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至三世纪中原疾疫与汉末文学的“悼夭”主题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子今 《中原文化研究》 2015年第5期5-11,共7页
汉代社会普遍的"常宜子孙兮日番昌"理想,使得未成年人的生存状况受到重视。宗法责任也要求对"生子"健康更加关注。传世史籍和出土文献均可见"小儿医"进步的迹象,但多种原因导致的未成年人夭亡依然相当严... 汉代社会普遍的"常宜子孙兮日番昌"理想,使得未成年人的生存状况受到重视。宗法责任也要求对"生子"健康更加关注。传世史籍和出土文献均可见"小儿医"进步的迹象,但多种原因导致的未成年人夭亡依然相当严重。以公元二至三世纪中原疾疫为背景,汉赋可见"伤夭""悼夭"主题,曹植的"稚子""哀辞"亦表现出深切的艺术感染力,汉碑亦有"夭没"儿童的石刻纪念。"年甫五岁"的早夭童子许阿瞿的墓志与游乐画面的结合,被看作研究汉代未成年人生活的重要资料。对幼小生命的尊重,是文明进步的表现。爱护未成年人的社会情感表达,与讲究亲和、推崇仁爱的文化理念也表现出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赋 汉碑 伤夭 悼夭 许阿瞿墓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