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思传统范式:小许理和《土耳其现代史》述评
1
作者 杜东辉 《土耳其研究》 2023年第1期124-138,共15页
小许理和是荷兰历史学家,长期致力于晚期奥斯曼帝国至土耳其共和国时期的历史研究,其所著《土耳其现代史》是一部颇具影响的综合性史学著作。通过与伯纳德·刘易斯《现代土耳其的兴起》对比阅读可知,许氏著作有如下特点:强调历史延... 小许理和是荷兰历史学家,长期致力于晚期奥斯曼帝国至土耳其共和国时期的历史研究,其所著《土耳其现代史》是一部颇具影响的综合性史学著作。通过与伯纳德·刘易斯《现代土耳其的兴起》对比阅读可知,许氏著作有如下特点:强调历史延续性,反对割裂帝国与共和国的革命史观;通过考察奥斯曼/土耳其融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进程,聚焦于不同时代境遇下普通人的生活,反思现代化范式中重政治和思想、轻经济和文化的传统;强调奥斯曼帝国和土耳其共和国多族裔和多文化的特征,在立场上摆脱土耳其民族中心叙事。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土耳其现代史》的“超越”既受益于土耳其史研究的纵深发展,也是时代需求的映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耳其现代史》 许理和 伯纳德·刘易斯 现代化范式
原文传递
追忆许理和(1928—2008)教授
2
作者 巴佩兰 雨山(译) 《国际汉学》 2009年第1期302-305,共4页
在中国农历鼠年的大年初一,79岁的莱顿汉学家、荣休教授许理和(ErikZ(u|¨)ircher,1928年9月13日—2008年2月7日)去世了。随着许教授的去世,汉学界失去了一位在中国宗教史方面最为重要的研究者。许理和的兴趣是一些总是与文化冲突... 在中国农历鼠年的大年初一,79岁的莱顿汉学家、荣休教授许理和(ErikZ(u|¨)ircher,1928年9月13日—2008年2月7日)去世了。随着许教授的去世,汉学界失去了一位在中国宗教史方面最为重要的研究者。许理和的兴趣是一些总是与文化冲突相关联的各类主题——他于1962年在莱顿大学东亚史教授的就职演讲中,就将这类的主题归结为"误解的对话"。对这类偶尔成功又一再失败的交流所做的探索促成了他对在华的佛教和基督教以及道教的研究。许理和曾在诸多名师那里接受过良好的古典汉学教育:自1947年起他在莱顿大学汉学系跟随该系的创始人戴文达(J.L.Duyvendak)教授学习汉语。在斯德哥尔摩从喜仁龙(OsvaldSiren)短暂地学习过中国艺术之后,他辗转到了巴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理和 宗教史 莱顿 文化冲突 中国农历 印度佛教 中国佛教 佛教典籍 古斯 戴文
原文传递
海外学者对东汉可疑佛经的考辨 被引量:1
3
作者 方一新 高列过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34-39,共6页
从20世纪以来,日本佛教学者对汉译佛经的概貌、译者、疑伪经等作了翔实的考证研究,其中不乏对东汉译经的考辨;荷兰著名汉学家许理和(Erich Zürcher)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东汉译经的语言面貌,论述了东汉汉译佛经不同阶段的翻译术语和风... 从20世纪以来,日本佛教学者对汉译佛经的概貌、译者、疑伪经等作了翔实的考证研究,其中不乏对东汉译经的考辨;荷兰著名汉学家许理和(Erich Zürcher)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东汉译经的语言面貌,论述了东汉汉译佛经不同阶段的翻译术语和风格,并提供了考订后的东汉译经篇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佛经 考辨 日本学者 许理和
下载PDF
中外学术交流简讯
4
《南洋问题研究》 1984年第1期121-123,共3页
一、荷兰莱顿大学和厦门大学签订学术交流协议由荷兰莱顿大学校长卡特先生,莱顿大学汉学院院长许理和教授和包乐史付教授等三人组成的代表团,在荷兰驻华使馆二等秘书施柏青先生陪同下,远涉重洋,于1983年10月16日至21日专程访问了厦门大... 一、荷兰莱顿大学和厦门大学签订学术交流协议由荷兰莱顿大学校长卡特先生,莱顿大学汉学院院长许理和教授和包乐史付教授等三人组成的代表团,在荷兰驻华使馆二等秘书施柏青先生陪同下,远涉重洋,于1983年10月16日至21日专程访问了厦门大学,受到厦门大学校长田昭武教授、付校长未力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外学术交流 荷兰莱顿大学 许理和 包乐 二等秘书 田昭武 卡特 日至 莱顿 南洋研究所
下载PDF
运用新科技 组织好文献 推动中法对话行稳致远
5
作者 郭丽娜 《国际人才交流》 2022年第10期21-22,共2页
近代以来,从中国的视角看全球史进程,中法对话可以分成1840年之前、1840—1979年和1979年之后三个阶段。回顾过去300多年的中法对话,有助于我们展望未来中法对话的可能趋势。1840年之前的间接平等对话:诠释与互鉴。张西平教授曾指出:“... 近代以来,从中国的视角看全球史进程,中法对话可以分成1840年之前、1840—1979年和1979年之后三个阶段。回顾过去300多年的中法对话,有助于我们展望未来中法对话的可能趋势。1840年之前的间接平等对话:诠释与互鉴。张西平教授曾指出:“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较为平等的文化交流。”荷兰汉学家许理和也认为,这是“中西关系史上一段最令人陶醉的时期:中国与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高层知识界的第一次接触和对话”。上述论断适用于1840年之前的中法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交流 展望未来 平等对话 全球史 文艺复兴 许理和
下载PDF
为了“完成任务” !
6
《中国劳动》 1956年第5期30-,共1页
天津市公私合营第一汽管厂从2月24日起,到28日止,每个工人平均每天加点6小时.在26日和28日,这个厂的行政方面又叫工人加了两天班,即白天工作8小时,晚上再连续工作8小时.工人焦其武、任立华、李道甲等还生着病,厂里也叫他们加班、加点.... 天津市公私合营第一汽管厂从2月24日起,到28日止,每个工人平均每天加点6小时.在26日和28日,这个厂的行政方面又叫工人加了两天班,即白天工作8小时,晚上再连续工作8小时.工人焦其武、任立华、李道甲等还生着病,厂里也叫他们加班、加点.连续加班加点使工人的身体健康受到了损害.在这个厂行政方面决定加班加点的时候,工会曾向厂长、副厂长提出随意加班加点是违犯政府劳动政策的,并且表示不同意.但是,他们以'任务急'为理由,不理会工会的意见.副厂长(私方)马占一还说'政策是政策,咱们要灵活运用啊.'像这样'灵活运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政策 占一 其武 许理和 份生 劳动热情 潜在力量
下载PDF
纪念刘子健教授
7
作者 包弼德 《唐宋历史评论》 2023年第2期43-44,共2页
我第一次意识到或许值得将宋代作为今后的研究方向,是在许理和(Erik Zürcher)主持的宋代杭州研讨会上。至少因为在研讨会上接触了《梦粱录》及《马可·波罗游记》等史料,了解了内藤湖南以宋代为近世开端的论点,我发现宋代比当... 我第一次意识到或许值得将宋代作为今后的研究方向,是在许理和(Erik Zürcher)主持的宋代杭州研讨会上。至少因为在研讨会上接触了《梦粱录》及《马可·波罗游记》等史料,了解了内藤湖南以宋代为近世开端的论点,我发现宋代比当时正经历“文革”剧痛的中国有趣多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梦粱录》 内藤湖南 许理和 研讨会 宋代 有趣
下载PDF
陆路还是海路?——佛教传入汉代中国的途径与流行区域研究述评 被引量:6
8
作者 荣新江 《北大史学》 2003年第1期320-342,共23页
一、争论的缘起在古代中国与外界的交往史上,印度佛教对中国的影响历时最长,范围最广,而且无间断地延续下来。佛教在中国的成功传播,远非中古时期陆续入华的'三夷教'(袄教、摩尼教、景教)所可比,甚至本土宗教道教也难望其项背... 一、争论的缘起在古代中国与外界的交往史上,印度佛教对中国的影响历时最长,范围最广,而且无间断地延续下来。佛教在中国的成功传播,远非中古时期陆续入华的'三夷教'(袄教、摩尼教、景教)所可比,甚至本土宗教道教也难望其项背。因而,佛教如何传入中国,如何在中国社会逐渐站稳脚跟,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在处理中外关系史上的问题时一开始就要给予回答的问题。然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传入 印度佛教 本土宗教 安世高 早期佛教 汤用彤先生 巴克特里亚 僧伽 许理和 佛教文献
原文传递
“飞行皇帝”会飞行吗? 被引量:6
9
作者 孙英刚 《文史知识》 2016年第6期24-28,共5页
君主的一个正式头衔、非正式称呼,或者一个通俗的描述性概念,其背后常常隐含着深厚的思想和信仰意涵。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对君主的描述性概念,除了"天子""皇帝""天王""可汗"等大家耳熟能详的称呼外,还有一些现在看起来略显生... 君主的一个正式头衔、非正式称呼,或者一个通俗的描述性概念,其背后常常隐含着深厚的思想和信仰意涵。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对君主的描述性概念,除了"天子""皇帝""天王""可汗"等大家耳熟能详的称呼外,还有一些现在看起来略显生僻和奇怪的叫法,比如"飞行皇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行皇帝 《大正藏》 许理和 转轮圣王 轮王 支娄迦谶 明佛论 弘明集 ADAPTATION 金轮
原文传递
在黄虎穴中——利类思和安文思在张献忠朝廷(1644-1647)
10
作者 许理和 何高济 《国际汉学》 CSSCI 2015年第4期50-61,共12页
本文原文为"In the Yellow Tiger’s Den:Buglio and Magalh?es at the Court of Zhang Xianzhong,"原载于《华裔学志》(Monumenta Serica),2002年,第50卷,第355—374页。作者许理和(Erik Zürcher,1928—2008)是著名的... 本文原文为"In the Yellow Tiger’s Den:Buglio and Magalh?es at the Court of Zhang Xianzhong,"原载于《华裔学志》(Monumenta Serica),2002年,第50卷,第355—374页。作者许理和(Erik Zürcher,1928—2008)是著名的荷兰汉学家,1959年以《佛教征服中国》获得博士学位,该博士论文于当年出版后久享盛誉。主要著作有:《耶稣会在中国的纪略:约1580—约1680》([Bibliography of the Jesuit Misson in China(ca.1580—ca.1680),1991]合著,1991年)、《遭遇之初:十七世纪中国对于创造论的回应》(1995)、《中国文化的时与空》(Time and Space in Chinese Culture,1995)、《佛教征服中国》(The Buddhist Conquest of China,1998)、《儒教的一次补充:中华帝国之下的基督教正统学说》(A Complement to Confucianism:Christianity and Orthodoxy in Late Imperial Chin,1993)、《佛教、基督教与中国社会》(Bouddhisme,Christanisme et soctétéchinoise,1990)、《佛教:在词语、地图与图片里的起源与传播》等。本文根据耶稣会史料,介绍了1644年末至1647年初利类思(Lodovico Buglio,1606—1682)和安文思(Gabriel de Magalh?es,1610—1677)在张献忠(1601—1647)朝廷两年多的苦难经历以及两位神父笔下的张献忠,阐释了张献忠对待基督教和欧洲天文学的态度及后者对张献忠的影响,对利类思、安文思和张献忠其人其事作了客观的评论,为我们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文思 利类思 欧洲天文学 COMPLEMENT 许理和 Imperial 学志 创造论 卫匡国 十七世纪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