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语句式系统的认知类型学分类——兼论汉语语态问题 被引量:5
1
作者 张黎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4-25,共12页
本文从汉语的语态问题入手,结合英语和日语的语态问题的研究,具体讨论汉语语态的定义,以及语态与句式、句式群、句式系统的关系,认为汉语的语态和句式群是一个连续统。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汉语的认知类型学特征,把汉语的句式系统分为六... 本文从汉语的语态问题入手,结合英语和日语的语态问题的研究,具体讨论汉语语态的定义,以及语态与句式、句式群、句式系统的关系,认为汉语的语态和句式群是一个连续统。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汉语的认知类型学特征,把汉语的句式系统分为六个子系统:(1)现象句式群;(2)活动句式群;(3)变化句式群;(4)状态句式群;(5)属性句式群;(6)心态句式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句式 句式群 句式系统 语态 认知类型学
下载PDF
俄汉语动词体范畴的认知类型学研究
2
作者 李羽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论丛》 2021年第5期109-117,共9页
体作为动词核心语法范畴之一,决定了语言对于所要表达的事态进行编码和解码的方式。基于现有的体范畴研究,在认知类型学视域下对俄汉语动词体范畴的语义表征进行认知阐释,这样既有语言类型学的宏观视野,将俄汉语动词体范畴置于人类语言... 体作为动词核心语法范畴之一,决定了语言对于所要表达的事态进行编码和解码的方式。基于现有的体范畴研究,在认知类型学视域下对俄汉语动词体范畴的语义表征进行认知阐释,这样既有语言类型学的宏观视野,将俄汉语动词体范畴置于人类语言的大背景上进行考察,也有认知语言学的微观分析,从认知的角度对俄汉语动词体范畴的个性与共性进行对比,将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提升到语言与民族、语言与思维的高度上论述。这样一来,不仅深化了对俄汉语动词体的原型范畴和动词形态表征的认识,对动词体范畴的本质有了更为全面、贴切的认识,而且可以将语言普遍共性的成果用于俄汉语动词体范畴的教学之中,对语言教学具有指导性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汉语动词 体范畴 认知类型学 认知表征
下载PDF
认知类型学视角下的汉语连动式
3
作者 杨洁 《外文研究》 2021年第3期20-27,106,107,共10页
本文首先介绍并讨论认知类型学中连动式的界定标准,并应用该标准比对分析Li&Thompson的四类汉语连动式,得出Li&Thompson的四类“连动式”并不全是认知类型学意义上的连动式。本文的讨论有助于归纳汉语连动式的主要语法特征,并... 本文首先介绍并讨论认知类型学中连动式的界定标准,并应用该标准比对分析Li&Thompson的四类汉语连动式,得出Li&Thompson的四类“连动式”并不全是认知类型学意义上的连动式。本文的讨论有助于归纳汉语连动式的主要语法特征,并为后续汉语认知类型学的考察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类型学 连动式 界定标准
下载PDF
《认知类型学视野下汉英表量结构的对比研究》
4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9-119,共1页
作者:李勇忠著出版时间:2023年6月定价:47.00元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量词是跨语言研究的热点之一。本书以量词所在的表量结构为研究对象,从认知类型学的角度考察汉英表量结构的异同,在认知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的优势互补中揭示语言... 作者:李勇忠著出版时间:2023年6月定价:47.00元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量词是跨语言研究的热点之一。本书以量词所在的表量结构为研究对象,从认知类型学的角度考察汉英表量结构的异同,在认知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的优势互补中揭示语言类型与认知思维的关联,旨在挖掘学科间的共通之处,推动认知类型学学科体系的建立。本书对于汉英语教学、汉英互译实践、跨文化交际乃至人工智能中的分词处理等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量结构 认知类型学 语言类型学 汉英互译 跨语言研究 认知语言学 量词 人工智能
原文传递
汉语“把”字句的认知类型学解释 被引量:33
5
作者 张黎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2-63,共12页
本文从认知类型学的角度探讨了汉语“把”字句的语法意义,认为“把”字句是“事象界变”的解析性陈述式。具体说,“把”字句的语义结构是一个有层次的复合命题体,其最外层是对“缘由一事象界变”的主观认定性命题,其中间层是表“事... 本文从认知类型学的角度探讨了汉语“把”字句的语法意义,认为“把”字句是“事象界变”的解析性陈述式。具体说,“把”字句的语义结构是一个有层次的复合命题体,其最外层是对“缘由一事象界变”的主观认定性命题,其中间层是表“事象界变”的复舍命题。其底层是表达客观事象的单纯命题。人句式义上看,“把”字句是一种解析性陈述句,其主观性主要在于被铸合在陈述句式中的、说话人对事象界变缘由的认定。“把”字句是汉语所特有的句式,“把”字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语言类型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把”字句 事象界变 解析性陈述 主观性 认知类型学
原文传递
认知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的互补与融合 被引量:1
6
作者 陈丽霞 孙崇飞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7-103,共7页
狭义认知语言学和现代语言类型学在诸多方面的互补与融合日趋显现,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两种学科的理论及其研究方法虽殊,但亦可互相借用,相互之间扬长避短,不断丰富和完善各自的学科理论及方法,使其更加科学,更加具有解释力... 狭义认知语言学和现代语言类型学在诸多方面的互补与融合日趋显现,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两种学科的理论及其研究方法虽殊,但亦可互相借用,相互之间扬长避短,不断丰富和完善各自的学科理论及方法,使其更加科学,更加具有解释力。另一方面,其异同又预示二者在理论导向、技术支持以及跨语言佐证和学科划分方面具有一定的必然互补性;而互补也决定着二者之间的必然融合;互补和融合之后便产生了一种新的语言研究学科——认知类型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语言类型学 认知类型学
下载PDF
汉语补语的分类及其认知类型学价值 被引量:3
7
作者 张黎 《对外汉语研究》 2008年第1期1-12,共12页
本文对汉语的补语进行了分类,认为汉语的补语可分为体言性补语和谓言性补语、主观性补语和客观性补语、实义性补语和虚义性补语。同时,本文从语言认知类型学的角度对汉语补语的类型学价值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补语 类型学 认知类型学
原文传递
认知类型学:跨语言差异与共性的认知阐释 被引量:12
8
作者 于秀金 金立鑫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19,共7页
本文主张认知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走向融合,倡导建立一个新的语言学分支--认知类型学,以顺应语言研究的需要和语言学理论发展的趋势。文章阐述了认知类型学的理论基础、理论假设、研究方法以及部分研究成果。认知类型学整合了认知语言学... 本文主张认知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走向融合,倡导建立一个新的语言学分支--认知类型学,以顺应语言研究的需要和语言学理论发展的趋势。文章阐述了认知类型学的理论基础、理论假设、研究方法以及部分研究成果。认知类型学整合了认知语言学的认知理论假设的优势和语言类型学的跨语言特定参数分布描写的优势,以认知概念空间或认知类型和跨语言形式之间的关系为基点,解释跨语言在形-义对应关系上的规律,以期使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和共性能够在认知类型学的理论框架下得到更好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语言类型学 认知类型学 跨语言差异与共性
原文传递
On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of color terms: A typological view 被引量:1
9
作者 宋宏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09年第1期23-25,共3页
In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cultures, color terms usually indicate their specific cultural concepts and metaphorical implicature. This paper makes a typological study on the universality and relativity of the Conceptua... In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cultures, color terms usually indicate their specific cultural concepts and metaphorical implicature. This paper makes a typological study on the universality and relativity of the Conceptual Metaphors (CM) of color terms in different languages. It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cognitiv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in the process of categorization and metaphorization of color terms of oriental and western peoples. It proposes that the CM system of color terms is determined by the interactivity of three factors as neurophysiologic mechanisms, general cognitiv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and socio-cultural selective mechanisms. The CM of color terms in different languages carry their specific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values, and reflect self-similarity of the language and 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or terms conceptual metaphor COGNITION language typology
下载PDF
汉语意合语法的源流及其基本理念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黎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31,235,共16页
意合语法是汉语学界“摆脱印欧语的干扰,用朴素的眼光看汉语”的语法观之一,对深化汉语语法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立足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构建的当下,回顾和总结汉语意合语法30多年的成长过程,并对意合语法的基本理念做... 意合语法是汉语学界“摆脱印欧语的干扰,用朴素的眼光看汉语”的语法观之一,对深化汉语语法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立足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构建的当下,回顾和总结汉语意合语法30多年的成长过程,并对意合语法的基本理念做简明的阐释,实有必要。意合语法是汉语型的认知语法,汉语语法学术范式的革新必须从意合问题做起。意合是汉语言文化的基因,意合语法为汉语语法研究提供了一个不同于形态型语法学的学术范式,并向世界语言学界发出了中国声音,讲述了一个中国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合 意合语法 语言类型学 认知类型学
原文传递
Is Recast the Most Effective Type of Corrective Feedback? --Under Cognitive and Sociolinguistic Approach
11
作者 GU Bing-jie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16年第4期284-291,共8页
Currently, there are a variety of researches on corrective feedback, especially on recasts. Most of researches are experiment-based and depend on the certain context.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question of "Is recast t... Currently, there are a variety of researches on corrective feedback, especially on recasts. Most of researches are experiment-based and depend on the certain context.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question of "Is recast the most effective form of corrective feedback?" by two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approaches: cognitive approach and sociolinguistic approach. Empirical research will be used as complement. Theoretically speaking, SLA hypotheses in cognitive approach exist disagreements. Interaction hypothesis favors recast while both input hypothesis and output hypothesis doubt the effectiveness of it. Sociolinguistic approach underscores the significance of appropriate and timely corrective feedback and does not give more credit to certain strategy. Both approaches provide the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and elements to take into account for adopting reca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CASTS corrective feedback cognitive approach sociolinguistic approach
下载PDF
汉语运动事件词化类型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天宇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95-410,共16页
本文在回顾认知类型学三个阶段发展的基础上,以史文磊(2014)为引探讨汉语运动事件词化类型研究的相关问题,包括路径动词的判定标准,汉语中的双框架结构和综合性动词,连动式和动补式的异同,现代汉语中的连动结构和附加语结构,以及虚拟运... 本文在回顾认知类型学三个阶段发展的基础上,以史文磊(2014)为引探讨汉语运动事件词化类型研究的相关问题,包括路径动词的判定标准,汉语中的双框架结构和综合性动词,连动式和动补式的异同,现代汉语中的连动结构和附加语结构,以及虚拟运动。本文认为,汉语路径动词应根据Lin(2011)重新判定;综合性动词同时编码方式信息和路径信息,因此应区别于方式动词和路径动词;连动式内部V 1V 2皆为可独立使用的动词,而动补式内部V 2则语法化为不可独立使用的补语;在运动事件编码中,连动式体现了连动特征,而动补式体现了附加语特征;虚拟运动和具体运动在词化类型有所不同,因而值得将其二者予以区分。本文所做出的讨论有助于厘清汉语运动事件研究中的上述问题,并界定传统汉语语言学中连动式和动补式的异同,从而为后续汉语认知类型学的考察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类型学 运动事件 路径动词 综合性动词 连动式 动补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