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初中地理新课标“认识中国”主题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
1
作者 金如委 《地理教育》 2023年第1期24-27,共4页
初中地理新课标“认识中国”主题内容具有三级知识结构。新课标“认识中国”主题修订的内容主要包括:基于维护国家安全与统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视角提出内容要求;强化初中生对中国地理相关内容的多种体验与高水平认知;拓宽区域内容选... 初中地理新课标“认识中国”主题内容具有三级知识结构。新课标“认识中国”主题修订的内容主要包括:基于维护国家安全与统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视角提出内容要求;强化初中生对中国地理相关内容的多种体验与高水平认知;拓宽区域内容选择的路径,为不同类型区域的教学提供契机;明确学业要求,作出教学提示。建议“认识中国”主题内容的教学应以增进地理国情认知、厚植家国情怀为价值取向;将“特殊类型地区”作为不同类型区域教学的必学内容之一;以地理实践活动为纽带,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新课标 认识中国 教学价值取向 特殊类型地区 实践性特征
下载PDF
后藤朝太郎“中国游记”中的宁波书写与中国认识
2
作者 张楠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4年第4期50-60,共11页
后藤朝太郎作为近代日本的中国学研究者,一生来华50余次,留有百余种中国社会的研究著作。在其诸多“中国游记”中有着大量关于宁波的书写,内容包括底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历史名胜、自然风光以及与日本风土人情的比较等。后藤关于宁波的书... 后藤朝太郎作为近代日本的中国学研究者,一生来华50余次,留有百余种中国社会的研究著作。在其诸多“中国游记”中有着大量关于宁波的书写,内容包括底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历史名胜、自然风光以及与日本风土人情的比较等。后藤关于宁波的书写,既是对古代的怀念与想象,又反映着宁波社会近代风貌的变迁。其纪行文的亲经性及互文性,在文化思想传播的过程中,影响着近代日本文人中国认识的形成与演变。后藤朝太郎“中国游记”中的宁波书写,反映了在近代中日关系错综复杂的背景下日本人的中国认识及其思想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藤朝太郎 中国游记 宁波 中国认识
下载PDF
毛泽东对“怎样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方法论的开创性探索 被引量:2
3
作者 苏伟 《毛泽东思想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13,共7页
"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的方法论,是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重要思想基础。科学社会主义的"老祖宗"提出了一系列"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的理论原则。毛泽东将其与非常特殊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 "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的方法论,是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重要思想基础。科学社会主义的"老祖宗"提出了一系列"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的理论原则。毛泽东将其与非常特殊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个相当系统的"怎样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的方法论理论,并对"什么是中国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社会主义"问题作了开创性的探讨,为我们党继续深入地解决"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认识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怎样认识中国社会主义” 方法论
原文传递
横光利一的中国认识与文本依据——以长篇小说《上海》为中心 被引量:5
4
作者 王天慧 尚侠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8-131,共4页
《上海》是横光利一在"新感觉派"文学鼎盛时期以中国的"五卅运动"为题材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关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现代社会,是近代以降日本知识分子从未中止过的步履。在这个意义上,这部作品同时成为作家中国... 《上海》是横光利一在"新感觉派"文学鼎盛时期以中国的"五卅运动"为题材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关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现代社会,是近代以降日本知识分子从未中止过的步履。在这个意义上,这部作品同时成为作家中国认识的一种艺术样态,蔑视中国人与社会的倾向是作品的主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光利一 《上海》 中国认识 意识图示
下载PDF
江户时代日本人的中国认识--以“漂流事件”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4
5
作者 孟晓旭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4-129,共6页
因为披难而经中国遣返的日本漂流民对清朝的热心救助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他们在中国的亲身经历与见闻更是"锁国"时期日本的重要海外情报,甚至影响了日本幕府的外交政策;根据日本当地儒者与漂到日本的中国漂流民笔谈的记录,这... 因为披难而经中国遣返的日本漂流民对清朝的热心救助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他们在中国的亲身经历与见闻更是"锁国"时期日本的重要海外情报,甚至影响了日本幕府的外交政策;根据日本当地儒者与漂到日本的中国漂流民笔谈的记录,这些儒者对清朝统治下的中国怀有一种既尊崇又鄙夷的矛盾的心态。值得注意的是,江户时代日本人的中国认识对江户时代日本自身身份界定和本国意识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户时代 日本 中国认识 漂流事件
下载PDF
从《七十八日游记》看德富苏峰的中国认识 被引量:4
6
作者 连永平 薛秋昌 《社会科学论坛》 2011年第8期71-77,共7页
《七十八日游记》是德富苏峰1906年历时两个月零十天游历中国的见闻及感想,很好地反映了日俄战争后德富苏峰中国认识的主要内容及特征。他在《七十八日游记》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中国人的自私自利、软弱、缺乏公益心、没有进取心、缺少... 《七十八日游记》是德富苏峰1906年历时两个月零十天游历中国的见闻及感想,很好地反映了日俄战争后德富苏峰中国认识的主要内容及特征。他在《七十八日游记》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中国人的自私自利、软弱、缺乏公益心、没有进取心、缺少国家国民意识等这样一种负面形象,并阐述了他对当时中国社会及政治局势的看法。不可否认,苏峰对当时中国(人)的认识是存在一定客观性的,但是苏峰的这些记述也是多有偏颇,行文中充满了作为"兴盛国家的国民"的自负与骄傲,以及对中国的鄙视情绪,也正是这样的一种原因,造成了德富苏峰的上述中国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十八日游记 德富苏峰 中国认识
下载PDF
幕末维新时期日本的中国认识模式 被引量:2
7
作者 徐青 《外国问题研究》 2013年第2期62-66,共5页
通过对日本幕末维新时期精英阶层的言论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近代日本对中国认识模式构筑于幕末维新时期;对西洋列强而言,清朝政府已病入膏肓,统治机构早已腐朽,而日本则视清朝为日本抵抗西洋列强威胁的天然屏障,急欲与清政府同... 通过对日本幕末维新时期精英阶层的言论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近代日本对中国认识模式构筑于幕末维新时期;对西洋列强而言,清朝政府已病入膏肓,统治机构早已腐朽,而日本则视清朝为日本抵抗西洋列强威胁的天然屏障,急欲与清政府同盟合并;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日本形成了断然实行侵略中国的基本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幕末维新时期 日本 精英阶层 中国认识 模式
下载PDF
从《南京的基督》中解读芥川龙之介对中国社会的认识 被引量:5
8
作者 张如意 温荣姹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21-23,共3页
在关于芥川龙之介与中国现实社会(民国时期)的关系问题上,诸多的论述都把芥川龙之介1921年的中国之行作为一个起点。但事实上,早在这之前,芥川已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表现出了极大的关心。这一点在《南京的基督》的叙述中有着明确的体... 在关于芥川龙之介与中国现实社会(民国时期)的关系问题上,诸多的论述都把芥川龙之介1921年的中国之行作为一个起点。但事实上,早在这之前,芥川已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表现出了极大的关心。这一点在《南京的基督》的叙述中有着明确的体现。本论文以《南京的基督》为中心,通过对其成立和内容的考察,一方面证实了芥川龙之介早在他的中国之行以前就对中国现实社会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对《南京的基督》这一作品的欣赏、研究提出了新的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川龙之介 《南京的基督》 中国社会认识
下载PDF
《中国游记》与芥川认识 被引量:5
9
作者 单援朝 《日本学论坛》 2008年第2期24-29,共6页
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被介绍到中国为时已久。随着时代的变迁,对这部作品的阅读理解有了变化,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本文主要针对这些倾向,基于重视同时代语境和批评的观点,通过夏丏尊、鲁迅对这部作品的"接受"及对... 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被介绍到中国为时已久。随着时代的变迁,对这部作品的阅读理解有了变化,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本文主要针对这些倾向,基于重视同时代语境和批评的观点,通过夏丏尊、鲁迅对这部作品的"接受"及对作品文本细部的比较分析来解读作品,力求排除阅读上的误区,还芥川与《中国游记》本来的面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川龙之介 中国游记》 中国认识
下载PDF
印度人对中国的认识及攀比心理 被引量:1
10
作者 贾海涛 《战略决策研究》 2013年第6期17-31,共15页
国际社会长期将中印两国看作一对(counterparts)或孪生兄弟(twins),并将中印关系描述为竞争或竞赛的关系。印度人也大都喜欢处处与中国攀比或对比,不少人将中国看作超越的对象,也有印度人将中国看作对手并心存嫉妒;不过,在印度也有不少... 国际社会长期将中印两国看作一对(counterparts)或孪生兄弟(twins),并将中印关系描述为竞争或竞赛的关系。印度人也大都喜欢处处与中国攀比或对比,不少人将中国看作超越的对象,也有印度人将中国看作对手并心存嫉妒;不过,在印度也有不少有识之士对中国评价相当积极并主张对华友好。印度人对中国的态度是复杂的,甚至是矛盾的,有点爱恨交织。这是一种"中国情结"或"心结"。印度人尽管非常关注中国,但对中国的了解也相当有限。随着两国相互交往的加深,这种局面将会有所改变。两国长期友好将是大势所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人 中国认识 中国心结
下载PDF
从知形、知声到知味——中国古典认识论演变脉络及当代价值 被引量:1
11
作者 贡华南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0-118,243,共10页
与将"形""声""味"分别理解与规定为事物的本质相对应,"知形""知声""知味"依次被当作认识的主导形态与核心任务。三者对象不同,认识方法也各异,共同构成中国古典认识论的... 与将"形""声""味"分别理解与规定为事物的本质相对应,"知形""知声""知味"依次被当作认识的主导形态与核心任务。三者对象不同,认识方法也各异,共同构成中国古典认识论的完整形态。当"知味"最终取代"知形""知声"而被当作中国古典认识论的主导形式,这也从思维方法上确立了中国传统思想方法的特性。在当代语境下,"知味"说获得再生时机。它不仅丰富了当代认识论,而且为我们克服世界的图像化,回归具体的存在提供了厚实的认识论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形 知声 知味 中国古典认识
下载PDF
1920—1930年代日本知识分子的中国认识和书写——以作家芥川龙之介、佐藤春夫、石川达三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海涛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28-32,共5页
1920至1930年代是日本大正、昭和前期,是日本知识分子来华旅行、访问、交际和实地调查的高峰期。以芥川龙之介、佐藤春夫、石川达三为代表的日本作家通过实地踏察,创写各类作品,来展示日本近代知识分子对中国的认识。其中有对中国传统... 1920至1930年代是日本大正、昭和前期,是日本知识分子来华旅行、访问、交际和实地调查的高峰期。以芥川龙之介、佐藤春夫、石川达三为代表的日本作家通过实地踏察,创写各类作品,来展示日本近代知识分子对中国的认识。其中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憧憬和兴趣,也有对近代中国社会貌态的不实记录、丑化、污蔑和敌视情绪,美化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造成误解和负面影响。正确认识和评价这类作品,既是对中日近代历史问题的正视,也是带动接下来的中日关系走向真正的睦邻友好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知识分子 芥川龙之介 佐藤春夫 石川达三 中国认识
下载PDF
试论芥川龙之介的中国认识及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珍 《科教文汇》 2011年第20期67-69,共3页
芥川龙之介因为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所以认为中国是一个神秘、美好的国家,中国人都是充满英雄色彩的豪杰,但是在他的中国之行后,这种认识发生了变化——对当时的中国现状及中国人感到了失望。这种对中国认识的变化影响了芥川的文学创... 芥川龙之介因为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所以认为中国是一个神秘、美好的国家,中国人都是充满英雄色彩的豪杰,但是在他的中国之行后,这种认识发生了变化——对当时的中国现状及中国人感到了失望。这种对中国认识的变化影响了芥川的文学创作。本文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寻芥川对中国认识的变化过程并分析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川龙之介 中国认识 文学创作 影响
下载PDF
由庄子的认识论思想浅析中国哲学认识论特点 被引量:1
14
作者 石敏杰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16-18,共3页
认识论是西方哲学的重要部分,而中国哲学习惯性地将认识论问题融合于人生价值、天道命数以及人格修养中,体现出以功夫论取代认识论的特点。庄子的认识论在中国传统认识论历史上建树颇丰,影响甚巨,对庄子的研究或许可以开显出中国哲学特... 认识论是西方哲学的重要部分,而中国哲学习惯性地将认识论问题融合于人生价值、天道命数以及人格修养中,体现出以功夫论取代认识论的特点。庄子的认识论在中国传统认识论历史上建树颇丰,影响甚巨,对庄子的研究或许可以开显出中国哲学特有的认识论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认识 中国传统认识 中国哲学
下载PDF
内藤湖南中国认识的构建——以第一次中国考察前后为比较对象
15
作者 戴玉金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81-86,共6页
甲午战争以来,日本知识分子的中国认识研究成为日本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作为引领日本思想界潮流的重要人物,内藤湖南于1899年对中国进行了第一次考察,通过自然、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亲身体验,通过与中国士人之间的对话与讨论,... 甲午战争以来,日本知识分子的中国认识研究成为日本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作为引领日本思想界潮流的重要人物,内藤湖南于1899年对中国进行了第一次考察,通过自然、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亲身体验,通过与中国士人之间的对话与讨论,内藤湖南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停滞",意识到中国的危机之所在,由此也树立起日本自身的职责与定位。就此而言,中国作为日本文化的"他者",成为日本想象与建构自身形象的一道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藤湖南 中国考察 中国认识
下载PDF
嘉纳治五郎中国认识的现代考察
16
作者 潘世圣 《外国问题研究》 2013年第1期36-41,共6页
嘉纳的一生主要是通过留学生教育和一般教育,与近现代中国、特别是清末中国发生种种关联。他所进行的中国留学生教育具有先驱意义,而其背后的思想支撑——其国际理念、中国认识以及对中日关系的构想,在他的时代无疑是贤明而稳健的。他... 嘉纳的一生主要是通过留学生教育和一般教育,与近现代中国、特别是清末中国发生种种关联。他所进行的中国留学生教育具有先驱意义,而其背后的思想支撑——其国际理念、中国认识以及对中日关系的构想,在他的时代无疑是贤明而稳健的。他的观念和实践构成了近代中日教育文化交流中罕见的出色篇章,至今仍有强烈的现实性。本文特别关注嘉纳的国际观和中国认识一直为中日学界所忽略的事实,对嘉纳的国际观中国观的整体结构进行考察,理清在近代日本的观念体系中,嘉纳所呈现的独特图景及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纳治五郎 国际观 中国认识 稳健和贤明
下载PDF
《吴淞日记》与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认识
17
作者 徐静波 《外国问题研究》 2013年第4期15-23,共9页
岸田吟香是近代早期与中国关系最为深切的日本人之一,1866年初次来上海时,居住了七个多月,留下了一部《吴淞日记》,这大概是除"千岁丸"一行的相关报告之外,当年日本人有关上海和中国的最珍贵的文献。本文据此梳理并探讨了这... 岸田吟香是近代早期与中国关系最为深切的日本人之一,1866年初次来上海时,居住了七个多月,留下了一部《吴淞日记》,这大概是除"千岁丸"一行的相关报告之外,当年日本人有关上海和中国的最珍贵的文献。本文据此梳理并探讨了这一时期日本人对中国的认识,并对亚洲主义者岸田吟香一流的思想脉络做了深入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岸田吟香 《吴淞日记》 近代日本人 中国认识
下载PDF
试析甲午战争后福泽谕吉的中国认识
18
作者 董顺擘 《社科纵横》 2017年第7期114-116,共3页
甲午战争后,福泽谕吉对德国强占胶州湾和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事件进行了评论。对于德国强占胶州湾,福泽认为这完全是弱肉强食的国际交往的现实造成的,日本为了所谓"台湾的治安"也应"租借"福建。对于日本参... 甲午战争后,福泽谕吉对德国强占胶州湾和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事件进行了评论。对于德国强占胶州湾,福泽认为这完全是弱肉强食的国际交往的现实造成的,日本为了所谓"台湾的治安"也应"租借"福建。对于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福泽在对日本军人的"勇敢作战"大加赞美的同时,认为中国人的"无知无谋"是造成这一事件的原因,将责任完全推给了清政府。福泽对这两次事件的评论大体上追随了日本的对华政策,并仍然试图以文明开化论为借口使日本及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正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泽谕吉 德国强占胶州湾 八国联军 中国认识
下载PDF
认识和了解当代中国的力作——《当代中国概论》述评
19
作者 郑永廷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6期129-130,共2页
关键词 《当代中国概论》 认识和了解当代中国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之建构 被引量:2
20
作者 韩影 邢云 庞金晶 《现代教育科学》 2023年第3期103-109,共7页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建构具有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时代趋势。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赋予“中国认识”元理论学科现代化人才、体制、内容、手段之能...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建构具有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时代趋势。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赋予“中国认识”元理论学科现代化人才、体制、内容、手段之能。依据学科赋能,建构过程中要与党的建设统筹,强化理念培养;与国家治理结合,健全体制支撑;与伟大实践融合,丰富内容解读;与科学创新匹配,打造数字传播,做到“理念—体制—内容—手段”的全要素现代化,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 中国认识 中国式现代化 思想政治教育 建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