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3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认识成果的社会选择的多自由度问题
1
作者 陈建华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1期57-62,共6页
认识成果的社会选择的自由度是指人类社会对科学的认识成果进行主动选择的可能性的数目。其实质即选择的自由程度:选择的自由度增加,说明选择的自由程度高,反之则低。选择的自由程度越高,其选择的科学性也就越大。因此,如何实现认识成... 认识成果的社会选择的自由度是指人类社会对科学的认识成果进行主动选择的可能性的数目。其实质即选择的自由程度:选择的自由度增加,说明选择的自由程度高,反之则低。选择的自由程度越高,其选择的科学性也就越大。因此,如何实现认识成果的社会选择的多自由度,将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自人类开始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进行认识以来,人类每时每刻不在进行认识成果的社会选择活动。每一历史阶段、每一社会的每一次认识成果的社会选择的自由度的大小或多少是各不相同的。总的趋势是:认识成果的社会选择的自由度随社会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由小到大、由低到高。而社会每一次对认识成果进行选择,其自由度的大小或数目取决于这每一次的选择顺应客观规律的程度和可供选择的真理性认识成果的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成果 社会选择 多自由度 思想观念 选择活动 人类社会 人类认识 选择能力 社会组织结构 自由程
下载PDF
论认识成果的社会选择的原则
2
作者 陈建华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2期16-21,共6页
关键词 认识成果 社会选择 简单性原则 实践原则 社会需要原则 真理性 价值原则 伦理道德 社会道德问题 科学理论
下载PDF
具体认识成果中的片面性及其根源
3
作者 秦启文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48-51,共4页
一 毫无疑问.认识主体应当追求对客侔的全面把握。就无限发展着的主体的认识能力而言.也完全可能达到这种全面,这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可知论者应当坚持的认识论的基本前提之一。但是,“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得‘过火’……加以夸大,... 一 毫无疑问.认识主体应当追求对客侔的全面把握。就无限发展着的主体的认识能力而言.也完全可能达到这种全面,这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可知论者应当坚持的认识论的基本前提之一。但是,“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得‘过火’……加以夸大,把它运用到实际所能应用的范围以外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成果 片面性 认识主体 认识能力 唯物主义 认识 可知论 应当
下载PDF
浅议西藏的三次思想解放及其认识成果
4
作者 普布次仁 《西藏党校》 1999年第2期29-31,共3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西藏在改革开放和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已经走过20个春秋,这在西藏发展史上是辉煌而壮丽的篇章。20年来,在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指引和党中央第二、三代领导的特殊关怀下进行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西藏在改革开放和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已经走过20个春秋,这在西藏发展史上是辉煌而壮丽的篇章。20年来,在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指引和党中央第二、三代领导的特殊关怀下进行了三次思想解放。在关系西藏的改革、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解放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西藏 解放思想 认识成果 改革开放 发展史 思想路线 党中央 西藏工作
下载PDF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认识成果 被引量:3
5
作者 王伟光 《求是》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25,共2页
关键词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认识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本质 中国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 党的理论创新
原文传递
全面建设时期邓小平探索社会主义的思想认识成果 被引量:1
6
作者 杨胜群 《党的文献》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8-45,共8页
1956至1965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曲折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时期。邓小平认同毛泽东提出的以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独立自主地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参与社会主义建设重大决策... 1956至1965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曲折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时期。邓小平认同毛泽东提出的以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独立自主地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参与社会主义建设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重大问题作了务实、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他提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要不断调整和完善,社会主义具体制度应不拘一格;社会主义要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生产关系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阶段,哪种生产关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就选择哪种生产关系;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原则,要打破平均主义,让农民富起来;社会主义必须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制订经济建设的长远规划,要以解决人民群众吃穿用问题为中心;搞经济建设要按经济规律办事,要搞一套管理制度;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社会生活中个人选择的自由不应越来越小,而应越来越丰富;等等。这些重要的思想认识成果,为他后来领导党和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小平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 认识成果
原文传递
永乐南区块老井复查试油成果认识
7
作者 曹建国 陈娟炜 《管理观察》 2009年第14期65-66,共2页
分析了永乐南地区葡萄花油层地质特点,给出了无限导流垂直裂缝或有限导流垂直裂缝试井模型。结果表明,复查葡萄花油层52口老井,依据录井、测井、试油、区域地质勘探资料,按照储量需要分别在储量区东部、中部、西部复查效果较好的4... 分析了永乐南地区葡萄花油层地质特点,给出了无限导流垂直裂缝或有限导流垂直裂缝试井模型。结果表明,复查葡萄花油层52口老井,依据录井、测井、试油、区域地质勘探资料,按照储量需要分别在储量区东部、中部、西部复查效果较好的4口井(源9,源15,茂501,茂509),采用了低伤害压裂液压裂,排液求产监测一体化技术,减少对地层造成的伤害,以提高单井产能,提出了试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成果认识 油层地质 裂缝
下载PDF
“认识捷径说”的局限性 被引量:2
8
作者 丛立新 《教育研究与实验》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43-46,共4页
“捷径说”认为教学是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已知真理,走认识上的捷径——用少的时间获得多的认识成果。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认识捷径”奉为教学理论上的“公理”,习惯于在它的指导之下去思考和实践,很少尝试着进行逆向的思考,比如,“捷... “捷径说”认为教学是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已知真理,走认识上的捷径——用少的时间获得多的认识成果。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认识捷径”奉为教学理论上的“公理”,习惯于在它的指导之下去思考和实践,很少尝试着进行逆向的思考,比如,“捷径”是否能够说明教学认识所包括的一切?学生在借助“捷径”获得了认识时间和效率上的优越之外,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这些代价对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是否无足轻重?我觉得“认识捷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捷径 教学认识 认识过程 认识能力 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 教学过程 局限性 认识成果 思考
下载PDF
论认识的选择性和实践的选择性及其相互关系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文江 何云峰 《长白学刊》 CSSCI 2000年第2期15-17,共3页
关键词 认识 实践 选择性 辩证关系 认识成果
下载PDF
科学认识评价及其主体选择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建珊 《晋阳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39-44,共6页
(一)评价问题及其实质科学认识的评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上的评价,是指在科学家的正式交流场合中对科学认识成果的系统全面评价;而广义上的评价则包括非正式交流中个别同行的某种评价,以及在其他场合以各种方式进行的评价.在这种规... (一)评价问题及其实质科学认识的评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上的评价,是指在科学家的正式交流场合中对科学认识成果的系统全面评价;而广义上的评价则包括非正式交流中个别同行的某种评价,以及在其他场合以各种方式进行的评价.在这种规定下可以说评价渗透在科学认识形成的全过程中,特别是它同科学认识确立过程的检验环节和承认环节呈复杂交错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认识 评价主体 评价结果 主体选择 认识成果 科学成果 科学理论 创作主体 科学家 评价对象
下载PDF
经济法认识论探略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茂钦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5年第2期49-53,共5页
经济法认识论是经济法学研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部分。在今天“重写法律史”的时代条件下,我们除了应该对其间新兴的经济法律现象加以认识之外,更应该对这种认识的过程及其成果进行系统的反思,即加强经济法的认识论研究。惟有如此,我们才... 经济法认识论是经济法学研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部分。在今天“重写法律史”的时代条件下,我们除了应该对其间新兴的经济法律现象加以认识之外,更应该对这种认识的过程及其成果进行系统的反思,即加强经济法的认识论研究。惟有如此,我们才能深化对经济法的理解,进而以正确的认识成果指导经济法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法 认识论研究 法学研究 时代条件 法律现象 认识成果 法律史 法实践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创造认识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敏中 《长白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18-21,共4页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创造认识论胡敏中(一)在80年代中叶,我国哲学界就认识的本质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有人提出认识选择论和认识建构论,认为认识的本质不在于反映,而在于选择和建构。这一观点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批评,认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创造认识论胡敏中(一)在80年代中叶,我国哲学界就认识的本质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有人提出认识选择论和认识建构论,认为认识的本质不在于反映,而在于选择和建构。这一观点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批评,认为认识的本质不在于选择和建构,而在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认识 创造性认识 创造认识 创造性因素 非理性因素 认识活动 独创性 认识成果 认识的本质 认识方法
下载PDF
多元、多面、多维的德育观——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德育论坛成果撷英 被引量:2
13
作者 杜时忠 《中小学德育》 2015年第6期4-4,共1页
德育是学校教育普遍而持久的目的。华中师大教育学团队向来重视德育研究,特别是成立道德教育研究所,为德育理论研究与德育实践探索搭建了新的平台。这里编辑的一组文章,就是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在"德育论坛"的一次认识成果。此次论坛的... 德育是学校教育普遍而持久的目的。华中师大教育学团队向来重视德育研究,特别是成立道德教育研究所,为德育理论研究与德育实践探索搭建了新的平台。这里编辑的一组文章,就是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在"德育论坛"的一次认识成果。此次论坛的中心议题是"多元、多面、多维的德育观"。四位博士生分别论述了"身体的德育""生命的德育""人性的德育"和"精神的德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育观 教育学博士 研究生德育 教育研究所 德育实践 德育研究 华中师大 德育理论研究 认识成果 学校教育
下载PDF
论当代认识的竞争性
14
作者 胡敏中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12-116,共5页
竞争是当代认识的一个显著特点。认识的竞争主要是主体认识能力尤其是创造力的竞争,认识竞争表现在认识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上,最终表现在认识成果的获取上。要想在认识竞争中获胜,就必须提高主体的认识能力,另外,还要提高认识效率,搞... 竞争是当代认识的一个显著特点。认识的竞争主要是主体认识能力尤其是创造力的竞争,认识竞争表现在认识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上,最终表现在认识成果的获取上。要想在认识竞争中获胜,就必须提高主体的认识能力,另外,还要提高认识效率,搞好认识的组织管理工作和使认识竞争处于有序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 竞争 认识能力 认识成果
下载PDF
论“哲学就是认识论”
15
作者 冯贵贤 高懿德 《理论与现代化》 1993年第6期26-27,共2页
1964年8月24日,毛泽东在同于光远、周培源等讨论哲学问题的谈话中明确指出;“什么叫哲学?哲学就是认识论”。认识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毛泽东这里指的是广义认识论,即人类认识成果中具有认识方法论意义的内容。
关键词 广义认识 哲学问题 认识成果 毛泽东 于光远 周培源 方法论
下载PDF
论教育的形而上学——基于教育认识组织的立场
16
作者 刘庆昌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5-72,共8页
教育的形而上学是一般形而上学的认识论应用,它延续哲学本体论的思维,思考教育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回答教育世界归根到底统一于什么。完备的教育形而上学至少要具备以下要素:(1)一切可被称为教育的事件分有的教育本体;(2)教育本体的优秀载... 教育的形而上学是一般形而上学的认识论应用,它延续哲学本体论的思维,思考教育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回答教育世界归根到底统一于什么。完备的教育形而上学至少要具备以下要素:(1)一切可被称为教育的事件分有的教育本体;(2)教育本体的优秀载体;(3)教育本体与其载体尤其是优秀载体结合的机制。由上述三个要素构成的教育形而上学是一个被揭示的教育意念,在理性的世界寻求利于其自我实现的行为载体,进而与之结合成为现实教育的思维过程。这样的教育形而上学,将有助于人类教育认识成果的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认识 形而上学 教育认识成果组织
下载PDF
论创造认识的效用和效率
17
作者 胡敏中 《东岳论丛》 2001年第1期98-101,共4页
创造性认识成果是有效的。这种效用可通过效率来显示它的数量大小。创造认识的效率是指创造认识的成果除以创造认识所付出的代价所得的商数。创造认识的代价也就是影响创造认识效率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创造认识各要素的投入及创造认识... 创造性认识成果是有效的。这种效用可通过效率来显示它的数量大小。创造认识的效率是指创造认识的成果除以创造认识所付出的代价所得的商数。创造认识的代价也就是影响创造认识效率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创造认识各要素的投入及创造认识时间的长短。因此 ,要提高创造认识效率 ,就要减少创造认识的代价和成本 ,多出创造认识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效率 认识成果 认识代价 认识时间
下载PDF
论创造认识的本质
18
作者 胡敏中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80-84,共5页
论创造认识的本质●胡敏中在80年代中叶,我国哲学界就认识的本质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有人提出认识选择和认识建构论,认为认识的本质不在于反映,而在于选择和建构。这一观点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批评,认为认识的本质不在于选... 论创造认识的本质●胡敏中在80年代中叶,我国哲学界就认识的本质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有人提出认识选择和认识建构论,认为认识的本质不在于反映,而在于选择和建构。这一观点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批评,认为认识的本质不在于选择和建构,而在于反映,但反映又包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认识 独创性 认识成果 认识的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 认识的本质 认识活动 论创造 思维方法 特殊本质
下载PDF
论机遇的创造认识论意义
19
作者 胡敏中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6期28-31,共4页
本文将存在于人们认识领域中的机遇称作认识机遇。本文认为 ,认识机遇也像一般机遇一样 ,具有意外性、偶然性、新异性、时机性和非理性等特征 ,而认识机遇的这些特征又都赋予了认识论的意义。认识的创造性程度高的研究活动 ,其机遇的发... 本文将存在于人们认识领域中的机遇称作认识机遇。本文认为 ,认识机遇也像一般机遇一样 ,具有意外性、偶然性、新异性、时机性和非理性等特征 ,而认识机遇的这些特征又都赋予了认识论的意义。认识的创造性程度高的研究活动 ,其机遇的发生率也高。社会认识中也存在着机遇 ,但不像自然认识中的机遇那样具有典型和决定的意义 ,其情况更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认识 认识目标 社会认识 创造性认识 认识的创造性 认识问题 认识成果 偶然性 自然认识 认识活动
下载PDF
论创造认识中的理智和情感因素
20
作者 胡敏中 《甘肃理论学刊》 CSSCI 1999年第4期29-31,共3页
创造认识是指探索人类未知世界,并能获取创造性认识成果和产生新认识方法的特殊认识活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深刻地揭示了一切认识的反映本质,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能动的反映过程就包含着映现、选择和建构等环节于自身之... 创造认识是指探索人类未知世界,并能获取创造性认识成果和产生新认识方法的特殊认识活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深刻地揭示了一切认识的反映本质,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能动的反映过程就包含着映现、选择和建构等环节于自身之中。作为特殊认识活动的创造认识,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认识 性情感 论创造 消极性 认识成果 认识效率 忘我境界 认识活动 高峰体验 独创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