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辩护人在庭审中证据突袭之责任辨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苏海东 杨迎春 《中国检察官》 2013年第9期17-18,共2页
我国新《刑事诉讼法》第四十条明确规定:“辩护人收集的有关犯罪嫌疑人不在犯罪现场、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属于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证据.应当及时告知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问题的提出:假如辩护人拒绝履行展示义务,在... 我国新《刑事诉讼法》第四十条明确规定:“辩护人收集的有关犯罪嫌疑人不在犯罪现场、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属于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证据.应当及时告知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问题的提出:假如辩护人拒绝履行展示义务,在庭审过程中搞证据突袭.造成迫使法庭做出休庭延期审理的决定、检察机关申请撤回起诉、法院做出无罪判决等破坏诉讼程序正常进行、浪费司法资源等的后果,责任在谁?该如何处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责任年龄 证据突袭 庭审过程 辩护人 《刑事诉讼法》 犯罪嫌疑人 人民检察院 犯罪现场
原文传递
关于民事证据失效制度的反思 被引量:12
2
作者 吴勇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9-51,共3页
关键词 民事证据失效制度 证据突袭 证据随时提出主义 民事诉讼法
下载PDF
论中国民事证据发现制度的构建——一个比较法视角的思考 被引量:6
3
作者 廖中洪 《金陵法律评论》 2004年第2期137-148,共12页
民事证据发现制度作为审前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规范当事人收集证据,以及防止证据突袭和促进当事人和解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构建中国的民事证据发现制度,无论是在基本模式的选择上,还是在证据发现范围、发现方法和立... 民事证据发现制度作为审前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规范当事人收集证据,以及防止证据突袭和促进当事人和解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构建中国的民事证据发现制度,无论是在基本模式的选择上,还是在证据发现范围、发现方法和立法形式上,以及在制裁处罚措施的确立上,不仅应考虑到与整个民事诉讼体制的协调,而且更应注重从民事诉讼特有的对抗性、当事人的程序利益和诉讼成本等角度,科学的设置相应的证据发现规则和对于违反证据发现行为的制裁处罚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证据 当事人 制裁 处罚措施 审前程序 民事诉讼体制 证据突袭 诉讼成本 立法形式 反证
下载PDF
论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建立 被引量:1
4
作者 肖进成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77-81,共5页
证据开示是当事人主义或类当事人主义诉讼程序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制度和概念。我国刑事诉讼法修订后吸收了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合理因素,引进了对抗制的庭审机制,但是与对抗制相配套的严格意义上的证据开示制度并没有建立。本文利用比较... 证据开示是当事人主义或类当事人主义诉讼程序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制度和概念。我国刑事诉讼法修订后吸收了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合理因素,引进了对抗制的庭审机制,但是与对抗制相配套的严格意义上的证据开示制度并没有建立。本文利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证据开示的一般法理以及我国刑事诉讼证据开示制度的设置进行探讨,力求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开示 对抗制 证据突袭 平等武装
下载PDF
论民事证据制度的缺陷及立法完善
5
作者 杨粉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62-67,共6页
证据制度是诉讼制度的核心部分。法治化建设的进程,推动了我国有关证据制度的立法及发展,但其仍有缺陷及需要完善之处。《证据规定》中存在缺乏固定争点及固定证据制度、证人出庭作证制度不完善、有关证据规则不完善、预决事实规定笼统... 证据制度是诉讼制度的核心部分。法治化建设的进程,推动了我国有关证据制度的立法及发展,但其仍有缺陷及需要完善之处。《证据规定》中存在缺乏固定争点及固定证据制度、证人出庭作证制度不完善、有关证据规则不完善、预决事实规定笼统、司法机关的“证据突袭”等存在诸多缺陷,应当完善举证期限制度,增加拒证权及传闻证据排除规则,完善证据排除规则,细化预决事实以及增加法官的中立性,防止司法突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 举证期限 证据规则 预决事实 证据突袭
下载PDF
试论审前证据的立法缺陷及完善
6
作者 李柏安 张遂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3期102-104,共3页
“证据突袭”和“先定后审”是当今民事审判中存在的两大疑难病症,之所以长期难以治愈,根源在于审前证据立法存在缺陷。完善审前证据立法可采取两条途径:其一是建立证据展示制度,其二是廓清当事人举证责任和法院依职权调取证据的职责。
关键词 证据突袭 先定后审 证据展示 举证责任
下载PDF
英美法系民事证据开示制度检视及其启示 被引量:1
7
作者 夏先华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118-124,共7页
证据开示制度形成于19世纪的英国,1938年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对其进行法典化,此后便备受各国重视。对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基本内涵进行了界定,并指出其制度功能在于防止证据突袭、收集和固定证据、明确争点和促进审前和解。通过追... 证据开示制度形成于19世纪的英国,1938年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对其进行法典化,此后便备受各国重视。对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基本内涵进行了界定,并指出其制度功能在于防止证据突袭、收集和固定证据、明确争点和促进审前和解。通过追溯英、美两国民事证据开示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并从证据开示的范围、限制、方式以及制裁等方面,对英美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运作现状进行考察,最终得出完善我国证据交换制度的启示,即可从进行交换的证据范围、证据交换的例外及形式、违反证据交换程序的制裁措施等方面进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开示 证据交换 英美法系 证据突袭
下载PDF
构建我国证据先悉程序的设想
8
作者 方臻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6期48-50,共3页
证据先悉程序是一项在各国司法制度中普遍采用的程序,它在刑事诉讼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我国刑事诉法中也有着较为原则的规定,而随着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原有的规定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在我国建构一个科学完整的证据先悉... 证据先悉程序是一项在各国司法制度中普遍采用的程序,它在刑事诉讼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我国刑事诉法中也有着较为原则的规定,而随着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原有的规定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在我国建构一个科学完整的证据先悉程序已经刻不容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先悉 证据突袭 诉讼效益
下载PDF
审查起诉阶段证据开示制度探析
9
作者 唐薇佳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98-101,124,共5页
修订后的刑诉法正式确立了刑事诉讼证据开示的基本精神,但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证据开示制度,检察机关应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审前程序主导作用,结合司法实践需要,构建审查起诉阶段的证据开示制度。应确立依法、双向、不对等及公共权益豁... 修订后的刑诉法正式确立了刑事诉讼证据开示的基本精神,但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证据开示制度,检察机关应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审前程序主导作用,结合司法实践需要,构建审查起诉阶段的证据开示制度。应确立依法、双向、不对等及公共权益豁免的开示基本原则,依法确定开示范围、主体,设置科学合理的开示程序、保障制裁措施,将法律精神落到实处,更好平衡控辩关系,保障和促进司法公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开示 证据突袭 审查起诉阶段 庭前会议
下载PDF
我国刑事诉讼中书证开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0
作者 金钟 《天府新论》 CSSCI 2008年第6期92-95,共4页
刑事诉讼中,控辩双方在开庭审理前或审理过程中,按照法定的条件及程序,将各自掌握的,满足证据三性要求的以文字、符号、图案等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来证明待证事实的证据材料向对方展示,称为书证开示。我国由于缺乏证据开示制度设置,庭审中&... 刑事诉讼中,控辩双方在开庭审理前或审理过程中,按照法定的条件及程序,将各自掌握的,满足证据三性要求的以文字、符号、图案等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来证明待证事实的证据材料向对方展示,称为书证开示。我国由于缺乏证据开示制度设置,庭审中"证据突袭"的情况依然存在,严重影响了庭审效力和对证据认定的准确性。针对我国书证开示中存在的问题,应当确立刑事证据开示制度,明确书证开示的原则:不对等开示原则;全面开示、例外不开示原则;区别对待原则,并明确书证开示的时间、范围,以及不开示的法律责任,建立不开示书证的救济、保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 证据 书证开示 证据突袭
下载PDF
国外民事诉讼庭前准备程序与我国的借鉴——以美国、德国为例的分析
11
作者 凌霄 《青海社会科学》 2001年第4期113-118,共6页
关键词 庭前准备程序 法院系统 民事审判方式改革 证据突袭 民事诉讼程序 诉讼效率 国法 借鉴 中国 世界
下载PDF
论刑事举证时效制度
12
作者 朱道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1-4,共4页
刑事举证时效制度既是证据制度又是诉讼时效制度,该制度对防止庭审过程中的证据突袭、保障司法公正、提高诉讼效率、增强诉讼可预测性、倡导诚实信用理念均有着重大意义。在我国确立这一制度已具有现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但在具体设计时... 刑事举证时效制度既是证据制度又是诉讼时效制度,该制度对防止庭审过程中的证据突袭、保障司法公正、提高诉讼效率、增强诉讼可预测性、倡导诚实信用理念均有着重大意义。在我国确立这一制度已具有现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但在具体设计时应区别不同的情况确立不同的处理方式,同时,为了保障该制度的有效运行,还需要确立诸如庭前证据开示制度等相应的配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举证时效 证据突袭 公正 效率
下载PDF
论刑事举证时效制度
13
作者 朱道华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29-31,共3页
刑事举证时效制度既是证据制度又是诉讼时效制度,该制度对防止庭审过程中的证据突袭、保障司法公正、提高诉讼效率、增强诉讼可预测性、倡导证实信用理念均有着重大意义。在我国确立这一制度已具有现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但在具体设计时... 刑事举证时效制度既是证据制度又是诉讼时效制度,该制度对防止庭审过程中的证据突袭、保障司法公正、提高诉讼效率、增强诉讼可预测性、倡导证实信用理念均有着重大意义。在我国确立这一制度已具有现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但在具体设计时应区别不同的情况确立不同的处理方式,同时,为了保障该制度的有效运行,还需要确立诸如庭前证据开示制度等相应的配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举证时效 证据突袭 公正 效率
下载PDF
设立庭前准备程序相关问题探讨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亚宁 李欣红 徐伟东 《法律适用(国家法官学院学报)》 2002年第9期67-70,共4页
随着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民事案件的庭审功能得到了极大的强化,但由于民事诉讼法对于庭前准备程序缺乏相应规定,尤其对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开示期限没有明确规定,导致当事人搞证据突袭,人民法院重复开庭的情况屡屡发生。因此... 随着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民事案件的庭审功能得到了极大的强化,但由于民事诉讼法对于庭前准备程序缺乏相应规定,尤其对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开示期限没有明确规定,导致当事人搞证据突袭,人民法院重复开庭的情况屡屡发生。因此,设立和完善庭前准备程序,切实保护当事人的程序权利以维护司法公正成为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的重要课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颁布及实施,为人民法院设立和完善庭前准备程序提供了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庭前准备程序 人民法院 司法改革 当事人 定案 程序权利 《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庭审功能 证据突袭 案件事实
下载PDF
论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
15
作者 李程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123-124,共2页
关键词 举证责任 当事人 诉讼中 最高人民法院 举证责任倒置 民事诉讼法 《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证据突袭 提供证据 因果关系
下载PDF
证据随时提出主义评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左卫民 陈刚 《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1期23-24,共2页
关键词 证据随时提出主义 证据适时提出主义 民事诉讼当事人 证据突袭 新的证据 实体正义 权利救济 客观真实原则 诉讼中 程序正义
原文传递
浅析美国检察官证据开示义务
17
作者 张鸿巍 《当代检察官》 2011年第9期24-25,共2页
一、检察官的证据开示义务 证据开示(discovery)又称证据先悉、证据发现,系旨在避免庭审中控辩双方其中一方针对另一方的证据突袭,而要求检察官和被告人双方在审判之前对各自拥有的证据资料进行交换的审前程序。根据《布莱克法律... 一、检察官的证据开示义务 证据开示(discovery)又称证据先悉、证据发现,系旨在避免庭审中控辩双方其中一方针对另一方的证据突袭,而要求检察官和被告人双方在审判之前对各自拥有的证据资料进行交换的审前程序。根据《布莱克法律词典》(第九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开示 检察官 义务 《布莱克法律词典》 美国 证据发现 证据突袭 审前程序
原文传递
论我国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凤贵 《前沿》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01-103,共3页
举证时限制度对于避免证据突袭、防止拖延诉讼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其过于严重的法律后果,造成司法实践中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激烈冲突。设置举证时限制度的目的在于惩治有主观过错的逾期举证行为。与其繁琐地界定新的证据、证... 举证时限制度对于避免证据突袭、防止拖延诉讼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其过于严重的法律后果,造成司法实践中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激烈冲突。设置举证时限制度的目的在于惩治有主观过错的逾期举证行为。与其繁琐地界定新的证据、证据的失权等,不如化繁为简,仅就主观过错的逾期举证行为进行界定,对于主观过错的逾期举证,轻者予以费用制裁,重者予以证据失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举证时限 证据失权 证据突袭 拖延诉讼
原文传递
建立我国民事诉讼释明权制度的构想 被引量:2
19
作者 左牧 《人民司法》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56-60,共5页
释明权制度作为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一种内在性制度,具有维护诉讼当事人实质平等对抗、防止证据突袭与裁判突袭、保障当事人实质性的程序参与、加快诉讼进程从而提高诉讼效益、平衡当事人实体利益与程序利益等多重的意义。本文拟就建... 释明权制度作为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一种内在性制度,具有维护诉讼当事人实质平等对抗、防止证据突袭与裁判突袭、保障当事人实质性的程序参与、加快诉讼进程从而提高诉讼效益、平衡当事人实体利益与程序利益等多重的意义。本文拟就建构我国民事诉讼释明权制度提出具体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诉讼 释明权 当事人主义 程序利益 诉讼当事人 诉讼模式 平等对抗 证据突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