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茶花女》中韩译本比较研究——以1945年以前译本为主
1
作者 李婧 《快乐阅读》 2023年第12期38-40,共3页
《茶花女》在19世纪晚期正式传入亚洲。虽然内容是围绕着妓女玛格丽特和上流社会青年阿尔芒之间的爱恋故事,但在整个亚洲地区,特别是在中国、韩国、日本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本文以1945年以前译本——林纾的《巴黎茶花女遗事》、秦学文... 《茶花女》在19世纪晚期正式传入亚洲。虽然内容是围绕着妓女玛格丽特和上流社会青年阿尔芒之间的爱恋故事,但在整个亚洲地区,特别是在中国、韩国、日本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本文以1945年以前译本——林纾的《巴黎茶花女遗事》、秦学文的《红泪》以及夏康农的《茶花女》——为主进行比较分析。鸦片战争以后,中、日、韩三国进入近代启蒙期,受西方文学的影响,三国文学表现为既相似又有差异的平衡关系。在这种背景下,同一部作品被分别翻译后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本文以众所周知的小仲马《茶花女》为纽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花女》 《巴黎茶花女遗事》 译本比较研究 小仲马 玛格丽特 夏康农 西方文学 近代启蒙
下载PDF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盈虚》汉译研究——以李默默、梁玥、六花、林非译本为例
2
作者 郑仕宇 邓亚晔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31期38-44,共7页
《盈虚》是日本作家中岛敦的代表作品,取材于中国古典《左传》,描述了卫庄公(太子蒯聩)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该文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遵照“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指导原则,以短篇小说《盈虚》的李默默、梁玥、六花、林非等4个... 《盈虚》是日本作家中岛敦的代表作品,取材于中国古典《左传》,描述了卫庄公(太子蒯聩)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该文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遵照“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指导原则,以短篇小说《盈虚》的李默默、梁玥、六花、林非等4个中译本为研究对象,基于“三维转换”视角,考察各译本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过程及其在各维度下的“整合适应选择度”的高低。研究发现,4个译本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翻译选择不适配问题。总体上看,李默默译本的“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在语言维和交际维,均能完成译文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使其具备较高的翻译品质。但在文化维,由于原语和译语的“文化生态”并不对应,造成4个译本适应性选择转换过程的完成度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与此同时,各译本的“整合适应选择度”也受到了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 中岛敦 《盈虚》 译本比较研究 三维转换法 整合适应选择度 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 适应性选择转换
下载PDF
《月亮与六便士》三个中译本的译者主体性比较研究
3
作者 刘艳丽 刘畅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82-85,共4页
基于译者主体性的视角,对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三个中译本分别从语义阐释、文化层面的传达、语言风格和翻译策略四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并以实例论证,以探究译者主体性的具体体现。对比分析表明:语义阐释方面三位译者都基本传达... 基于译者主体性的视角,对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三个中译本分别从语义阐释、文化层面的传达、语言风格和翻译策略四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并以实例论证,以探究译者主体性的具体体现。对比分析表明:语义阐释方面三位译者都基本传达了原作的信息,但也有稍微欠缺的地方;文化层面虽然都传达出了原作的信息,但不同时期的译者对一些形象的翻译处理不同;语言风格上体现出了时代性和地域性,同时期的译者风格更为相近;从翻译策略上来看,为了增加意义完整性、呈现出形式上的美感或者达到形式对等,不同译者用了不同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亮和六便士》 译者主体性 译本比较研究
下载PDF
译者主体性与唐诗英译:杜甫《月夜》6种译本的个案研究
4
作者 常呈霞 《科教文汇》 2014年第26期121-122,共2页
在解构主义和阐释学的观照下,译者主体性成为当代翻译理论的重要命题.古诗作为一种文学表现形式,韵律美感强,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风格特点明显,在翻译中尤其可以体现出译者的主体性。本文从"诗圣"杜甫的一篇著名五言律诗——... 在解构主义和阐释学的观照下,译者主体性成为当代翻译理论的重要命题.古诗作为一种文学表现形式,韵律美感强,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风格特点明显,在翻译中尤其可以体现出译者的主体性。本文从"诗圣"杜甫的一篇著名五言律诗——《月夜》的6种译文文本入手,在意象再现与意境再造、人称视角的选取、韵律与形式的再创造等三个方面作分析比较,揭示了译者主体性在唐诗英译过程中的内涵和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主体性 译本比较研究 唐诗英译
下载PDF
裘里和邦索尔英译《红楼梦》的语言差异管窥——从习语英译的统计比较入手 被引量:4
5
作者 唐均 谭梦娜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2-88,共7页
《红楼梦》多语种翻译研究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和翻译学研究的相互结合。拓展了红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有助于中华文化世界性传播的要求。也可为中国其他典籍的多语种译介提供典型参考模式。唐均和谭梦娜以统计手段从习语荚译这一角度... 《红楼梦》多语种翻译研究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和翻译学研究的相互结合。拓展了红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有助于中华文化世界性传播的要求。也可为中国其他典籍的多语种译介提供典型参考模式。唐均和谭梦娜以统计手段从习语荚译这一角度揭示了两个早期《红楼梦》英译本之间的差异取决于英语时代文风切合原文语言特色这一方面;钱亚旭知纪墨芳探索了‘红楼梦)霍克思英译本中佛教思想的具体适译策略主要以归化为主,种种具体化策略都旨在提高译文在西方读者中的接受度。华少庠基于两个颇吴代表性的《红楼梦》德译本,考察莱几个典型重要宗教语汇的深刘意蕴在德语语境中如何跨越异质文化鸿沟加以再现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多语种翻译研究 译本比较研究 习语英译 佛教思想连译 宗教词汇德译
下载PDF
斯坦纳阐释学翻译模式关照下的三个《庄子》译本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吴志萌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47-150,共4页
《庄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著作,而其英译问题同样值得重视。本文利用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模式,分别从信任,侵入,吸收与平衡这三大步骤对汪榕培,冯友兰和美国著名汉学家梅恒的三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他们不同的翻译特色,指出值得商... 《庄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著作,而其英译问题同样值得重视。本文利用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模式,分别从信任,侵入,吸收与平衡这三大步骤对汪榕培,冯友兰和美国著名汉学家梅恒的三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他们不同的翻译特色,指出值得商榷的地方。并作出了一些关于翻译的阐释学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坦纳 阐释学翻译模式 《庄子》英译本比较研究
原文传递
《仓央嘉措情歌》英译本研究——以杰佛里·沃特斯和保罗·威廉姆斯译本为例
7
作者 黄尧 《汉字文化》 2021年第S01期136-139,共4页
六世达赖喇嘛情歌文风通俗易懂,具有较高文学性,在海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问世至今已有多个英译本。西方藏学家沃特斯和威廉姆斯均进行过译介,两个译本各有千秋,笔者将从文化负载词、译文韵律风格和译文形成原因探析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 《仓央嘉措情歌》 文学典籍 译本比较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