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汉讽颂赋论
1
作者 阮忠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5期71-76,共6页
两汉讽颂赋是俗称的以游猎、京都为主要内容的散体大赋。它以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巨大的影响一直被人们视为汉赋的正宗,成为人们赞誉或批评的直接对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一席。两汉重要的赋家如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都以... 两汉讽颂赋是俗称的以游猎、京都为主要内容的散体大赋。它以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巨大的影响一直被人们视为汉赋的正宗,成为人们赞誉或批评的直接对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一席。两汉重要的赋家如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都以讽颂赋传名,它的兴盛促进了两汉其他赋的的发展,在与其他流向的赋并驾齐驱中,显现出独自的光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讽颂
下载PDF
鸣兼哀乐,义并讽颂 完整地辩证地认识和利用韩愈的“不平则鸣”理论
2
作者 林天均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3期64-71,共8页
钱锺书先生称引西方作家歌德的话:谈艺者“须能入能遍能透”,遍则不偏,入而能出。这可看作是钱先生的一个悬鹄。他在巨著《管锥编》和一些专题论文中,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一些“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传统文论观点,善于辨玉璧,弃... 钱锺书先生称引西方作家歌德的话:谈艺者“须能入能遍能透”,遍则不偏,入而能出。这可看作是钱先生的一个悬鹄。他在巨著《管锥编》和一些专题论文中,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一些“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传统文论观点,善于辨玉璧,弃珷玞,辩证地加以扬弃;对一些殊中肯綮但尚未周匝的文论观点,长于研几探微,光其未申之义,使其趋于周匝。“是是非非,务尽其道理,不苟止而妄随”,使这些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论观点,淘沙见金,尽去微瑕益臻完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 周匝 批评史 讽颂 《管锥编》 钱先生 社会主义文学 发愤著书 钱锺书 似非而是
下载PDF
由创作地与赋作中心地的离合论汉赋的颂讽怨娱功能
3
作者 邓稳 《枣庄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3-34,共12页
赋体颂讽功能多使用在赋家居于或趋近政治中心之际,而怨娱功能则多使用在偏离政治中心或打算偏离之际,两者皆可以由赋篇创作地及赋作中心地窥探一二。如果仔细梳理赋体流变的历史,也会发现汉代大赋、言志赋、行旅赋、抒情小赋的流变与... 赋体颂讽功能多使用在赋家居于或趋近政治中心之际,而怨娱功能则多使用在偏离政治中心或打算偏离之际,两者皆可以由赋篇创作地及赋作中心地窥探一二。如果仔细梳理赋体流变的历史,也会发现汉代大赋、言志赋、行旅赋、抒情小赋的流变与汉赋创作地、赋作中心地以及赋体颂、讽、怨、娱功能有一定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作地 赋作中心地 汉赋 怨娱
下载PDF
班固的“赋颂”理论及其《两都赋》“颂汉”的赋史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何新文 王慧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6-142,共7页
汉儒言《诗》有"美、刺"之义,影响至赋即为"讽、颂"二端。西汉赋偏重于讽,东汉赋主于颂,而完成这一变化的标志性人物是班固。生逢东汉中兴之时的班固,既承儒家《诗》学传统,更受社会清明、帝王倡导、颂文兴盛等时... 汉儒言《诗》有"美、刺"之义,影响至赋即为"讽、颂"二端。西汉赋偏重于讽,东汉赋主于颂,而完成这一变化的标志性人物是班固。生逢东汉中兴之时的班固,既承儒家《诗》学传统,更受社会清明、帝王倡导、颂文兴盛等时代氛围影响,作赋与论赋皆以"颂汉"为旨归,所谓"述叙汉德"、"润色鸿业"、"光扬大汉",不仅实现了汉赋由讽而颂的转圜,也从此奠定了盛世而赋的"赋颂"传统,颇具"赋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刺与讽颂 班固赋论 《两都赋》
下载PDF
论汉代赋论“美颂”精神之缺失
5
作者 于浴贤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38-44,共7页
汉大赋的创作,表现为以颂扬为主旨而不忘讽谕的内容特点,服膺于"美刺"两端的诗教精神。然而,汉代赋论却无视其颂美的内容及意义,直以"虚辞滥说"加"讽谕"的批评模式,对其多有微词,多加贬斥,表现出"美... 汉大赋的创作,表现为以颂扬为主旨而不忘讽谕的内容特点,服膺于"美刺"两端的诗教精神。然而,汉代赋论却无视其颂美的内容及意义,直以"虚辞滥说"加"讽谕"的批评模式,对其多有微词,多加贬斥,表现出"美颂"精神的缺失。赋论的此种现象缘于赋作家、读者及批评家三者活动目的、意义的错位。这种错位造成了汉代赋学批评始终争论不休,而汉赋否定论长期占有相当市场,并使大赋创作始终顶着巨大压力负重前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大赋 赋论 诗教观 偏移与缺失
下载PDF
浅谈扬雄赋中讽谏手法
6
作者 崔爽 《商业文化》 2011年第7X期134-134,共1页
扬雄赋中开辟了新的讽谏手法,即以颂为讽、文中夹以微讽、大量用典、抒情中议论。作者在作品中有意识的讽谏统治者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虽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但讽刺的手法对后世产生了影响,因此,杨雄赋中的讽谏手法仍然具有的很大研... 扬雄赋中开辟了新的讽谏手法,即以颂为讽、文中夹以微讽、大量用典、抒情中议论。作者在作品中有意识的讽谏统治者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虽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但讽刺的手法对后世产生了影响,因此,杨雄赋中的讽谏手法仍然具有的很大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典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之前“诗言志”的内涵流变探析
7
作者 石恪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7期99-101,共3页
"诗言志"作为中国诗论的"开山的纲领",其所言之"志"的内涵,在魏晋南北朝之前经历了集体意识的"神人以和"、工作职责的"讽颂治国"、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3个阶段,所言之"诗"... "诗言志"作为中国诗论的"开山的纲领",其所言之"志"的内涵,在魏晋南北朝之前经历了集体意识的"神人以和"、工作职责的"讽颂治国"、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3个阶段,所言之"诗"的创作者,也相继经历了巫祝集体创作、采诗官的职责创作、个人自由创作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言志 神人以和 讽颂治国
下载PDF
扬雄赋论准则及其大赋创作模式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德华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65-74,共10页
扬雄"诗人之赋丽以则"的赋论准则与批评的失误揭示了汉代赋体理论与创作实践的背离,其四大赋"以颂为讽"的创作模式更揭示了赋体理论在创作实践上的尴尬。扬雄大赋创作的失败及赋论导致的批评失误,是儒学主文而谲谏... 扬雄"诗人之赋丽以则"的赋论准则与批评的失误揭示了汉代赋体理论与创作实践的背离,其四大赋"以颂为讽"的创作模式更揭示了赋体理论在创作实践上的尴尬。扬雄大赋创作的失败及赋论导致的批评失误,是儒学主文而谲谏的诗教观在赋体理论与创作上的反映,也预示着此后大赋创作以颂美为主的历史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雄 丽以则
下载PDF
《内蒙古大学学报》一九八四年总目录 被引量:1
9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4期112-113,共2页
关键词 一九 中介环节 周呈芳 京绥铁路 得胜陀 大金 士超 施耐庵 滦阳 讽颂
下载PDF
两汉抒情赋论
10
作者 阮忠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1期35-40,共6页
两汉抒情赋与讽颂赋并羁而行,也是汉赋的大宗、它受骚赋的影响,或以骚体抒发自我之情,或以骚体代屈原抒情。或弃骚体而用新的抒情体制。三种不同的形式在抒情上有真情和矫情之别,都以生不逢时为情感主旋律,怀有深切的人生感伤。它们注... 两汉抒情赋与讽颂赋并羁而行,也是汉赋的大宗、它受骚赋的影响,或以骚体抒发自我之情,或以骚体代屈原抒情。或弃骚体而用新的抒情体制。三种不同的形式在抒情上有真情和矫情之别,都以生不逢时为情感主旋律,怀有深切的人生感伤。它们注意表现赋中的抒情主人公,与自我的情绪相吻合。同时,以寄情于物,寄情于人及自然,使抒情赋也具有婉转的风格。东汉中叶,抒情赋风发生转谈,张衡以《归田赋》寓情于景和赵壹以《剌世疾邪赋》寓情于理,分别构成自然清新与自然沉郁两种趋向。使抒情赋走向新的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论 讽颂 抒情主人公 自然清新 赋家 赵壹 汉赋 骚赋 士不遇赋 刺世疾邪赋
下载PDF
九年级(上)期中自测题(A)
11
作者 陈马林 《文教资料》 2004年第10期130-134,共5页
关键词 自测题 山重水复疑无路 兴味盎然 又一村 米兰·昆德拉 罗马皇帝 亚马孙 讽颂 句子翻译 二段
下载PDF
论韩愈赋
12
作者 黄挺 《韩山师专学报》 1984年第3期44-48,36,共6页
(一)由于律诗和科举考试的影响,唐代的赋多律体,律赋“只以音律谐协、对偶精切为工,情韵既置诸不顾,词藻也完全是一些游戏的技巧”,格调卑下,自不待言。唐人也有一些古赋。这些赋,内容或描写山川京殿以寄讽颂,或摹状草区禽族以抒情志,... (一)由于律诗和科举考试的影响,唐代的赋多律体,律赋“只以音律谐协、对偶精切为工,情韵既置诸不顾,词藻也完全是一些游戏的技巧”,格调卑下,自不待言。唐人也有一些古赋。这些赋,内容或描写山川京殿以寄讽颂,或摹状草区禽族以抒情志,形式上也多不免留着俳律的根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赋 讽颂 《骚》 汉赋 屈骚 感二鸟赋 祝尧 辞采 送穷文 萧颖士
下载PDF
《长恨歌》主题之我见
13
作者 尤祖渝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30-33,共4页
《长恨歌》主题之争由来已久。本文认为《长恨歌》是通过叙述帝妃之间完整的爱情故事,展示爱情的真谛,来表达隐藏在诗中的劝喻最高统治者之意:仅有财富和权力换不回真正的爱情;无节制地沉醉一己私情,只会自尝苦果。
关键词 《长恨歌》主题
下载PDF
“勤礼而颂”:宋初大礼献赋的体制新变与赋史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余丹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8-90,共13页
宋真宗将太宗强化政治秩序的礼乐治国实践推向新的阶段,借助迎天书、东封西祀、宣读天书等体系完备的礼制活动,主动参与并主导规范各类文学创作及审美范式,在"澶渊之盟"以后努力营造"礼乐明备,颂声洋溢"的太平治世... 宋真宗将太宗强化政治秩序的礼乐治国实践推向新的阶段,借助迎天书、东封西祀、宣读天书等体系完备的礼制活动,主动参与并主导规范各类文学创作及审美范式,在"澶渊之盟"以后努力营造"礼乐明备,颂声洋溢"的太平治世局面。大礼献赋是宋初系列礼制活动程序中舆论性文本的突出代表,较之汉唐大赋有诸多新变:赋体功能从二元化的讽颂转向一元化的颂美,这体现了馆职文士献赋的职务性、制度化导向,更是向东汉"宣汉恢国"思想传统的复归;赋文从纲领性王言文本中汲取内涵旨意和表达构件,歌颂真宗功绩、渲染太平氛围,这映射了政治语境对文学表达的潜在制约;赋语系统与制诰王言具有同源化属性和同质化风格,形成典重温润、丽则兼备的新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献赋 赋史 政治语境 讽颂 馆职 澶渊之盟 新变 审美范式
原文传递
谈散文教学中的美
15
作者 曹海珍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 2007年第9期44-45,共2页
人生华妙,世象纷披,缪斯女神用诗展示锦心绣口,咏叹讽颂;用小说铺叙悲欢离合,灵肉升沉;用戏剧传奇,衣冠优孟,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诸种身眼手法,别具风韵,各有千秋。
关键词 讽颂 美感教育 升沉 我与地坛 审美感受 缀文者 情感教育 情感美 审美情境 《岳阳楼记》
原文传递
我在做一个没有名字的东西--读余怒《鳗》系列
16
作者 李光耀 《作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2-44,共3页
三十年来,余怒诗作连同其人,一直都是当代汉语诗坛最富争议的话题之一。从意象诡诫的《守夜人》到酣畅狞烈的《猛兽》,再到机趣横生的《主与客》、温和从容的《蜗牛》,每一次的新作迭出与风格转向,都会引起一波又一波的“讽颂大战”。... 三十年来,余怒诗作连同其人,一直都是当代汉语诗坛最富争议的话题之一。从意象诡诫的《守夜人》到酣畅狞烈的《猛兽》,再到机趣横生的《主与客》、温和从容的《蜗牛》,每一次的新作迭出与风格转向,都会引起一波又一波的“讽颂大战”。读者更是自始至终呈现出明显--甚或不可调和--的褒贬两极。无疑,此次《鳗》系列的推出,也势必会引发新一轮的批评浪潮。这于中国诗歌(坛)也未尝不是件好事,正因余怒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劳作与破壁前行,凝滞的汉语诗歌边界才一次又一次被突破,写作的可能性才一步又一步得以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诗歌 讽颂 主与客 风格转向 当代汉语
原文传递
俗语佛源
17
《文史知识》 1987年第6期74-75,共2页
偈'偈',梵语Gāthā(偈陀或伽他)的省音译,意译为'讽颂'、'重颂',或音义并译为'倡颂',通常由固定的字数和音节组成。佛经在用散文(长行)叙述以后,往往又用韵文(偈)概括地复述一遍,以加强读者的印象。&#... 偈'偈',梵语Gāthā(偈陀或伽他)的省音译,意译为'讽颂'、'重颂',或音义并译为'倡颂',通常由固定的字数和音节组成。佛经在用散文(长行)叙述以后,往往又用韵文(偈)概括地复述一遍,以加强读者的印象。'偈'这种体裁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曾起到有利的影响,形成了一种韵白交替而为人们喜爱的说唱文学。后来,有些僧人、文士也喜欢作'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讽颂 中国文学 入不二法门品 小千世界 文殊菩萨 三千大千世界 惠能 一念不生 法华经 释氏要览
原文传递
《岷峨诗稿》百期致贺
18
作者 唐世政 《岷峨诗稿》 2011年第3期20-21,共2页
关键词 诗稿 岷峨 讽颂 美人香草 太白楼 瑶笺 新笋 万里长江 千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