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8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北宜昌台DZW重力仪观测质量及记录地震特征
1
作者 况春利 《四川地震》 2024年第1期24-29,共6页
为了分析湖北宜昌台DZW重力仪2020—2022年观测资料的质量,总结宜昌台重力仪的记录地震能力,为地震预测提供准确的参考资料。首先对宜昌台重力仪2020—2022年观测资料的完整性、连续性、M_(2)波潮汐因子和M_(2)波潮汐因子中误差进行了分... 为了分析湖北宜昌台DZW重力仪2020—2022年观测资料的质量,总结宜昌台重力仪的记录地震能力,为地震预测提供准确的参考资料。首先对宜昌台重力仪2020—2022年观测资料的完整性、连续性、M_(2)波潮汐因子和M_(2)波潮汐因子中误差进行了分析,再以宜昌台为圆心,对半径5 000 km范围内的2020—2022年重力仪记录的M_(S)≥4.0地震资料和实际地震的对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得到重力仪对震中距5 000 km范围内地震的记录能力,最后获得震级(M_(S))与震中距(R)的理论拟合关系为M_(S)=1.185 7lg R+2.153 5,进而推导出宜昌台重力仪记录的最小地震为M_(S)2.1。但因受到震源深度、地下传播介质、震源区地质构造共同作用,以及震中距1 000 km内的地震记录有限,导致宜昌台实际记录最小地震与计算结果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观测 震中距 记录地震 宜昌台
下载PDF
琼中台连续重力观测记录地震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盛 解晓静 +1 位作者 郭昱琴 黄天保 《国际地震动态》 2015年第12期13-18,24,共7页
利用以琼中台为圆心,半径为3 500km范围内2009—2014年MS≥2.0地震目录资料,统计分析琼中台连续重力观测数据曲线与地震的对应情况,并对有关震例在连续重力原始秒数据曲线中产生的地震波进行特征分析,总结规律,得出琼中台连续重力观测... 利用以琼中台为圆心,半径为3 500km范围内2009—2014年MS≥2.0地震目录资料,统计分析琼中台连续重力观测数据曲线与地震的对应情况,并对有关震例在连续重力原始秒数据曲线中产生的地震波进行特征分析,总结规律,得出琼中台连续重力观测对震中距3 500km以内地震的记录能力。同时分析了地震事件对重力观测数据、潮汐和非潮汐参数的影响,认为地震不仅在重力观测数据曲线上产生脉冲或阶跃,在非潮汐重力残差曲线上也会产生脉冲,而对重力M2波潮汐因子产生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观测 同震响应 震中距 记录地震
下载PDF
五指山形变台VP型宽频带倾斜仪记录地震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周雯 李盛 +1 位作者 张帆 马武刚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2年第3期81-88,共8页
以五指山形变台为圆心,选取2016—2020年5000 km范围内M_(S)≥2.0地震资料,分析该台VP型宽频带倾斜仪记录地震特征,得出倾斜仪对震中距5000 km范围内地震的记录能力。结果表明,该倾斜仪对海南及周边中强以上地震同震响应明显。
关键词 倾斜仪 同震响应 震中距 记录地震
下载PDF
海口ZK26井和ZK46井水位记录地震能力差异分析
4
作者 张帆 胡金桥 +1 位作者 李盛 苏荣托雅 《华南地震》 2016年第4期78-83,共6页
统计了海口ZK26井和ZK46井水位对2008年以来全球MS7.5以上地震的同震响应情况,得出所记录地震的次数及同震效应类型;并绘制两口井水位是否记录所统计地震的平面分布图(以震中距的对数为横坐标,震级为纵坐标),以此为基础得出两口井的水... 统计了海口ZK26井和ZK46井水位对2008年以来全球MS7.5以上地震的同震响应情况,得出所记录地震的次数及同震效应类型;并绘制两口井水位是否记录所统计地震的平面分布图(以震中距的对数为横坐标,震级为纵坐标),以此为基础得出两口井的水位记录地震能力曲线方程。根据所得的记震能力曲线方程,认为尽管ZK26井和ZK46井水位记震能力差异不大,但总体上ZK26井记震能力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 同震效应 震荡 记录地震能力曲线
下载PDF
模拟记录地震图的数字化实现 被引量:1
5
作者 何思源 雷宛 +1 位作者 刘华姣 钟李彬 《内陆地震》 2018年第2期147-154,共8页
通过SeisDig软件与Matlab软件的结合,实现了对模拟记录地震图的数字化。实现的过程主要分3个步骤:扫描地震模拟图纸、图纸扫描后的图形处理、SeisDig软件对图纸的数字化。数字化的对象是模拟记录时期记录了重大地震事件的波形资料。经... 通过SeisDig软件与Matlab软件的结合,实现了对模拟记录地震图的数字化。实现的过程主要分3个步骤:扫描地震模拟图纸、图纸扫描后的图形处理、SeisDig软件对图纸的数字化。数字化的对象是模拟记录时期记录了重大地震事件的波形资料。经过数字化后的地震波形还原程度高,效果明显。此数字化方法在成都地震台2002年编号660号地震图(DK-1)进行了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对于模拟记录地震资料的保存意义重大,为今后地震研究时引用历史地震资料提供了便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记录地震 数字化 SeisDig MATLAB
下载PDF
短周期烟记录地震仪技术改进试验研究
6
作者 杨成玉 陈仲范 +1 位作者 武素平 耿大伏 《华北地震科学》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75-80,共6页
针对烟记录地震仪存在的问题,采取仅改动其放大器、电源与记录部分,利用现有拾震器和大滚筒记录器,投入少量资金,即可改造成适合台站使用的新型DYJ—1型短周期墨水记录地震仪。
关键词 地震 记录地震 短周期 改进
下载PDF
短周期笔绘记录地震仪常数计算程序 被引量:1
7
作者 任佳 康有明 《华北地震科学》 2001年第3期72-75,共4页
结合本台实际情况 ,应用 BASIC语言编写了本程序 ,运用于台站实际工作 ,减轻了台站观测人员的工作量 ,输出图表与规范要求的短周期笔绘记录地震仪常数测算表一致 ,计算结果的精度与取位符合规范要求。
关键词 短周期笔绘记录地震 标定 计算程序 BASIC语言
下载PDF
铁门关钻孔应变记录地震及其固体潮畸变特征 被引量:3
8
作者 杨绍富 徐长银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4年第1期188-192,共5页
分析铁门关钻孔应变记录地震的空间分布、震级和震深特征,选取32组较明显的固体潮畸变现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钻孔应变固体潮畸变主要表现为外部环境干扰、强远震前畸变和同震响应3种类型。
关键词 钻孔应变 记录地震 分布特征 固体潮畸变
下载PDF
浅析山西太原东山遥测地震台记录地震的波形特征
9
作者 董春丽 孟晓琴 梁向军 《山西地震》 2004年第4期31-34,共4页
为弄清山西太原东山遥测地震台模拟记录与数字记录的特点,对1996年至2001年的模拟记录和2001年至2003年5月的数字记录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在选取的S-P≤5.0s的近台记录波形中,找出了具有代表性的3种地震波形。指出,准确识别山西太原东... 为弄清山西太原东山遥测地震台模拟记录与数字记录的特点,对1996年至2001年的模拟记录和2001年至2003年5月的数字记录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在选取的S-P≤5.0s的近台记录波形中,找出了具有代表性的3种地震波形。指出,准确识别山西太原东山遥测地震台的小震活动,对监视太原盆地的地震活动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形 频谱分析 地震记录 遥测 地震
下载PDF
提高设防标准 预防破记录地震
10
作者 高继宗 《城市与减灾》 2011年第B12期28-32,共5页
破记录地震 所谓破记录地震,是指超过当地有史以来最大震级的地震。例如,2011年3月11日东13本的9.0级巨震,就是一次破记录地震,它不仅打破了宫城县海域的地震记录,同时还打破了日本海沟地震带的地震记录,以及日本全国的地震记录... 破记录地震 所谓破记录地震,是指超过当地有史以来最大震级的地震。例如,2011年3月11日东13本的9.0级巨震,就是一次破记录地震,它不仅打破了宫城县海域的地震记录,同时还打破了日本海沟地震带的地震记录,以及日本全国的地震记录(8.6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记录 设防标准 预防 日本海沟 最大震级 地震 宫城
下载PDF
高台测震新旧台基记录地震及震相特征差异性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敏 雷正超 +3 位作者 唐丽 毛磊 王志栋 李兴坚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41-1145,1158,共6页
使用相同带宽、同类型地震计BBVS-120观测记录数据,对高台地震台新旧观测山洞的台基环境噪声、地震监测能力及震相记录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高台测震新山洞的地震监测水平优于旧山洞,部分地区新山洞对于核面反射波的记录更加清晰。
关键词 新旧观测山洞 台基环境噪声对比 地震记录能力分析 震相记录特征比较
下载PDF
利用区域地震记录测定地震辐射能量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子博 刘瑞丰 +2 位作者 李赞 孔韩东 胡岩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26-637,共12页
地震辐射能量作为描述地震大小的物理量,可为地震应急和灾害评估提供重要参考.现有快速测定地震辐射能量的方法多使用远震记录(35°≤Δ<80°),受到几何扩展和频率相关衰减校正方法的限制,利用区域地震记录(5°≤Δ<3... 地震辐射能量作为描述地震大小的物理量,可为地震应急和灾害评估提供重要参考.现有快速测定地震辐射能量的方法多使用远震记录(35°≤Δ<80°),受到几何扩展和频率相关衰减校正方法的限制,利用区域地震记录(5°≤Δ<35°)测定地震辐射能量的难度较大.因此,本文发展了一种利用区域地震记录快速测定地震辐射能量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该方法可以测定5.0级以上地震的辐射能量,弥补了由于低信噪比和台站分布影响,导致利用远震记录只能稳定测定6.0级以上地震辐射能量的不足;(2)将该方法应用于2009-2021年发生在中国大陆的66次MW>5.0地震,结果显示74%的单台区域能量震级与远震能量震级的偏差在±0.3以内;对于44次MW≥5.5地震,区域结果与远震结果基本一致,86%的事件区域能量震级与远震能量震级的差在±0.2之间;(3)结合地震矩资料,得到中国大陆地区地震的能矩比范围为5.2×10^(-6)~8.1×10^(-5),平均能矩比为2.4×10^(-5);走滑型地震的平均能矩比高于倾滑型地震,能矩比整体分布存在区域特征,西域地块地震的平均能矩比高于青藏地块东部地震,青藏地块西部地震的平均能矩比最低,同一区域内的地震能矩比也存在差别,这表明不同断层上发生的地震能量释放过程存在明显差异;(4)该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在地震台网的日常工作中测定地震辐射能量,为科学研究、地震应急和地震灾害评估提供新的地震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辐射能量 能矩比 区域地震记录 远震记录 中国大陆
下载PDF
河北红山台宽频带地震记录区域叠加研究
13
作者 纪春玲 张合 +1 位作者 董博 马广庆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80-388,共9页
可靠的震相走时是地震预警技术中精确测定震源位置和发震时刻的基础,本文运用STA/LTA震相识别技术,针对单台(河北红山台)2009−2021年共计12年积累的地震记录进行叠加计算,得到了红山台记录到的区域地震各震相走时曲线。结果显示,震中距0... 可靠的震相走时是地震预警技术中精确测定震源位置和发震时刻的基础,本文运用STA/LTA震相识别技术,针对单台(河北红山台)2009−2021年共计12年积累的地震记录进行叠加计算,得到了红山台记录到的区域地震各震相走时曲线。结果显示,震中距0°~50°范围内红山台共成像7种震相的走时曲线,分别为P、S、PP、SS、PcS、ScS以及R面波震相,且随着组合参数变化,叠加成像的震相种类、震中距范围、清晰度均有所不同。此外,通过绘制各震相走时曲线发现,震中距0°~15°范围内,P波、S波及R波走时曲线基本呈线性变化,震中距0°~15°范围内计算得到红山台区域地震P波传播速度为7.5 km/s左右,S波传播速度为4.2 km/s左右,R波传播速度为3.5 km/s左右,介于P波和S波之间存在一个震相的走时痕迹,波速为5.4 km/s左右。本工作对于提升红山台震中距≤1000 km的地震预警定位精度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相 叠加 STA/LTA 地震记录
下载PDF
深度域合成地震记录制作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14
作者 杜百灵 罗忠琴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23年第6期807-816,共10页
随着深度域地震资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深度域直接提取地震子波制作合成地震记录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在以往的生产项目中,人们大多将深度域地震数据通过时深转换,转换到时间域,制作完合成地震记录后再转换到深度域,导致误差增大和生产... 随着深度域地震资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深度域直接提取地震子波制作合成地震记录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在以往的生产项目中,人们大多将深度域地震数据通过时深转换,转换到时间域,制作完合成地震记录后再转换到深度域,导致误差增大和生产效率降低,所以,找到一种实用的直接在深度域制作合成地震记录的方法非常必要。本文利用常速度进行数学变换,将多层层状介质转换为具有常速度的均匀介质,这样就满足了线性条件的假设,然后深度域合成地震记录利用反射系数与深度域子波的褶积计算。其中,反射系数根据测井曲线计算获得,深度域子波是利用统计方法在原始地震数据上提取获得。本文利用该方法对淮南某矿区进行了深度域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制作的合成地震记录和原始地震数据吻合度高,目的层深度误差几乎为零。研究结果表明,本文介绍的深度域合成地震记录制作方法可直接在深度域提取子波,不仅使合成地震记录更加精确,还提高了生产效率,该方法在实际生产中可推广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域合成地震记录 地震统计深变子波 常速度 褶积
下载PDF
基于增量动力地震易损性分析的高层结构抗震加固研究
15
作者 宋颜培 陈锦晶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9-317,共9页
由于承重结构构件分布不均匀,导致高层建筑框架承重构件间的距离不相等。在地震时,这种不规则分布可能引起加速度共振效应,从而导致建筑失稳。为此,以地震动强度、地震动速度峰值、最大层间位移角为参数指标,分析高层建筑的极限状态,提... 由于承重结构构件分布不均匀,导致高层建筑框架承重构件间的距离不相等。在地震时,这种不规则分布可能引起加速度共振效应,从而导致建筑失稳。为此,以地震动强度、地震动速度峰值、最大层间位移角为参数指标,分析高层建筑的极限状态,提出基于增量动力地震易损性分析的高层结构抗震加固研究。以某实际工程为试验对象,运用ABAQUS软件构造高层建筑框架结构三维模型,选取多条地震波以及符合场地条件的地震动记录进行验证,绘制地震易损性曲线。结果表明:在高层建筑框架结构中安装阻尼器,可增强结构中各构件的承载力,改善高层建筑抗震性能;增加钢板厚度可提高结构抗震水平,降低极限状态下框架结构IO、LS与CP的超越概率;提高混凝土强度,可改善框架结构抗倒塌性能。高层结构完成抗震加固后,抗震能力由0.91提升至1.01。由此证明,以增量动力分析得到的结构易损性为基础,对建筑易损性较大的地方进行加固、完善,能够改善高层建筑框架结构地震易损性,减少地震灾害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量动力分析 高层建筑 易损性 三维模型 地震动强度 地震记录
下载PDF
利用数字地震记录的,振幅比资料测定小震震源机制解的可靠性分析 被引量:65
16
作者 胡新亮 刁桂苓 +3 位作者 马瑾 李雪英 高景春 王勤彩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47-354,共8页
震源机制解的可靠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已有的检验工作证实中国早期或者手工作图测定的震源机制解可靠性极差。经比较 ,由远震波形反演的矩张量解 ,同一地震不同作者的结果之间差异甚小 ,可靠性较高 ;而基于P波初动方向测定震源机... 震源机制解的可靠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已有的检验工作证实中国早期或者手工作图测定的震源机制解可靠性极差。经比较 ,由远震波形反演的矩张量解 ,同一地震不同作者的结果之间差异甚小 ,可靠性较高 ;而基于P波初动方向测定震源机制解的格点尝试法所给出的解空间比其他方法要好。对 2 0 0 3年 4月发生在首都圈数字化地震台网范围内的 2次 4级地震进行了分析。取用不同的资料 ,由格点尝试法和 -P ,-S垂直向振幅比方法分别测定了震源机制解 ,二者基本一致 ,并且和过去当地发生的 5级以上地震的哈佛大学CMT解接近。这既说明了地震活动的继承性 ,也证实了震源机制解并非随机分布。由于中小地震发生的随机性 ,用统计的方法对用振幅比资料测定的震源机制解进行分析 ,结果是客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矩张量 可靠性分析 振幅比 数字地震记录
下载PDF
转换波人工合成地震记录与速度反演方法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马劲风 贾春环 +2 位作者 李庆春 程建远 朱光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09-519,共11页
利用褶积模型研究转换波正、反演问题的关键是建立转换反射系数递推公式。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Zoeppritz方程的进一步简化,给出了实用的转换反射系数递推公式,进而可得到求取转换波速度、纵横渡速度比、油松比等参数的递... 利用褶积模型研究转换波正、反演问题的关键是建立转换反射系数递推公式。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Zoeppritz方程的进一步简化,给出了实用的转换反射系数递推公式,进而可得到求取转换波速度、纵横渡速度比、油松比等参数的递推公式。如果已知地震子波,就能通过褶积模型方便地得到转换波入工会成记录,并可将它用于转换波剖面的层位标定;通过对转换波剖面的反褶积处理,就能得到转换波反射系数序列;然后利用转换波反射系数的速推关系,求得转换波速度的相对分量,加上转换波速度的低频成分,即可求得转换波速度。文章还给出了转换波正、反演方法的适用条件;通过模型试算,证明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换波 速度反演 合成地震记录 地震勘探
下载PDF
地震记录的分形与混沌性质 被引量:22
18
作者 曾锦光 舒雅琴 钟勇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743-748,共6页
目前勘探地球物理领域中应用分形与混论理论的研究势头正方兴未艾,但对于地震记录是否具有分形与混沌特性还有存疑。本文从功率谱分析出发,导出了时间序列和地震记录满足分形性质的必要条件,然后通过实际地震记录的功率港分析,证实... 目前勘探地球物理领域中应用分形与混论理论的研究势头正方兴未艾,但对于地震记录是否具有分形与混沌特性还有存疑。本文从功率谱分析出发,导出了时间序列和地震记录满足分形性质的必要条件,然后通过实际地震记录的功率港分析,证实在一定的频带范围内地震记录符合分形要求,同时也证实了地震记录的混沌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记录 分形 混沌 功率谱 地震勘探
下载PDF
合成地震记录层位标定若干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42
19
作者 李国发 廖前进 +2 位作者 王尚旭 袁淑琴 王守东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8年第2期145-149,共5页
合成地震记录层位标定是连接地震、地质、测井工作的桥梁,是利用地震资料进行构造解释、储层分析和油藏描述的基础工作。对合成地震记录层位标定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经时间偏移的地震道信号来自于地层在成像射线轨迹上的反射,... 合成地震记录层位标定是连接地震、地质、测井工作的桥梁,是利用地震资料进行构造解释、储层分析和油藏描述的基础工作。对合成地震记录层位标定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经时间偏移的地震道信号来自于地层在成像射线轨迹上的反射,而不是来自地震道正下方地层的反射,合成地震记录上的反射与井旁地震道的反射在横向上存在偏离;基于一维褶积模型的合成地震记录没有考虑多次波和转换纵波的影响,与井旁地震道在地震波场上存在差异;井旁地震道经历了动校正、叠加等由叠前到叠后的处理过程,而合成地震记录由简单的一维褶积模型产生,两者的形成过程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地震资料解释人员在积极探索和研究新的合成地震记录制作方法的同时,应该承认并正视两者的差异,并综合利用其它地质信息对地震反射层位进行标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地震记录 层位标定 成像射线 褶积模型 多次波
下载PDF
高精度合成地震记录制作技术研究 被引量:45
20
作者 孙振涛 孟宪军 +3 位作者 慎国强 钮学民 季玉新 王玉梅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40-643,共4页
制作高精度的合成地震记录是精细储层描述的基础。本文在分析合成地震记录原理的基础上 ,从地震剖面的极性判断、平均速度的选取、反射系数的准确提取、子波的精确估算等方面对制作合成记录的要点进行了分析。通过提高以上四方面的精度 ... 制作高精度的合成地震记录是精细储层描述的基础。本文在分析合成地震记录原理的基础上 ,从地震剖面的极性判断、平均速度的选取、反射系数的准确提取、子波的精确估算等方面对制作合成记录的要点进行了分析。通过提高以上四方面的精度 ,提高了制作合成地震记录的精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精度 合成地震记录 制作技术 研究 子波 反射系数 极性 平均速度 地震勘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