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文明互鉴:国际传播共鸣的认同间性建构
被引量:5
- 1
-
-
作者
张杰
梁眉佳
-
机构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
-
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4-102,I0003,共10页
-
基金
广州大学重点人才项目“内在对话视域下社交媒体时代自我传播的新进路研究”(RZ2022005)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文明交流互鉴是构建国际传播新秩序的基本理念。汲取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承认、共鸣等理论资源中的主体间性原则,并将其与中国智慧和实践有机结合,进一步理解和阐释文明如何交流、文明如何互鉴,提出更符合当下国际传播语境的“认同间性”概念作为建立文明交流互鉴的国家间共鸣关系的基础。“认同间性”可以发展出基于平等和协商的我们/他们关系,并通过对差异性的承认达到认同,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共鸣关系,使得各种文明和文化能够相互敞开与靠近,进而找到文化相通之处并确认文化共识,进而达到半受掌控的良好关系状态。从主体间性到认同间性的建构过程,就是国家间从承认到共鸣的关系建构过程,这真正体现了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为建构国际传播的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路径。
-
关键词
承认
共鸣
国际传播
认同间性
文明交流互鉴
-
Keywords
recognition
resonanc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inter-identity
exchange and mutual learning among civilizations
-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
-
题名主体间性修辞理论构建
被引量:5
- 2
-
-
作者
赵培玲
-
机构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处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1期194-200,共7页
-
基金
湖南省2014-2015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跨文化主体间性修辞理论"(13YBA425)
-
文摘
传统修辞理论构建的人际关系往往是主-客对立的不平等关系。为克服该弊端,运用哈贝马斯等人的主体间性理论来构建主体间性修辞理论,探讨修辞双主体如何通过语言达到认知和情感双层面的主体间性认同。研究认为,该理论赋予修辞双主体充分的使动权和能动性,为文化冲突中如何将失衡关系转化为共存互生的平等关系提供了理论框架。
-
关键词
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认同
主体间性修辞
修辞主体
-
Keywords
inter-subjectivity
inter-subjective identification
inter-subjective rhetoric
rhetorical subject
-
分类号
H05
[语言文字—语言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