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7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国时期以来传统词学中的词境论 被引量:1
1
作者 胡建次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6-79,共4页
民国时期以来传统词学中的词境论,主要体现在四个维面:一是对"境"作为词作审美之本的不断标树,二是对词境表现要求的论说,三是对词境类型划分的辨析,四是对王国维"境界"说的消解。上述四个维面所包含的不同线索,从... 民国时期以来传统词学中的词境论,主要体现在四个维面:一是对"境"作为词作审美之本的不断标树,二是对词境表现要求的论说,三是对词境类型划分的辨析,四是对王国维"境界"说的消解。上述四个维面所包含的不同线索,从主体上承衍了古典词境论的内涵,勾画出我国现代词学中词境论的展开面貌及阐说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 词境论 维面展开 承衍阐说
下载PDF
清代词学批评视野中的词境论
2
作者 胡建次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65-170,共6页
清代词学批评视野中的词境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词境表现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二是对词境生成与创造的考察,三是对"境"作为词作之本的标树。上述三个维面,展开了词境之论,较为完整地构建出了古典词境论的论说空间。
关键词 清代 词境论 特征探讨 创造考察 本质标树
下载PDF
词境探究的新空间——《词境论》解读评议
3
作者 丛坤 晓川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6年第6期135-136,共2页
关键词 解读 审美意义 学研究 传统 古典
下载PDF
论李煜词的造境艺术
4
作者 刘天禾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99-106,共8页
李煜词的造境艺术圆熟精妙,主要体现于对跨审美意象的适当运用及对意与境关系的合理安排。他对跨审美意象的运用具有多元性与渐变性的独到特质,多元性即将视听嗅味触等官能印象糅合于同一词境并反复渲染,以跨审美意象的复合形式扩大意... 李煜词的造境艺术圆熟精妙,主要体现于对跨审美意象的适当运用及对意与境关系的合理安排。他对跨审美意象的运用具有多元性与渐变性的独到特质,多元性即将视听嗅味触等官能印象糅合于同一词境并反复渲染,以跨审美意象的复合形式扩大意境建构的丰富性,这主要呈现于描写季节更迭变化之作与早期的享乐之作中;渐变性体现于词境中多重感知在有无之间的变化趋向和鲜明实体渐归虚无的过程,主要通过印象式直感与意识流交感的结合运用达成。李煜词中的意与境主要有分化和交融两种关系,前者表现为美好意象与现实处境间的悬殊,并以亡国为界呈现出以意象所处词境的虚实之分为标志的前后之别;后者即将无实态无形体的情感意念通过特殊方式固化,并使之与词境整体氛围自然交融,主要分为意念具象化和时空象喻情感两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煜 跨审美意象 虚实 时空
下载PDF
从江顺诒到王国维:近代“以境论词”审美批评趋向
5
作者 戴倩 《伊犁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54-61,共8页
“境界”说是近代词学研究的焦点,但从江顺诒到王国维“以境论词”的审美批评变化及价值,在词学史中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寻绎“以境论词”这一近代词学审美批评的趋向,一方面是审美思维发生转变。江氏首次明确提出“词境”,把“以境论词... “境界”说是近代词学研究的焦点,但从江顺诒到王国维“以境论词”的审美批评变化及价值,在词学史中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寻绎“以境论词”这一近代词学审美批评的趋向,一方面是审美思维发生转变。江氏首次明确提出“词境”,把“以境论词”从传统词学风格审美,上升至统摄词学的审美批评;而王氏受西方哲学影响,又超越传统词学的审美义界。另一方面,“以境论词”的确立,促使词学审美形态的变化。从江氏词学体例的首次明确,到王氏的批评之学,超越了传统词学的审美形态。究其根源,在近代复杂的历史文化语境下,“以境论词”审美价值的多元,隐含了对外来文化冲击的不同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境论 近代学审美 江顺诒 王国维 文化价值
下载PDF
论清初词人佟世南凄艳雅致的词境
6
作者 耿心语 《中国韵文学刊》 2023年第4期88-94,共7页
清初词人佟世南受到江南地域、佟氏家族及西陵学脉的影响,词境呈现出凄艳雅致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幽艳凄凉的女性化生活空间、清雅婉约的意象组合以及蕴藉雅致的语言表达。佟世南对南唐北宋词有吸收与继承。将其词置于清词史的维度上考察... 清初词人佟世南受到江南地域、佟氏家族及西陵学脉的影响,词境呈现出凄艳雅致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幽艳凄凉的女性化生活空间、清雅婉约的意象组合以及蕴藉雅致的语言表达。佟世南对南唐北宋词有吸收与继承。将其词置于清词史的维度上考察,某种程度上,可媲美纳兰性德《饮水词》。同时,佟世南在词学理论和创作中均表现出明显的尊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佟世南 凄艳雅致 纳兰性德 尊体意识
下载PDF
入乎情,出乎境:江顺诒《词学集成》“词境”观构建
7
作者 戴倩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19-123,共5页
江顺诒《词学集成》经由宗山校雠,首次将词境单列一卷汇集诸家词论,并以案语加以评论,初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词境”观。江顺诒“词境”观的构建主要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词境”初始阶段,以“情”胜,表现为情物共感;二是“词境”的外化,... 江顺诒《词学集成》经由宗山校雠,首次将词境单列一卷汇集诸家词论,并以案语加以评论,初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词境”观。江顺诒“词境”观的构建主要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词境”初始阶段,以“情”胜,表现为情物共感;二是“词境”的外化,语意高妙,以“气”胜,指出向上一路;三是词之至境,以“格”胜,达到无迹可求的最高艺术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顺诒 学集成
下载PDF
《念奴娇·过洞庭》的词境赏析
8
作者 洪星光 陈孝荣 《中学语文》 2023年第21期58-59,共2页
本文以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为例,从“辨析字词,赏析物境”和“链接背景,赏析心境”两个角度,探索其词境赏析的基本路径和策略,深度挖掘作者所表现出的真实情感,于自然质朴的物境、澄澈清明的心境中,获得一种天人交融、情景... 本文以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为例,从“辨析字词,赏析物境”和“链接背景,赏析心境”两个角度,探索其词境赏析的基本路径和策略,深度挖掘作者所表现出的真实情感,于自然质朴的物境、澄澈清明的心境中,获得一种天人交融、情景交织的审美感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重组与突破:论苏轼填词新变
9
作者 蔡鹏飞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5-31,共7页
宋词的发展及至苏轼才有全面突破,他借鉴吸收诗歌的创作经验来填词,从内容到形式对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通过移植诗歌创作手法入词、扩充词的内容体量和改变词律词调等方式,苏词开始以内容表达作为最主要的创作因素,从而使其不再是音... 宋词的发展及至苏轼才有全面突破,他借鉴吸收诗歌的创作经验来填词,从内容到形式对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通过移植诗歌创作手法入词、扩充词的内容体量和改变词律词调等方式,苏词开始以内容表达作为最主要的创作因素,从而使其不再是音乐的附庸,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北宋词的发展经由苏轼之后,不仅突破了前人填词的陈规,也为后来宋词发展提供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以诗入
下载PDF
推尊词体与开拓词境:论清代的学人之词 被引量:9
10
作者 沙先一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88-193,共6页
清词中兴的特征之一 ,就是出现了大量的学人之词。清代学人强调学问的重要性 ,但并不主张把学问作为表现内容 ,而是提倡学问、胸襟的统一 ,用学问提升修养和人生境界 ,词境也相应地得到了拓展与深化 ,创造出更为广泛深微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 清代 学人之 学力 学问
下载PDF
论南社诸子对词境的开拓 被引量:6
11
作者 曹辛华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6-170,共5页
南社词在中国词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中国传统词学的“最后辉煌”。南社处于新旧文学观念激烈碰撞的时代,其词学创作不仅有重传统的一面,也有革新一面。对词境的开拓即为其“新变”之一。南社诸子承担起了“词界革命”的重任... 南社词在中国词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中国传统词学的“最后辉煌”。南社处于新旧文学观念激烈碰撞的时代,其词学创作不仅有重传统的一面,也有革新一面。对词境的开拓即为其“新变”之一。南社诸子承担起了“词界革命”的重任,他们对词境的拓展主要表现在新思想的抒写与新题材的表达两个方面。这是最值得我们深入探究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社 开拓
下载PDF
晚唐诗境与词境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山林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74-81,共8页
由于时代风气及诗人审美心理的变化等原因,晚唐诗歌表现出三方面的显著特点:一是深情与苦调,即浓厚的感伤情绪与悲剧意识;二是艳体与曲笔,即以秾艳之辞写儿女之情,在很多场合下又借儿女之情以寄托身世之感;三是细意与静境,即描写对象细... 由于时代风气及诗人审美心理的变化等原因,晚唐诗歌表现出三方面的显著特点:一是深情与苦调,即浓厚的感伤情绪与悲剧意识;二是艳体与曲笔,即以秾艳之辞写儿女之情,在很多场合下又借儿女之情以寄托身世之感;三是细意与静境,即描写对象细小,艺术构思细密,而境界趋于静谧深邃。晚唐诗歌的这些特色对于处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词的特殊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唐诗 深情苦调 艳体曲笔 细意静
下载PDF
冯延巳的人品与词境 被引量:4
13
作者 高峰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10期61-64,共4页
冯延巳身处南唐衰乱时世,其词抒写士大夫文人“世事难料”、“人生无常”的悲哀,颇多邀宠固位之意旨。后代词论家却从冯氏惝恍迷离、朦胧含蓄的词境中,挖掘出忠爱缠绵、香草美人的比兴寄托,从而赋予他符号化的面具。冯延巳的独特词境对... 冯延巳身处南唐衰乱时世,其词抒写士大夫文人“世事难料”、“人生无常”的悲哀,颇多邀宠固位之意旨。后代词论家却从冯氏惝恍迷离、朦胧含蓄的词境中,挖掘出忠爱缠绵、香草美人的比兴寄托,从而赋予他符号化的面具。冯延巳的独特词境对于后代文人词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延巳 人品
下载PDF
晚清词家词境观念评说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柏岭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5期79-86,共8页
全面清理晚清词家以境界评词的观念,我们可发现词境的生成及获得,须有一个多层级的超越历程:由 泛化至独尊构成了词境观念的存在形式,“不离乎情,不泥乎境”是词境化生的一个基本前提,艺术的时空意识乃是词 境内结构的深度焦点,层次和... 全面清理晚清词家以境界评词的观念,我们可发现词境的生成及获得,须有一个多层级的超越历程:由 泛化至独尊构成了词境观念的存在形式,“不离乎情,不泥乎境”是词境化生的一个基本前提,艺术的时空意识乃是词 境内结构的深度焦点,层次和类别丰富了词境的审美品格,而语言的超越充实了词境的艺术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艺术时空 层次类别 语言超越
下载PDF
论清词对词境的开拓——以清代岭南词为个案 被引量:2
15
作者 范松义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3-158,共6页
对词境的开拓是清词的一大成就,清代岭南词在这方面即有出色的表现。其一是对南国风情的集中展现与词体美学类型的拓展;其二是对清代史实与"心史"的全新叙写;其三是对西方文明与海外风情的反映。总体而言,清代岭南词人开拓词... 对词境的开拓是清词的一大成就,清代岭南词在这方面即有出色的表现。其一是对南国风情的集中展现与词体美学类型的拓展;其二是对清代史实与"心史"的全新叙写;其三是对西方文明与海外风情的反映。总体而言,清代岭南词人开拓词境之举扩大了词体的表现范围,为词体增加了新的内涵,在词史上有重要意义。对此问题的分析,有助于对清词的文学价值有更为全面、准确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拓 岭南
下载PDF
论柳永对词境的开拓 被引量:5
16
作者 徐定辉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80-83,共4页
词是中国古代抒情文学的重要形式。“词以境界为最上”。开拓词境是柳永在词的创作上的重要贡献。柳永冲破了晚唐五代词多写男女情爱与闺阁园庭的狭小范围,把词笔投向关塞山河、通都大邑、历史兴亡之中,这就使其词呈现出高远深邃、雄阔... 词是中国古代抒情文学的重要形式。“词以境界为最上”。开拓词境是柳永在词的创作上的重要贡献。柳永冲破了晚唐五代词多写男女情爱与闺阁园庭的狭小范围,把词笔投向关塞山河、通都大邑、历史兴亡之中,这就使其词呈现出高远深邃、雄阔浑厚的境界,为宋词的声色大开建立了最初的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永 开拓 高远深厚 雄浑劲健
下载PDF
论晏几道的伤心词境 被引量:1
17
作者 高峰 戴月舟 《怀化学院学报》 2004年第6期97-100,共4页
晏几道将没落贵族公子的感伤情怀,投注到对于往事的深情追忆当中,通过悠缈的梦境描写,抒发出人生如梦的怅惘意绪。他的令词创作,意境空灵,结构顿挫,语言浅淡,从而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审美境界。
关键词 晏几道 创作 感伤情怀 独特 往事 艺术审美 空灵
下载PDF
论张先对词境的拓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周玲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47-53,共7页
张先词题材类型丰富,除前人所常写的艳情词、闺情词、愁别词之外,还写了不少感怀词、宴饮词、咏物词、节令词、写景词。这些从日常琐事、身边景物感发而写成的词作,情感抒发直接真实,思想亲切自然,给当时香粉充溢的词坛带来一片清新,将... 张先词题材类型丰富,除前人所常写的艳情词、闺情词、愁别词之外,还写了不少感怀词、宴饮词、咏物词、节令词、写景词。这些从日常琐事、身边景物感发而写成的词作,情感抒发直接真实,思想亲切自然,给当时香粉充溢的词坛带来一片清新,将词境引向了日常生活的空间。张先词的创作视野面向人生、面向社会,抒写自我生活场景,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提升词的地位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先 拓展
下载PDF
南宋景物主体性描写的篇章化与词境的另一洞天 被引量:1
19
作者 魏学宏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27-30,共4页
在诗歌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先是对情与景的融合有了一定的理论认识,然后在创作实践中才转向作品内情与景的融合。而对作品内情与景融合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景物的工具化、对象化、主体化三个阶段以及三者与其他各种手法兼容并包的相应变化不... 在诗歌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先是对情与景的融合有了一定的理论认识,然后在创作实践中才转向作品内情与景的融合。而对作品内情与景融合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景物的工具化、对象化、主体化三个阶段以及三者与其他各种手法兼容并包的相应变化不断深化发展、逐步完善、最终才走向成熟的过程。情与景的交融又恰在于主客间的彼此交融,景物的主体化使诗词意境中的情景交融成为可能,并使诗词的意境达到空灵蕴藉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与景 主体化
下载PDF
词境与画境——苏轼的“词中有画”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成文 《枣庄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14-18,共5页
苏轼将词与画结合起来,作画的同时又作词,还将绘画的技法融入到词的创作中来,注重艺术意境的创造。苏轼十分重视抓住客观外物的典型特征,他往往寥寥几笔,就能使所描写的对象形象真切,神韵顿出。"经营位置"的三种布局方式是物... 苏轼将词与画结合起来,作画的同时又作词,还将绘画的技法融入到词的创作中来,注重艺术意境的创造。苏轼十分重视抓住客观外物的典型特征,他往往寥寥几笔,就能使所描写的对象形象真切,神韵顿出。"经营位置"的三种布局方式是物象并置、空白设置、远势拓展。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通过消弱语言的述义性最大限度地追求词的视觉效果,实现由有限向无限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画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