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成比例的信息处理与议题优先权竞争——一个政府绩效指标议程的案例研究
1
作者 秦晓蕾 黄靖 秦修军 《治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6-80,158,共16页
地方政府绩效指标议程是中国场景下议题优先权竞争的动态过程,各利益群体对议题优先权的激烈争夺给决策者带来了指标治理的实践困境。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政府指标治理的研究大多关注指标形成后的指标治理结果,较少从信息理论视角分... 地方政府绩效指标议程是中国场景下议题优先权竞争的动态过程,各利益群体对议题优先权的激烈争夺给决策者带来了指标治理的实践困境。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政府指标治理的研究大多关注指标形成后的指标治理结果,较少从信息理论视角分析指标生产环节的动态化运行机制。本文以A省政府考核指标议程为例,发现在二元优先议题的差序格局下,由于信息处理不成比例,指标备选议程、指标确定议程和指标调整议程出现了指标入口"把关难""确定难"和"退出难"三重困境。决策层运用指标申报制度化、指标评审制度化和指标实施效果评价制度化破解了困境,让生产出的年度指标体系成为决策层、政府部门、基层政府、专家智库和民众等各利益群体偏好达成一致的优先议题结果。本研究用决策者对信息处理的不成比例来解释指标治理过程中议题优先权竞争的内在逻辑,并为解决政府指标议程困境提供了制度性的解决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成比例信息处理 议题优先 指标议程困境 制度解决
下载PDF
府际结构下领导注意力的议题分配与优先:基于公开批示的分析 被引量:52
2
作者 陶鹏 初春 《公共行政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3-78,197,共17页
注意力成为政策过程研究的关键要素,领导注意力的分配与优先性表达是理解政策变迁与体制运作的新维度。论文通过构建中央-省-市级政府首长的批示文本数据库,比较了府际间领导注意力在政策议题上分配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并检验了议题优先... 注意力成为政策过程研究的关键要素,领导注意力的分配与优先性表达是理解政策变迁与体制运作的新维度。论文通过构建中央-省-市级政府首长的批示文本数据库,比较了府际间领导注意力在政策议题上分配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并检验了议题优先性在中国府际结构中的呈现。研究结果表明:核心议题作为领导注意力焦点对其他议题具有挤出效应即存在议题优先性,并且随着领导层级的降低,其挤出效应愈发显著;府际间领导注意力在议题分配上的稳定性、多样性分别与领导层级呈现出正相关性,这亦与政府职责分工体系特点深刻关联;政治周期变化对于领导注意力变迁具有显著的“间断效应”。论文探索了多层次主体的注意力比较研究,为解释中国体制运作中的“议题优先”及其运作提供了注意力层面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议题优先 府际结构 领导注意力 批示
下载PDF
公共政策如何回应民众关注?——基于注意力分配视角的21类政策议题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秦晓蕾 李宁 +1 位作者 薛惠玲 黄靖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37,共17页
本研究以注意力分配为视角,实证研究我国国务院公报(2011-2020年)输出对民众关注度的回应,探索中国场景下公共政策回应的内在逻辑和中国特色。研究发现如下:一是议题类型对政策回应有显著影响。民众关注的民生类议题如医疗健康、教育、... 本研究以注意力分配为视角,实证研究我国国务院公报(2011-2020年)输出对民众关注度的回应,探索中国场景下公共政策回应的内在逻辑和中国特色。研究发现如下:一是议题类型对政策回应有显著影响。民众关注的民生类议题如医疗健康、教育、社会住房政策议题,较之其他议题,更容易获得政策回应。二是公共政策回应民众关注往往具有时间滞后性。在国务院公报的21类政策中,农业政策回应民众关注具有滞后性。三是政策回应民众关注过程中,还存在着注意力溢出和注意力竞争现象。由此,本研究认为我国公共政策对民众关注的回应本质上是政府决策系统吸纳民意,并按照注意力配置的优先次序对民众关注议题进行权威性政策回应的过程;有限注意力空间约束下的高回应性与回应式困境的博弈,推动着我国公共政策短期间断或长期均衡的动态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众关注 公共政策回应 注意力分配 议题优先
原文传递
城市化背景下食物系统耦合研究的理论框架及优先方向 被引量:16
4
作者 马恩朴 蔡建明 +3 位作者 郭华 林静 廖柳文 韩燕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343-2359,共17页
受城市化、地域功能分化、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交通网络快速扩展等因素影响,区域之间资源要素的流动已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在这种背景下,人类与地理环境互动模式的网络化就要求地理学研究采取全程耦合范式,即将区域内部、区... 受城市化、地域功能分化、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交通网络快速扩展等因素影响,区域之间资源要素的流动已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在这种背景下,人类与地理环境互动模式的网络化就要求地理学研究采取全程耦合范式,即将区域内部、区域与周边区域、以及非邻接区域之间的人地互动同时纳入考虑。食物系统作为衔接乡村与城市、以及产地与全球消费市场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是开展人地系统近远程耦合研究的重要切入点。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在论证理论研究内在依据及外在条件的基础上,将食物系统的构成要素与远程耦合框架相结合,建立“城市化驱动下食物系统近远程耦合的理论框架”并论述该理论框架的具体内涵。以拓展理论框架中的前沿领域为基本导向并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本文进一步明确了食物系统耦合研究的基本问题和4个亟待突破的优先研究方向。其中,基本问题是食物域的格局特征、时空演化及其动力机制。4个优先方向则包括:耦合社会经济文化变迁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供应链网络人地互动研究;食物系统近远程耦合效应及其调控策略研究;基于食物系统的城乡融合与长效脱贫机制研究;以及面向公共卫生安全的食物系统跨区域、多层次治理研究。本文最后设计了食物系统耦合研究的一般技术路径,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的案例实证提供理论支撑和研究思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食物系统 近远程耦合 理论框架 优先议题
原文传递
“国际责任”概念再审视:一种类型学分析框架 被引量:8
5
作者 毛维准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68-100,共33页
分类研究是在理论研究中进行概念化、测量及进一步因果讨论的基础。尽管国内学界对中国国际责任问题的集中讨论已逾十年,但是针对国际责任议题的概念探讨特别是概念操作化依然不足,其中问题之一便是缺乏一个综合性的国际责任类型化框架... 分类研究是在理论研究中进行概念化、测量及进一步因果讨论的基础。尽管国内学界对中国国际责任问题的集中讨论已逾十年,但是针对国际责任议题的概念探讨特别是概念操作化依然不足,其中问题之一便是缺乏一个综合性的国际责任类型化框架。近年来的责任元理论研究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相关成果为国际责任议题的操作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基于国际责任结构的三个最基本要件(主体、客体与内容),一个较为系统的理想化国际责任类型学框架便顺理成章地得以建构;该分类框架涵括着国际责任主体特征、客体属性与国际责任内容(议题优先次序与角色承担程度)等多元维度,并细化为由三个分类方法区分的14种国际责任类型。细化的类型学框架进一步呈现出国际责任议题与国际关系理论主要解释变量(权力、制度与身份认同等)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初步展现了国际责任的不同类型在国际关系理论框架中的内在逻辑。当然,对国际责任议题类型学框架的讨论不应止步于此,未来研究应该面向国际责任类型框架的精细化与综合化,关注国际责任分类框架的实际应用,并通过比较案例分析与定量探讨对当前框架及衍生命题予以进一步实证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责任 类型学 主客体属性 议题优先 角色承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