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1930年,胡适与以留美学生为主体创办的英文期刊《中国评论周报》(The China Critic)之间发生了一连串的冲突。透过冲突所显现的关于中西文化和言论自由等问题的分歧,可以看到在国民党建政之初,作为新政权的批判者的胡适与作为辩...1929—1930年,胡适与以留美学生为主体创办的英文期刊《中国评论周报》(The China Critic)之间发生了一连串的冲突。透过冲突所显现的关于中西文化和言论自由等问题的分歧,可以看到在国民党建政之初,作为新政权的批判者的胡适与作为辩护者的《中国评论周报》知识人之间相互关系变化的实际程度,及所反映的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环境中对政治的不同立场和态度。随着对政治秩序和社会重心问题的关注,及与国民党关系的缓和,胡适也最终由批判者转向为中国辩护的重要知识人。展开更多
作为《中国评论周报》(The China Critic)的编辑与重要代表,林语堂在刊物的"小评论"(The Little Critic)专栏发表了大量英语随笔。他的随笔平白幽默,清畅自然,口语化和小说化倾向明显,带动了"小评论"创作热。作为...作为《中国评论周报》(The China Critic)的编辑与重要代表,林语堂在刊物的"小评论"(The Little Critic)专栏发表了大量英语随笔。他的随笔平白幽默,清畅自然,口语化和小说化倾向明显,带动了"小评论"创作热。作为双语作家,林语堂的中英双语文本具有同构关系,同一时期的中文小品文受其英语随笔的影响;他的双语创作有敏锐的读者意识,也表现出对英语文化霸权的反抗。林语堂的幽默实践具有理想化色彩,其文化选择的悖谬之处也折射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困境。展开更多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国人自办的英语文化刊物《中国评论周报》(The China Critic)为中心,集结了大批英语写作者,林语堂即是其中突出代表。他开辟了“小评论”(Little Critic)专栏,发表了大量优美轻快、清新自然的英语随笔。在他的影响之...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国人自办的英语文化刊物《中国评论周报》(The China Critic)为中心,集结了大批英语写作者,林语堂即是其中突出代表。他开辟了“小评论”(Little Critic)专栏,发表了大量优美轻快、清新自然的英语随笔。在他的影响之下,当时众多知名作家、学者如全增嘏、邝耀坤、张培基、温源宁、钱锺书等人纷纷加入其中,带动了“小评论”热潮,也促进了中文小品文的发展。这些英语随笔,充满智性与人文关怀,风格多元,表现出对“自由世界主义”的向往,尽管有其时代局限性,但却体现出作者群多元文化融合的想象,至今仍有其独特价值。展开更多
文摘1929—1930年,胡适与以留美学生为主体创办的英文期刊《中国评论周报》(The China Critic)之间发生了一连串的冲突。透过冲突所显现的关于中西文化和言论自由等问题的分歧,可以看到在国民党建政之初,作为新政权的批判者的胡适与作为辩护者的《中国评论周报》知识人之间相互关系变化的实际程度,及所反映的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环境中对政治的不同立场和态度。随着对政治秩序和社会重心问题的关注,及与国民党关系的缓和,胡适也最终由批判者转向为中国辩护的重要知识人。
文摘作为《中国评论周报》(The China Critic)的编辑与重要代表,林语堂在刊物的"小评论"(The Little Critic)专栏发表了大量英语随笔。他的随笔平白幽默,清畅自然,口语化和小说化倾向明显,带动了"小评论"创作热。作为双语作家,林语堂的中英双语文本具有同构关系,同一时期的中文小品文受其英语随笔的影响;他的双语创作有敏锐的读者意识,也表现出对英语文化霸权的反抗。林语堂的幽默实践具有理想化色彩,其文化选择的悖谬之处也折射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困境。
文摘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国人自办的英语文化刊物《中国评论周报》(The China Critic)为中心,集结了大批英语写作者,林语堂即是其中突出代表。他开辟了“小评论”(Little Critic)专栏,发表了大量优美轻快、清新自然的英语随笔。在他的影响之下,当时众多知名作家、学者如全增嘏、邝耀坤、张培基、温源宁、钱锺书等人纷纷加入其中,带动了“小评论”热潮,也促进了中文小品文的发展。这些英语随笔,充满智性与人文关怀,风格多元,表现出对“自由世界主义”的向往,尽管有其时代局限性,但却体现出作者群多元文化融合的想象,至今仍有其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