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话务员利用“话术”诈骗的主观故意和刑事责任认定 被引量:3
1
作者 冯昌波 《中国检察官》 2018年第8期61-64,共4页
电信诈骗案件往往是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由于大多数电信诈骗案件出现团伙作案、组织严密、精细分工,有专人负责拨打电话,有的专门负责银行取款,有的负责提供住所,实践中... 电信诈骗案件往往是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由于大多数电信诈骗案件出现团伙作案、组织严密、精细分工,有专人负责拨打电话,有的专门负责银行取款,有的负责提供住所,实践中取证面广,打击难度大。司法机关对电信诈骗中充当具体实施人员的刑事责任划分时有分歧,尤其对主观故意状态更是难以区分。本文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对一起电信诈骗案例进行解剖,通过考察案例中话务员雷某等人使用的"话术"的内容,分析电信诈骗案件中底层实施人员的主观故意状态,以期为司法机关对电信诈骗犯罪的精准打击提供实践和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务员 诈骗 虚构事实 推销
原文传递
电信网络诈骗反“洗脑”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谢玲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5-28,共14页
诈骗团伙利用诈骗话术对被害人进行“洗脑”,呈现出潜伏期长、手段隐蔽、连锁性被害等特征。一些具有特定人格倾向性的被害人出于自身迫切的需求和急切的欲望,在犯罪与被害的互动过程中自愿沦为依从诈骗指令行为的“被支配者”。而常规... 诈骗团伙利用诈骗话术对被害人进行“洗脑”,呈现出潜伏期长、手段隐蔽、连锁性被害等特征。一些具有特定人格倾向性的被害人出于自身迫切的需求和急切的欲望,在犯罪与被害的互动过程中自愿沦为依从诈骗指令行为的“被支配者”。而常规的预警方式和宣防措施对特殊被害人的劝阻效果极其有限,导致预警“失灵”的情况时有发生。为防范特殊被害人深度卷入虚构情境,消除其反复被骗、多次被骗的被害“烙印”,围绕诈骗话术的“心理控制”机制,提出针对易被骗潜在被害人反“洗脑”的措施,以期通过预警—劝阻型心理干预,阻断诈骗话术对被害人的“洗脑”与行为操纵,帮助预警对象有效避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信网络诈骗 诈骗话术 预警 心理控制 反“洗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