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题画诗中有洞天——评《论艺题画诗选注》
1
作者 赵建军 付红霞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25-127,共3页
《论艺题画诗选注》是温斌等三位先生研究题画诗的丰硕成果。前言重点对题画诗中所揭示的古代画论进行了论述,既深入细致又精辟中肯,对于题画诗诗艺的抉发深得要领。本书的诗歌选录取精用宏,体现了题画诗发展的历史特点;书中对于题画诗... 《论艺题画诗选注》是温斌等三位先生研究题画诗的丰硕成果。前言重点对题画诗中所揭示的古代画论进行了论述,既深入细致又精辟中肯,对于题画诗诗艺的抉发深得要领。本书的诗歌选录取精用宏,体现了题画诗发展的历史特点;书中对于题画诗的注释,可谓简要而明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题画诗 题画论艺 诗艺 论艺题画诗选注》
下载PDF
明代晚期“文人论艺”现象及其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彭圣芳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4年第4期141-146,共6页
明代晚期文人通过对"艺"的发现与提升,打破了"重文轻艺"的历史传统,促进了"文"与"艺"的联结。更重要的是,明代晚期文人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论艺"践行了他们的审美理想和价值观念,直接... 明代晚期文人通过对"艺"的发现与提升,打破了"重文轻艺"的历史传统,促进了"文"与"艺"的联结。更重要的是,明代晚期文人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论艺"践行了他们的审美理想和价值观念,直接导致了一种文人式的设计批评的产生,并对明代晚期的造园和造物设计产生了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晚期 文人论艺 艺术审美 设计批评
下载PDF
慧洪以禅论艺的美学意蕴 被引量:5
3
作者 皮朝纲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56-60,66,共6页
慧洪对如何理解王维所画“雪中芭蕉”的含义,提出了一条重要原则,要以“法眼”去审视、诠释画中所“寄寓”的“神情”。这是从审美本体论的角度提出的领会、解释禅宗画和禅意画的重要原则。“神情寄寓于物”的论断深刻揭示了“存在”... 慧洪对如何理解王维所画“雪中芭蕉”的含义,提出了一条重要原则,要以“法眼”去审视、诠释画中所“寄寓”的“神情”。这是从审美本体论的角度提出的领会、解释禅宗画和禅意画的重要原则。“神情寄寓于物”的论断深刻揭示了“存在”(神情)与“存在者”(物)的关联,强调以“法眼”去审视、领会、解释由艺术家所创建的意义世界(神情)。慧洪提出的“诗者,妙观逸想之所寓也”的命题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蕴含着禅宗美学的丰富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慧洪 以禅论艺 雪中芭蕉 意义世界 法眼
下载PDF
试论中国现代画家的论艺诗及其艺术观
4
作者 叶澜涛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54-59,共6页
中国现代画家的论艺诗可分为三大类:论画诗、论书诗和诗论诗。论画诗主要以陈师曾、姚华、潘天寿为代表,阐释对于绘画史和绘画技巧的评价;论书诗主要以李瑞清、潘伯鹰、启功为代表,阐释其对于书法史和书法技巧的评价;诗论诗主要以陈曾... 中国现代画家的论艺诗可分为三大类:论画诗、论书诗和诗论诗。论画诗主要以陈师曾、姚华、潘天寿为代表,阐释对于绘画史和绘画技巧的评价;论书诗主要以李瑞清、潘伯鹰、启功为代表,阐释其对于书法史和书法技巧的评价;诗论诗主要以陈曾寿、陈声聪、启功为代表,阐释其对于诗歌史和诗人诗作的评价。分析这些画家的论艺诗,有助于了解他们的艺术观念和艺术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现代画家 论艺 艺术观
下载PDF
题画诗论艺
5
作者 张福勋 《阴山学刊》 1991年第1期71-79,共9页
题画诗将画道与诗艺结合,是中国古代诗苑中独具特色的奇葩。诗人通过题画寄寓审美理想,抒发审美意趣,尤其显示了它的理论色彩和不朽价值。其所论艺道可概括为:1、师法自然;2、象外求意;3、意在笔先;4、存心画中;5、熟中求生;6、用志不... 题画诗将画道与诗艺结合,是中国古代诗苑中独具特色的奇葩。诗人通过题画寄寓审美理想,抒发审美意趣,尤其显示了它的理论色彩和不朽价值。其所论艺道可概括为:1、师法自然;2、象外求意;3、意在笔先;4、存心画中;5、熟中求生;6、用志不分;7、遗形得真;8、风流并竞;9、咫尺万里;10、书画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题画 论艺
下载PDF
《论艺题画诗选注》出版
6
作者 高志忠 《阴山学刊》 2004年第5期46-46,共1页
由内蒙古科技大学文学院温斌副教授、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张福勋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王志民教授联合撰著的《论艺题画诗选注》,近日已由远方出版社出版。
关键词 论艺题画诗选注》 中国 题画诗 文学评论
下载PDF
读《苗老汉论艺》质疑
7
作者 吴休 《美术》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3-123,共1页
黄苗子先生是当今中国著名的老一辈艺术家,我很爱读他的文章,但是,最近我读了《书摘》2003年第8期上他的《苗老汉论艺》,其中关于现代艺术与现代科技、老庄哲学的关系的论述,却使我产生了种种疑问。
关键词 《苗老汉论艺 黄苗子 现代艺术 科学技术 老庄哲学 现代主义
原文传递
山中论艺
8
作者 朱麟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9年第7期134-134,共1页
关键词 论艺
原文传递
味论翻译观的审美建构 被引量:1
9
作者 曹馨宇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92-94,共3页
味论翻译观包括本体论和鉴赏论两部分内容,味本体论描述了翻译活动具有"趣味"的内涵和具有"风味""义味"和"异味"外延;味鉴赏论提出了译作赏析的三个层次,即"味内味""味外味&qu... 味论翻译观包括本体论和鉴赏论两部分内容,味本体论描述了翻译活动具有"趣味"的内涵和具有"风味""义味"和"异味"外延;味鉴赏论提出了译作赏析的三个层次,即"味内味""味外味"和"境界味"。儒家思想的"中和味"和道家思想的"味无味"是味论翻译观的理论基础,道出了翻译活动"调和"之美和翻译作品"化境"之美的根源。构建味论翻译观,不仅赋予中国传统文艺理论以时代精神,而且为中国当代翻译理论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味论艺 以味论译 中和 化境
下载PDF
浅论郑板桥的题画兰诗
10
作者 孙璠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30-33,共4页
郑板桥是清代"扬州八怪"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诗书画"三绝",其中蕴含着他丰富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创作个性。郑板桥最擅长画兰、竹、石,而其中淡雅飘逸、坚贞不渝的兰花尤其能体现他高洁的品格。郑板桥既是画家,也是诗... 郑板桥是清代"扬州八怪"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诗书画"三绝",其中蕴含着他丰富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创作个性。郑板桥最擅长画兰、竹、石,而其中淡雅飘逸、坚贞不渝的兰花尤其能体现他高洁的品格。郑板桥既是画家,也是诗人,他的题画诗很好地融合了两者的优点,诗画相映成趣,别有一番风味。此外,他对生活哲理、造艺过程的揭示新颖而深刻,更为他的题画兰诗增添了意趣和理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板桥 题画兰诗 借兰抒情 借兰明理 借兰论艺
下载PDF
Annual Arts Gala Highlights Asian Arts
11
作者 Wen Weiya 《China & The World Cultural Exchange》 2006年第2期7-9,共3页
The magnificent closing evening show entitled 'Blessing I for Asia', held In Thousand Lantern Lake Park in November 17, 2005, brought a successful conclusion to the seventh Asia Arts Festival and the inaugural... The magnificent closing evening show entitled 'Blessing I for Asia', held In Thousand Lantern Lake Park in November 17, 2005, brought a successful conclusion to the seventh Asia Arts Festival and the inaugural Asia Cultural Ministers' Forum (ACMF) which took place in Foshan,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The seventh session of this annual arts gala has seen 48 performances and 13 exhib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七届 亚洲艺术节 亚洲文化部长论坛 佛山市 广东
下载PDF
苏轼笔下“圆照”考辨
12
作者 黄惠菁 《中国苏轼研究》 2018年第2期255-273,共19页
一、前言苏轼一生与佛教因缘甚深,究其原因,除了宋代佛教发展成熟、社会谈禅风气盛行外,亦与地缘、家族宗教气氛浓厚有关,[1]加以个人一生宦海浮沉,性格坦荡豪放,与僧侣交往,或谈禅论艺,登临游赏;或钻研佛理,寻求解脱,晚年崇信益为深刻... 一、前言苏轼一生与佛教因缘甚深,究其原因,除了宋代佛教发展成熟、社会谈禅风气盛行外,亦与地缘、家族宗教气氛浓厚有关,[1]加以个人一生宦海浮沉,性格坦荡豪放,与僧侣交往,或谈禅论艺,登临游赏;或钻研佛理,寻求解脱,晚年崇信益为深刻。其接受态度,也由前半生的参禅论道,享受禅悦生活,到后期的融通佛理,以佛教作为生命的依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照 宗教 因缘 社会 气氛 笔下 交游 性格 论道 论艺
原文传递
随笔二则
13
作者 许宏泉 《书法》 2004年第9期62-64,共3页
一、正在消失的信札和不能消失的藏札情结我认识的手札藏家最可观的要数已故的郑逸梅老人,随有汪孝文、彭长卿两位。汪孝文先生与我是徽州老同乡,尝自署“步郑斋”,盖因慕郑逸老藏札之大观也。十年前,我在先生的书斋,见识珍藏,凡近百年... 一、正在消失的信札和不能消失的藏札情结我认识的手札藏家最可观的要数已故的郑逸梅老人,随有汪孝文、彭长卿两位。汪孝文先生与我是徽州老同乡,尝自署“步郑斋”,盖因慕郑逸老藏札之大观也。十年前,我在先生的书斋,见识珍藏,凡近百年名人如曲园、吴昌硕、王国维、印光、齐白石、黄宾虹、傅雷等等洋洋数百通。黄宾翁最多,论艺鉴识,尤为难得。大都已编入先生所辑《黄宾虹书法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孝文 黄宾虹 先生 论艺 书法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