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学视觉下星巴克品牌与中国元素的交融设计研究
1
作者 王露 《艺术科技》 2023年第10期178-180,212,共4页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消费文化的引领下,蕴含着西方文化的各类品牌进入中国消费者的视野。作为美式美学典范的星巴克品牌在全球范围取得的成功,除了与其精准的营销定位和独特的空间设计有关之外,中国传统元素的交融设计也起着至关重要...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消费文化的引领下,蕴含着西方文化的各类品牌进入中国消费者的视野。作为美式美学典范的星巴克品牌在全球范围取得的成功,除了与其精准的营销定位和独特的空间设计有关之外,中国传统元素的交融设计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星巴克进入中国市场后,首先面临品牌与产品营销在中西方美学文化上的价值认同差异所带来的挑战,星巴克品牌在保留自身美学文化的同时,融入了中国传统元素,并在产品、门店空间布局及衍生品等方面进行了交融与创新。星巴克倡导的生活方式使消费者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身份上的认同,使星巴克品牌的视觉记忆在得到延续的同时,更具简约时尚的现代感。这样的“星式”美学使其品牌文化与生活美学在中国市场上传播和创新,实现了其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民族化,在获得中国消费者认同的同时,促进了东西方美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国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视觉美学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 星巴克 品牌 中国元素 交融设计
下载PDF
设计中的“理智”与“情感”——浅析艺术设计中理性与感性的交触 被引量:11
2
作者 杨淘 李浩坚 《设计》 2016年第15期72-73,共2页
感性与理性作为设计中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领域,主宰着设计的完整性。两者在各自领域引导设计的走向,犹如人的"理智"与"情感"。理性设计以科学性和逻辑性的角度来引导设计,而感性设计则以发散性的思维在设计中呈现... 感性与理性作为设计中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领域,主宰着设计的完整性。两者在各自领域引导设计的走向,犹如人的"理智"与"情感"。理性设计以科学性和逻辑性的角度来引导设计,而感性设计则以发散性的思维在设计中呈现价值。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必要条件。本文通过对理性设计和感性设计的分析,寻找感性与理性在设计中的价值。两者作为互补形式为设计提供必要的思考方式,只有正确认识设计中的感性与理性思维,才能正确协调好两者的关系,提高设计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设计 感性设计 设计交融
下载PDF
试论林徽因对中国建筑设计的贡献
3
作者 姚璐 《兰台世界(上旬)》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16-117,共2页
林徽因是近代著名建筑设计专家,她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融会贯通中西方建筑语言,为我们设计出影响后世、启迪中国建筑领域设计思想的建筑艺术。
关键词 中国建筑 中西设计交融 开拓 影响
下载PDF
清中期“广州十三行”下的广式钟设计研究
4
作者 耿悦宁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2024年第6期122-124,共3页
清中期,广州十三行成为以西洋钟表为代表的贸易往来聚集地,并带来了一系列的设计。文章探讨清中期(1723-1840)这一阶段,由经济交流所带来的设计融合现象。广州钟表设计以铜镀金的三段式层叠设计结构为主,采用带有吉祥寓意的动植物纹和... 清中期,广州十三行成为以西洋钟表为代表的贸易往来聚集地,并带来了一系列的设计。文章探讨清中期(1723-1840)这一阶段,由经济交流所带来的设计融合现象。广州钟表设计以铜镀金的三段式层叠设计结构为主,采用带有吉祥寓意的动植物纹和人物纹饰题材。其中水法装置是广式钟进行活动表演的特色机械装置。深受西方影响的广式钟,这一时期作为主要的钟表贸易桥梁沟通了中西设计文化,同时社会结构变化引起需求度变化,影响对西方设计文化的接受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中期设计 广式钟 广州十三行 设计交融
原文传递
重庆市网红景点可持续发展浅析
5
作者 李科江 易梦 +1 位作者 曾超 郭园 《风景名胜》 2020年第1期0192-0193,共2页
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以及体验式消费趋势推动下,重庆成为了国内最火热的网红城市之一。众多网红景点应运而生,但也有部分景点成为了昙花一现的美丽。本文通过对重庆市主要网红景点的梳理,深入分析各网红景点快速走红的源由以及部分... 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以及体验式消费趋势推动下,重庆成为了国内最火热的网红城市之一。众多网红景点应运而生,但也有部分景点成为了昙花一现的美丽。本文通过对重庆市主要网红景点的梳理,深入分析各网红景点快速走红的源由以及部分景点迅速衰退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重庆城市独有的地域特征,并引入多学科交融景观设计理念,提出重庆市“网红”景点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以期实现重庆整体旅游城市形象的提升和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红景点 过气景点 多学科交融景观设计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