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3篇文章
< 1 2 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训诂学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1
作者 周益全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2024年第3期37-39,共3页
训诂学以解释词义为基础工作,其方法主要有以形说义、因声求义、核证文献语言和考察古代社会等。将训诂学方法应用到文言文教学中,利用训诂学方法解释文言文中的疑难字词,有助于让学生摆脱机械的记忆方法,从源头上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并... 训诂学以解释词义为基础工作,其方法主要有以形说义、因声求义、核证文献语言和考察古代社会等。将训诂学方法应用到文言文教学中,利用训诂学方法解释文言文中的疑难字词,有助于让学生摆脱机械的记忆方法,从源头上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并灵活运用。可以用形训,从字形入手理解字的本义;用声训,从音韵中探寻词义的关联;用义训,贯通上下句文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训诂学 文言文教学
下载PDF
论中国训诂学的人文精神与阐释特质
2
作者 孟琢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6-94,共9页
对中国训诂学的人文精神与阐释特质的反思,是将训诂学与阐释学进行跨学科结合,从而推动其未来发展的起点性工作。训诂学的人文精神滥觞于它的历史源头,根据贯穿训诂学历史全程的明道理想,以及王夫之、方以智、惠栋、戴震、章学诚等人的... 对中国训诂学的人文精神与阐释特质的反思,是将训诂学与阐释学进行跨学科结合,从而推动其未来发展的起点性工作。训诂学的人文精神滥觞于它的历史源头,根据贯穿训诂学历史全程的明道理想,以及王夫之、方以智、惠栋、戴震、章学诚等人的阐发,可以将其概括为“道器合一”,这与“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形成了鲜明对照。在人文精神的统摄下,训诂学形成了考文明意的阐释路径与诠阐融通的阐释特质,体现出训诂阐释的思想性、创造性与时代性。训诂学的人文精神成就了它的历史辉煌,对推动训诂学的当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诂学 阐释特质 道器合一 人文精神
下载PDF
我的30年训诂学研究之路
3
作者 王华宝 《中国语言战略》 2023年第2期44-67,共24页
我从1983年读大学,1987年毕业后从事编辑工作,2012年进入东南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因读书、工作和研究兴趣的关系,接触到不少老一辈语言学家,是众多学术文化事件的见证人,了解一些重要典籍的前世今生,故此首次写下语言学主要是训诂学方面... 我从1983年读大学,1987年毕业后从事编辑工作,2012年进入东南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因读书、工作和研究兴趣的关系,接触到不少老一辈语言学家,是众多学术文化事件的见证人,了解一些重要典籍的前世今生,故此首次写下语言学主要是训诂学方面的回忆文字,给同仁与后来者留下一点可能有“文脉”价值的语事片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诂学 前世今生 东南大学 教学科研 语言学 重要典籍
下载PDF
如何利用“训诂学法”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
4
作者 宫长义 《天津教育》 2023年第25期37-38,共2页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语文学的分支,具有较强的人文性与应用性,与阅读关系密切、相辅相成。训诂学对于学生乃至于部分教师而言,都是一个陌生的词语。清朝张之洞在《8·轩语》中有言:“诂,古语也,谓以今语解古语,此逐字解释者也。训者顺...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语文学的分支,具有较强的人文性与应用性,与阅读关系密切、相辅相成。训诂学对于学生乃至于部分教师而言,都是一个陌生的词语。清朝张之洞在《8·轩语》中有言:“诂,古语也,谓以今语解古语,此逐字解释者也。训者顺也,谓顺其语气解之,此逐句解释者也。”简而言之,训诂能够解释并疏通古代的文言语义,并且使之明白晓畅。从张之洞的解释中,我们可以深切地认识到训诂与阅读的密切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张之洞 明白晓畅 训诂学 应用性 人文性 相辅相成
下载PDF
浅析粤语保留的古语词的训诂学意义
5
作者 黄晓露 苏天运 《今古文创》 2023年第25期109-111,共3页
由于历史与地理的原因,粤语词汇里保留着较多古汉语的痕迹,被形象地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通过分析词汇可以为理解古语这座大厦提供便利。训诂学承担着古代文献解读的应用价值,作为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 由于历史与地理的原因,粤语词汇里保留着较多古汉语的痕迹,被形象地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通过分析词汇可以为理解古语这座大厦提供便利。训诂学承担着古代文献解读的应用价值,作为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训诂,其科学地进行与开展无疑需要借助方言材料辅佐。因此,从粤语词汇角度解析古语词,对理解古代词语的意义与疏通古代文献的意义具有实用价值,对训诂工作的开展与训诂学的发展亦具积极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语词汇 古语词 训诂学
下载PDF
世纪末:文化训诂学的理论省察(下篇)
6
作者 梅琼林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1期29-34,38,共7页
二、文化训诂学基本方法1、多重证据法训诂学的义理考据之精髓在于观念来源于材料并且有充分切实的材料佐证,崇尚言之成理,持论有据的可实证性原则。证据是论点的基础和出发点,也是论点之真确性的保证。丰富的证据不仅有利于研究的突破... 二、文化训诂学基本方法1、多重证据法训诂学的义理考据之精髓在于观念来源于材料并且有充分切实的材料佐证,崇尚言之成理,持论有据的可实证性原则。证据是论点的基础和出发点,也是论点之真确性的保证。丰富的证据不仅有利于研究的突破和深入,而且也极易获得更加客观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训诂学 闻一多 文化人类学 理论省察 多重证据法 训诂学方法 《楚辞》 民俗学 传统训诂学 楚辞学
下载PDF
训诂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7
作者 景盛轩 《学语文》 2023年第6期86-89,共4页
训诂学和语文教学相结合的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但也迈入了瓶颈期。当下需要摆脱训诂学属于语义学的束缚,以意思为核心,突破文言文的限域,从文本解释的角度看待训诂学和语文教学,传统训诂学必将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 训诂学 语文教学 文本解释 意思
下载PDF
训诂学与语法学 被引量:12
8
作者 蒋绍愚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0-24,共5页
训诂学与语法学蒋绍愚训佑学是中国语言学各部门中发展得最早的。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传统训诂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以段王为代表的清代训诂学家不但对汉语中一大批词语作了精辟的解释,而且提出了不少有关词汇的正确理论观点。认真总结... 训诂学与语法学蒋绍愚训佑学是中国语言学各部门中发展得最早的。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传统训诂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以段王为代表的清代训诂学家不但对汉语中一大批词语作了精辟的解释,而且提出了不少有关词汇的正确理论观点。认真总结并继承传统训诂学的成就,对于我们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诂学 传统训诂学 “之” 同义词 王引之 《经传释词》 《马氏文通》 “也” “其” 语义指向
下载PDF
谈训诂学在21世纪的发展趋势 被引量:7
9
作者 王宁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4,共4页
关于训诂学在现代学术中的定位问题,30年来有三种互相补充但方向不同的意见:一是作为文献学工具学科的应用训诂学,二是进入语言学领域的训诂学,三是向解释学发展的训诂学。而事实上,训诂学在现代的发展可以从应用的角度,也可以从理论的... 关于训诂学在现代学术中的定位问题,30年来有三种互相补充但方向不同的意见:一是作为文献学工具学科的应用训诂学,二是进入语言学领域的训诂学,三是向解释学发展的训诂学。而事实上,训诂学在现代的发展可以从应用的角度,也可以从理论的角度,可以是语言学,也可以从文献学、文化学、哲学等其他学科发展,这是训诂材料的综合性带来的特性,无需把多元的角度对立起来,关键是不要忘记继承,不要用错了资料,背离了科学。这样才能使训诂学的资源得到最广泛的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诂学 文献学 应用训诂学 语言学 解释学
下载PDF
训诂学史的概念与分期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彦坤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9-113,共5页
训诂学史指训诂学术的历史。训诂学术是指释读古代文献语言的学问。古文献是就释读者角度而言,要防止训诂范围扩大化。训诂学术起源于春秋。自先秦以迄近现代,训诂学史大致经历了8个时期,即:春秋时期———训诂学之萌芽时期;战国时期—... 训诂学史指训诂学术的历史。训诂学术是指释读古代文献语言的学问。古文献是就释读者角度而言,要防止训诂范围扩大化。训诂学术起源于春秋。自先秦以迄近现代,训诂学史大致经历了8个时期,即:春秋时期———训诂学之萌芽时期;战国时期———训诂学之形成时期;两汉时期———训诂学之兴盛时期;魏晋隋唐时期———训诂学之发展时期;两宋时期———训诂学之变革时期;元明时期———训诂学之衰落时期;清代———训诂学之鼎盛时期;近现代———新训诂学之建立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诂学 训诂学 训诂
下载PDF
一个全新的中国训诂学体系──读《中国训诂学》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萍 张涛 《天府新论》 1998年第1期96-96,F003,共2页
关键词 中国 训诂学体系 《中国训诂学 冯浩菲 研究对象 创新能力 学术观点 学科建设
下载PDF
试论阮元在训诂学上的贡献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东辉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7年第2期12-16,共5页
本文认为,清代著名学者阮元以其在训诂学上的杰出成就,足以跻身于清代一流训诂学家之列而无愧色。他找到了异字同义以及声近语同的根源。他将研究训诂之学与探求古代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以文字古义作为考定古代文化的一个依据。他... 本文认为,清代著名学者阮元以其在训诂学上的杰出成就,足以跻身于清代一流训诂学家之列而无愧色。他找到了异字同义以及声近语同的根源。他将研究训诂之学与探求古代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以文字古义作为考定古代文化的一个依据。他还将训诂学运用于历史考证方面。此外,他主持编刻的《经籍诂》、《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皇清经解》等大型书籍,为训诂学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诂学 手经 古代文化 训诂之学 异字同义 训诂学 《十三经注疏》 皇清经解 《广雅疏证》 历史考证
下载PDF
关于“中国训诂学”学科名称定义界说之我见——兼与白兆麟先生商榷 被引量:1
13
作者 邓声国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3年第1期70-74,共5页
关于训诂学名称的定义 ,是 2 0世纪以来中国训诂学界争论的热门话题之一。有人对冯浩菲先生《中国训诂学》一书关于训诂学的定义提出了质疑。实际上 ,冯书的定义有其独到之处 ,并非是对前人旧说的因袭。
关键词 “中国训诂学 训诂 训诂学 定义 语义学
下载PDF
论新三分框架体系下的三十一个训诂学理论——兼论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例和王力《古代汉语》“通论”对构建训诂学理论体系的启示
14
作者 冯蒸 《辞书研究》 2020年第3期1-24,I0001,共25页
长期以来,训诂学界多认为训诂学没有理论,这从近百年来出版的75部训诂学通论性著作中可见一斑。文章认为事实并非如此。文章在确立训诂学新体系应该是:“古籍训解学+古汉语语义学与词汇学+古汉语音义学”三分的框架下,首次确认了训诂学... 长期以来,训诂学界多认为训诂学没有理论,这从近百年来出版的75部训诂学通论性著作中可见一斑。文章认为事实并非如此。文章在确立训诂学新体系应该是:“古籍训解学+古汉语语义学与词汇学+古汉语音义学”三分的框架下,首次确认了训诂学的三十一个理论及其名称,并对每个理论的内涵和价值做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诂学 新体系三分说 三十一个训诂学理论
下载PDF
略论严学宭的训诂学理论与实践
15
作者 曹海东 《长江论坛》 2022年第3期84-90,F0002,共8页
严学宭先生是我国20世纪著名语言学家,为学博涉多方,训诂学是其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的训诂学理论研究涉及的问题主要有:传统训诂学的学科性质;传统训诂学的利弊得失;字词训释的要则;训诂研究可行的路径及方式方法等。其理论成果... 严学宭先生是我国20世纪著名语言学家,为学博涉多方,训诂学是其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的训诂学理论研究涉及的问题主要有:传统训诂学的学科性质;传统训诂学的利弊得失;字词训释的要则;训诂研究可行的路径及方式方法等。其理论成果贯注着先进科学的学术思想理念。其训诂学研究实践呈现出如下主要特点:积极探索,努力构建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合理吸收前人成果,不断开拓创新;讲求实据实证,有实事求是的学风;实行多学科结合,以训诂研究助力音韵学、方言学、民族语言学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学宭 训诂学理论 训诂学实践
下载PDF
训诂学方法对中医原创思维研究的意义——以《伤寒论·辨脉法》“目重脸内际黄”考释为例 被引量:6
16
作者 姚海强 张曾亮 +5 位作者 郑燕飞 李玲孺 王济 张妍 陈雪梅 王琦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5期9-11,共3页
研究中医原创思维须明中医学之义理,明中医学之义理先须读懂中医之古籍,然而读中医秦汉之古籍则当借助于训诂学方法,以《伤寒论·辨脉法》"目重脸内际黄"考释为例论述训诂学方法对于中医原创思维研究的意义。
关键词 中医原创思维 训诂学 伤寒论 目重脸内际黄
下载PDF
训诂学理论体系的科学建构──读冯浩菲《中国训诂学》 被引量:4
17
作者 雷汉卿 朱庆之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93-96,共4页
冯浩菲教授的近著《中国训诂学》(上、下。以下简称冯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9月版)是一部经过长期探研和精心构思、理论体系较为科学和完备的训诂学理论著作,这里就其主要方面作一评介,以就正于冯先生及海内外方家。一、名称定... 冯浩菲教授的近著《中国训诂学》(上、下。以下简称冯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9月版)是一部经过长期探研和精心构思、理论体系较为科学和完备的训诂学理论著作,这里就其主要方面作一评介,以就正于冯先生及海内外方家。一、名称定义科学名称定义科学与否标志着一代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训诂学 理论体系 学建构 现代语义学 注释学 解释学 冯浩 反训词 《诗经》 文献学
下载PDF
训诂学与解释学之比较——兼及训诂学当代发展的途径 被引量:14
18
作者 杜敏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8-44,共7页
西方解释学与中国训诂学有共同的起因。在历史发展中,解释学于当代成为流行的哲学思潮,而训诂学却面临时代的挑战。二者的差异在于解释学更善于更新,不断扩大学科影响。训诂学应不断更新观念,运用科学方法,走多向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关键词 解释学 训诂学 古典文献 语义学
下载PDF
关于训诂的体式、体例、条例、方法和方式——目前训诂学著作中相关问题之比较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冯玉涛 郭常娟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109-117,共9页
目前可以见到的训诂学著作近二十种,其中就训诂体式、训诂体例、训诂条例、训诂方法、训诂方式等常见术语,各家理解不同,表述各异,论述可谓多种多样。只看其中一家似无大碍,互相比较之下就有些混乱了。将常见的十六种训诂学著作的相关... 目前可以见到的训诂学著作近二十种,其中就训诂体式、训诂体例、训诂条例、训诂方法、训诂方式等常见术语,各家理解不同,表述各异,论述可谓多种多样。只看其中一家似无大碍,互相比较之下就有些混乱了。将常见的十六种训诂学著作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梳理,主要将其中关于训诂体式、条例、方法、方式等之论述加以比较,试着联系相同,比较差异以找出于训诂方法方面较为一致的训诂学论述术语。这种对比分析于训诂学这一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当有益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诂学著作 体式(体例) 条例 方法 方式
下载PDF
二十世纪训诂学研究的得失 被引量:13
20
作者 周光庆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2期35-47,161,共14页
本文力图立足于人文科学发展的前沿,重新回顾20世纪训诂学研究的得失,以努力开拓训诂学的应有前途。文章认为,中国训诂学原本是关于历史文化典籍解释的学问。它全面研究前人对文化典籍的解释实践及相关论述,探讨其解释目的,总结... 本文力图立足于人文科学发展的前沿,重新回顾20世纪训诂学研究的得失,以努力开拓训诂学的应有前途。文章认为,中国训诂学原本是关于历史文化典籍解释的学问。它全面研究前人对文化典籍的解释实践及相关论述,探讨其解释目的,总结其解释方法,确立其解释原则,评论其解释效果,从中提炼出理论,建构起系统,以推进民族经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然而,进入20世纪,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里,训诂学开始转向,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为最高目标,加强了对语义语源的考察,淡忘了对文献解释的研究。本文强调,中国训诂学的广阔前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诂学 解释学 解释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