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孟子论辩方法略论
1
作者 王攀 《文教资料》 2017年第1期90-91,共2页
孟子以“善辩”著称,这主要得益于他对论辩方法灵活多样的运用。其论辩方法有直言法、移花接木法、设彀法、譬喻法、变通法。
关键词 孟子 善辩 论辩方法
下载PDF
浅论《孟子》的论辩方法 被引量:1
2
作者 刘伟 《山东电大学报》 1999年第1期57-58,共2页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部散文集。孟子是我国战国时代的一位杰出的雄辩家,以好辩著称,所以具有雄辩力量是其文章最突出的特色。 《孟子》中的文章,不管是论辩性的,还是陈说性的,都灌注一种不可阻遏的气势,或居高临下,咄咄...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部散文集。孟子是我国战国时代的一位杰出的雄辩家,以好辩著称,所以具有雄辩力量是其文章最突出的特色。 《孟子》中的文章,不管是论辩性的,还是陈说性的,都灌注一种不可阻遏的气势,或居高临下,咄咄逼人,或充畅条达,意盛理足。苏洵称“其锋不可犯”,苏辙称其“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这一点,为诸子作品皆所不及。《孟子》文章的这种气势是由作者的主体精神和采用的语言表达形式相融合而形成的。孟子自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气”,是其人格自信和自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集 孟子 《孟子》 论辩方法
下载PDF
孟子论辩方法刍议
3
作者 许飞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共2页
孟子以"善辩"著称,这主要是因为他能够灵活多样地运用各种论辩方法。其论辩方法主要有直言法、移花接木法、设彀法、譬喻法、变通法、用典法等。
关键词 孟子 善辩 论辩方法
下载PDF
《那先比丘经》与《孟子》论辩思想及方法比较
4
作者 任瑾 《西部学刊》 2013年第6期72-74,77,共4页
《那先比丘经》反映了印度佛教文化与希腊文明的对话,是印希文明交流史上重要的历史典籍。书中出现的一些论辩思想及方法与中国先秦儒家经典《孟子》有相似的地方。《那先比丘经》中那先运用了辩证思维法、譬喻法、避实就虚法等论辩方法... 《那先比丘经》反映了印度佛教文化与希腊文明的对话,是印希文明交流史上重要的历史典籍。书中出现的一些论辩思想及方法与中国先秦儒家经典《孟子》有相似的地方。《那先比丘经》中那先运用了辩证思维法、譬喻法、避实就虚法等论辩方法,最终化解了弥兰陀王凌厉的提问并折服了他。孟子擅长使用譬喻法、避实就虚法、类推法等论辩方法劝导君王施行"爱民仁政"之道。两部经典所体现的论辩思想及方法具有极强的伦理性,其旨意深湛,启人神智,发人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那先比丘经 孟子 论辩思想方法 比较
下载PDF
论《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被引量:2
5
作者 王颖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6年第11期169-170,共2页
《孟子》散文的最主要特色,就是善于辩论。《孟子》说:“我知言”,“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这说明孟子掌握了一套辩论技巧。正是由于“不得已”而“好辩”,才必须讲究辩论的艺术和效果,形成了孟子雄辩犀利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散文创... 《孟子》散文的最主要特色,就是善于辩论。《孟子》说:“我知言”,“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这说明孟子掌握了一套辩论技巧。正是由于“不得已”而“好辩”,才必须讲究辩论的艺术和效果,形成了孟子雄辩犀利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散文创作产生了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从形成原因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来探讨《孟子》的论辩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辩论 形成原因 论辩方法
下载PDF
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6
作者 朱铁梅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54-56,共3页
孟子散文很讲究论辩艺术:从文章的气势、论辩方法、语言技巧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论辩特色。
关键词 孟子 散文 论辩艺术 论辩方法 文章 语言技巧
下载PDF
论辩中论据的分析和运用
7
作者 廖才高 《写作》 2004年第7期35-36,共2页
前年,我曾取一次辩论赛的一组辩题,让学生分成两组写辩论文。甲组的论题是:不应以成败论英雄;乙组的论题是:应以成败论英雄。写作结果,说服力强的成功之作极少。针对学生习作实际,我决定以这组辩题,写两篇范文启发学生思路。讲... 前年,我曾取一次辩论赛的一组辩题,让学生分成两组写辩论文。甲组的论题是:不应以成败论英雄;乙组的论题是:应以成败论英雄。写作结果,说服力强的成功之作极少。针对学生习作实际,我决定以这组辩题,写两篇范文启发学生思路。讲评时,我将这两篇范文对比着念给学生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据 论辩方法 逻辑思维 辩证思维
下载PDF
浅谈论辩中的逻辑技法 被引量:1
8
作者 巨朝军 《理论学刊》 CSSCI 1998年第2期44-46,共3页
浅谈论辩中的逻辑技法巨朝军什么叫论辩?论辩是持不同见解的各方,通过口辩,阐述己见,为明辨是非、发扬真理的施展攻守对策的活动。《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说:“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诸葛亮舌战群儒... 浅谈论辩中的逻辑技法巨朝军什么叫论辩?论辩是持不同见解的各方,通过口辩,阐述己见,为明辨是非、发扬真理的施展攻守对策的活动。《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说:“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诸葛亮舌战群儒,而成三国鼎立之势;赫胥黎力挫群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辩方法 攻子之盾 以子之矛 逻辑力量 逻辑思维 美国记者 矛盾律 二难推理的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文心雕龙》
下载PDF
青少年论辩能力的培养--浅谈在鲁迅文章教学中青少年论辩能力的培养
9
作者 梁枝林 《当代教研论丛》 2014年第1期59-60,共2页
教学鲁迅文章时,可以充分利用其文章思辨性强的特点,结合青少年的实际,从他们的思维训练开始,培养其辩证思维能力及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再通过层递设问、举一反三的方法促使他们掌握常用的论辩方法;最后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办法培养... 教学鲁迅文章时,可以充分利用其文章思辨性强的特点,结合青少年的实际,从他们的思维训练开始,培养其辩证思维能力及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再通过层递设问、举一反三的方法促使他们掌握常用的论辩方法;最后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办法培养他们的论辩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辩能力 辩证思维 论辩方法
下载PDF
《战国策》的刚健文气 被引量:2
10
作者 郑杰文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55-59,共5页
文气,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作者情志、性格所造就的文章气势与风格,是文章中文象、文势、文情的综合效应。《战国策》的恢宏文象组合成的汹涌文势与它所内涵的激越文情,构成了其特色鲜明的刚健文气。它是战国时代“重人思潮”所激发起来... 文气,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作者情志、性格所造就的文章气势与风格,是文章中文象、文势、文情的综合效应。《战国策》的恢宏文象组合成的汹涌文势与它所内涵的激越文情,构成了其特色鲜明的刚健文气。它是战国时代“重人思潮”所激发起来的纵横策士们那强烈的自我主体意识在文章中的集中表现,也是纵横策士们在说辩中注重布局谋篇、选择论辩方法和刻意遣词造句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策》 文气 《春秋》 论辩方法 柳宗元 文象 对仗句式 文章的气势 布局谋篇 说辞
下载PDF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一书对孟子辩者形象的塑造
11
作者 孔漫春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07年第11期101-103,共3页
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突出特征。《孟子》一书通过对孟子言行的记录,不仅表现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论,亦成功地为后人展示了一个鲜活的辩者形象。孟子与时人的论辩涉及政治、经济、伦理道德、哲学等诸多领域;通过对旁征博引、因势利导... 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突出特征。《孟子》一书通过对孟子言行的记录,不仅表现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论,亦成功地为后人展示了一个鲜活的辩者形象。孟子与时人的论辩涉及政治、经济、伦理道德、哲学等诸多领域;通过对旁征博引、因势利导、诱敌入彀、归谬反驳、执经行权等论辩方法的娴熟驾驭,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辩者 论辩方法 论辩特点
下载PDF
法庭辩论中的几个问题
12
作者 王厚祥 《律师世界》 1995年第7期5-6,共2页
关键词 法庭论辩 法庭辩论 被告人 被害人 公诉人 情与理 以法律为准绳 论辩方法 引用法律不当 诊断书
下载PDF
注重言论的论辩效应
13
作者 胡文龙 《新闻与写作》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0期11-14,共4页
新闻评论不外乎立论性评论和批驳性评论两个大类。而这两类性质不同的评论可都跟论辩结缘。事实上,写作批驳性的评论文章(或者说论辩式言论),自然要旗帜鲜明地展开论辩;而即使写立论性的正面文章实际上也往往离不开论辩。经验表明,每当... 新闻评论不外乎立论性评论和批驳性评论两个大类。而这两类性质不同的评论可都跟论辩结缘。事实上,写作批驳性的评论文章(或者说论辩式言论),自然要旗帜鲜明地展开论辩;而即使写立论性的正面文章实际上也往往离不开论辩。经验表明,每当我们在正面论证某一论点的时候,如果有意识地同与之对立的或者错误的见解适当地展开论辩、交锋,也会有助于增强言论的鲜明性和说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论 新闻评论 阿Q 尼姑 靖国神社 论辩方法 和尚 谬误 破与立 论辩说理
原文传递
价值与人——回应刘进田先生之商榷
14
作者 赖金良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6-109,共4页
关键词 哲学价值论 先生 《哲学研究》 经验主义 学术观点 立论依据 论辩方法 形式主义 认知主义 批评
原文传递
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哲学原理去思考方志性质——与梁滨久先生商榷
15
作者 梅森 《中国地方志》 CSSCI 2006年第12期21-25,共5页
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哲学原理去思考方志性质这一方志学核心理论?文章认为单一依赖形式逻辑去界定方志性质是不够的,形式逻辑只能是研究的辅助手段。方志学基础理论研究应该用科学的哲学原理去统领。科学的哲学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关键词 方志性质 论辩方法 哲学原理
原文传递
论墨家辩学的文化特征
16
作者 赵继伦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1995年第4期20-26,4,共8页
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墨家素以辩学著称于世。以往学术界主要从逻辑学角度研究墨家辩学,侧重于整理或挖掘其逻辑思想内容。以至于出现了将墨家辩学等同于逻辑学,甚至在比较逻辑的研究中,将墨家辩学看作是与西方传统逻辑相同的逻辑类型。... 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墨家素以辩学著称于世。以往学术界主要从逻辑学角度研究墨家辩学,侧重于整理或挖掘其逻辑思想内容。以至于出现了将墨家辩学等同于逻辑学,甚至在比较逻辑的研究中,将墨家辩学看作是与西方传统逻辑相同的逻辑类型。笔者以为,这里涉及到研究者的研究方法和视角问题。作为墨家文化的主要内容,墨家辩学从一个历史侧面反映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特点。它既与儒、道、法……等各家文化有某些共性的文化特点,也表现出本学派的文化特质。本文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探讨墨家辩学的文化特征,以求对它作出更为合理而又全面的解释。 (一) 重效益、讲实用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价值取向。“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空言虚语,虽得道心,人犹不信”。以实践应用作为文化建构的价值取向,是墨家辩学所体现的文化特征之一,是传统的实用理性价值观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家辩学 文化特征 传统逻辑 中国传统文化 价值取向 实质分析 亚里士多德 形式结构 论辩方法 “辞”
原文传递
品墨三味
17
作者 宋文坚 《哲学门》 CSSCI 2009年第2期271-283,共13页
《墨经》是考察论辩的著作。它考察了辩论的功能、方法、常态形式、论辩中的谬误等。《墨经》中逻辑内容不多。它没有展现研究者的逻辑观点和视野。它没有命题形式、推理形式的概念,没有命题形式和推理形式的考察。《墨经》的辩学研究... 《墨经》是考察论辩的著作。它考察了辩论的功能、方法、常态形式、论辩中的谬误等。《墨经》中逻辑内容不多。它没有展现研究者的逻辑观点和视野。它没有命题形式、推理形式的概念,没有命题形式和推理形式的考察。《墨经》的辩学研究着眼点是对论辩内容的事理分析,即出故、察理、明类。这和古希腊的论辩研究着眼论辩命题的形式分析,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本文质疑有关《墨经》的辩学是东方古人思维方式的逻辑,古希腊逻辑是西方古人思维方式的逻辑的说法,论证了自古至今,东、西方人都有着相同的逻辑思维。本文还对用现代逻辑比照《墨经》辩学的研究进路进行了讨论,认为到目前为止,这类研究的结果多不符合《墨经》原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经》 辩学 论辩方法 逻辑 逻辑研究
原文传递
“舌战群儒”不是好的辩论
18
作者 万维钢 《读写月报(新教育)》 2014年第4期74-79,共6页
诸葛亮舌战群儒是《三国演义》中一个深受欢迎的情节,历来被视为正面经典,甚至入选过中学和大学语文课本,还要求学生学习其中的论辩方法。这段故事并非历史事实,而是罗贯中的虚构,目的当然是想突出诸葛亮的智慧形象。但是站在今天... 诸葛亮舌战群儒是《三国演义》中一个深受欢迎的情节,历来被视为正面经典,甚至入选过中学和大学语文课本,还要求学生学习其中的论辩方法。这段故事并非历史事实,而是罗贯中的虚构,目的当然是想突出诸葛亮的智慧形象。但是站在今天的视角看来,这个形象其实并不怎么样。我们甚至可以说,这段书表现了小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糟粕,根本不应该推广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论 《三国演义》 语文课本 论辩方法 历史事实 知识分子 诸葛亮 罗贯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