传统:Z世代的“新国潮”传播及其文化价值重构
9
作者 曾一果 梁思璇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2-30,共9页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面向过去”的传统文化不断受到消费文化和流行文化等的冲击,其传播、传承与保护面临困境。特别是在Z世代青年群体中,传统文化的认同面临挑战。如何在时代发展语境中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面向过去”的传统文化不断受到消费文化和流行文化等的冲击,其传播、传承与保护面临困境。特别是在Z世代青年群体中,传统文化的认同面临挑战。如何在时代发展语境中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是迫在眉睫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新国潮”的流行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与实践范式。在数字平台中,Z世代通过多样的文化实践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参与式传播和创造性转化,在重构“新国潮”文化价值的同时,也革新了传统文化的当代言说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世代 “新国潮” 传统文化 文化实践 认同重构
下载PDF
族群离散与认同重构——以中尼边境地区达曼人为例 被引量:8
10
作者 周建新 杨静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8-83,共6页
在介绍达曼人的历史与现状基础上,探讨跨国离散族群在面对生存与发展的困境时,如何做出选择,并且在文化适应和族群关系调整等方面,顺应发展大势,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进行自我调整与重新定位,进而最终实现自我的国民意识和族群意识重构。
关键词 中尼边境 达曼人 离散 认同重构
原文传递
重构国家认同:民初中央政府对蒙藏边疆地区之统合——以1911~1915年为中心 被引量:10
11
作者 冯建勇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6-45,192,共11页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与此同时,蒙藏等边疆地区的民族国家认同产生了危机。在此情形下,民初中央政府抛弃了原有的"十八省汉族建国"理论,转而追求一系列专注于实现近代民族国家构建的政纲。本文依据认同理论构筑研究框...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与此同时,蒙藏等边疆地区的民族国家认同产生了危机。在此情形下,民初中央政府抛弃了原有的"十八省汉族建国"理论,转而追求一系列专注于实现近代民族国家构建的政纲。本文依据认同理论构筑研究框架,对民初中央政府建构民族国家,重构民族国家之认同,整合边疆之相关举措及其成效进行了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初政府 蒙藏边疆 认同理论 国家认同重构
下载PDF
在线课堂互动中教师身份认同模糊化及其重构 被引量:9
12
作者 肖静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5-60,共6页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下到线上教学模式的改变,引发了课堂互动的变化。在线课堂互动空间的分隔、互动情感的阻隔以及互动边界的区隔,使课堂互动更具不确定性,教师身份认同也由此模糊化,并呈现出角色冲突化、身份边缘化、情感整饰化及主...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下到线上教学模式的改变,引发了课堂互动的变化。在线课堂互动空间的分隔、互动情感的阻隔以及互动边界的区隔,使课堂互动更具不确定性,教师身份认同也由此模糊化,并呈现出角色冲突化、身份边缘化、情感整饰化及主体缺场化的特征。教师身份认同模糊化的重构路径之一是发展情境化认知,即在不确定性中理解自我与世界,教师通过此认知方式,获得对在线课堂互动问题复杂性的洞见。教师借助情境化认知,打开情感通道,唤起对学生的连带感通心。经由情感的升华体验,教师更新道德生命力,创造共同求真的叙事文化。在对共同道德的追寻中,教师不断重构身份认同。后疫情时期,讨论教师身份认同模糊化的价值,不仅在于促使教师省察身份认同模糊化对专业发展的阻抑,更重要的是帮助教师转变视角,看到身份认同模糊化中孕育着新的成长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 身份认同模糊化 身份认同重构 在线课堂 互动
下载PDF
从“边缘”到“中心”——科尔沁民歌及科尔沁区域文化认同的重构 被引量:2
13
作者 常宝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101-106,共6页
历史上形成的独特的语言和地理环境、科尔沁与察哈尔等部落之间的隔阂矛盾、疏离关系决定了科尔沁部被"中心"边缘化的命运。进入当代,随着科尔沁人口流动、新媒体的发展、科尔沁精英的作为以及人们多元文化需求的增多,科尔沁... 历史上形成的独特的语言和地理环境、科尔沁与察哈尔等部落之间的隔阂矛盾、疏离关系决定了科尔沁部被"中心"边缘化的命运。进入当代,随着科尔沁人口流动、新媒体的发展、科尔沁精英的作为以及人们多元文化需求的增多,科尔沁民歌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和扩散,进而实现"中心"化,科尔沁人的地域和文化认同经历了漫长的重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民歌 “边缘化” 认同重构
下载PDF
总台出镜记者冬奥Vlog的媒介赋能与认同重构 被引量:3
14
作者 邓秀军 王贤思 《电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13,共5页
Vlog作为一个短小生动且个人化的新媒体视听节目形态拓展了传统媒体及其从业者的信息传播渠道,既搭建了新的节目播出平台,又提升了传统媒体及其从业者的影响力。Vlog不仅仅是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更带来一种全新的传播生态,不可避免地消解... Vlog作为一个短小生动且个人化的新媒体视听节目形态拓展了传统媒体及其从业者的信息传播渠道,既搭建了新的节目播出平台,又提升了传统媒体及其从业者的影响力。Vlog不仅仅是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更带来一种全新的传播生态,不可避免地消解和重构了信息传播中的互动关系和身份认同。本文选择总台出镜记者北京冬奥会期间的Vlog报道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新媒介技术对总台出镜记者的报道方式、传播效果和职业认同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镜记者 冬奥Vlog 媒介赋能 认同重构
原文传递
故园渺何处:数字化生存下主体认同的危机与重构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思思 《现代商贸工业》 2019年第11期11-12,共2页
将当代社会的认同危机置于新传播革命语境下进行考察,试图勾勒主体在数字化生存下的认同面貌,以此检视影响主体认同建构的技术因素以及个体的心理机制,进一步挖掘当代多元身份认同建构背后的深层逻辑。同时,通过对隐藏于媒介技术背后的... 将当代社会的认同危机置于新传播革命语境下进行考察,试图勾勒主体在数字化生存下的认同面貌,以此检视影响主体认同建构的技术因素以及个体的心理机制,进一步挖掘当代多元身份认同建构背后的深层逻辑。同时,通过对隐藏于媒介技术背后的消费文化逻辑的考察,探讨当代认同可能的建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同危机 主体焦虑 身份迷失 认同重构
下载PDF
译者对原著文化身份的认同与重构——以《红楼梦》英译本为例
16
作者 宋华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4年第4期139-142,共4页
"文化身份"是一个抽象概念,是各种特性、特征的集合。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身份。当不同民族的文化相遇时,一方会力图"塑造"另一方的文化,于是译者成为了文化传播的向导和文化身份特征的决定者。从《红楼梦》英译本中... "文化身份"是一个抽象概念,是各种特性、特征的集合。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身份。当不同民族的文化相遇时,一方会力图"塑造"另一方的文化,于是译者成为了文化传播的向导和文化身份特征的决定者。从《红楼梦》英译本中,我们发现译者一方面不得不认同异族文化;另一方面,他的民族记忆却时时与其新的文化体验发生冲突,进而达到某种程度的交融:这正是译者对原著的文化身份既认同又建构的心路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身份 认同重构 译者 《红楼梦》英译本
下载PDF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大学教师社会角色认同的重构
17
作者 龚春芬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88-95,共8页
大学教师的社会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性质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传统的大学教师社会角色被认为教师是发展成熟了的主体,教师是真理的拥有者、宣示者,对学生具有无上的权威,学生要绝对地服从教师的统治.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大学教师社会... 大学教师的社会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性质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传统的大学教师社会角色被认为教师是发展成熟了的主体,教师是真理的拥有者、宣示者,对学生具有无上的权威,学生要绝对地服从教师的统治.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大学教师社会角色的认同处于转型之中.基于三角互证的方法研究显示:双一流大学教师的社会角色主要包括教育者、研究者、服务者三种,进一步细化分析,大学教师的角色又可以分为道德楷模、促学者、课程开发者、表演者、组织者、督导者、评价矫正者、学术生产者、学术传播者、学术整合者、物质文明服务者、精神文明服务者等12个子角色,重构大学教师的角色认同对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一流 大学教师 角色认同 叙事研究 认同重构
下载PDF
ChatGPT浪潮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重构
18
作者 谭腾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23年第6期37-50,共14页
ChatGPT开启了人工智能发展新篇章,延伸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重构思路。一方面,基于技术重构,ChatGPT从生产维度、供给维度、传播维度、价值维度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信息智能聚合、内容精准输出、影响范围开拓、经验情... ChatGPT开启了人工智能发展新篇章,延伸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重构思路。一方面,基于技术重构,ChatGPT从生产维度、供给维度、传播维度、价值维度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信息智能聚合、内容精准输出、影响范围开拓、经验情感迭代。另一方面,ChatGPT也引发了数字鸿沟、主体泛在、媒介控制、价值偏见等挑战与风险,指向一种认同重构。在ChatGPT领头的新技术浪潮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程需立足技术重构与认同重构的实践背景,通过深化政治认同、价值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以促成策略跃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tGPT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技术重构 认同重构
下载PDF
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与重构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静敏 《中国市场》 2014年第24期54-55,共2页
本文旨在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与重构问题,力求在本国国情的框架之下,继承与创新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理论体系,在分析构建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现实挑战以及阐述社会主义主流意识认同与... 本文旨在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与重构问题,力求在本国国情的框架之下,继承与创新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理论体系,在分析构建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现实挑战以及阐述社会主义主流意识认同与重构的紧迫性的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与重构的解决路径,期望本文的写作能为我国社会的发展贡献微薄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意识形态 主流意识 认同重构
下载PDF
公民教育与少数民族认同结构优化:以国家认同为中心 被引量:8
20
作者 任勇 杨岚凯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2-47,共6页
传统帝国体系当中,少数民族成员的国家认同呈现出脆弱性、模糊性、多变性得特点。随着现代国家建设的展开,古典意义的国家认同开始实现了现代性的转换。对于新条件下存在着多重认同的少数民族成员而言,要提升和强化其国家认同,实现认同... 传统帝国体系当中,少数民族成员的国家认同呈现出脆弱性、模糊性、多变性得特点。随着现代国家建设的展开,古典意义的国家认同开始实现了现代性的转换。对于新条件下存在着多重认同的少数民族成员而言,要提升和强化其国家认同,实现认同结构的重构,就需要寻找新的途径。而公民教育实际上就是一条有效路径,可以从目标、内容以及主体三个层面得以实现,进而实现少数民族认同结构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认同 公民教育 认同结构 认同重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