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的“形象霸权”——认知框定、关系建构与实践邀约 被引量:1
1
作者 刘丹凌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9-25,共7页
在全球化了的媒介文化框架下,"关键视像"的生产、传播和接受尽管不乏持续迁移、变动和重组的宰制与反抗过程,但仍在很大程度上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影响和操控,"形象霸权"正在成为资本主义文化霸权的当代范型。而... 在全球化了的媒介文化框架下,"关键视像"的生产、传播和接受尽管不乏持续迁移、变动和重组的宰制与反抗过程,但仍在很大程度上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影响和操控,"形象霸权"正在成为资本主义文化霸权的当代范型。而类型形象、偶像形象和景观形象构成了当代资本主义"形象霸权"的三种典型模态,分别对应着认知框定、关系建构和实践邀约三种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召唤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像修辞 形象霸权 认知框 关系建构 实践邀约
下载PDF
名词转动词的认知语用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辛斌 赵旻燕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90-93,共4页
借助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对名词转动词这种现象作出解释。从认知基础来看,名词转动词实际上是用事物概念来转指关系概念,是一种"概念转喻"。在概念转喻的认知模型中,由于名词转动词必须有事物和动作两... 借助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对名词转动词这种现象作出解释。从认知基础来看,名词转动词实际上是用事物概念来转指关系概念,是一种"概念转喻"。在概念转喻的认知模型中,由于名词转动词必须有事物和动作两个要素,所以它们一般与事件认知框有关。在同一个认知框中,显著度对参照点的选择和目标的确定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显著度受语境与主观因素的影响。名词转动词的语境依赖性较高,使用它往往能达到言简意赅、生动形象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词转动词 语用分析 认知语言学 概念转喻 认知框
下载PDF
英语词类转换的认知机制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武仲波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70-73,共4页
作为新词产生的重要方式之一,词类转换体现了人类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认知语言学的概念转喻理论可用于分析英语转类构词的认知机制。各种词类转换的基础是它们共处于一个认知框中,是基于"邻近性"而产生转类,转类后产生了... 作为新词产生的重要方式之一,词类转换体现了人类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认知语言学的概念转喻理论可用于分析英语转类构词的认知机制。各种词类转换的基础是它们共处于一个认知框中,是基于"邻近性"而产生转类,转类后产生了概念突显和激活。转类的认知研究有助于从认知角度揭示词类转换的发生机制,为解释语言结构与人们认知事物方式的特点间的关系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类 概念转喻 认知框 认知参照点 突显
下载PDF
“到底”共时差异的认知解释
4
作者 张秀松 《励耘语言学刊》 CSSCI 2016年第1期65-78,共14页
普通话中“到底”作为短语、时间副词、评注语气副词和疑问语气副词,具有各不相同的句法、语义及语用特性。不同性质的“到底”之间的语法差异可通过“力量—动态模型”理论和领域扩散理论的综合运用而得到统一的解释,因为它们不同的语... 普通话中“到底”作为短语、时间副词、评注语气副词和疑问语气副词,具有各不相同的句法、语义及语用特性。不同性质的“到底”之间的语法差异可通过“力量—动态模型”理论和领域扩散理论的综合运用而得到统一的解释,因为它们不同的语法特征是一个统一的认知模框[TO-END]依据不同隐喻机制从行域向知域、言域扩散,从而形成不同的理想认知模型的语言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到底 力量—动态模型 领域扩散 认知
下载PDF
国际关系中的战略叙事及其影响机制探析 被引量:9
5
作者 许晋铭 曹德军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6-34,共9页
战略叙事是提升国际话语权、推进国家战略的重要话语手段。立足“叙事人”假设,政治学学者围绕战略叙事的功能差异与关键假设展开了诸多争论。在理性主义与后结构主义这两个光谱之间,可以细分出不同的分析路径。在战略叙事传递方面,认... 战略叙事是提升国际话语权、推进国家战略的重要话语手段。立足“叙事人”假设,政治学学者围绕战略叙事的功能差异与关键假设展开了诸多争论。在理性主义与后结构主义这两个光谱之间,可以细分出不同的分析路径。在战略叙事传递方面,认知框定与情感记忆两大机制,从冷认知与热认知两个维度提升话语的说服力。南海权益纷争中的叙事互动,展示出历史记忆所建构的竞争性叙事逻辑,客观上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历史记忆的路径依赖、对无形价值的认知框定,共同强化了争端中的叙事冲突。理解战略叙事及其影响机制,有助于提升国际话语权,施展外交话语武器的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话语 叙事转向 “叙事人”假设 认知框 影响机制
下载PDF
政治修辞的技艺:战略叙事中的说服、框定与历史记忆
6
作者 曹德军 《中国政治学》 2022年第4期14-36,147-148,共25页
政治叙事的可信度离不开修辞表达技艺的施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政治修辞的“叙事转向”关注了政治话语的说服力问题。基于亚里士多德修辞三原则,话语分析的叙事转向凸显了说服诱导、认知框定、记忆沉淀三大机制。在高度不确定性的... 政治叙事的可信度离不开修辞表达技艺的施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政治修辞的“叙事转向”关注了政治话语的说服力问题。基于亚里士多德修辞三原则,话语分析的叙事转向凸显了说服诱导、认知框定、记忆沉淀三大机制。在高度不确定性的政治互动情境下,为增强政治修辞的可信度与说服力,叙事者需要使用多元的修辞策略来框定听众注意力。政治修辞技艺作为社会建构过程,凸显了政治话语的武器化。本文围绕政治话语的多维度功能,讨论政治修辞的增强与削弱逻辑,分别讨论了说服、框定与记忆的叙事强化机制,以及修辞强制与再框定的叙事削弱逻辑。在政治互动进程中有效构建叙事剧本,需要把握修辞规律,将说服诱导、认知框定与记忆沉淀结合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修辞 说服诱导 认知框 历史记忆 叙事可信度
原文传递
中国司法失信的认知生成与信任重塑——基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
7
作者 石超 《中山大学法律评论》 2017年第1期3-23,共21页
社会变革下的中国司法不信任源于人理性的自我保护。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切入,民众延承的传统认知基于对现代社会形态下显现'陌生'与'信息'的新认知与安全顾虑而演变出现两种背反的心理因子:'依附'与'怀疑'... 社会变革下的中国司法不信任源于人理性的自我保护。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切入,民众延承的传统认知基于对现代社会形态下显现'陌生'与'信息'的新认知与安全顾虑而演变出现两种背反的心理因子:'依附'与'怀疑'。在面对现代司法制度时,两种心理因子相互作用,滋生出先验的不信任者们,随着孱弱的司法制度被破坏,其缺陷被认知传递,从先验者到参与者再到普通民众,基于安全的'认知平衡'与高效的人际传播,司法的不信任随之成型。不信任的传染凸显了人的认知理性,司法信任重塑应当以制度为保障,以规则立信,可预期可置信地在传染源、传染受体与传染途径以及民众认识水平等方面予以修正与提高,并反射给民众认知,恢复民众对司法之信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 行为博弈 认知框 司法失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