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性昆虫社会身份识别机制研究进展
1
作者 何旭江 杨晨 +2 位作者 王宇祥 王润彪 汪志平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85-896,共12页
昆虫社会身份识别是指昆虫通过感知各种信息来辨别其他个体的身份,进而建立一定社会关系的生物学现象。社会身份识别对社会性昆虫的信息交流、天敌防御、社会分工、个体及群体生存和繁衍尤为重要。本文以蚂蚁、白蚁和蜜蜂等社会性昆虫为... 昆虫社会身份识别是指昆虫通过感知各种信息来辨别其他个体的身份,进而建立一定社会关系的生物学现象。社会身份识别对社会性昆虫的信息交流、天敌防御、社会分工、个体及群体生存和繁衍尤为重要。本文以蚂蚁、白蚁和蜜蜂等社会性昆虫为例,详细阐述了社会性昆虫的社会身份识别机制:社会性昆虫以信息素为关键线索,利用嗅觉实现社会身份的识别;社会性昆虫也通过其视觉观察同伴或天敌等个体的行为,实现社会身份的识别;社会性昆虫还能够识别特殊的声音信号和感知空气中的震波,并作为其社会身份识别的重要依据。此外,研究表明昆虫共生菌也参与调控社会性昆虫的身份识别。针对社会性昆虫身份识别是先天还是后天形成的这一争论,我们从基因、适应学习以及基因和环境互作等方面,阐述了昆虫可能通过先天遗传和后天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社会身份识别的观点。社会性昆虫是研究人类和动物社会行为学的绝佳模式生物。社会身份识别的研究成果不仅可深入解析社会性昆虫的生物学特性,也对人类及其他动物的社会认知进化以及各类社会问题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今后应加强以下两方面的研究:(1)探索社会性昆虫多样的识别方式,解码其更深层次的机制研究;(2)应用现代新型计算机技术,将社会性昆虫身份识别行为可视化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性昆虫 社会身份识别 信息交流 学习 识别机制
下载PDF
铜离子荧光探针设计及识别机制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裴杨澜 胡堃 +2 位作者 王峻东 李路海 危岩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33-542,共10页
铜(Cu)是人体内仅次于铁(Fe)和锌(Zn)的第三大丰富元素,也是生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过量摄入Cu会损伤红细胞和神经系统。因此,铜离子(Cu^(2+))的检测在生物医学和环境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众多Cu^(2+)的检测方法中,荧光探针具有操... 铜(Cu)是人体内仅次于铁(Fe)和锌(Zn)的第三大丰富元素,也是生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过量摄入Cu会损伤红细胞和神经系统。因此,铜离子(Cu^(2+))的检测在生物医学和环境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众多Cu^(2+)的检测方法中,荧光探针具有操作方便、灵敏度高且适用于环境和细胞检测等优点,可以对细胞及生物体中的Cu^(2+)进行动态标记,实现实时生物成像,具有广阔的研发前景。归纳总结了近5年用于Cu^(2+)检测的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根据对Cu^(2+)识别机制的不同,对此类荧光探针进行分类,阐述了Cu^(2+)探针的分子结构和使用性能,并对进一步优化Cu^(2+)荧光探针的发光性质和检测限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探针 铜离子 识别机制 生物成像
下载PDF
γδT细胞识别机制研究进展
3
作者 陈怡宁(综述) 唐玲 于益芝(审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7-282,共6页
γδT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具有重要潜力,其识别抗原的特异性和MHC非依赖性使其成为治疗的有力工具。然而,γδT细胞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复杂多样的双向作用,包括产生促进肿瘤生长的IL-17。近期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γδT细胞的识... γδT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具有重要潜力,其识别抗原的特异性和MHC非依赖性使其成为治疗的有力工具。然而,γδT细胞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复杂多样的双向作用,包括产生促进肿瘤生长的IL-17。近期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γδT细胞的识别机制,包括Vγ9Vδ1 TCR对EphA2的识别机制、Vγ9Vδ2 T细胞激活依赖于磷酸抗原(pAg)介导的BTN2A1-BTN3A1蛋白相互作用,以及TCR链介导的Vδ3亚群识别机制。这些发现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例如通过促进EphA2的表达来增强Vδ1T细胞的杀伤作用,通过干预BTN3A1-BTN2A1相互作用来控制Vγ9Vδ2 T细胞的异常活化等。随着对γδT细胞识别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为深入理解它们在免疫监视中的角色、优化肿瘤免疫治疗策略提供了新视角和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ΔT细胞 识别机制 肿瘤治疗
下载PDF
网络时代构建犯罪隐语识别机制的困境和出路
4
作者 施鑫 蒋志伟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24年第4期36-40,共5页
犯罪隐语是犯罪分子用来隐藏真实意图和行动计划的手段,具备隐蔽性、多义性、变化性等特点。现阶段,新型网络犯罪隐语识别主要面临犯罪技术治理不均衡性、语言学方法应用不足以及犯罪治理与人权保护冲突三大困境。对此,实践中应以数据... 犯罪隐语是犯罪分子用来隐藏真实意图和行动计划的手段,具备隐蔽性、多义性、变化性等特点。现阶段,新型网络犯罪隐语识别主要面临犯罪技术治理不均衡性、语言学方法应用不足以及犯罪治理与人权保护冲突三大困境。对此,实践中应以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和信息共享机制为基础,建立多层次、跨专业、跨文化的语言分析技术,同时要保障公民隐私安全、言论自由,明确数据保护和数据使用的法律规范,强化跨国犯罪治理中的犯罪隐语识别规范,逐步探索完善犯罪隐语识别的制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犯罪 犯罪隐语 识别机制
下载PDF
数字经济领域初创企业并购的反垄断法识别机制
5
作者 梅珂悦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87-92,共6页
数字经济时代,超级平台针对具有竞争潜力的初创企业实施的扼杀型并购具有显著反竞争效应,应该予以反垄断规制。然而,并购初创企业并不完全等于扼杀型并购,根据初创企业并购动机可以分为消除竞争、技术驱动、数据驱动和生态系统型并购;... 数字经济时代,超级平台针对具有竞争潜力的初创企业实施的扼杀型并购具有显著反竞争效应,应该予以反垄断规制。然而,并购初创企业并不完全等于扼杀型并购,根据初创企业并购动机可以分为消除竞争、技术驱动、数据驱动和生态系统型并购;根据效应可以分为积极型和消极型并购;根据并购企业关系可以分为横向、纵向和混合并购。全面禁止或全面审查初创企业并购的规制模式,忽视了其推动创新、提高效率的积极效应,且将面临市场和效应不确定性、规制成本收益难以平衡及申报标准不适用性等监管难题。因此,需要设立识别和区分机制,从诸多初创企业并购中精准定位具有潜在反竞争效应的并购行为,实现鼓励创新和避免垄断之间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初创企业并购 反垄断治理 识别机制
下载PDF
寄生植物种子萌发特异性及其与寄主的识别机制 被引量:24
6
作者 宋文坚 金宗来 +2 位作者 曹栋栋 唐桂香 周伟军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35-339,共5页
寄生植物广泛分布于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并具有不同的生育习性及与寄主识别特性.本文阐述了根寄生植物列当属和独脚金属种子萌发的特异性,以及目前已发现的寄生植物种子萌发的信号物质,并就不同萌发信号物质、植物激素、真菌代谢物在寄生... 寄生植物广泛分布于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并具有不同的生育习性及与寄主识别特性.本文阐述了根寄生植物列当属和独脚金属种子萌发的特异性,以及目前已发现的寄生植物种子萌发的信号物质,并就不同萌发信号物质、植物激素、真菌代谢物在寄生植物种子识别寄主中的作用以及寄生植物种子预培养阶段的呼吸作用特性与萌发信号物质的活化机理等做了综述.探讨了各种列当不同分化类型的愈伤组织诱导、离体无菌侵染新系统及其在寄生植物与寄主互作识别研究中的应用,提出了寄生植物与寄主识别机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植物 萌发刺激物质 识别机制 离体培养
下载PDF
稻虱缨小蜂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卵的识别机制 被引量:22
7
作者 娄永根 程家安 +3 位作者 平霄飞 汤富彬 茹水江 杜孟浩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70-776,共7页
研究了室内条件下信息化合物及稻飞虱卵的形态特征在稻虱缨小蜂识别 2种卵寄主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中的作用。结果表明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雌成虫诱导的水稻挥发物对稻虱缨小蜂的引诱作用无显著差异 ,各自的引诱比例 (头数 )分别为 5 7 5 0 ... 研究了室内条件下信息化合物及稻飞虱卵的形态特征在稻虱缨小蜂识别 2种卵寄主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中的作用。结果表明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雌成虫诱导的水稻挥发物对稻虱缨小蜂的引诱作用无显著差异 ,各自的引诱比例 (头数 )分别为 5 7 5 0 % (2 3头 )和 4 2 5 0 % (17头 )。稻虱缨小蜂对 2种飞虱 4组材料 ,完整卵、磨碎卵、带卵叶鞘和若虫为害叶鞘的行为反应 ,除了在褐飞虱完整卵上的搜索时间极显著地长于在白背飞虱完整卵上的以外 ,其余的均不存在差异。挥发物捕集结果表明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雌成虫诱导的水稻挥发物组成相非常一致。上述结果表明水稻挥发物、稻飞虱利它素及飞虱卵的形态特征在稻虱缨小蜂识别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卵中的作用不明显。文中就稻虱缨小蜂识别 2种寄主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虱缨小蜂 褐飞虱 白背飞虱卵 识别机制 信息化合物 形态特征
下载PDF
NK细胞的发育、分化与识别机制 被引量:33
8
作者 田志刚 陈永艳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1-34,共4页
NK细胞由NK前体细胞(NK cell precursors,NKPs)发育分化而来。骨髓造血干细胞可发育分化为NKPs,胸腺早期淋巴样前体细胞(Early lymphoid precursors,ELPs)亦能够发育分化为NKPs。肝脏、淋巴结、脾脏亦存在NKPs,提示这些组织器官均可能... NK细胞由NK前体细胞(NK cell precursors,NKPs)发育分化而来。骨髓造血干细胞可发育分化为NKPs,胸腺早期淋巴样前体细胞(Early lymphoid precursors,ELPs)亦能够发育分化为NKPs。肝脏、淋巴结、脾脏亦存在NKPs,提示这些组织器官均可能是NK细胞发育分化的场所。骨髓来源的NKPs能够迁移至胸腺、淋巴结、肝脏、脾脏等部位;胸腺来源的NKPs能够迁移至淋巴结而进一步发育分化。NKPs进一步发育分化为不成熟NK细胞(iNKs),进而经过一系列的"education"后成为成熟NK细胞(mNKs)。在iNKs向mNKs发育分化中"自身MHCⅠ类分子"的"education"使mNKs至少表达一种抑制性受体,或者不经过"自身MHCⅠ分子"的"education"但也表达NK细胞特异性受体。NK细胞可表达一系列活化性受体及抑制性受体,两者间的平衡是控制NK细胞是否被激活的重要机制。除了经典的杀伤性NK细胞外,可依据NK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的不同将NK细胞分为辅助性NK细胞(NK1,NK2,NK3),调节性NK细胞(NKreg)和抗原提呈NK细胞(NKDC)等。NK细胞在体内的分布频率是lung>liver>blood>spleen>bone marrow>lymph node>thymus。何种机制导致NK细胞在某些组织器官(如肺脏、肝脏)的"优势"分布尚不清楚,可能与NK细胞的招募、归巢,亚群分布,或者不同组织局部的进一步发育分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K细胞 发育 分化 识别机制
下载PDF
农药抑芽丹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识别机制与特性 被引量:8
9
作者 房彦军 严守雷 +1 位作者 高志贤 程义勇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71-174,共4页
目的阐述农药抑芽丹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识别机制,并分析聚合物的识别特性。方法以甲醇为溶剂,利用热引发聚合方法,以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合成抑芽丹的分子印迹聚合物材料,利用紫外光... 目的阐述农药抑芽丹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识别机制,并分析聚合物的识别特性。方法以甲醇为溶剂,利用热引发聚合方法,以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合成抑芽丹的分子印迹聚合物材料,利用紫外光谱技术对其亲和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甲醇中1个抑芽丹与2个甲基丙烯酸通过氢键形成复合物。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抑芽丹表现出高的亲和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最大吸附量可达到546.35μmol.g-1,明显高于空白印迹聚合物的最大吸附量(1.42μmol.g-1),并具有很好的选择吸附特性。结论该材料有望用于植物组织中痕量抑芽丹农药残留的分离富集和分析,特别是有望在样品待测组分固相微萃取中得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 抑芽丹 分子印迹 识别机制与特性
下载PDF
在线产品创新社区用户识别机制与用户贡献行为研究:基于亲社会行为理论视角 被引量:30
10
作者 秦敏 梁溯 《南开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8-39,共12页
构建在线产品创新社区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本文在国内外文献分析基础上,从社区用户识别机制角度,归纳分析了基于数量和基于质量的两种社区用户识别机制,分别选择海尔和星巴克在线产品创新社区为调研对象,借鉴亲社会行为理论提出研... 构建在线产品创新社区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本文在国内外文献分析基础上,从社区用户识别机制角度,归纳分析了基于数量和基于质量的两种社区用户识别机制,分别选择海尔和星巴克在线产品创新社区为调研对象,借鉴亲社会行为理论提出研究假设,收集3个月的客观数据,运用Logit模型分析方法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基于数量的用户识别机制社区,同行认可和社区形象激励对用户主动贡献行为会产生正向的积极影响;在基于质量的用户识别机制社区,同行认可和社区形象激励分别会对用户主动贡献和反应贡献行为产生正向的积极影响。两种用户识别机制的社区用户活跃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研究证实了社区用户识别机制对用户贡献行为的影响作用,丰富了在线社区用户行为研究的理论视角,给出了社区管理建议和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识别机制 亲社会行为理论 在线产品创新社区 用户贡献行为
下载PDF
抗噻虫嗪重组全长抗体的制备与特异性识别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鹏琰 郭源昊 +3 位作者 焦沙沙 陈阳 郭逸蓉 朱国念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96-307,共12页
本研究旨在制备抗噻虫嗪的重组抗体,并采用计算机辅助的同源建模和分子对接的方法解析抗体和噻虫嗪的特异性分子识别机制。首先,采用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评价了抗噻虫嗪单克隆抗体的识别性能;其次,以抗噻虫嗪杂交瘤细胞株为基因来源,经... 本研究旨在制备抗噻虫嗪的重组抗体,并采用计算机辅助的同源建模和分子对接的方法解析抗体和噻虫嗪的特异性分子识别机制。首先,采用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评价了抗噻虫嗪单克隆抗体的识别性能;其次,以抗噻虫嗪杂交瘤细胞株为基因来源,经分子克隆获得了抗体可变区序列,由哺乳动物细胞HEK 293(F)体外表达成功获得了全长重组抗体;最后,基于正确的可变区序列,采用同源建模和分子对接手段,研究了抗体高亲和力特异结合噻虫嗪的分子识别机制。结果表明,抗噻虫嗪单克隆抗体可特异性识别噻虫嗪,且与其具有较高的结合亲和力(解离平衡常数KD=7.995×10^(-11) mol/L)。由HEK 293(F)体外表达的全长重组抗体,采用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进行评价,表明该重组全长抗体对噻虫嗪的IC_(50)值为0.41μg/L,与其他新烟碱类农药的交叉反应率<0.04%,表现出与亲本单克隆抗体一致的性能,即具有高特异性、高灵敏度的识别活性。分子对接计算结果表明,位于疏水结合口袋参与形成范德华力的8个氨基酸残基和参与形成氢键的Asn39(L-CDR1)残基与抗体的选择性(特异性)相关,位于重链CDR区的两个氨基酸His35(H-CDR1)和Trp108(H-CDR3)残基决定了抗体对噻虫嗪的结合亲和力。该研究制备的重组全长抗体可代替传统单克隆抗体建立多种免疫检测方法,应用于环境样品和农产品中噻虫嗪的残留检测。解析的噻虫嗪抗原抗体分子识别机制,可为后续改造更高亲和力的抗体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抗体制备 噻虫嗪 抗体可变区序列 分子对接 识别机制
下载PDF
一种BAPTA荧光探针的合成、光谱性能与识别机制 被引量:1
12
作者 成昭 郑蕾 +1 位作者 徐玥 何昊 《化学试剂》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15-723,共9页
以苯乙烯类发色团苯并咪唑作为荧光基团、多羧酸受体作为识别基团,基于分子内电荷转移机制定向构筑探针结构,合成得到一种对Zn^(2+)、Cu^(2+)、Hg^(2+)具有响应的荧光探针。定性及定量识别实验显示,探针对目标物Zn^(2+)、Cu^(2+)、Hg^(... 以苯乙烯类发色团苯并咪唑作为荧光基团、多羧酸受体作为识别基团,基于分子内电荷转移机制定向构筑探针结构,合成得到一种对Zn^(2+)、Cu^(2+)、Hg^(2+)具有响应的荧光探针。定性及定量识别实验显示,探针对目标物Zn^(2+)、Cu^(2+)、Hg^(2+)表现特征响应,探针与目标物1∶1定量结合,荧光性能随pH、时间变化而相对稳定、线性关系良好,能够用于μmol/L浓度范围目标离子的定性检测和定量分析。此外,通过荧光、紫外等光谱学手段与核磁分析,初步阐明了探针对Cu^(2+)、Hg^(2+)和Zn^(2+)的不同识别机制,对于探针结构优化与性能筛选研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探针 多羧酸受体 识别机制 荧光响应 合成
下载PDF
产品外形特征的视觉识别机制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艳河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48-51,55,共5页
应用神经生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已有研究成果,探讨了产品外形特征的扫视、选择和捆绑。在特征扫视阶段,分析了由眼球跳动和眼睛焦距变化所引起的扫视路径与扫视点;在特征选择阶段,建立了基于Treisman衰减模型的产品特征选择模型;在特征... 应用神经生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已有研究成果,探讨了产品外形特征的扫视、选择和捆绑。在特征扫视阶段,分析了由眼球跳动和眼睛焦距变化所引起的扫视路径与扫视点;在特征选择阶段,建立了基于Treisman衰减模型的产品特征选择模型;在特征捆绑阶段,结合双阶段捆绑模型探讨了产品特征的捆绑过程。该视觉机制可有效分析产品外形的视觉识别过程,对产品造型设计和设计教学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品特征 视觉感知 产品识别 识别机制
下载PDF
跨境贸易风险识别机制建立与风险规避策略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立艳 苑梅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39-141,共3页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跨境贸易总量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状态,这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企业的成长创造了良好条件,并且提供了宝贵契机。与此同时,跨境贸易同样存在着很多风险,如果企业不能够有效识别风险并规避风险则...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跨境贸易总量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状态,这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企业的成长创造了良好条件,并且提供了宝贵契机。与此同时,跨境贸易同样存在着很多风险,如果企业不能够有效识别风险并规避风险则很可能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跨境贸易风险识别机制的建立能够帮助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主要对此展开研究并提出跨境贸易风险规避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境贸易 风险识别机制 风险规避策略
下载PDF
内毒素细胞识别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高洪 赵汝 +1 位作者 唐兆新 陈万芳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39-40,共2页
关键词 内毒素 细胞识别机制 LPS结合蛋白 CD14
下载PDF
企业风险识别机制:抵押品信号传递模型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少安 张帅 谢志平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7-113,共7页
资金市场上普遍存在着因供需方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资金不合理配置(逆向选择)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借鉴Spence的信号传递模型,运用Bester的结论——抵押品数量可以充当甄别贷款项目风险的机制,构建了一个具有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特征... 资金市场上普遍存在着因供需方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资金不合理配置(逆向选择)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借鉴Spence的信号传递模型,运用Bester的结论——抵押品数量可以充当甄别贷款项目风险的机制,构建了一个具有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特征的抵押品信号传递模型,内生化了贷款抵押品数量和银行贷款利率,分别讨论了银行风险中性和风险厌恶下混合均衡和分离均衡出现的几种情况,为银行提供了一种相对更高效率的识别企业风险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抵押品信号传递 企业风险识别机制
下载PDF
几种动物精卵识别机制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慧慧 李太武 苏秀榕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2004年第1期16-21,共6页
动物受精是指两性配子细胞相结合生成合子的过程 ,亲代通过受精将遗传物质传给子代 ,它是衔接亲代与子代的桥梁 ,保持了物种的延续。精卵识别是受精的起始步骤 ,是指配子细胞通过各自表面的受精蛋白———糖蛋白类物质的特异性相互作用... 动物受精是指两性配子细胞相结合生成合子的过程 ,亲代通过受精将遗传物质传给子代 ,它是衔接亲代与子代的桥梁 ,保持了物种的延续。精卵识别是受精的起始步骤 ,是指配子细胞通过各自表面的受精蛋白———糖蛋白类物质的特异性相互作用识别并结合 ,完成受精过程。本文着重介绍目前研究比较清楚的小鼠、猪、海胆和鲍等的精卵识别机制 ,比较了哺乳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之间的联系和差别 ,进一步说明不同动物通过各自性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完成精卵识别过程 ,并由相应糖蛋白的不同组成和结构决定了该识别过程的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 无脊椎动物 精卵识别机制
下载PDF
一种ICT型荧光探针的光谱性质与识别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成昭 郑蕾 +1 位作者 徐玥 何昊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22年第6期37-43,共7页
以经典的金属离子响应型多羧酸识别基团为结构基础,连接苯乙烯类发色团苯并咪唑荧光基团,在识别基团与荧光基团之间构筑分子内电荷转移(ICT)机制,合成得到一种荧光探针T13;通过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等手段,初步阐明了探针T13对Zn^(2+)... 以经典的金属离子响应型多羧酸识别基团为结构基础,连接苯乙烯类发色团苯并咪唑荧光基团,在识别基团与荧光基团之间构筑分子内电荷转移(ICT)机制,合成得到一种荧光探针T13;通过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等手段,初步阐明了探针T13对Zn^(2+)、Cu^(2+)、Hg^(2+)的识别机制。结果表明,探针T13对目标物Zn^(2+)、Cu^(2+)、Hg^(2+)均表现出特征响应与稳定荧光性能;识别过程中荧光强度与目标物浓度线性相关,探针与目标物的络合比为1∶1,能够用于水环境中Zn^(2+)、Cu^(2+)、Hg^(2+)的定性检测和定量分析。为探针结构优化、性能筛选与探针-目标离子的生物学成像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探针 多羧酸配体 光谱性质 识别机制 分子内电荷转移(ICT)
下载PDF
准用性法律中非正式规范识别机制构建导论 被引量:4
19
作者 周赟 《政法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13,共11页
准用性法律广泛存在于我国中央和地方的立法中。当准用性法律所指涉的准用规范是习惯、道德等非正式规范时,适用它们就可能引发一系列关联着非正式规范识别问题的争议。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这些可能的争议,往往采取无视或否视的姿态;... 准用性法律广泛存在于我国中央和地方的立法中。当准用性法律所指涉的准用规范是习惯、道德等非正式规范时,适用它们就可能引发一系列关联着非正式规范识别问题的争议。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这些可能的争议,往往采取无视或否视的姿态;即便偶有论者关注,也主要是针对个案或个别规范提出一些具体的实体性建议,而实际上,考虑到其大量存在,因而首先应给予这个问题更多的关注;并且,对非正式规范识别问题的解决,更应采取一种程序主义的进路。因此,应尽快启动对准用性法律中非正式规范识别的程序性机制的构建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用性法律 非正式规范 识别机制
下载PDF
基于银保协作路径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识别机制研究——兼论贷款企业信用评估系统 被引量:2
20
作者 顾海峰 《金融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12,共6页
基于银保协作路径分析了信用评估的功能与特征,对贷款企业实施信用评估,就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识别过程。对此,设计了贷款企业信用评估系统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多层次系统模糊综合评判法,构建了信用评估系统的评判模型,有效解决了信用平... 基于银保协作路径分析了信用评估的功能与特征,对贷款企业实施信用评估,就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识别过程。对此,设计了贷款企业信用评估系统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多层次系统模糊综合评判法,构建了信用评估系统的评判模型,有效解决了信用平稳状态下贷款企业的信用评估问题,实现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识别目标。该研究成果将为构建科学高效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机制提供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保协作 商业银行 信用风险 识别机制 信用评估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