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认识如何可能?——从有部到经部的佛教认识论思想考察
1
作者
傅新毅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9-156,共8页
认识论并非西方哲学的专利,在同属印欧语系的印度佛教哲学中,我们同样也能发现源远流长的认识论传统,认识论问题也是推动古印度佛教哲学发展的基本问题之一。从认识论的角度对"唯识前史"进行考察可以发现:有部在认识论上取&qu...
认识论并非西方哲学的专利,在同属印欧语系的印度佛教哲学中,我们同样也能发现源远流长的认识论传统,认识论问题也是推动古印度佛教哲学发展的基本问题之一。从认识论的角度对"唯识前史"进行考察可以发现:有部在认识论上取"实在论"的"符合论"立场,认为凡认知的对象都是实有的,并以此来证成其"三世实有"说。分别说系与譬喻师(经部师)则认为"识可缘无",过去与未来的认知都属"缘无之识",由此反对"三世实有"而立"过未无体"。经部进一步提出"带相"说,认为不仅"缘无之识"根本就不需要有外部对象,而且"缘有之识"的生起虽以外界极微的作用力为前提,然而被认知物的形成更在于心识的主动统合,外界极微本身不能被认知。印度佛教从这种类似"批判实在论"的立场进一步推展,便可引发出其后来的唯心论(唯识学)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佛教
佛教哲学
唯
识
学
有部
经部
识可缘无
缘
有之
识
原文传递
题名
认识如何可能?——从有部到经部的佛教认识论思想考察
1
作者
傅新毅
机构
南京大学哲学系
出处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9-156,共8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ZJ003)
文摘
认识论并非西方哲学的专利,在同属印欧语系的印度佛教哲学中,我们同样也能发现源远流长的认识论传统,认识论问题也是推动古印度佛教哲学发展的基本问题之一。从认识论的角度对"唯识前史"进行考察可以发现:有部在认识论上取"实在论"的"符合论"立场,认为凡认知的对象都是实有的,并以此来证成其"三世实有"说。分别说系与譬喻师(经部师)则认为"识可缘无",过去与未来的认知都属"缘无之识",由此反对"三世实有"而立"过未无体"。经部进一步提出"带相"说,认为不仅"缘无之识"根本就不需要有外部对象,而且"缘有之识"的生起虽以外界极微的作用力为前提,然而被认知物的形成更在于心识的主动统合,外界极微本身不能被认知。印度佛教从这种类似"批判实在论"的立场进一步推展,便可引发出其后来的唯心论(唯识学)转向。
关键词
印度佛教
佛教哲学
唯
识
学
有部
经部
识可缘无
缘
有之
识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认识如何可能?——从有部到经部的佛教认识论思想考察
傅新毅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