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敦煌愿文域外姊妹篇《东大寺讽诵文稿》斠议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晓平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3-110,共8页
日本平安时代前期的《东大寺讽诵文稿》,大体是佛教法会读诵的愿文、表白和教化文,以及法筵讲话的讲稿和札记。内容和写法袭用中国愿文,且用字也反映了敦煌写本的特点,堪称敦煌愿文的域外姊妹篇。在日本,关于它的研究还多停留在日语训... 日本平安时代前期的《东大寺讽诵文稿》,大体是佛教法会读诵的愿文、表白和教化文,以及法筵讲话的讲稿和札记。内容和写法袭用中国愿文,且用字也反映了敦煌写本的特点,堪称敦煌愿文的域外姊妹篇。在日本,关于它的研究还多停留在日语训读方面。敦煌写本研究的成果,为准确解读提供了有力手段,而将敦煌写本的研究扩展到东亚写本的研究,将会使敦煌学获得更为广阔的国际交流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愿文 写本学 东亚写本学 东大寺讽诵文稿 国际学术交流
下载PDF
论朱熹“讽诵涵泳”的心理流程——朱熹诗经诠释学美学诠释方式研究之一 被引量:1
2
作者 邹其昌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45-649,共5页
本文从考察朱熹“讽诵涵泳”的基本意蕴与“兴”的内在一致性入手,对“讽诵涵泳”诠释方式的心理流程作了基本探析。朱熹的“讽诵涵泳”是中国传统诠释理论尤其是接受理论成熟的标志。“讽诵涵泳”是中国最具特色的诠释学理论资源之一,... 本文从考察朱熹“讽诵涵泳”的基本意蕴与“兴”的内在一致性入手,对“讽诵涵泳”诠释方式的心理流程作了基本探析。朱熹的“讽诵涵泳”是中国传统诠释理论尤其是接受理论成熟的标志。“讽诵涵泳”是中国最具特色的诠释学理论资源之一,从而使得“讽诵涵泳”与中国古代的审美方式及审美创造有着极为内在的联系,在中国美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诗经诠释学美学 讽诵涵泳 玩味
下载PDF
从《东大寺讽诵文稿》看日本愿文的仁孝礼佛说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晓平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8-105,共8页
《东大寺讽诵文稿》和《敦煌愿文集》中的大多数愿文,都不是为特定愿主撰写的"专文专用"的作品,而属于愿文"范文"。它们都可以纳入"民间宗教文学"的范畴来进行比较研究。《东大寺讽诵文稿》多方面受到传... 《东大寺讽诵文稿》和《敦煌愿文集》中的大多数愿文,都不是为特定愿主撰写的"专文专用"的作品,而属于愿文"范文"。它们都可以纳入"民间宗教文学"的范畴来进行比较研究。《东大寺讽诵文稿》多方面受到传入日本的中国愿文的影响,将礼佛作为报答父母恩情最根本的途径加以宣扬,仁孝的儒家思想彻底变为佛教的工具,体现了平安时代初期佛教从宫廷贵族走向民间的思想特点。与传世愿文相比,佛教哲理的成分更为淡薄,而抒情性、叙述性更为突出。这也为后来文人的追善愿文发展成"哀伤的抒情文学"开辟了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愿文 东大寺讽诵文稿 仁孝奉佛 民间佛教文学
下载PDF
“讽诵涵泳”与“叶韵理论”——论朱熹《诗经》诠释学美学诠释方式之二 被引量:2
4
作者 邹其昌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5-10,共6页
 "兴"恰好是中国古典诠释学美学最具深远影响和意义的范畴,也是《诗经》的本质。对《诗经》的诠释基本方式就在于"讽诵涵泳","叶韵理论"的应用就有利于"讽诵涵泳"的落实。朱熹美学的真正价值...  "兴"恰好是中国古典诠释学美学最具深远影响和意义的范畴,也是《诗经》的本质。对《诗经》的诠释基本方式就在于"讽诵涵泳","叶韵理论"的应用就有利于"讽诵涵泳"的落实。朱熹美学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对中国古典诠释学美学的创造性转进与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诗经诠释学美学 讽诵涵泳 叶韵理论
下载PDF
以讽诵助推文本理解
5
作者 廖婷婷 《江苏教育》 2017年第35期63-,共1页
在语文教学中,讽诵不仅有利于让学生在声韵里体验汉语的音韵特色,增加文字积累,还有助于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及敏锐语感的形成。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讽诵这一既传统又常新的方式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在语文教学中,讽诵不仅有利于让学生在声韵里体验汉语的音韵特色,增加文字积累,还有助于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及敏锐语感的形成。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讽诵这一既传统又常新的方式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联系生活,激活学生情感。讽诵的前提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情绪动荡和心理感悟来获得对文本的理解和对生活的体验。因此,在讽诵前,教师应该让学生细致地品读课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讽诵 语文教学 朗读教学
下载PDF
古诗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吟哦讽诵的能力
6
作者 王银山 《甘肃教育》 2015年第4期62-62,共1页
古诗文最有效的诵读方法就是"吟哦讽诵"。"吟哦讽诵"就是要学生放声朗读,读得正确、流畅,抑扬顿挫中将语言形象化,将情感美化、深化。让学生沉浸其中,读出文章的味道来并有所"得"。
关键词 古诗文 吟哦讽诵 钥匙 桥梁 想象
下载PDF
讽诵之法与两汉讽谏机制的失效 被引量:1
7
作者 曹胜高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7-53,共7页
汉赋所形成的"劝百讽一",其责不在赋家,而在于两汉文学的讽诵之法和讽谏机制。一是用于君臣交流的"讽"与"诵"在秦汉时期演化为诵读,其内在的讽喻性被削弱,逐渐成为一种语言技巧;二是讽诵之法为倡优习用,... 汉赋所形成的"劝百讽一",其责不在赋家,而在于两汉文学的讽诵之法和讽谏机制。一是用于君臣交流的"讽"与"诵"在秦汉时期演化为诵读,其内在的讽喻性被削弱,逐渐成为一种语言技巧;二是讽诵之法为倡优习用,两汉赋家作赋时身份卑微,其所诵之赋只能被视为调笑之辞,却不被视为正式的政见之论;三是在两汉采用的五种劝谏机制中,讽谏最为含蓄委婉,相比于政论而言,其论政力量最弱,很难得到君主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讽诵 讽谏 劝百讽一
原文传递
日本汉文古写本的词汇研究——以《东大寺讽诵文稿》为例
8
作者 王晓平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52-167,共16页
对域外汉字的跨文化研究,业已引起我国文字学界的重视,对汉字文化圈中汉语的接受和演变的研究,必将成为汉语研究的新课题。探讨汉语词汇对于周边国家语言文化的影响,总结周边各民族吸收汉语词汇的规律,对于日本汉文古写本的整理和研究... 对域外汉字的跨文化研究,业已引起我国文字学界的重视,对汉字文化圈中汉语的接受和演变的研究,必将成为汉语研究的新课题。探讨汉语词汇对于周边国家语言文化的影响,总结周边各民族吸收汉语词汇的规律,对于日本汉文古写本的整理和研究具有直接指导意义,同时也会扩大汉语研究的视野,为汉语词汇研究拓宽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汇 跨文化研究 日本汉文古写本 《东大寺讽诵文稿》
原文传递
“讽诵”在我国古代长期广泛流行的原因考察
9
作者 张维坤 《教育史研究辑刊》 2006年第1期21-23,共3页
“讽诵”是我国古代汉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和主要手段。它广泛而长期的流传和应用,除受读物条件限制和封建统治者的“奖”、“禁”外,主要还是因为它在汉语文教学上的适用性、高效性,而适用性、高效性则源于汉语的非形态性和汉字的表... “讽诵”是我国古代汉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和主要手段。它广泛而长期的流传和应用,除受读物条件限制和封建统治者的“奖”、“禁”外,主要还是因为它在汉语文教学上的适用性、高效性,而适用性、高效性则源于汉语的非形态性和汉字的表意性。它是数千年来汉语文教学经验的结晶,是教学汉语文规律的反映。今天,我们教的、学的仍是汉语文,“讽诵”仍然应该是它的基本方式和主要手段。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讽诵,是违背汉语文教学规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讽诵 汉语文教学 汉语汉字特点
原文传递
怎样讽诵《君子于役》
10
作者 杨邦俊 《语文学习》 1999年第4期19-19,共1页
关键词 君子 韵字 讽诵 诗经 读法 形成 古代诗歌 成句 特殊 旋律美
原文传递
论朱熹诗经诠释学美学诠释方式 被引量:1
11
作者 邹其昌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1-35,共5页
《诗经》研究向来有所谓"汉学"和"宋学"的研究方式之分庭。"汉学"强调"章句训诂","宋学"强调"义理"的发挥。朱熹的诗经研究则将两者结合起来,努力在把握《诗经》文本自身... 《诗经》研究向来有所谓"汉学"和"宋学"的研究方式之分庭。"汉学"强调"章句训诂","宋学"强调"义理"的发挥。朱熹的诗经研究则将两者结合起来,努力在把握《诗经》文本自身意蕴的基础上,着力探讨《诗经》与《易》、《礼》、《春秋》、《四书》等所不同的特殊的审美特性———这就是"《诗》可以兴"。对于《诗经》的诠释在于"讽诵涵泳",而"章句训诂"的功夫更有利于"讽诵涵泳"的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诗经诠释学美学 讽诵涵泳 章句训诂
下载PDF
论乐语“六体”及其文献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夏德靠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21-31,共11页
"乐"构成古代最早的教育内容,乐教包括乐德、乐语及乐舞,乐语是结合诗乐而进行的言语应答、阐释训练。乐语"六体"之"兴"是一种联想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与运用都是围绕《诗》而展开。道是讲述"乐&qu... "乐"构成古代最早的教育内容,乐教包括乐德、乐语及乐舞,乐语是结合诗乐而进行的言语应答、阐释训练。乐语"六体"之"兴"是一种联想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与运用都是围绕《诗》而展开。道是讲述"乐"所包含的史事,即以事释诗。讽与诵是诗歌朗读的两种方式,体现在乐语中,就是教授国子如何掌握讽与诵的技巧。言语在于学会如何运用诗来交流,"言"侧重于用诗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愿望,而"语"侧重于用诗来回答他人的问题。因此,乐语六体大致可以划分为赋诗、释诗两个层面,由此也形成赋诗文献、释诗文献两类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讽诵 言语 赋诗 释诗
下载PDF
辞赋考辨 被引量:2
13
作者 韩雪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4期101-105,107,共6页
赋本言考赋作为一种文体,它最初的含义是什么呢?《毛诗·烝丞》“明命使赋”,《传》曰:“赋,布也。”又《小旻》“敷于下土”,《传》曰:“敷,布也。”“赋”“敷”同声,故《管子·山权数》“赋藉藏龟”,注亦曰:“赋,敷也。”又... 赋本言考赋作为一种文体,它最初的含义是什么呢?《毛诗·烝丞》“明命使赋”,《传》曰:“赋,布也。”又《小旻》“敷于下土”,《传》曰:“敷,布也。”“赋”“敷”同声,故《管子·山权数》“赋藉藏龟”,注亦曰:“赋,敷也。”又“赋”“布”“铺”“敷”,声近义同,古并以重唇音相通假。故《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诗 文体 左传 孔子 乐之 春秋 作品 政教 西周 讽诵
下载PDF
让人文情怀走进文言文教学的课堂
14
作者 宁静 《文教资料》 2010年第36期60-61,共2页
面对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因为注重学习的结果而忽略获取知识过程的现象,本文提倡在文言文教学中注入更多人文情怀,在文言文学习中努力创设学习的环境氛围,面对学生的疑惑给予及时而精妙的点拨,使学生获得情感的真实体验。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人文情怀 吟哦讽诵 精妙点拨 情感体验
下载PDF
用诵读教学法让学生爱上语文
15
作者 张慧 《作文成功之路》 2016年第2期7-8,共2页
诵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够给学生传授知识。更能激发兴趣,提升学生情感,让学生自觉走进语文,爱上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恰当运用诵读法,不仅能引领学生学语文,还能够引领学生爱上语文,走进文学的殿堂,不仅受用一时。更能受益终生。
关键词 吟哦讽诵 激发兴趣 提升情感 感受节奏美 形象美情韵美 人文魅力
下载PDF
诵读:传统语文教学法之精髓
16
作者 王珏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1999年第16期43-45,共3页
一如果我们考察一下古代的语文教学,就会发现,在传统语文教育的漫长历史中,诵读作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一以贯之的。《周礼·春官宗伯下》记载“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其中的“讽诵”,就是进行吟诵、咏读的阅... 一如果我们考察一下古代的语文教学,就会发现,在传统语文教育的漫长历史中,诵读作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一以贯之的。《周礼·春官宗伯下》记载“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其中的“讽诵”,就是进行吟诵、咏读的阅读教育。《礼记·文王世子》有“春诵、夏弦,大师诏之”,《墨子·公孟篇》中说儒者是“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可见,把“诵”作为语文教育的基本手段,这一作法由来已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三百 传统语文教育 传统语文教学法 汉书·艺文志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讽诵 阅读教育 吟诵 读书
下载PDF
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策略设计
17
作者 聂振雯 《文教资料》 2005年第25期167-168,共2页
朗读是一种历史悠久、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它可以起到增强语感、加深课文理解等作用。本文从朗读的准确、流畅、传神三方面出发。提出了自己的几个教学策略,以期能指导朗读教学。
关键词 讽诵 语音技巧 朗读基调 音高
下载PDF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普通话朗读
18
作者 陈蔚华 《哲理(论坛版)》 2009年第12期11-12,共2页
普通话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吟哦讽诵”是语文课的基本要求。作为中学教师,应在教学中重视普通话朗读,正确引导学生诵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关键词 吟哦 讽诵 音乐美 形象美 含蓄美
下载PDF
小学语文课堂“美读”指导策略
19
作者 曾禾 《教育探究》 2012年第4期52-53,70,共3页
美读是诵读的最高层次。在诵读指导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把"美读"指导分为三个层次:出于口——于初读时吟哦讽诵;思于心——于品读时轻吟浅唱;发于情——于熟读时密咏恬吟,逐层递进,循序渐进,就能使文章"与我为化,... 美读是诵读的最高层次。在诵读指导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把"美读"指导分为三个层次:出于口——于初读时吟哦讽诵;思于心——于品读时轻吟浅唱;发于情——于熟读时密咏恬吟,逐层递进,循序渐进,就能使文章"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读 吟哦讽诵 轻吟浅唱 密咏恬吟
下载PDF
先秦秦汉时期华夏族即兴歌舞能力的变化
20
作者 胡新生 《临沂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73-89,共17页
先秦时期,华夏各族群普遍具有较强的即兴歌舞能力。这种能歌善舞的品性主要表现为:集体聚会中男女对歌活动比较常见,平民往往通过即时性的歌唱、讽诵等形式表达意见,高层政治人物大多能即兴歌咏,贵族阶层非常重视歌舞教育。战国以后,随... 先秦时期,华夏各族群普遍具有较强的即兴歌舞能力。这种能歌善舞的品性主要表现为:集体聚会中男女对歌活动比较常见,平民往往通过即时性的歌唱、讽诵等形式表达意见,高层政治人物大多能即兴歌咏,贵族阶层非常重视歌舞教育。战国以后,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女性参加集体聚会的参与度和自由度大幅降低;国人阶层消失,国人通过集体讽诵批评时政的习惯不复存在;贵族歌舞教育全面衰落;儒家礼学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学说,这些因素导致民众的即兴歌舞能力趋向衰退。东汉以后是大众即兴歌舞活动急剧减少和能歌善舞之才明显弱化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歌舞 即兴歌舞 对歌 讽诵 礼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