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全球化、抗战博物(纪念)馆与民族国家——人类命运共同体语境下抗战记忆空间的构建
被引量:
5
1
作者
马萍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
CSSCI
2020年第4期119-126,140,141,共10页
面对新时代的召唤,作为中国建立新型“全球观”重要承载媒介的抗战博物(纪念)馆应该如何转型?通过对这一抗战记忆空间内涵与其在表达跨文化认同时可能性的分析可以发现,在这一曾经典型的民族国家记忆空间适时构建“伦理”话语,并平衡好...
面对新时代的召唤,作为中国建立新型“全球观”重要承载媒介的抗战博物(纪念)馆应该如何转型?通过对这一抗战记忆空间内涵与其在表达跨文化认同时可能性的分析可以发现,在这一曾经典型的民族国家记忆空间适时构建“伦理”话语,并平衡好“民族国家”和“伦理”双重话语间的关系,是其顺利从民族国家走向世界的关键。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语境下,抗战博物(纪念)馆如何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树立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基础的全球意识,其重点在于强调具有本土特色的、关注个体道德责任的和平话语。而增强以人性共生记忆的微观视角、提供包含多元观点的创伤叙事和打造“交互主体性”的记忆图景,是未来中国抗战博物(纪念)馆构建历史记忆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博物(纪念)馆
人类命运共同体
民族国家
记忆
世界主义
记忆
记忆的伦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记忆的责任与忘却的冲动——对《被掩埋的巨人》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被引量:
11
2
作者
韩伟
胡亚蓉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2-107,共6页
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分析小说《被掩埋的巨人》中人物面对的身份认同危机与伦理选择的困境,展现人物身上理性意志与非理性意志之间的冲突与博弈。文章试图思考在记忆与忘却之间,正义的缺席与在场对文本历史生成的影响。《被掩...
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分析小说《被掩埋的巨人》中人物面对的身份认同危机与伦理选择的困境,展现人物身上理性意志与非理性意志之间的冲突与博弈。文章试图思考在记忆与忘却之间,正义的缺席与在场对文本历史生成的影响。《被掩埋的巨人》以记忆的伦理为文学书写和表达的理论起点,使虚构的小说成为映照历史的镜像,历史在现实中被重新建构,现实在历史的烛照中洞悉幽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掩埋的巨人》
伦理
身份
伦理
选择
伦理
正义
记忆的伦理
原文传递
中国电影中的南京大屠杀话语与创伤焦虑
被引量:
1
3
作者
黎风
丰云鹏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4-40,共7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中的南京大屠杀话语不断在表意实践与民众的记忆情感之间、创伤记忆的"国族"叙事与"人性"叙事之间起伏。同时,这些张力也对电影中受难者与幸存者的发声空间存在重要影响。这种状况既表明...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中的南京大屠杀话语不断在表意实践与民众的记忆情感之间、创伤记忆的"国族"叙事与"人性"叙事之间起伏。同时,这些张力也对电影中受难者与幸存者的发声空间存在重要影响。这种状况既表明电影创作者们试图突破创伤叙事的定型化、模式化路径,为创伤记忆提供不同层面的理解与阐述,但也意味着这一沉重的历史记忆在通过电影文化实践进入公共领域时所面临的困境与创伤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电影
创伤焦虑
创伤叙事
记忆的伦理
原文传递
题名
全球化、抗战博物(纪念)馆与民族国家——人类命运共同体语境下抗战记忆空间的构建
被引量:
5
1
作者
马萍
机构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出处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
CSSCI
2020年第4期119-126,140,141,共10页
基金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资助项目。
文摘
面对新时代的召唤,作为中国建立新型“全球观”重要承载媒介的抗战博物(纪念)馆应该如何转型?通过对这一抗战记忆空间内涵与其在表达跨文化认同时可能性的分析可以发现,在这一曾经典型的民族国家记忆空间适时构建“伦理”话语,并平衡好“民族国家”和“伦理”双重话语间的关系,是其顺利从民族国家走向世界的关键。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语境下,抗战博物(纪念)馆如何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树立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基础的全球意识,其重点在于强调具有本土特色的、关注个体道德责任的和平话语。而增强以人性共生记忆的微观视角、提供包含多元观点的创伤叙事和打造“交互主体性”的记忆图景,是未来中国抗战博物(纪念)馆构建历史记忆的关键。
关键词
抗战博物(纪念)馆
人类命运共同体
民族国家
记忆
世界主义
记忆
记忆的伦理
分类号
G268.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记忆的责任与忘却的冲动——对《被掩埋的巨人》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被引量:
11
2
作者
韩伟
胡亚蓉
机构
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2-107,共6页
文摘
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分析小说《被掩埋的巨人》中人物面对的身份认同危机与伦理选择的困境,展现人物身上理性意志与非理性意志之间的冲突与博弈。文章试图思考在记忆与忘却之间,正义的缺席与在场对文本历史生成的影响。《被掩埋的巨人》以记忆的伦理为文学书写和表达的理论起点,使虚构的小说成为映照历史的镜像,历史在现实中被重新建构,现实在历史的烛照中洞悉幽微。
关键词
《被掩埋的巨人》
伦理
身份
伦理
选择
伦理
正义
记忆的伦理
Keywords
The Buried Giant
ethical identity
ethical choice
ethical justice
ethics of memory
分类号
I561.1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中国电影中的南京大屠杀话语与创伤焦虑
被引量:
1
3
作者
黎风
丰云鹏
机构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出处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4-40,共7页
文摘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中的南京大屠杀话语不断在表意实践与民众的记忆情感之间、创伤记忆的"国族"叙事与"人性"叙事之间起伏。同时,这些张力也对电影中受难者与幸存者的发声空间存在重要影响。这种状况既表明电影创作者们试图突破创伤叙事的定型化、模式化路径,为创伤记忆提供不同层面的理解与阐述,但也意味着这一沉重的历史记忆在通过电影文化实践进入公共领域时所面临的困境与创伤焦虑。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电影
创伤焦虑
创伤叙事
记忆的伦理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全球化、抗战博物(纪念)馆与民族国家——人类命运共同体语境下抗战记忆空间的构建
马萍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
CSSCI
2020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记忆的责任与忘却的冲动——对《被掩埋的巨人》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韩伟
胡亚蓉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
11
原文传递
3
中国电影中的南京大屠杀话语与创伤焦虑
黎风
丰云鹏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1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