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检察机关对亲告罪的自诉权救济
1
作者 赵炜 《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年第S1期123-126,共4页
亲告罪中被害人的自诉权是关系到被害人权利的重要内容。保障被害人自诉权行使,对于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司法实践中,如果被害人自诉权行使因客观原因出现阻碍,检察机关介入救济被害人自诉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我国现... 亲告罪中被害人的自诉权是关系到被害人权利的重要内容。保障被害人自诉权行使,对于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司法实践中,如果被害人自诉权行使因客观原因出现阻碍,检察机关介入救济被害人自诉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我国现行法律制度规定的检察机关对被害人自诉权障碍的救济是否存在争议;在现行的法律制度下,如何正确行使检察机关对亲告罪自诉权的救济,有必要加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告罪 诉权 诉权救济
下载PDF
我国公司法对小股东保护的欠缺及应采取的措施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清宇 《兰州学刊》 2002年第4期72-73,共2页
关键词 公司法 小股东 表决权 股东会 提案权 小股东诉权救济 委托投票制度
下载PDF
我国刑事再审构造的模式及其改进
3
作者 黄士元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0-24,共5页
现代法治国家刑事再审构造的模式包括"诉权救济型"和"权力监督型"两种,这两种模式基于不同的理念基础,具有不同的运作机制,对确定裁判的改判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我国刑事再审构造的模式可以概括为"法律监督型&q... 现代法治国家刑事再审构造的模式包括"诉权救济型"和"权力监督型"两种,这两种模式基于不同的理念基础,具有不同的运作机制,对确定裁判的改判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我国刑事再审构造的模式可以概括为"法律监督型",这种模式与"诉权救济型"、"权力监督型"的再审模式都有很大的不同。我国应在借鉴其他国家做法的基础上对刑事再审的构造进行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 再审 构造模式 诉权救济 权力监督型 法律监督型
下载PDF
论虚假诉讼的检察监督
4
作者 宁瑞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27-30,共4页
对虚假诉讼案外第三人救济方法的不足,使得检察机关的检察监督有其必要性。综合考量检察监督的有利条件和限制性条件,证明虚假诉讼的检察监督应以事后监督为主,诉中监督为辅,重点为损害国家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虚假诉讼。同时合理运用各... 对虚假诉讼案外第三人救济方法的不足,使得检察机关的检察监督有其必要性。综合考量检察监督的有利条件和限制性条件,证明虚假诉讼的检察监督应以事后监督为主,诉中监督为辅,重点为损害国家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虚假诉讼。同时合理运用各种检察监督手段,发挥支持起诉的优势,形成遏制虚假诉讼的制度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假诉讼 检察监督 公共利益 诉权救济 审判监督
下载PDF
我国民事诉权司法保障的实证考察与完善路径 被引量:3
5
作者 李燕 胡月 《人权》 CSSCI 2021年第5期91-109,共19页
我国人权司法保障存在重刑轻民的现象,但民事诉讼关乎民众最为广泛且迫切的人权救济需求。民事诉权作为民事诉讼程序运行的逻辑起点和核心,既具有重要的实体性人权保障功能,又是独立的程序性人权。因此,本文将民事诉权作为研究民事诉讼... 我国人权司法保障存在重刑轻民的现象,但民事诉讼关乎民众最为广泛且迫切的人权救济需求。民事诉权作为民事诉讼程序运行的逻辑起点和核心,既具有重要的实体性人权保障功能,又是独立的程序性人权。因此,本文将民事诉权作为研究民事诉讼领域人权保障的重点,在对法官和律师进行抽样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我国民事司法中的诉权实践作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以民事诉权行使环节为主线,构建全方位的诉权保障机制,从而实现诉权对人权的制度化保障作用,促进我国人权司法保障体系的均衡发展。具体可从三个维度推进:一是在立案程序中坚持诉权启动的自由与平等,消除影响立案的人为阻碍,畅通弱势群体接近司法的渠道;二是在审判程序中确保诉权行使的充分性与对审判权的制衡,尊重当事人的意志表达和权利处分,注重双方当事人的平等保障;三是在审判监督程序中推进诉权救济的落实与完善,明确检察监督对诉权救济的边界,提升诉权救济的全面性和精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权司法保障 民事诉权 诉权自由平等 诉权制衡 诉权救济
原文传递
重罪案件认罪认罚自愿性的保障与落实
6
作者 赵欣 周鑫 孙伯涛 《人民检察》 2023年第20期81-82,共2页
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罪认罚自愿性对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有效适用、确保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但实践中由于受诉辩协调配合不够,重罪案件认罪认罚从宽效果有限等因素影响,出现了非自愿认罪认罚现象。对此,应从兼顾实现自愿认罪... 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罪认罚自愿性对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有效适用、确保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但实践中由于受诉辩协调配合不够,重罪案件认罪认罚从宽效果有限等因素影响,出现了非自愿认罪认罚现象。对此,应从兼顾实现自愿认罪认罚与传统刑事诉权救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罪案件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犯罪嫌疑人 司法公正 诉权救济 有效适用 自愿性 协调配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