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和把握《知之深爱之切》的内在逻辑
1
作者 赵宇 《河北企业》 2018年第9期129-130,共2页
逻辑是进行正确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知之深爱之切》一书,有其独特的话语体系和完整的内在逻辑。研究并阐发其话语体系及其内在逻辑,对于自觉运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逻辑是进行正确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知之深爱之切》一书,有其独特的话语体系和完整的内在逻辑。研究并阐发其话语体系及其内在逻辑,对于自觉运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和方法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论逻辑 价值论逻辑 方法论逻辑
下载PDF
解决狭义认识论问题的别样方案 被引量:1
2
作者 刘静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1-58,173,174,共10页
受"中国哲学逻辑与认识论意识不发达"这一观点的刺激,20世纪中国哲学家如张东荪、金岳霖、冯契等,特别重视认识论问题的研究。他们的贡献,不仅在于探索了一条认识论研究的"形上进路",还在于对西方认识论所关注的&qu... 受"中国哲学逻辑与认识论意识不发达"这一观点的刺激,20世纪中国哲学家如张东荪、金岳霖、冯契等,特别重视认识论问题的研究。他们的贡献,不仅在于探索了一条认识论研究的"形上进路",还在于对西方认识论所关注的"狭义认识论"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他们承认感觉的局限性,却另辟途径沟通天人、主客;承认范畴的重要作用,却致力于阐发不同的范畴体系;承认逻辑的重要性,却为认识论奠定了不同的"逻辑基础"。这些解决狭义认识论问题的新路向,是20世纪中国认识论研究的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认识论 “自然界”的扩展 中国哲学范畴体系 认识论逻辑基础
下载PDF
歧路上的辩证逻辑
3
作者 张盛彬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2-65,共4页
中国的辩证逻辑研究在苏联哲学问题编辑部《逻辑问题讨论总结》误导下,抛弃了形式逻辑,只研究认识过程中的辩证思维阶段,走上了歧途。恩格斯的“辩证逻辑”,是“辩证的逻辑”的误译。辩证逻辑不仅名不正,言也不顺: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都... 中国的辩证逻辑研究在苏联哲学问题编辑部《逻辑问题讨论总结》误导下,抛弃了形式逻辑,只研究认识过程中的辩证思维阶段,走上了歧途。恩格斯的“辩证逻辑”,是“辩证的逻辑”的误译。辩证逻辑不仅名不正,言也不顺: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都偏离了黑格尔奠基的大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辨逻辑 认识论逻辑 辩证逻辑 形而上学的逻辑
下载PDF
心理学的底层逻辑与框架(笔会) 被引量:4
4
作者 陈巍 蒋柯 +5 位作者 刘燊 刘嘉 傅安国 彭彦琴 王波 张建新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8,共28页
心理学界将超越特殊而具体研究领域的理论思考称为“理论心理学”,这大致相当于对广泛心理学内容进行的哲学思考。而当前心理学界缺乏有效的心理学知识供给,特别缺乏中观和宏观的理论知识。科学研究的进步,应该将重点放在训练研究者的... 心理学界将超越特殊而具体研究领域的理论思考称为“理论心理学”,这大致相当于对广泛心理学内容进行的哲学思考。而当前心理学界缺乏有效的心理学知识供给,特别缺乏中观和宏观的理论知识。科学研究的进步,应该将重点放在训练研究者的底层逻辑思维,从而有足够的胆识去“推翻”旧有理论并创建新的理论。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无论如何也无法摆脱人文哲学关于“主体性”在历史文化中实践的思辨底层框架。心理学界应当进行一些建立中国心理学理论的研究尝试,把身边的具体问题看清楚,以不可替代的新理论、新体系突显其创造性和创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心理学 认知科学 底层认识论逻辑 底层思辨框架
下载PDF
从逻辑-认识论到社会-文化论——俄罗斯(苏联)科学哲学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2
5
作者 万长松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7,共7页
文章为纪念苏联新哲学运动50周年而作。正是在20世纪60年代那场思想解放运动中,诞生了现代意义上的俄罗斯(苏联)科学哲学。而以苏联解体和苏联哲学的终结为界,又可以把俄罗斯(苏联)科学哲学划分为两种研究范式:逻辑-认识论范式和社会-... 文章为纪念苏联新哲学运动50周年而作。正是在20世纪60年代那场思想解放运动中,诞生了现代意义上的俄罗斯(苏联)科学哲学。而以苏联解体和苏联哲学的终结为界,又可以把俄罗斯(苏联)科学哲学划分为两种研究范式:逻辑-认识论范式和社会-文化论范式。这种范式转换既是俄罗斯(苏联)科学哲学学科内部逻辑演变的结果,也是与西方科学哲学趋同演化的结果。在社会文化的历史背景之下分析科学活动,把科学哲学研究与科学社会学或科学元勘结合起来,是俄罗斯新科学哲学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哲学运动 新三驾马车 新科学哲学 逻辑-认识论 社会-文化论
原文传递
学术构境:难以进入的异质性思考空间
6
作者 张一兵 《哲学分析》 2014年第3期26-37,共12页
列宁《伯尔尼笔记》中提出的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一致的观点,是他在解读黑格尔《逻辑学》进程中认识飞跃的特定结果,这并不是贯穿整个20年"哲学笔记"的核心问题。就像马克思晚年经济学研究中出现的Versachlichung(事物... 列宁《伯尔尼笔记》中提出的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一致的观点,是他在解读黑格尔《逻辑学》进程中认识飞跃的特定结果,这并不是贯穿整个20年"哲学笔记"的核心问题。就像马克思晚年经济学研究中出现的Versachlichung(事物化)概念,它是在1845年之后,马克思摈弃了人本主义异化史观的逻辑,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指导下,在科学的经济学语境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颠倒的一种现象学批判,它与早先的劳动异化史的价值悬设和批判有着重大的异质性。夸大经典文本中在特定历史语境中的概念和范畴内涵的做法,容易产生同质性僭越的误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到列宁》 辩证法 认识论逻辑学三者一致 《回到马克思》 事物化 人本主义话语
下载PDF
Informal Logic: Between Logic and Epistemology
7
作者 Iryna Khomenko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3年第11期1051-1060,共10页
Nowadays researchers working in various fields study the issues of argument. They represent different approaches which distinguish wi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mprehension of argument problems. Informal study of a... Nowadays researchers working in various fields study the issues of argument. They represent different approaches which distinguish wi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mprehension of argument problems. Informal study of argument is one of the approaches. The key reason of its appearance was the criticism of formal logic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Researchers consider the argument from the different point of view. Formal dialectics and pragma-dialectics were based on dialectics. Contemporary rhetorical theories of argument were created on the rhetorical grounds; theory of speech acts on the basis of practical philosophy etc.. This paper is devoted to some theoretical problems of informal logic which was formed on the logic background in the late 70's. In spite of numerous papers, books, and text-books on informal logic published over the last thirty years, logicians has not achieved consensus so far on many issues. Among the numerous problems are: what is the subject matter of informal logic? Does informal logic belong to the realm of logic? Is it applied epistemology? What is a real argument? And what are the criteria for evaluating of such argu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GIC informal logic formal logic EPISTEMOLOGY ARGUMENT evaluation criteria of argument
下载PDF
处在转折点上的社会科学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康之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9,50,共10页
我们经常说社会科学研究应当从现实出发,但是,现实是多样的,它包含着历史积淀下来的各种因素。实际上,社会科学研究从现实出发是要从那些新生的社会因素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向未来的社会建构中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在全球化、后工业化... 我们经常说社会科学研究应当从现实出发,但是,现实是多样的,它包含着历史积淀下来的各种因素。实际上,社会科学研究从现实出发是要从那些新生的社会因素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向未来的社会建构中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这个历史性的社会转型运动中,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准确地把握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必须实现一种面向未来的科学建构。这就要求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对自身在工业社会中的全部表现进行系统的反思,特别是应摆脱认识论逻辑的纠缠。面向未来的社会科学研究需要实现思维方式的重建,需要用相似性思维去替代分析性思维,而不是被分析性思维在工业社会中取得的巨大成功所迷惑。如果实现了思维方式的变革,社会科学一定能够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科学,并在面向未来的社会建构中发挥独特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社会科学 认识论逻辑 分析性思维 相似性思维
原文传递
对“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观点的反思 被引量:1
9
作者 袁吉富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70-73,87,共5页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是柯林武德历史哲学的中心观点。柯林武德看到了历史存在与历史思维的相互依存及转化关系,但在具体阐述二者相互转化时,却陷入逻辑矛盾及以观点剪裁史实的错误。作者在澄清柯林武德的错误观点时,阐述了马克思...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是柯林武德历史哲学的中心观点。柯林武德看到了历史存在与历史思维的相互依存及转化关系,但在具体阐述二者相互转化时,却陷入逻辑矛盾及以观点剪裁史实的错误。作者在澄清柯林武德的错误观点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基本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林武德 历史思维 历史存在 辩证法、逻辑学和认识论三者同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