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周易》记事文的文学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曹振华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7年第7期9-10,共2页
《周易》记事文语言简洁精炼,用词准确恰当,记事内容广泛,在记事中综合运用了议论、抒情、对比、心理与场景描写、人物形象刻画等文学笔法,对后世散文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周易》卦爻辞中有关历史事件、社会生活的记事分析... 《周易》记事文语言简洁精炼,用词准确恰当,记事内容广泛,在记事中综合运用了议论、抒情、对比、心理与场景描写、人物形象刻画等文学笔法,对后世散文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周易》卦爻辞中有关历史事件、社会生活的记事分析,来探讨《周易》卦爻辞记事文作为记事体文学先驱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记事文 记事体文学 文学价值
下载PDF
记录生活的精彩——如何写好记事文章
2
作者 戴志强 欣心 戴sir 《小雪花(小学快乐作文)》 2005年第8期48-49,共2页
关键词 记事文 作文 情感体验 记录 事类 生活中 小学阶段 读后感 写日记 精彩
下载PDF
阅读记事文,我来几招
3
作者 姜广生 《读写算(小学高年级)》 2011年第3期4-5,共2页
小学语文课本上有许多记事的文章,阅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关键词 小学 课外阅读 阅读材料 记事文
下载PDF
如何指导小学生学写记事文
4
作者 黄海霞 李忠琼 《作文成功之路(小学)》 2014年第5期75-75,共1页
因为记事文的模仿与创新能够促使学生掌握叙述事情、体现人物情感、升华文章主体等方面的技巧,进而更加灵活的运用写作技巧。为此,本文就记事文的模仿与创新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记事文 模仿 创新
下载PDF
近代学制中的小学语文教学
5
作者 郑国民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2期54-56,共3页
近代学制中的小学语文教学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近代的语文教学是我国语文教育史上的过渡时期,无论是教学目的、内容,还是教学方法等,都具有鲜明的二重性,既保留着几千年沿袭下来的传统,又逐渐增添当时特殊的社会发展阶段所需要的新... 近代学制中的小学语文教学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近代的语文教学是我国语文教育史上的过渡时期,无论是教学目的、内容,还是教学方法等,都具有鲜明的二重性,既保留着几千年沿袭下来的传统,又逐渐增添当时特殊的社会发展阶段所需要的新内容。因此,语文学科是当时争议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近代学制 总学时 中国文字 听说训练 白话文教学 识字教学 记事文 说理文 《孝经》
下载PDF
汉字起源新探 被引量:2
6
作者 杨光 《理论观察》 1992年第6期38-41,62,共5页
汉字是如何起源的,这至今还是一个没有解开的谜。本文从使用文字及其所应具备的功用条件的角度,试对之进行了探索,从而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愿在此就正于方家读者。 一、汉字不是适应扩大交际的需要产生 最初汉字是用来扩大语言传递的,即... 汉字是如何起源的,这至今还是一个没有解开的谜。本文从使用文字及其所应具备的功用条件的角度,试对之进行了探索,从而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愿在此就正于方家读者。 一、汉字不是适应扩大交际的需要产生 最初汉字是用来扩大语言传递的,即认为汉字也同其它文字一样,是适应扩大交际的需要产生,这是很普遍的说法。笔者认为,文字用于交际,至少须具备记录完整语言和共同使用的条件。而这两个条件事实上都不是发生时期的汉字所能具备的。 文字记录完整语言,这是表达完整意见的需要,不能记录完整语言就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因此它也就无法在交际活动中使用。我们知道,语言只有说得完整对方才能够听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起源 记号文字 助记 语言 象形字 陶文 指事 个人使用 记事文 发生时期
下载PDF
倒叙·插叙·平叙 被引量:1
7
作者 杨树平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1999年第11期7-7,共1页
苏晨问:《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是怎样使用倒叙、插叙和平叙的?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是一篇比较复杂的记事文章。它虽然涉及了许许多多的人和事,但却写得条理清晰,扣人心弦。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者巧妙地使用了倒叙、插... 苏晨问:《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是怎样使用倒叙、插叙和平叙的?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是一篇比较复杂的记事文章。它虽然涉及了许许多多的人和事,但却写得条理清晰,扣人心弦。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者巧妙地使用了倒叙、插叙和平叙。通常的倒叙,是先叙事件的结果,然后再叙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经过。而《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采用的不是这种倒叙,而是另一种比较特殊的倒叙方式。具体地说。先主要叙述北京特种药品商店从特急电话中得知平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中毒,急需特效药的情况,然后再主要叙述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中毒后,急需特效药,平陆县的干部群众四处寻找药品的情况;接着再主要叙述北京闻讯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倒叙 阶级 插叙 叙述 特效药 平陆县 记事文 中毒 药品 和平
下载PDF
生活的大书
8
作者 敏歧 《阅读与写作》 1998年第12期37-37,共1页
生活是一本“多姿多彩”的大书,只要认真去研读,就会各有所得,这个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就从这本大书中,就既读出了“烦恼”,又读出了“欢乐”。文章的选材很干净,故笔力也很集中:只写学书法这一件事,由于干净,由于集中,一件平淡的事由“... 生活是一本“多姿多彩”的大书,只要认真去研读,就会各有所得,这个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就从这本大书中,就既读出了“烦恼”,又读出了“欢乐”。文章的选材很干净,故笔力也很集中:只写学书法这一件事,由于干净,由于集中,一件平淡的事由“烦恼”而“欢乐”,却能给人留下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一年级 读出 选材 记事文 烦恼 生活 细节描写 书法 学生 练字
下载PDF
《焗窑》的多与少
9
作者 吴干 《阅读与写作》 1997年第11期32-32,共1页
这是一篇初中生的记事文,文笔还很幼稚,但却能引起我们相近一些童年的往事来。文中记的“焗红薯”,童年的我也曾干过,但《焗窑》中所写的方法,我仍觉得新鲜。“焗红薯”的操作过程,似与我童年的经验有所不同,而作者又把这些不同,描述得... 这是一篇初中生的记事文,文笔还很幼稚,但却能引起我们相近一些童年的往事来。文中记的“焗红薯”,童年的我也曾干过,但《焗窑》中所写的方法,我仍觉得新鲜。“焗红薯”的操作过程,似与我童年的经验有所不同,而作者又把这些不同,描述得很细致,很吸引人,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生 记事文 童年 操作过程 红薯 文笔 幼稚 经验 描述 作者
下载PDF
对练习性记叙文题材取向的质疑
10
作者 詹珊 《写作(中)》 2000年第5期32-33,共2页
一、记叙文题材可写实也可写虚“记叙文”的称谓源于“记载文”、“记事文”和“叙事文”。“记载文”和“叙事文”最早出自陈望道的《作文法讲义》。“记事文”的定义则来自夏尊。
关键词 记叙文 青少年 习性 想象力 题材 取向 学生 记事文 叙事文 真人真事
下载PDF
我喜欢的一本书
11
作者 郝硕娅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06年第5期55-55,共1页
关键词 阅读能力 小学生 记事文 新概念 童话 文章 阅读训练 学习生活 班集体 阅读指导
下载PDF
《登山》作文讲评教学实录及评析
12
作者 蒋玉娥 蒋名荣 《湖南教育(综合版)》 2001年第2期44-45,共2页
关键词 作文讲评 《登山》 教学实录 细节描写 心理活动 金鸡岭 记事文 作文评讲 时间顺序 课余生活
下载PDF
思维导图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3
作者 李胜 《写作(中)》 2018年第1期7-7,共1页
本文作者从思维导图在帮助学生写好记事文、刻画好人物的两方面,简单论述了其作用,纯属一家之言,有任何不妥之处,还望各位教师批评指正。
关键词 思维导图 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记事文 写人
下载PDF
《登天都峰》教学设计
14
作者 杨露白 《湖南教育(上旬)(A)》 1995年第Z1期36-37,共2页
第一课时 一、读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读全文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课题告诉了我们什么?(全文写的是一次爬天都峰的活动) (2)第一自然段只有13个字,但内容很丰富、很具体,它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是记事文章常... 第一课时 一、读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读全文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课题告诉了我们什么?(全文写的是一次爬天都峰的活动) (2)第一自然段只有13个字,但内容很丰富、很具体,它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是记事文章常用的写法。 2.按照“爬天都峰前”、“爬天都峰时”、“爬天都峰后”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然后说说每段写了什么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设计 第一自然 记事文 课文内容 自然段 巩固练习 合体字 理解课文 民族师范 变化过程
下载PDF
A Long Lasting and Extensive Drought Event over China in 1876-1878 被引量:2
15
作者 De'er Zhang Youye Liang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SCIE 2010年第2期91-99,共9页
Between 1876 and 1878 a large-scale drought occurred in China. This is a major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and an extreme climate event despite the cold climate at the end of the Little Ice Age. In this paper the dynamic ... Between 1876 and 1878 a large-scale drought occurred in China. This is a major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and an extreme climate event despite the cold climate at the end of the Little Ice Age. In this paper the dynamic evolution of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rought is reproduced on the basis of historical literature records. These we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yearly numbers of drought-hit counties and to determin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addition with concomitant famine, locust plague and pestilence epidemic for each of the three years. The persistent drought disaster spread over 13 provinces with its center in Shaanxi, Henan and Shanxi provinces, where the continuous non-soaking rain period exceeded 340 days. Conclusively, it is more severe than the worst drought (1928-1930) in the 20th century. This drought disaster of 1876-1878 took place in the descending phase of the 11th sunspot activity period and the start of the 12th period. It also happened during a spell of frequent E1 Nino events and corresponds with an extremely strong E1 Nin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reme climate event DROUGHT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1876-1878
下载PDF
A Study of the Large Scale Flooding over Eastern China in 1755 被引量:1
16
作者 ZHANG De-Er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SCIE 2012年第3期128-137,共10页
Following disastrous flooding in several river valleys over eastern China in 1755, serious flooding occurred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in 1756 and 1757, a rarely seen precipitation pattern of... Following disastrous flooding in several river valleys over eastern China in 1755, serious flooding occurred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in 1756 and 1757, a rarely seen precipitation pattern of north-flood and south-drought in China for two successive years. This is a serious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and extreme climatic event taking place under the climatic background of a warm phase of the Little Ice Age. In this paper, by means of historical literature records, the rainy and flooding situation and the weather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years are reconstructed and the maps depicting areas of prolonged rain, flood and concomitant famine, insect pest, and pestilence are made.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1755,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Huaihe River Basin experienced a prolonged rainy season with multiple torrential rain events. The continuous rainy period exceeded 40 days in the Huang-Huai Region. An early Meiyu occurred, and the duration of the Meiyu period in the lower Yangtze River Basin was 43 days, the longest in the 18th century. Particularly in Nanjing the annual rainfall of 1755 was 1,378 mm, the highest record of the 18th century. The year of 1755 is characterized by lower temperature in summer, early frost in autumn, and heavy snowfall and freezing rain in winter. These characteristics are extremely similar to those of 1823 and 1954, two typical years of extreme rainfall. And all these three years with extreme precipitation axe corresponding to the minimum phase of the solar activity cyc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reme climatic event FLOOD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1755 historical climate
下载PDF
快速记事技巧
17
作者 艾启双 《小学生作文向导》 2007年第9期25-27,共3页
我们现在所写的记事文章主要是以写一件或两三件事为主的文章。怎样使自己所写的记事文章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呢?这里介绍几个技巧。(一)找题眼,快速审题题眼,就是题目中关键的字眼。它是题目的"重心",内容的重点,一定要抓... 我们现在所写的记事文章主要是以写一件或两三件事为主的文章。怎样使自己所写的记事文章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呢?这里介绍几个技巧。(一)找题眼,快速审题题眼,就是题目中关键的字眼。它是题目的"重心",内容的重点,一定要抓准、抓紧。如《我在这难忘的夜晚》,题眼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事文 题眼 文章 快速 技巧 全过程 题目 运用 写作 审题
原文传递
近代学制中的小学语文教学
18
作者 郑国民 《小学语文教学》 1996年第12期3-7,共5页
近代学制中的小学语文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博士郑国民近代的语文教学是我国语文教育史上的过渡时期,无论是教学的目的、内容,还是教学的方法,都具有鲜明的二重性的特征,既保留着几千年沿袭下来的传统,又逐渐增添了当时的特殊的社会发... 近代学制中的小学语文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博士郑国民近代的语文教学是我国语文教育史上的过渡时期,无论是教学的目的、内容,还是教学的方法,都具有鲜明的二重性的特征,既保留着几千年沿袭下来的传统,又逐渐增添了当时的特殊的社会发展阶段所需要的新内容。对当时的语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近代学制 总学时 中国文字 听说训练 识字教学 记事文 说理文 中国文学 《孝经》
原文传递
《甲骨文合集》序 被引量:2
19
作者 胡厚宣 《历史教学问题》 1982年第5期2-5,共4页
甲骨文,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乃商朝后半期殷代帝王利用龟甲兽骨进行占卦时刻写的一种所谓卜辞,也间或有少量与占卜有关以及其他偶然的记事文字。这种所谓甲骨卜辞,虽然严格的说起来并不是什么历史记载,但是因为它的数量繁多,内容丰富,又... 甲骨文,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乃商朝后半期殷代帝王利用龟甲兽骨进行占卦时刻写的一种所谓卜辞,也间或有少量与占卜有关以及其他偶然的记事文字。这种所谓甲骨卜辞,虽然严格的说起来并不是什么历史记载,但是因为它的数量繁多,内容丰富,又因为时代比较早,无疑是研究我国古文字和古代史特别是研究商代历史的最重要的直接史料。甲骨文,自从1899年被学者认识后,八十多年来,先后出土,约在15万片以上,从事甲骨文研究的中外学者作家有400多人,论著达2000余种,所谓甲骨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合集 甲骨学 内容丰富 甲骨卜辞 古文字 安阳殷墟 历史记载 记事文 古代史 拓本
原文传递
关百益《殷墟文字存真》分期分类的初步探索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勇 苏岩 《中原文物》 1987年第3期84-89,108+124,共8页
殷墟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西郊的小屯村。它是商代后期殷帝王祭祀时的占卜记事文字,是研究我国商史的宝贵资料。甲骨文从1899年被发现以后,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重视,出现了许多专门从事甲骨文研究的专家、学者,同时对甲骨文资料... 殷墟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西郊的小屯村。它是商代后期殷帝王祭祀时的占卜记事文字,是研究我国商史的宝贵资料。甲骨文从1899年被发现以后,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重视,出现了许多专门从事甲骨文研究的专家、学者,同时对甲骨文资料的蒐集、著录,考释等方面的书籍也不断出版。关百益的《殷墟文字存真》就是一部甲骨文的资料性书籍。关百益(1882——1956),原籍长白县人,出生在河南开封,1907年京师大学(今北京大学)毕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殷墟卜辞 甲骨卜辞 记事文 河南 学术界 祖甲 武丁 殷墟文字 王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