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空间重构与集体记忆的再生:都市中的乡土记忆
被引量:8
- 1
-
-
作者
高小康
-
机构
南京大学文学院
南京大学美学研究所
-
出处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6-134,2,共9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记忆场所的保护与活化创新研究”(14ZDB139)研究成果之一
-
文摘
以广州市一条河涌岸边重构扒龙舟民俗空间为案例的研究,揭示了集体记忆空间的流动性与活化再生的问题。在异地重建的传统民间祭祀场所和龙舟巡游活动空间的重构,使得乡民文化空间与都市空间构成了"异时位"空间并置的当代都市文化体验。传统民俗作为地方性场景的内容植入到了现代生活空间,都市市民在经历了抽离传统的个体化过程之后又进入了一个回归社区共同化的循环。这种传统空间重构的条件在于海绵化社区生态壁龛与都市文化形成的并置关系。这是多样化并置共生的、可分享的优化生态关系,也是记忆场所保护行动的文化生态建设意义所在。
-
关键词
空间重构
集体记忆
海绵化与管道化
生态壁龛
记忆的活化
-
分类号
G122
[文化科学]
-
-
题名从记忆到诗意:走向美学的非遗
被引量:18
- 2
-
-
作者
高小康
-
机构
汕头大学文学院
-
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8-164,共7页
-
基金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学研究”(项目编号18JZD0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文摘
对传统文化价值的现代认识经历了从遗物、遗产到活化的非遗这样一个进程,但传统文化如何活化传承,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难题;历史遗存需要通过情感体验和意象建构的审美活动唤醒记忆以活化,即从史学走向美学;非遗美学是对民间文化审美价值的发现,意义在于使民间文化遗产在审美中复活,发掘传统生活技艺的诗意内涵并回归当代生活。
-
关键词
非遗美学
记忆的活化
草根诗学
技艺的诗意
-
分类号
I052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非遗保护与当代文化共同体建构
被引量:2
- 3
-
-
作者
高小康
-
机构
汕头大学文学院
-
出处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6-43,共8页
-
基金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学研究”(18JZD019)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起标志着21世纪世界文明发展从西方中心的现代性转向文化多样性发展的时代。这意味着从现代化转向现代性的本土化的当代文化共同体建构。当代文化共同体建构是对本土历史记忆的活化,非遗保护就是使传统文化活化,在当代多维空间文化生态环境中激活历史与当下的关系,构建起多维化的当代文化共同体。
-
关键词
非遗保护
记忆的活化
当代文化共同体建构
-
Keywords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ctivation of memory
building of contemporary cultural community
-
分类号
G112
[文化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