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追忆“微笑旧影”,体味别样抒情——部级精品课《记念刘和珍君》品赏 |
朱瑜冬
|
《语文教学通讯》
|
2023 |
0 |
|
2
|
“忘却”与“记念”:悖异型情感的曲折言说——《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群文阅读微专题教学设计 |
赵瑞华
|
《中学语文》
|
2023 |
2
|
|
3
|
沉默、忘记与误解——《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曲笔解读 |
徐江宁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4
|
从言语形式的角度解读《记念刘和珍君》 |
童志国
|
《学语文》
|
2023 |
0 |
|
5
|
文史跨学科视阈下的现代名篇散文教学——以《记念刘和珍君》文下注释的互文性教学为例 |
黄雅兰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23 |
0 |
|
6
|
为英雄长歌--《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
曹俊敏
|
《中学语文》
|
2023 |
0 |
|
7
|
推敲鲁迅笔下的“记念”与“纪念” |
陈德滋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
|
2004 |
0 |
|
8
|
鲁迅的纪念文字与“记念”的修辞术 |
符杰祥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8
|
|
9
|
抓住教学点,在言语形式里穿行——《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
谢政满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17 |
4
|
|
10
|
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的 |
谢友明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07 |
1
|
|
11
|
鲁迅先生的时代良知和诗人情怀——《记念刘和珍君》研究综述及教学建议 |
谢政满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14 |
1
|
|
12
|
同工异曲 风格迥然——《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之比较 |
胡正欢
|
《丽水学院学报》
|
1993 |
1
|
|
13
|
《记念刘和珍君》的另一种读法 |
秦晓华
|
《中学语文教学》
|
2006 |
1
|
|
14
|
“记念”可写做“纪念”吗——对《记念刘和珍君》中“记念”注释的疑问 |
孙庆君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21 |
0 |
|
15
|
从黄土地获取成长力量——读解志熙《砚台的记念》 |
关爱和
|
《汉语言文学研究》
|
2022 |
0 |
|
16
|
文学的华章,诗篇的韵律,如歌的行板——读鲁迅《记念刘和珍君》新感 |
谢增伟
|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
北大核心
|
2007 |
0 |
|
17
|
追寻历史时政文本的教学意义——以《记念刘和珍君》为例 |
章浙中
周广平
|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
|
2011 |
0 |
|
18
|
关于“三一八”事件的三种写法--以《记念刘和珍君》《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执政府大屠杀记》为例 |
汤天勇
魏诗颖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22 |
0 |
|
19
|
略说高中课文《记念刘和珍君》中的杨荫榆 |
孔刘辉
|
《学语文》
|
2014 |
0 |
|
20
|
紧扣文本体式特点 凸显阅读教学价值——以《记念刘和珍君》一课教学为例 |
陈玉中
|
《江苏教育》
|
2017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