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物理、数据先验认识融合的叠前解耦分步反演
1
作者 张繁昌 吴继安 兰南英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0-259,共10页
AVA三参数反演在地层弹性参数预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AVA理论公式(即物理先验认识)中的角度不易确定,加之大型稀疏矩阵的病态性,导致常规叠前反演过程不稳定。为此,提出物理、数据先验认识融合的叠前解耦分步反演方法。首先,基于物... AVA三参数反演在地层弹性参数预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AVA理论公式(即物理先验认识)中的角度不易确定,加之大型稀疏矩阵的病态性,导致常规叠前反演过程不稳定。为此,提出物理、数据先验认识融合的叠前解耦分步反演方法。首先,基于物理先验认识构建非稀疏正演框架,以增加参数反演的稳定性,为解耦分步反演奠定基础;然后,以井资料为数据先验认识,将物理、数据先验认识融合,对叠前地震数据进行解耦,以得到更准确的叠前地震属性数据;最后,对解耦后的叠前地震属性进行反演得到地层弹性参数。该方法通过井数据先验认识修正反演过程,可以避免因物理先验认识中角度不准带来的误差。实际数据测试结果表明,相比于业界三参数AVA反演方法,本方法的反演结果具有更高的精度,其中拉梅参数、剪切模量和密度的精度分别提高14.1%、13.6%和1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耦分步反演 物理先验认识 数据先验认识 叠前地震属性
下载PDF
物理学认识路径模型建构及其应用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张玉峰 姚建欣 《中学物理》 2023年第1期2-7,共6页
物理学认识路径是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物理教育的重要内容.物理学认识路径是从物理学视角对现象、情境中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过程中使用的系统化思维模式.通过分析物理学家认识客观事物过程和... 物理学认识路径是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物理教育的重要内容.物理学认识路径是从物理学视角对现象、情境中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过程中使用的系统化思维模式.通过分析物理学家认识客观事物过程和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过程,对物理学认识路径进行理论建构,其主要由问题表征、认识对象、认识角度、认识方式四个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随后通过在教科书分析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检验,并讨论其对于物理教学和评价设计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认识路径 中学物理 科学思维
下载PDF
古代辞赋反映的物理认识
3
作者 胡化凯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4期10-19,共10页
辞赋是古代文人写物言志、抒发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其中有些内容反映了古人对物理现象的认识,可以弥补其他文献史料之不足。文章讨论了古代辞赋中关于时间、空间、力学器械、声学、热学、光学等物理现象认识的内容,分析了其物理意义及... 辞赋是古代文人写物言志、抒发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其中有些内容反映了古人对物理现象的认识,可以弥补其他文献史料之不足。文章讨论了古代辞赋中关于时间、空间、力学器械、声学、热学、光学等物理现象认识的内容,分析了其物理意义及历史价值,由此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古人的物理认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辞赋 古代物理认识 古代物理现象
下载PDF
挖掘与整合物理学认识路径的思路与策略 被引量:2
4
作者 王美芹 张玉峰 《中学物理》 2023年第9期6-10,共5页
将知识学习与思维发展相融合,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本文将探讨如何基于物理学科特点,应用物理学认识路径模型,将隐藏在具体知识背后的各种思想方法、物理方法、跨学科概念等思维要素挖掘出来,并将它们与物理知识进行整合的思... 将知识学习与思维发展相融合,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本文将探讨如何基于物理学科特点,应用物理学认识路径模型,将隐藏在具体知识背后的各种思想方法、物理方法、跨学科概念等思维要素挖掘出来,并将它们与物理知识进行整合的思路和策略,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挖掘 整合 物理认识路径 核心素养
下载PDF
物理学认识路径应用于习题教学初探 被引量:2
5
作者 陈绍辉 张玉峰 郑伟明 《中学物理》 2023年第17期2-4,共3页
习题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习题的任务、高考评价体系中习题的特点和核心素养等方面看,物理学认识路径模型可以作为习题教学的思维框架.在习题教学中应用物理学认识路径,可以从其包含的四个要素入手,包括“问题表征”方... 习题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习题的任务、高考评价体系中习题的特点和核心素养等方面看,物理学认识路径模型可以作为习题教学的思维框架.在习题教学中应用物理学认识路径,可以从其包含的四个要素入手,包括“问题表征”方式的多种表达、“认识对象”的调焦转换、“认识角度”的多方审视和“认识方式”的深度挖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认识路径 习题教学 情境化习题
下载PDF
五行说对中国古代物理认识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胡化凯 《管子学刊》 1999年第1期73-77,共5页
五行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理论,对传统科学文化有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中国古代长期流行“五声”和“五色”观念,它们与西方相应的“七声”和“七色”概念具有明显的差异。声音和色彩均属物理认识对象。“五声”是中国传统乐律学的重... 五行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理论,对传统科学文化有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中国古代长期流行“五声”和“五色”观念,它们与西方相应的“七声”和“七色”概念具有明显的差异。声音和色彩均属物理认识对象。“五声”是中国传统乐律学的重要内容,它用宫、商、角、徵、羽表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行说 中国古代 物理认识 色散现象 热气说 木生火 色散理论 我国古代 物理光学 五行观念
下载PDF
超媒体和认识物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7
作者 R.G.Fuller 荣玮 《国际物理教育通讯》 1996年第17期1-6,共6页
本文讨论了超媒体(hypermedia)的定义及其发展简史,介绍了认识物理和学生内在激励教育的模式。提出了利用超媒体来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关键词 超媒体 认识物理 定义 发展简史 激励教育模式 高等教育 电化教育 物理教育
原文传递
中学物理中问题表征的工具、过程分析及其教学建议 被引量:6
8
作者 杨双伟 崔琰 张玉峰 《中学物理》 2023年第3期2-5,共4页
“问题表征”是物理学认识路径的要素之一,本文以典型问题解决过程为案例支撑,解读问题表征主要工具:语言文字、图形、图表、图像、数学关系式.分析问题表征过程:实际情境问题转化成物理问题;用不同的表征工具描述物理问题;恰当组合或... “问题表征”是物理学认识路径的要素之一,本文以典型问题解决过程为案例支撑,解读问题表征主要工具:语言文字、图形、图表、图像、数学关系式.分析问题表征过程:实际情境问题转化成物理问题;用不同的表征工具描述物理问题;恰当组合或者转换表征工具,厘清物理问题条件.并基于问题表征的工具和过程分析,为中学物理中的问题表征提供教学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认识路径 问题表征 物理问题解决 科学思维
下载PDF
现代物理学与认识的主体性争论——上世纪八十年代科学与哲学关系的论战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彤宇 张俊平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54-66,共13页
文章考察八十年代中国自然辩证法界四大论战之——现代物理学与认识的主体性的论战。论文考察了引发论战的原由;接着详细探讨了双方观点分歧和论战始末;最后对争论做了总结和思考,指出论战与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力地推... 文章考察八十年代中国自然辩证法界四大论战之——现代物理学与认识的主体性的论战。论文考察了引发论战的原由;接着详细探讨了双方观点分歧和论战始末;最后对争论做了总结和思考,指出论战与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力地推动了思想解放的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十年代现代物理认识的主体性科学与哲学争论
下载PDF
物理学认识框架对自然科学世界图景的影响
10
作者 黄立平 巩天祥 《科技资讯》 2008年第24期217-218,共2页
为了研究物理学认识框架对自然科学世界图景的影响,比较了亚力士多德、牛顿、爱因斯坦三大物理学认识框架的历史变迁,由它们与数学计算、逻辑语言的关联,阐述了物理学这三大框架对自然科学世界图景和人类文明的影响。
关键词 自然科学世界图景 物理认识框架 相互抵牾 自洽完整
下载PDF
在教学中完成物理认识的升级
11
作者 于海霞 《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 2003年第4期58-59,共2页
在物理学习中,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次升级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完成好物理认识的一次升级需要构建轻松活泼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引成正确的物理表象和概念;引导学生抓住物理本质属性;增强教学中的趣味性和艺术性。
关键词 物理教学 物理认识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下载PDF
“静电场”主题中的认识路径例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美芹 《中学物理》 2023年第11期2-4,共3页
物理学认识路径是将物理学习中诸多认识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织起来形成的认识系统,包括问题表征、认识角度、认识对象和认识方式四个要素.认识路径是科学家们认识世界的思维工具,也是促进科学思维发展的重要载体.本文以高中物理“静电场... 物理学认识路径是将物理学习中诸多认识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织起来形成的认识系统,包括问题表征、认识角度、认识对象和认识方式四个要素.认识路径是科学家们认识世界的思维工具,也是促进科学思维发展的重要载体.本文以高中物理“静电场”为主题,举例分析其蕴含的认识路径,探索将知识学习与思维发展相融合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认识路径 静电场 科学思维
下载PDF
物理与生活 被引量:1
13
作者 苗艳艳 《科技信息》 2012年第2期122-122,共1页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普及人们对物理知识的认识,列举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简单介绍了与之相关的物理知识,说明物理遍布我们的生活,对人类有利有弊,要利用有利方面为人类造福。
关键词 物理现象 造福人类 认识物理
下载PDF
Metaethics(后伦理学)与Metaphysics(后物理学)——粗议中西哲学之异同及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妙法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2期63-69,共7页
与西哲以metaphysics为核心相对应 ,中哲以metaethics为核心。在西哲中 ,metaphysics不仅为西方的物理学、自然科学 ,而且也为其伦理学提供哲学基础。在中哲中 ,metaethics不仅为中国的伦理道德作出了哲学的论证 ,而且使中国大哲在探讨... 与西哲以metaphysics为核心相对应 ,中哲以metaethics为核心。在西哲中 ,metaphysics不仅为西方的物理学、自然科学 ,而且也为其伦理学提供哲学基础。在中哲中 ,metaethics不仅为中国的伦理道德作出了哲学的论证 ,而且使中国大哲在探讨物理问题时也染上浓重的伦理学色彩。由此也决定了西哲认识论是物理型的 ,中哲认识论是伦理型的。两者之差异在于 ,西哲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征服世界 ,中哲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自己征服自己。这进一步使中西哲学各有一套独特的方法论 :与西哲的逻辑学和方法论相应 ,中哲的方法论即功夫论。中西哲学尽管类型不同 ,但都是关于人生智慧的学问 ,因此都是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ETHICS METAPHYSICS 伦理型认识 物理认识 方法论 功夫论
下载PDF
简析物理教学的目的、手段与结果
15
作者 杜晋太 《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94-95,共2页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常常说如何才能教好学生。这个“好”就是我们的目的。也是我们使用一定的手段想要达到的结果。“好”字好说,不好做。且“好”字的评价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要大多数人说“好”的确是难事一件。更何况有大多数人说好...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常常说如何才能教好学生。这个“好”就是我们的目的。也是我们使用一定的手段想要达到的结果。“好”字好说,不好做。且“好”字的评价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要大多数人说“好”的确是难事一件。更何况有大多数人说好的事,也不一定是好事的情况。1 物理教学的目的 要想知道物理教学的目的,我们首先应知道什么是目的。目的是针对客观对象,在头脑的思维中构成客体未来图景的主观观念。通俗地讲就是一份计划书,是主体改造或创造客体的对象性要求。 对应物理教学的目的。首先,是使学生获得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教学 物理能力 物理认知结构 物理环境 物理知识 “好” 物理现象 物理概念 思维加工 物理认识
下载PDF
自然分类、物理学的近似度和迪昂论题——物理学认识论方法的限度
16
作者 刘钰森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1-26,共6页
迪昂论题和迪昂的自然分类目的观经常被人们引申出对立的观点。在物理学认识论方法的限度的语境中,这些对立和相关的问题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自然分类、物理学的近似度和迪昂论题是迪昂在他的著作中给人们表述的物理学认识论方法... 迪昂论题和迪昂的自然分类目的观经常被人们引申出对立的观点。在物理学认识论方法的限度的语境中,这些对立和相关的问题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自然分类、物理学的近似度和迪昂论题是迪昂在他的著作中给人们表述的物理学认识论方法的限度,在这些限度之下,作为知识的物理学理论是为了拯救现象而设计和发展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分类 物理学的近似度 迪昂论题 物理认识论方法的限度
原文传递
Sense-Oriented Reasoning at Three Progressive Levels in Tribal and Modem Societies
17
作者 Franz Klaus Jansen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2年第8期579-593,共15页
Sense-oriented reasoning (SOR) was analyzed by comparing the reasoning of tribal and modem societies on a specific subject, the conception and birth of a child. Tribal societies have beliefs, which are difficult to ... Sense-oriented reasoning (SOR) was analyzed by comparing the reasoning of tribal and modem societies on a specific subject, the conception and birth of a child. Tribal societies have beliefs, which are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by modem societies. Their reasoning becomes understandable only when considering that their observations are limited to the macrocosm. Modem societies have access to the microcosm with a microscope, where different biological mechanisms for the conception of a child were discovered. Since the tribes' macroscopical observations were different, their conclusions became necessarily different. The inheritance problem can only be solved by genes at the microscopic level, to which tribal societies had no access. With observations limited to the macrocosm, tribes logically invoked invisible child-spirits of ancestors wanting to be reincarnated in children of the same tribe. Besides the different access to observation, the reasoning of both societies is similar and built around the investigation of a final sense. Reasoning progresses after a phase without any quest for sense through three progressive levels: (1) primary sense, (2) corrected sense, and (3) verified sense. In tribal societies, reasoning is interrupted at the primary sense level when it seems consistent with their general beliefs and traditions. This resembles coherentist theories of epistemic justification, in which justification is only a function of coherence between beliefs. Tribal societies realize the input problem of these theories, since they have no access to the microcosm and also illustrate the Gettier problem. Modem societies progress to the higher levels of corrected and verified sense reasoning, even if inconsistent with their prior beliefs. They initially imagined genes as a hypothetic missing link for inheritance, which relies on a start observation concerning the character of ancestors to the target observation, the similarity with the character of children. If the missing link is definitely verified, it shows a chain of justified beliefs between both observations, allowing the initially hypothetic missing link to be retrospectively considered as the real cause. The SOR of modem societies resembles the extemalist version of foundationalism of epistemic justification, in which the necessary non-inferential justification is represented by the target observ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BES modem societies child conception child birth REASONING Gettier problem coherentism foundationalism
下载PDF
An Historical Inquiry on Geometry in Relativity: Reflections on Early Relationship Geometry-Physics (Part Two)
18
作者 Raffaele Pisano Ferdinando Casolaro 《History Research》 2012年第1期57-65,共9页
In order to present an historical discussion on spherical geometry in relativity between the 19th-20th centuries, the current research divided into two parts-papers is presented. Part I: Reflections on geometry-physi... In order to present an historical discussion on spherical geometry in relativity between the 19th-20th centuries, the current research divided into two parts-papers is presented. Part I: Reflections on geometry-physics relationship is an excursus focusing on the role played by geometry in histor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physics. Part II: Reflections on Late Relationship Geometry-Physics is an epistemolog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history of the foundations of geometry in special relativity focusing in S4(0, x, y, z, O. In this sense, the two parts are complementary. By considering the large literature, we decided to present the main and basic accredited references, maybe useful for very young scholars, as we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lationship geometry-physics-mathematics FOUNDATIONS historical epistemology of science.
下载PDF
亚里士多德的时间观念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胡化凯 张道武 《物理》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7-121,共5页
在物理认识史上 ,亚里士多德对时间和空间的基本属性作了前所未有的系统研究 ,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时间空间理论体系 .亚里士多德的时空学说对古代及近代物理学和哲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文章系统探讨了亚里... 在物理认识史上 ,亚里士多德对时间和空间的基本属性作了前所未有的系统研究 ,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时间空间理论体系 .亚里士多德的时空学说对古代及近代物理学和哲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文章系统探讨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时间的学说 ,从中归纳出一系列结论性的认识 ,由此集中展示了他关于时间认识的基本成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时间观念 物理认识 空间 古希腊
原文传递
Comprehension of functional support by enculturated chimpanzees Pan troglodytes
20
作者 Anna M. YOCOM Sarah T. BOYSEN 《Current Zoology》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29-440,共12页
Studies of causal understanding of tool relationships in captive chimpanzees have yielded disparate findings, particularly those reported by Povinelli & colleagues (2000) for tool tasks by laboratory chimpanzees. T... Studies of causal understanding of tool relationships in captive chimpanzees have yielded disparate findings, particularly those reported by Povinelli & colleagues (2000) for tool tasks by laboratory chimpanzees. The present set of experiments tested nine enculturated chimpanzees on three versions of a support task, as described by Povinelli (2000), during which food re- wards were presented in different experimental configurations. In Experiment 1, stimulus pairs included a choice between a cloth with a reward on the upper right comer or with a second reward off the cloth, adjacent to a comer, with the second pair comprised of a cloth with food on the upper right comer, and a second cloth with the reward on the substrate, partially covered. All subjects were successful with both test conditions in Experiment 1. In a second study, the experimental choices included one of two possi- ble correct options, paired with one of three incorrect options, with the three incorrect choices all involving varying degrees of perceptual containment. All nine chimpanzees scored significantly above chance across all six conditions. In Experiment 3, four unique conditions were presented, combining one of two possible correct choices with one of two incorrect choices. Six of the subjects scored significantly above chance across the four conditions, and group performance on individual conditions was also significant. Superior performance was demonstrated by female subjects in Experiment 3, similar to sex differences in tool use previously reported for wild chimpanzees and some tool tasks in captive chimpanzees. The present results for Experiments 2 & 3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d from those reported by Povinelli et al. (2000) for laboratory-born, peer-reared chimpanzees. One contribution towards the dramatic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study populations may be the significant rearing and housing differences of the chimpanzee groups. One explanation is that under conditions of enculturation, rich social interactions with humans and conspecifics, as well as active exploration of artifacts, material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ir physical environment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animals' ability to recognize the support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stimulus choices. Overall, the present findings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the hypothesis that our chimpanzee subjects based their responses on an understanding of functional support which represented one facet of their folk physics repertoire [Current Zoology 57 (4): 429-440, 20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MPANZEES Comparative cognition Tool use CAUSALIT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