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招生选才过程中不同甄审项目的实质影响力
1
作者 詹志禹 许嘉家 《中国高等教育评论》 2010年第1期272-288,共17页
学校机关进行招生选才时,甄审项目经常包含客观笔试及主观评审(如口试、书面数据审查等),并且会在招生简章中明白公布其不同的占分比例,但这些占分比例往往只是假象,实际上常观察到客观笔试的实质影响力较大,主观评审的决定力较低,原因... 学校机关进行招生选才时,甄审项目经常包含客观笔试及主观评审(如口试、书面数据审查等),并且会在招生简章中明白公布其不同的占分比例,但这些占分比例往往只是假象,实际上常观察到客观笔试的实质影响力较大,主观评审的决定力较低,原因包括评审委员之间没有共识、评审委员自限给分范围、口试委员所提问题无区辨力、笔试委员刻意拉开分数距离等。因此,将客观笔试及主观评审项目依公布的占分比例加总后,笔试的实质影响力往往高于公布的占分比例,反之,主观评审项目的实质影响力则缩减。本研究以计算机仿真方式实验前述现象。实验结果发现:主观评审项目对总成绩的实质影响力,的确大部分低于预设的占分比例,此一现象,随着评审评分范围的缩小及评审共识程度的降低而更趋严重,最严重的状况例如:评审评分范围限于70-90分且缺乏共识、存有矛盾时,纵然在总成绩当中设定为应占70%,但实际上最后真正的影响力约只有7%,其余都是笔试的影响力。反过来说,主观评审项目的实质影响力,只有当评分范围拥有0-100分的自由范围且评审间具有高度共识时,其实质影响力才可能达到设定值。此外,本研究也选取台湾北区一所大学九个学系在2009年的大学甄选分数为真实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主观或客观评量'不是关键,例如一向被认为客观的'学科能力测验'(学测),因分数截断(进入第二阶段甄试的门槛)而影响力缩小,但各学系自订的指定科目笔试,影响力果然高于预期,甚至高于公告值的2-3倍以上。面试成绩影响力则有时高于有时低于公告值,但影响力皆相对大于学测。追究这些现象的原因,发现都和该项成绩分布范围有关,甄审项目的区辨力才是关键。本研究的结果可提供招生选才机构思考评分机制、计分程序及选才效果等问题,并提供外界判断各种甄选项目的实质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招生 甄选 评分 计算机仿真 评分者间共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