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保罗·利科论公正的记忆
1
作者 陈旭东 黄藤莉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6-172,共7页
我们对历史灾难负有记忆的责任,但现实中又充满着大量记忆滥用的现象。本文将借用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的公正记忆观来讨论此问题。记忆的滥用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压抑的记忆、操控的记忆、过度控制的记忆,而在哀悼的劳作与历史学的... 我们对历史灾难负有记忆的责任,但现实中又充满着大量记忆滥用的现象。本文将借用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的公正记忆观来讨论此问题。记忆的滥用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压抑的记忆、操控的记忆、过度控制的记忆,而在哀悼的劳作与历史学的劳作基础上的公正的记忆是利科提出的可能解决之道,这能够使我们负责任地对待过去,给予历史应有的公正,从而形成平衡而恰当的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利科 记忆责任 记忆的滥用 公正的记忆
下载PDF
《姿态人生》的记忆书写与历史重构
2
作者 张国庆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99-104,共6页
李昌来的小说《姿态人生》采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老兵的记忆叙事呈现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慰安妇"历史,驳斥日本政府关于"慰安妇"的谎言,谴责日军的滔天罪行。以记忆为视角,探究个体记忆与身份建构、对抗记忆与宏... 李昌来的小说《姿态人生》采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老兵的记忆叙事呈现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慰安妇"历史,驳斥日本政府关于"慰安妇"的谎言,谴责日军的滔天罪行。以记忆为视角,探究个体记忆与身份建构、对抗记忆与宏大历史的复杂关系,指出记忆是个人身份认同的基础,压抑创伤记忆导致个人身份危机。承担记忆责任联结过去与现在,有助于叙述者重构身份认同,并实现正义责任。叙述者的记忆构成对抗记忆,再现被忽视、隐藏、歪曲的边缘群体记忆,质疑官方历史和宏大叙事,揭示历史真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姿态人生》 身份 记忆责任 对抗记忆 历史重构
下载PDF
《上海孤儿》中的记忆书写
3
作者 宋杰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1年第4期29-34,共6页
石黑一雄的小说《上海孤儿》以自传性的片段式回忆为叙事内容和形式,叙述了主人公兼叙事者班克斯对童年记忆的探寻。然而,记忆的不可靠叙述造成了班克斯对自我身份的解构,并由此引发身份认同危机。其对创伤经历的回忆和再现,呈现了创伤... 石黑一雄的小说《上海孤儿》以自传性的片段式回忆为叙事内容和形式,叙述了主人公兼叙事者班克斯对童年记忆的探寻。然而,记忆的不可靠叙述造成了班克斯对自我身份的解构,并由此引发身份认同危机。其对创伤经历的回忆和再现,呈现了创伤修复的过程,而叙事行为本身构成其伦理性的言说。班克斯对个体记忆袒露的同时也再现了集体乃至民族所经历的创伤,这种对历史记忆的呈现凸显其通过追寻证据,勇于担负起记忆的责任。小说以超现实主义色彩的记忆碎片为叙事媒介,通过对记忆、身份、创伤、历史等主题的关注,体现出石黑一雄写作中反思生命、观照历史的人文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孤儿》 不可靠叙述 言说 记忆责任
下载PDF
曹文轩:“永远的古典”
4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127-127,共1页
关键词 曹文轩 徐妍 《坚守记忆并承担责任 中国 文学 长篇小说
下载PDF
论《终结的感觉》中的记忆书写特征 被引量:7
5
作者 刘智欢 杨金才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8-52,共5页
英国当代作家朱利安·巴恩斯的小说《终结的感觉》具有明显的记忆书写特征:主人公兼叙述者托尼以自传性记忆的形式讲述年轻时的经历。记忆是不可靠的,建构在记忆之上的自我认知及个体历史也是虚实难辨的,但通过追寻证据,担负起记忆... 英国当代作家朱利安·巴恩斯的小说《终结的感觉》具有明显的记忆书写特征:主人公兼叙述者托尼以自传性记忆的形式讲述年轻时的经历。记忆是不可靠的,建构在记忆之上的自我认知及个体历史也是虚实难辨的,但通过追寻证据,担负起记忆的责任,以记忆对抗遗忘,还是能找寻到真实和意义。借助文化记忆研究的相关理论视角,可以考察巴恩斯通过描写托尼寻找被记忆扭曲、删改的过往来阐释记忆与自我认知、记忆的责任等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利安·巴恩斯 《终结的感觉》 记忆 自我认知 记忆责任
原文传递
论《乐观者的女儿》中的记忆之场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智欢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CSSCI 2018年第1期67-72,共6页
韦尔蒂的《乐观者的女儿》讲述了现代美国南方的记忆危机以及小说人物不同的应对策略。小镇居民构建记忆之场,捍卫南方传统价值;“白人垃圾”费伊破坏记忆之场的神圣性,以忘记过去、摆脱社会规约的束缚;主人公劳雷尔最终意识到只有承担... 韦尔蒂的《乐观者的女儿》讲述了现代美国南方的记忆危机以及小说人物不同的应对策略。小镇居民构建记忆之场,捍卫南方传统价值;“白人垃圾”费伊破坏记忆之场的神圣性,以忘记过去、摆脱社会规约的束缚;主人公劳雷尔最终意识到只有承担起记忆的责任,才能保持过去和现在的连续性,进而解决南方的记忆危机。韦尔蒂以文学想象再现了记忆与忘记之间的张力,书写了另类的“南方史”。在这个意义上,《乐观者的女儿》也可视为南方记忆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尤多拉·韦尔蒂 《乐观者的女儿》 记忆之场 集体记忆 记忆责任
原文传递
A Transnational Witness to "Other" Stories of Suffering: Encountering Czech Memory in Selected Works by the French Novelist Sylvie Germain
7
作者 Clare Horackova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6年第2期253-288,共36页
The French novelist Sylvie Germain spent 6 years in Czechoslovakia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 Velvet Revolution of 1989 that ended four decades of oppressive totalitarian rule in that country. As a result of her st... The French novelist Sylvie Germain spent 6 years in Czechoslovakia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 Velvet Revolution of 1989 that ended four decades of oppressive totalitarian rule in that country. As a result of her stay, Germain produced four texts that are imbued with painful Czech stories and memories of both the Holocaust and the Communist era.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inscription of Germain' s encounter with the (Czech) other into her writing through tropes of exile and dispossession, of the suffering or wounded body, and of illness. Although Germain did not experience either the Holocaust or totalitarianism at first hand, and has moreover no claim to a Czech heritage, I posit that her work can nonetheless be interpreted as a transnational witness to the suffering of the (Czech) other. Using theories of the self and other, as well as theories of exile and of the narration of illness, I discuss how Germain's work negotiates the fine line between an appropriation of the stories of the other and an ethical responsibility to respond to other stories of pa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lvie Germain Contemporary French literature Transnationalwitnessing Illness narratives The bod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