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1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诂诗与诂诗者的局限——由“大漠孤烟直”想到的
1
作者 高云龙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41-42,50,共3页
王维诗《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的“孤烟直”,注家多有分岐。烟何以直,这是西北及北方独特的地理气候决定的。历来学者解诗派少考虑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往往在古籍里找根源,这是历代解诗者的明显缺憾。
关键词 诂诗 王维 赵殿成 孤烟直
下载PDF
论王夫之诗无达志说中的自由阐释思想——兼谈“诗无达志”较“《诗》无达诂”的变异
2
作者 金书豪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62-65,72,共5页
“《诗》无达诂”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一个著名命题,而王夫之的“诗无达志”说相比于“《诗》无达诂”说则不受学界重视。它们往往也被视为相似的命题,但实质上它们的不同是十分明显的。“诗无达志”说扩大了自由阐释的对象,将经典文... “《诗》无达诂”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一个著名命题,而王夫之的“诗无达志”说相比于“《诗》无达诂”说则不受学界重视。它们往往也被视为相似的命题,但实质上它们的不同是十分明显的。“诗无达志”说扩大了自由阐释的对象,将经典文本与诗歌文本都纳入了自由阐释的范围;强调了自由阐释的结果,将读者能够获得审美体验视为阐释的结果;讨论了自由阐释的方法,指出读者拥有直接表达所体验之情的自由。总体而言,诗无达志说在多个维度上较《诗》无达诂说发生了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达志 王夫之 》无达 阐释学
下载PDF
中西文学接受思想的异曲同工——“诗无达诂”说与接受美学理论的比较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晶 刘璇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2-188,共7页
董仲舒"诗无达诂"的诗学阐释理念是他在解释《诗》《春秋》的实践中总结出的重要诗学命题。"诗无达诂"一说常常被视为一种审美接受差异,这在无形之中与西方接受美学观点有了不谋而合之处。西方接受美学是在汲取了... 董仲舒"诗无达诂"的诗学阐释理念是他在解释《诗》《春秋》的实践中总结出的重要诗学命题。"诗无达诂"一说常常被视为一种审美接受差异,这在无形之中与西方接受美学观点有了不谋而合之处。西方接受美学是在汲取了阐释学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打破了此前将文学研究的重心集中到作家或者作品本身的局限,强调文学活动的整体性与动态性。对"诗无达诂"说与西方接受美学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揭示两种文学接受思想的本质差异与通约之处,并实现两者跨越自身文化体系的沟通与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达 接受美学 异质性 可通约性
下载PDF
从诗无达诂看译者的主体性——以林纾的翻译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戢焕奇 张谢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46-49,68,共5页
诗无达诂是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重要命题,同时也揭示了语内翻译过程中译者任意选择的主观倾向。由于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的本质相同,但凡语内翻译中的断章取义,语际翻译中也同样存在。中国近代翻译文学发展进程中,译者主观上对译文... 诗无达诂是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重要命题,同时也揭示了语内翻译过程中译者任意选择的主观倾向。由于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的本质相同,但凡语内翻译中的断章取义,语际翻译中也同样存在。中国近代翻译文学发展进程中,译者主观上对译文内容和形式的任意选择比比皆是,林纾的译著可为典型案例。然而,译者的选择应当受到原文的制约,并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作出最佳的选择,不可诗无达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达 主体性 林纾 选择
下载PDF
从“《诗》无达诂”到“诗无达诂”:中国阐释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理论内涵 被引量:3
5
作者 张金梅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68-176,共9页
自董仲舒明确提出"《诗》无达诂"后,从汉迄清,关于《诗经》的研究就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阐释的可能是不可穷尽的。而"《诗》无达诂"泛化为"诗无达诂"也源于宋人释《诗》,其后才影响于诗文批评。泛化后... 自董仲舒明确提出"《诗》无达诂"后,从汉迄清,关于《诗经》的研究就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阐释的可能是不可穷尽的。而"《诗》无达诂"泛化为"诗无达诂"也源于宋人释《诗》,其后才影响于诗文批评。泛化后的"诗无达诂"在理论内涵上仍遵循着"《诗》无达诂"的阐释理路:"从变"、"从义"。"从变"侧重阐释的自由性,其具体表现有:"见仁见智"、"原意悖谬"、"诗无达诂而不诂";"从义"则强调阐释的限制性,其具体表现有:"本事求诂"、"坐实求诂"、"另类求诂",充分显示出中国阐释学的特色,并与西方阐释学有着密切的相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达 无达 “从变从义” 中国阐释学 西方阐释学
下载PDF
评“诗无达诂”说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承凤 《贵州社会科学》 2000年第1期67-72,共6页
关键词 "无达"说 董仲舒 方法
下载PDF
“《诗》无达诂”解 被引量:8
7
作者 毛宣国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11,共4页
“《诗》无达诂”是董仲舒提出的重要诗学命题。对这一命题的理解,今人多站在现代诗学阐释的立场上,把它只看成是一个与文学和审美接受相关的命题。实际上,这一命题的提出,与董仲舒整肃《诗经》阐释状态,使“学者有所统壹”的文化、政... “《诗》无达诂”是董仲舒提出的重要诗学命题。对这一命题的理解,今人多站在现代诗学阐释的立场上,把它只看成是一个与文学和审美接受相关的命题。实际上,这一命题的提出,与董仲舒整肃《诗经》阐释状态,使“学者有所统壹”的文化、政治需要紧密相关。本文从先秦至汉的历史和诗学语境出发,结合董仲舒的经学诗学解释实践,揭示了这一命题如何由经学向文学的转换,以及经学文本和思维对中国古代诗学的巨大影响和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达 董仲舒 经学阐释 文学接受
下载PDF
诗无达诂——中国诗学诠释学传统的回顾 被引量:1
8
作者 丁怀超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2-119,309,共8页
中国古代诗学认为,对诗的理解和解释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推进过程。"诗无达诂"的主张构成我国诗学诠释学的核心理念。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姜夔注重的"以心会心",苏轼强调的"诗有定价",刘勰... 中国古代诗学认为,对诗的理解和解释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推进过程。"诗无达诂"的主张构成我国诗学诠释学的核心理念。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姜夔注重的"以心会心",苏轼强调的"诗有定价",刘勰主张的"知音难求",则构成"诗无达诂"核心理念的基本原则。"诗无达诂"理念的提出和丰富的过程,也就是古代诗学诠释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这一诗学传统的核心理念提醒我们,对诗歌艺术的欣赏,是在无尽的吟咏中逐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达 以意逆志 以心会心 有定价 知音难求
下载PDF
“诗无达诂”的批评方法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胡光波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71-74,共4页
“诗无达诂”说虽产生于西汉,但与先秦哲学思维方式、先秦人对诗的引用解释和汉初今文经学的学术方法有关,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基础,同时和诗歌之中意、象、境的复杂性分不开。从古代诗论对此问题的探讨,可见构建中国文学解释学的... “诗无达诂”说虽产生于西汉,但与先秦哲学思维方式、先秦人对诗的引用解释和汉初今文经学的学术方法有关,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基础,同时和诗歌之中意、象、境的复杂性分不开。从古代诗论对此问题的探讨,可见构建中国文学解释学的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无达 批评方法
下载PDF
“诗无达诂”的艾柯诠释学思考
10
作者 张广奎 李燕霞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5-149,共5页
在中国传统的文艺鉴赏中,人们常用"诗无达诂"的原则来看待审美的差异问题。因此,如何准确把握作品的这种开放性也就成了诠释者永恒的追求。通过中国传统的"诗无达诂"诠释学理论与西方诠释学家艾柯关于"开放的... 在中国传统的文艺鉴赏中,人们常用"诗无达诂"的原则来看待审美的差异问题。因此,如何准确把握作品的这种开放性也就成了诠释者永恒的追求。通过中国传统的"诗无达诂"诠释学理论与西方诠释学家艾柯关于"开放的作品"的印证,以威廉·布莱克《天真的预言》中译本为例,探讨了"诗无达诂"诠释论的开放性对诗歌鉴赏与翻译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达 艾柯 诠释学 翻译
下载PDF
诗无达诂论的文化探源
11
作者 时世平 李春艳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3-115,共3页
诗无达诂是对历代诗经解释纷乱纠纷的一种描述。在历代《诗经》接受史上,伴随着《诗经》研究队伍的壮大的同时,虽然对词义难明的现象有个别定论,但在总体情况上来讲,诗无达诂的状态还在持续着,不过,也正是这种诗无达诂的存在,更加增加... 诗无达诂是对历代诗经解释纷乱纠纷的一种描述。在历代《诗经》接受史上,伴随着《诗经》研究队伍的壮大的同时,虽然对词义难明的现象有个别定论,但在总体情况上来讲,诗无达诂的状态还在持续着,不过,也正是这种诗无达诂的存在,更加增加了诗经研究的神秘感与神圣感,这也是历代《诗经》研究学者们虽知解经之难但却义无反顾潜心研究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 无达 通经致用
下载PDF
“《诗》无达诂”的美学历程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金梅 陈祥波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86-91,共6页
自董仲舒明确提出"《诗》无达诂"后,从汉迄清,关于《诗经》的研究逐步经历了汉学传统、宋学传统以及汉宋之争,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阐释的可能是不可穷尽的。而其研究历程则在理论内涵上显示出中国阐释学的"从变"... 自董仲舒明确提出"《诗》无达诂"后,从汉迄清,关于《诗经》的研究逐步经历了汉学传统、宋学传统以及汉宋之争,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阐释的可能是不可穷尽的。而其研究历程则在理论内涵上显示出中国阐释学的"从变"和"从义"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达 从变 从义 中国阐释学
下载PDF
“诗无达诂”的艺术深度——试析《广岛之恋》的多重内涵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跃兵 《电影评介》 2009年第24期59-60,共2页
法国"左岸派"电影导演阿仑·雷乃的《广岛之恋》作为现代主义电影的经典力作,其重要特点是内涵的暧昧多义。影片由浅入深地表现出三层矛盾主题,营造出让读者玩味不尽的审美空间和艺术深度,对此可以用中国文艺理论中"... 法国"左岸派"电影导演阿仑·雷乃的《广岛之恋》作为现代主义电影的经典力作,其重要特点是内涵的暧昧多义。影片由浅入深地表现出三层矛盾主题,营造出让读者玩味不尽的审美空间和艺术深度,对此可以用中国文艺理论中"诗无达诂"的命题予以印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岛之恋》内涵 多义性 无达 审美意象
下载PDF
“诗家总爱西崑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诗无达诂”新解
14
作者 张文勋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68-72,共5页
中国古代诗评历代有“诗无达诂”之叹。其实,古代文论中“知人论世”等观点推之极端,有将艺术与历史等同之弊。因作品艺术手法的不同,或读者自身审美经验的参与,艺术欣赏中出现的“诗无达诂”现象不止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情理中事。
关键词 无达 郑笺 《锦瑟》
下载PDF
“诗无达诂”论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甲辰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6年第9期97-98,共2页
关键词 无达 《春秋》 “以意逆志” 《易》 意义阐释 歌文本 “知音”
下载PDF
董仲舒“《诗》无达诂”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16
作者 刘国民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9-135,共7页
董仲舒在解释《诗》、《春秋》的实践中概括出“《诗》无达诂”的思想。“《诗》无达诂”即《诗》、《春秋》没有恒常不变的通义,是常与变的对立和统一。变表明经典之义具有多元性、开放性,解释者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解释经典... 董仲舒在解释《诗》、《春秋》的实践中概括出“《诗》无达诂”的思想。“《诗》无达诂”即《诗》、《春秋》没有恒常不变的通义,是常与变的对立和统一。变表明经典之义具有多元性、开放性,解释者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解释经典;常坚持经典之义并非什么都行而具有经常性,解释者不能任意曲解经典而陷入相对主义的泥潭。董仲舒“《诗》无达诂”思想揭示了文本解释的一般特征,与西方哲学诠释学的基本观点一致,因而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无达 哲学诠释学
下载PDF
“《诗》无达诂”及其出生时域和场域探赜
17
作者 李有光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11-14,92,共5页
既然由于文献缺损而导致无法准确定论,我们就没有必要在"《诗》无达诂"的出生时域上将问题复杂化。重要的是"诗无达诂"的真实意蕴和理论取向,以及生成这一话语的前代积淀和后代影响。因此,为了研究和表述的方便,我... 既然由于文献缺损而导致无法准确定论,我们就没有必要在"《诗》无达诂"的出生时域上将问题复杂化。重要的是"诗无达诂"的真实意蕴和理论取向,以及生成这一话语的前代积淀和后代影响。因此,为了研究和表述的方便,我们姑且将董仲舒定为"《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的总结者和提出者,而将先秦时期的相关理论和活动作为董氏思想的前理解史,将后代的不同称引和表述作为该命题的效果史。此外,《诗》作为文学的身份和特质在后代的渐次张显,中国古代《诗经》学的深远影响,以及中国诗学以《诗》论诗的悠久传统,所有这些都注定了从"《诗》无达诂"到"诗无达诂"发展的必然趋势,即从经学场域到文学场域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达 无达 董仲舒 学解释学
下载PDF
诗无达诂 文无定法——古诗词教学例谈
18
作者 陆晓倩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 2014年第8期49-49,共1页
诗无达诂,这是董仲舒说过的话,古诗词亦画、亦情、亦理,简洁、短小,诗句的言外之意,要靠读者自己去补充和领悟,这当中需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许多时候,是没有通达的或一成不变的解释的,会因时因人而有歧异,这是"诗无达诂"的明显特征... 诗无达诂,这是董仲舒说过的话,古诗词亦画、亦情、亦理,简洁、短小,诗句的言外之意,要靠读者自己去补充和领悟,这当中需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许多时候,是没有通达的或一成不变的解释的,会因时因人而有歧异,这是"诗无达诂"的明显特征。文无定法,指写文章没有固定不变的规程,可以不拘一格。对有的文章,可以说是不仅无定法,甚至无定意——没有固定的意义,可以有多种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教学 文无定法 无达 言外之意 不拘一格 董仲舒 想象力 文章
下载PDF
也谈“诗无达诂”
19
作者 韩旭 《基础教育论坛》 2013年第11期12-13,共2页
摘要:“诗无达诂”是中国古典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命题.最初是为汉代儒生自主阐释僻经》提供的一个思路,但却运用到了文学鉴赏当中,并且它的应用很好地阐释了文学鉴赏的多义性,成为一种重要的鉴赏方法.“诗无达诂”的产... 摘要:“诗无达诂”是中国古典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命题.最初是为汉代儒生自主阐释僻经》提供的一个思路,但却运用到了文学鉴赏当中,并且它的应用很好地阐释了文学鉴赏的多义性,成为一种重要的鉴赏方法.“诗无达诂”的产生是有其来源的,它之所以能广泛运用到文学鉴赏之中,一定有重要原因促成了这一结果.但是,“诗无迭诂”的应用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也存在一定的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达 产生 原因 误区
下载PDF
略说“诗无达诂”
20
作者 孙孟明 《语文知识》 2000年第10期14-15,共2页
汉朝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卷三《精华篇》里云:“《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这可算是“诗无达诂”的起源。所谓“达诂”,换一种说法,即“通达的解释”。何以会产生“诗无达诂”的现象呢?因为凡诗历来就有“贵曲忌直... 汉朝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卷三《精华篇》里云:“《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这可算是“诗无达诂”的起源。所谓“达诂”,换一种说法,即“通达的解释”。何以会产生“诗无达诂”的现象呢?因为凡诗历来就有“贵曲忌直”之评说。“贵曲”指写诗隐晦,是一种含而不露的艺术手法,通常称之为“含蓄”。诗之“含蓄”,我们以为可分“单义性含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达" 《江地春绝句》 文学评论 艺术手法 审美情趣 杜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