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闲情偶寄·词曲部》中的接受美学思想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垣璋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81-83,共3页
李渔所处的时代虽然还没有"接受美学"的诞生,但李渔凭借对戏曲这种特殊文艺形式的独特理解以及对戏曲创作的切身体会,在《闲情偶寄.词曲部》中用他自己的方式阐释了300年后接受美学中所谓的"隐在读者"、"期待... 李渔所处的时代虽然还没有"接受美学"的诞生,但李渔凭借对戏曲这种特殊文艺形式的独特理解以及对戏曲创作的切身体会,在《闲情偶寄.词曲部》中用他自己的方式阐释了300年后接受美学中所谓的"隐在读者"、"期待视野"、"审美距离"等重要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闲情偶寄.词曲部 接受美学 李渔 隐在读者 期待视野 审美距离
下载PDF
浅探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中对《西厢记》的分析
2
作者 王梦梦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第4期39-40,共2页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中在分析词曲创作时于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以及格局篇的写作中均对《西厢记》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于文字之间,李渔对《西厢记》进行了极高的评价,也指出了其宾白等方面的稍显不足,同时对《南西厢...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中在分析词曲创作时于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以及格局篇的写作中均对《西厢记》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于文字之间,李渔对《西厢记》进行了极高的评价,也指出了其宾白等方面的稍显不足,同时对《南西厢》的改编表示了一定的批评之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渔 闲情偶寄 词曲部 西厢记 分析
下载PDF
《曲律》与《闲情偶寄·词曲部》之比较
3
作者 高瑞娜 仰海龙 《消费导刊》 2008年第7期228-228,共1页
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发展是随着戏曲艺术本身的发展而发展的。王骥德的《曲律》是我国戏曲理论史上第一部较系统的曲学专著。它继承了前人的理论并对后世的曲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李渔曲论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就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 《曲律》 《闲情偶寄·词曲部 比较
下载PDF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结构篇文德思想分析
4
作者 魏哲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75-78,共4页
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部》结构篇中以"戒讽刺"为切入点,从"木铎之代""涤毒之行"和"传世之心"3个层面对其文德思想进行了多维阐释。本文通过剖析李渔文德追求的历史理路与价值取向,解析... 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部》结构篇中以"戒讽刺"为切入点,从"木铎之代""涤毒之行"和"传世之心"3个层面对其文德思想进行了多维阐释。本文通过剖析李渔文德追求的历史理路与价值取向,解析李渔文德认知的伦理源出与道德向度,分析李渔文德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历史局限,以期进一步发掘李渔的戏曲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部 文德思想
下载PDF
李渔的科诨理论及其在戏曲史上的地位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建科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3年第1期56-60,共5页
科诨是我国古典戏曲构建喜剧性情境的一种重要手段.李渔在他的戏曲小说中对科诨的广泛应用并不是无意识的,而是他的一种自觉的美学追求.他在<闲情偶寄·词曲部>中就专列'科诨'一节,从理论上阐述了科诨的重要性,论述... 科诨是我国古典戏曲构建喜剧性情境的一种重要手段.李渔在他的戏曲小说中对科诨的广泛应用并不是无意识的,而是他的一种自觉的美学追求.他在<闲情偶寄·词曲部>中就专列'科诨'一节,从理论上阐述了科诨的重要性,论述了科诨与观众接受的密切关系;认为科诨是刻画喜剧形象的重要手段,科诨要为塑造喜剧形象服务;一方面科诨要贵自然,注重娱乐性,另一方面又要注重科诨的教育作用;科诨语言要个性化、通俗化,但同时要'戒淫亵'、'忌俗恶'.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还应把李渔所讲的'词采'、'宾白'和'科诨'联系起来理解,这样就可系统掌握李渔对科诨语言的要求.李渔的科诨理论是对元明戏曲科诨创作经验的全面总结,是自身创作和演出的经验之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渔 科诨理论 戏曲史 《闲情偶寄·词曲部 小说 戏剧理论
下载PDF
从《李笠翁曲话》看李渔之音乐美学思想
6
作者 张志红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2期83-85,共3页
《李笠翁曲话》是清代李渔《闲情偶寄》一书中的“词曲部”和“演习部”,后人通常把这两部分叫做《李笠翁曲话》,其独到的音乐美学思想 :一是追求“独先结构”的形式与“善、奇”的内容相统一 ;二是重视音乐创作的“合人情”;三是在文... 《李笠翁曲话》是清代李渔《闲情偶寄》一书中的“词曲部”和“演习部”,后人通常把这两部分叫做《李笠翁曲话》,其独到的音乐美学思想 :一是追求“独先结构”的形式与“善、奇”的内容相统一 ;二是重视音乐创作的“合人情”;三是在文风上应“重机趣”、“人唯求旧、物唯求新”、“习俗恶”;四是在音乐教育中应“唱曲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笠翁曲话》 李渔 音乐美学思想 《闲情偶寄》 词曲部 演习 独先结构 古代戏曲理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