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9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矛盾式表达——兼谈该类网络流行语的认知理据及流行动因
1
作者 马若宏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6-110,共5页
矛盾式表达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加工及修辞策略。将语义相反或不搭配的语言要素并置,表达事物、事理或认识的复杂情况,从而达到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通过考察近二十年网络流行语,将以矛盾式表达为生成机制的流行语析出,并归纳为三种结构语... 矛盾式表达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加工及修辞策略。将语义相反或不搭配的语言要素并置,表达事物、事理或认识的复杂情况,从而达到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通过考察近二十年网络流行语,将以矛盾式表达为生成机制的流行语析出,并归纳为三种结构语义类型:构式压制型、非常规修饰关系型及对立比照型。进一步讨论矛盾式网络流行语以“语义矛盾”为认知理据,因人们认识更新现象思辨、情感表达及文化需求以及网络求新立异的语用需求为流行动因,已成为值得关注、能产性较高的一类网络流行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语言学 矛盾表达 网络流行语 认知理据 流行动因
下载PDF
小品词的认知理据与短语动词教学
2
作者 刘振前 孟晓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61-74,共14页
英语短语动词因为语义不透明、具有多义性,需要机械地记忆形-义配对,所以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以前被认为缺乏理据性的短语动词,现在却被发现是有一定理据的,可以用认知语言学的... 英语短语动词因为语义不透明、具有多义性,需要机械地记忆形-义配对,所以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以前被认为缺乏理据性的短语动词,现在却被发现是有一定理据的,可以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尤其是范畴化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对小品词的语义网络作出合理的解释。相比传统教学法,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教学法,即通过向学习者展示小品词的认知理据进行教学,可以更好地促进短语动词的习得。认知演绎教学法比认知归纳教学法更能清晰地呈现小品词的认知语义网络,而认知归纳教学法在记忆保持方面优于认知演绎教学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语动词 小品词 认知理据 小品词语义网络
下载PDF
构式“再X也Y”的语义及认知理据研究
3
作者 崔爱霞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18-124,共7页
文章以构式“再X也Y”为对象,考察其构式语义及认知理据。构式“再X也Y”在表达结果类同性的同时,强调了一种周遍义,其构式义可以概括为“主项周遍,结果类同”。“再”与“X”具有相互选择和制约性,“再X”是一种无限量控状手段,形成显... 文章以构式“再X也Y”为对象,考察其构式语义及认知理据。构式“再X也Y”在表达结果类同性的同时,强调了一种周遍义,其构式义可以概括为“主项周遍,结果类同”。“再”与“X”具有相互选择和制约性,“再X”是一种无限量控状手段,形成显性量级序列,与实现某种行为或具有某一特征“Y”所形成的可能性隐性量级序列对应。该构式通过对可能性量级序列高端低端的肯定和否定,从而实现全量肯定或否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X也Y”构式 构式语义 认知理据 周遍性语义 量级配置
下载PDF
转喻的类型及其认知理据 被引量:87
4
作者 文旭 叶狂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7,共7页
本文运用Lakoff的理想化认知模型(ICM)理论,对转喻的类型及其认知理据进行了分析。笔者首先运用ICM这一概念,分析了转喻的基础———邻近性关系,认为邻近性不是语言结构内部的相邻关系,而是指概念的邻近性。邻近性可以发生在语言(形式)... 本文运用Lakoff的理想化认知模型(ICM)理论,对转喻的类型及其认知理据进行了分析。笔者首先运用ICM这一概念,分析了转喻的基础———邻近性关系,认为邻近性不是语言结构内部的相邻关系,而是指概念的邻近性。邻近性可以发生在语言(形式)世界、现实世界和概念世界内部,也可以发生在三者之间。语言在本质上是转喻的。转喻可以具体发生在两种构型中:一是整体ICM与其部分之间,二是一个ICM中部分与部分之间。文章还从两个方面对转喻使用的认知理据进行了探讨:人类经验以及感知显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喻 想化认知模型 认知理据 人类经验 感知显著性
下载PDF
概念整合运作的认知理据 被引量:102
5
作者 房红梅 严世清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12,共4页
概念整合理论是近几年才兴起的认知语言学理论。本文试图通过探讨合成空间理论中合成空间的三种认知整合运作过程,即组合,完善,扩展,以及它们与大脑认知运作的联系,藉以说明合成空间理论有着其认知科学方面的神经认知基础与理论依据。
关键词 概念整合 整合运作过程 认知理据
下载PDF
现代汉语主观位移句的认知理据探析 被引量:19
6
作者 黄华新 韩玮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7-56,共10页
在主观位移句中,位移动词用于描写静态空间场景,这种位移动词的特殊用法可以从认知角度加以解释。主观位移及表层语言结构的形成依赖于人类概念整合、概念转喻和完型心理等认知能力与认知操作。主观位移产生于对动态空间和静态空间的概... 在主观位移句中,位移动词用于描写静态空间场景,这种位移动词的特殊用法可以从认知角度加以解释。主观位移及表层语言结构的形成依赖于人类概念整合、概念转喻和完型心理等认知能力与认知操作。主观位移产生于对动态空间和静态空间的概念整合操作之中。在主观位移的语言编码过程中,凸像的选择性、路径信息的必要性和方式信息的受抑制性等语言特点也具有认知理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汉语 主观位移 认知理据 概念转喻 概念整合
下载PDF
跨语言爱情隐喻异同的认知理据与哲学文化渊源考辨 被引量:13
7
作者 孙毅 周世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2期125-129,共5页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对抽象概念认知和表达的强有力的工具和武器。爱情作为一种极其抽象复杂的概念,常常需要借助隐喻机制才能得以最充分的演绎和阐释。在汉英语言中,采用隐喻机制来表达"爱情"的语言...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对抽象概念认知和表达的强有力的工具和武器。爱情作为一种极其抽象复杂的概念,常常需要借助隐喻机制才能得以最充分的演绎和阐释。在汉英语言中,采用隐喻机制来表达"爱情"的语言形式比比皆是。本文以认知隐喻理论为背景,在大量搜集和整合跨语言爱情隐喻表述的基础上,从共时角度对比汉英语言在爱情概念的异同,尝试性地探索人类思维及文化因素对隐喻生成与阐释的影响,挖掘其背后深层次的认知理据和哲学文化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情隐喻 跨语言研究 认知理据 哲学文化渊源
下载PDF
行业语的转化和新词的认知理据 被引量:10
8
作者 刘禀诚 胡衍铮 《江西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206-210,共5页
行业语的转化究竟包含哪些关键问题?行业语作为新词的认知理据又该如何解读?本文通过探讨汉语旧词新义能否算新词、新词的词义架构、行业语的转化轨迹、行业语转化的动因等问题,指出:认知理论的“转喻”与“典型范畴”理论,对行业语转... 行业语的转化究竟包含哪些关键问题?行业语作为新词的认知理据又该如何解读?本文通过探讨汉语旧词新义能否算新词、新词的词义架构、行业语的转化轨迹、行业语转化的动因等问题,指出:认知理论的“转喻”与“典型范畴”理论,对行业语转化的认识大有帮助;肯定行业语转化是构成新义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义 辖域 行业语 新词 认知理据
下载PDF
英语语法隐喻的认知理据及语篇功能 被引量:19
9
作者 张法科 邵新光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8-22,共5页
语法隐喻发生在语法层面,指表达相同意义的语法范畴发生了转换,即相同的所指、不同的能指。本文对英语语法隐喻的认知理据从心理扫描模式的转换、经济原则和明晰原则的共同作用、象似原则和图形-背景理论的共同作用三个侧面进行了探... 语法隐喻发生在语法层面,指表达相同意义的语法范畴发生了转换,即相同的所指、不同的能指。本文对英语语法隐喻的认知理据从心理扫描模式的转换、经济原则和明晰原则的共同作用、象似原则和图形-背景理论的共同作用三个侧面进行了探讨,并对英语语法隐喻所具有的语篇简洁功能、语篇衔接与展开功能以及语篇客观化功能进行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语法隐喻 认知理据 语篇功能
下载PDF
概念隐喻与委婉语隐喻意义构建的认知理据 被引量:48
10
作者 谌莉文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7-20,共4页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委婉语是一种概念化的隐喻,其内在意义的构建和根本动因无法用传统的语义学理论来解释。本研究认为,Lakoff与Johnson创立的概念隐喻理论可以为探讨委婉语隐喻的认知理据提供可资借鉴的视角。委婉语隐喻的认知基础...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委婉语是一种概念化的隐喻,其内在意义的构建和根本动因无法用传统的语义学理论来解释。本研究认为,Lakoff与Johnson创立的概念隐喻理论可以为探讨委婉语隐喻的认知理据提供可资借鉴的视角。委婉语隐喻的认知基础是在我们的概念系统中的源域和目标域概念之间的相似性联想。其认知理据表现为源域中的概念与目标域相应概念的语义相似性减弱,通过突显源域概念扬升语义,由心理可及性较强的源域概念映射到心理可及性较弱的目标域概念,实则突显后者。从认知的角度进行理据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把握委婉语隐喻的意义构建,把语言研究从封闭的语言结构引向动态、开放的知识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隐喻 委婉语 认知理据
下载PDF
论介词空间隐喻的认知理据及其现实意义——以at-on-in为例 被引量:24
11
作者 王勃然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359-362,共4页
隐喻是两个认知域的概念之间的映射,是人类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解释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空间隐喻是有理据的,而不是任意和约定俗成的,介词在其空间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从具体到抽象的隐喻投射产生了大量不同的义项,发展了... 隐喻是两个认知域的概念之间的映射,是人类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解释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空间隐喻是有理据的,而不是任意和约定俗成的,介词在其空间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从具体到抽象的隐喻投射产生了大量不同的义项,发展了丰富多彩的隐喻含义,并最终形成了介词的多义性网络。介词at-on-in构成了一个"点面体三位一体"的微观系统,它们的原型义及在时间、动作和抽象概念等方面的意义延伸,值得进行系统性地研究分析。从认知学的角度运用空间隐喻对介词惯用法作出合理的解释,对英语教学尤其是词汇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词 空间隐喻 认知理据 意象图式
下载PDF
语篇隐喻的符号学与认知理据 被引量:19
12
作者 刘承宇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8-60,共3页
本文从符号学和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语篇隐喻的存在理据.与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一样,语篇隐喻是语法隐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通过隐喻性主位结构和隐喻性信息结构,把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组织成有意义的语篇.从符号学的角度看,语篇隐喻缘... 本文从符号学和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语篇隐喻的存在理据.与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一样,语篇隐喻是语法隐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通过隐喻性主位结构和隐喻性信息结构,把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组织成有意义的语篇.从符号学的角度看,语篇隐喻缘于语言符号的象似性,从认知角度看,则缘于人类认知模式的顺序性和语言处理的"联系原则".语篇隐喻和小句/语篇的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密切相关,考察语篇隐喻必须结合概念隐喻、人际隐喻,综合地加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篇隐喻 符号学理据 认知理据
下载PDF
大学英语情境教学:认知理据、实施原则与设计实践 被引量:11
13
作者 张秀萍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3-68,共6页
大学英语是我国高校受众面最大的课程。大学英语教学的使命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交际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专业人才,缺少"情境"支撑的大学英语教学是难以完成其伟大使命的。"情境教学"是通过支撑情境创设,有效促进学... 大学英语是我国高校受众面最大的课程。大学英语教学的使命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交际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专业人才,缺少"情境"支撑的大学英语教学是难以完成其伟大使命的。"情境教学"是通过支撑情境创设,有效促进学生知识建构的教学过程,进行"情境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脑科学成果、当代学习理论为大学英语情境教学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大学英语情境教学的实施应遵循主体性、交互性、探究性与体验性等原则。在教学实践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提升学生参与英语学习的效能、发展学生英语的应用能力,我们在问题情境的设计、互动情境的创设和经验情境的营造等方面进行了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英语 情境教学 认知理据 问题情境 互动情境 经验情境
下载PDF
呈现性there-构式的信息状态与认知理据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克定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4-49,共6页
英语there-构式可分为存在性there-构式和呈现性there-构式两大类。按照信息结构理论,从话语/语篇和听话人的角度来看,呈现性there-构式中的PVNP所传递的信息可以是话语新+听者新信息,也可以是话语新+听者旧信息,但不能是话语旧+听者旧... 英语there-构式可分为存在性there-构式和呈现性there-构式两大类。按照信息结构理论,从话语/语篇和听话人的角度来看,呈现性there-构式中的PVNP所传递的信息可以是话语新+听者新信息,也可以是话语新+听者旧信息,但不能是话语旧+听者旧信息,这是恰当性条件的限制使然。按照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关系理论,there-构式可称为TtFG构式。作为TtFG构式的一种,呈现性there-构式中的PVNP和时空短语分别为图形和背景,前者以后者为参照而得到突显。这就从认知上解释了该构式中的PVNP所传递的信息为什么不能完全是旧信息,而必须是话语新+听者新信息或话语新+听者旧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呈现性there-构式 信息结构 信息状态 图形—背景关系 认知理据
下载PDF
整体与部分同词现象及其认知理据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宇明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1-33,共3页
关键词 认知理据 词语 相同 指称 构词 语言社团 和同 事物 现象 构成
下载PDF
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认知理据、句法操作及限制条件 被引量:21
16
作者 胡学文 《山东外语教学》 2005年第2期36-39,共4页
现代汉语中"程度副词+名词"结构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被语言社团使用和认可是因为在特定的语言使用场合下,此结构中的名词转指该名词所涵盖的世界知识意象或意象组合.在语法操作(或者说句法操作)层面上,这一结构涉及到... 现代汉语中"程度副词+名词"结构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被语言社团使用和认可是因为在特定的语言使用场合下,此结构中的名词转指该名词所涵盖的世界知识意象或意象组合.在语法操作(或者说句法操作)层面上,这一结构涉及到语法的扩展(extension).但这一结构的使用并不是没有任何限制条件的.某些名词能够进入这一结构是由于在特定的语言发展历史中获得了特定的属性意义或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而且这些特定的属性意义或社会文化内涵所构成的意象或意象组合又能因特定的认知语用需要,在一定的语言使用情景下被该名词所转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度副词+名词 认知理据 句法操作 限制条件
下载PDF
句法结构的语义自然性及其认知理据 被引量:1
17
作者 邹智勇 熊焱冰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29-134,共6页
句法结构的语义自然性是指语言的句法构造符合人们的认知模式,即句法结构和人们的经验结构、思维模式以及思维惯势之间有一定的对应性;语义自然性主要由三个方面体现出来:认知常态自然性侧重于句法结构中的词语分布与人们大脑中的事物... 句法结构的语义自然性是指语言的句法构造符合人们的认知模式,即句法结构和人们的经验结构、思维模式以及思维惯势之间有一定的对应性;语义自然性主要由三个方面体现出来:认知常态自然性侧重于句法结构中的词语分布与人们大脑中的事物分布认知模式和层级认知模式相吻合;范畴典型自然性表明一个句法结构范畴中的典型具有人们对该范畴的最佳语感期待值,因而有较好的语义自然性;分布普遍自然性则显示语义自然性高的句法结构在使用时通常限制较少,其结构转换性和结构类推性或能产性也相应要高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句法结构 语义自然性 认知理据 认知常态性 范畴典型性 分布普遍性
下载PDF
谓词泛化类泛尊称的识解与认知理据——以“美女”为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邓兆红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39-143,共5页
"美女"、"帅哥"等表达原本用作谓词成分,指称容貌美丽或帅气的男女,然而,现实生活中此类表达的语义已经泛化,越来越多地被用作泛尊称,凸显对方的性别特征。本文以"美女"为例,以Langacker的认知语法为基础... "美女"、"帅哥"等表达原本用作谓词成分,指称容貌美丽或帅气的男女,然而,现实生活中此类表达的语义已经泛化,越来越多地被用作泛尊称,凸显对方的性别特征。本文以"美女"为例,以Langacker的认知语法为基础,剖析"美女"等谓词之所以能够作为泛尊称用语的深层认知理据:其语义基础在于语义的百科性,其识解方式的基础在于人类在不同场合会根据需要凸显某个表达所激活的域矩阵中不同的概念。语义的百科性和对认知域的凸显随交际需要和场合而变化是"美女"、"帅哥"新增称呼语用法的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尊称 “美女” 识解 认知理据 内因
下载PDF
状语主位化的语篇功能及其认知理据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景霞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124-127,共4页
状语主位化是一种能产生语篇效应的语言手段,它具有五种语篇功能:语篇背景设定功能、语篇语义凸显功能、语篇话题导入功能、语篇信息焦点对比功能、语篇衔接功能。依照认知语言学中图形—背景关系理论,主位化的状语是背景成分。在语言... 状语主位化是一种能产生语篇效应的语言手段,它具有五种语篇功能:语篇背景设定功能、语篇语义凸显功能、语篇话题导入功能、语篇信息焦点对比功能、语篇衔接功能。依照认知语言学中图形—背景关系理论,主位化的状语是背景成分。在语言运用过程中,状语主位化具有突显小句图形和强调已知背景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状语主位化 语篇功能 图形-背景关系 认知理据
下载PDF
“V走”和“V去”的替换条件及其认知理据 被引量:2
20
作者 范立珂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25,112,共7页
"V走"和"V去"(本文分为"V去1/去2")都表"离开"、"位移",但其路径图式、扫描方式及表价值观的语用动因各自有别。"动程"最短的是"处理"义的"V去1",语... "V走"和"V去"(本文分为"V去1/去2")都表"离开"、"位移",但其路径图式、扫描方式及表价值观的语用动因各自有别。"动程"最短的是"处理"义的"V去1",语义特征是[+离开][+位移][-动程][―目标];"动程"最长的是"给予"义的"V去2",为[+离开][+位移][+动程][+目标];介于二者之间的是凸显"无目标"的"V走",为[+离开][+位移][+动程][―目标]。这些语义特征制约着"V走"和"V去"的替换条件,进而决定其语用选择。而基于路径图式的认知动因,则是联结和贯穿句法、语义、语用的内在制约因素。这种分析方法可以应用于动趋式其他成员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移 动程 目标 扫描 认知理据 替换条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