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信达切”原则比较《竞选州长》的译本特点
1
作者 图雅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4年第04Z期75-76,共2页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我国翻译界对于翻译工作的要求有了明显的提升。本文作者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以及相关研究资料进行分析,首先简单阐述了"信达切"的翻译原则,然后基于"信达切"原则比较《竞选州长》的译本特点...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我国翻译界对于翻译工作的要求有了明显的提升。本文作者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以及相关研究资料进行分析,首先简单阐述了"信达切"的翻译原则,然后基于"信达切"原则比较《竞选州长》的译本特点,并且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够对译者的翻译工作有所帮助,创作出更好的译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达切”原则 《竞选州长》 译本特点
下载PDF
《道德经》第一章Arthur Waley 英译本探析
2
作者 罗颖德 《海外英语》 2024年第2期30-32,共3页
《道德经》是我国历史上首部具有完整逻辑系统的哲学著作,作品的第一章是老子大道思想立论的基石,对整部著作起了总纲的作用。英国汉学家Arthur Waley翻译的《道德经》译本常被作为研究老子学说英文翻译的范本之一。该文将Arthur Waley... 《道德经》是我国历史上首部具有完整逻辑系统的哲学著作,作品的第一章是老子大道思想立论的基石,对整部著作起了总纲的作用。英国汉学家Arthur Waley翻译的《道德经》译本常被作为研究老子学说英文翻译的范本之一。该文将Arthur Waley的《道德经》英译本第一章与原文逐句比读,分析译文翻译的出色及不足之处,指出译本注重还原《道德经》的历史文化语境并突出原文核心概念的哲学含义,认为在对文化典籍的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不能偏离原文的文本含义和主旨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经》第一章 译文评析 译本特点
下载PDF
海外译者中国古典散文英译特点及其启示研究
3
作者 何梦丽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67-72,共6页
散文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在悠久发展历程中取得过辉煌成就。通过梳理海外译者英译古典散文的历史发现,散文翻译数量有限、篇章零散,译介对象较集中;从传教士到外交官再到汉学家,海外译者的身份变化推动散文英译进程;译者凭... 散文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在悠久发展历程中取得过辉煌成就。通过梳理海外译者英译古典散文的历史发现,散文翻译数量有限、篇章零散,译介对象较集中;从传教士到外交官再到汉学家,海外译者的身份变化推动散文英译进程;译者凭借其优势游弋于两种文化和语言,完美再现原文韵味,同时积极借助副文本增加译本可读性。面对古典散文英译研究起步晚、理论不成体系的现状,建议加快建立中国古典散文英译理论体系,并将海外译者英译中国古典散文纳入翻译史研究范围,以推动我国古典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散文 海外译者 英译史 译本特点
下载PDF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汪译《牡丹亭》文本探析
4
作者 范祎蕾 《海外英语》 2023年第24期13-15,34,共4页
文章依托功能对等理论,探究汪译《牡丹亭》如何在词汇、句法、文体与篇章四个层面实现功能对等以及译者如何在这四个层面诠释男女主人公人物形象,以期从不同角度解释翻译现象、总结译本特点、加深读者对汪榕培教授翻译过程的认识。分析... 文章依托功能对等理论,探究汪译《牡丹亭》如何在词汇、句法、文体与篇章四个层面实现功能对等以及译者如何在这四个层面诠释男女主人公人物形象,以期从不同角度解释翻译现象、总结译本特点、加深读者对汪榕培教授翻译过程的认识。分析发现,汪译文选词既考虑到词汇的表层含义又兼顾其文化内涵;句法灵活多样,根据英汉句法的差异增补衔接词、增补主语以及变换主语保持句意连贯;语篇翻译时多考虑上下文语境与文化语境;译作文体整体清新明丽、含蓄典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对等 《牡丹亭》 汪榕培 译本特点 人物形象
下载PDF
Investigating Translators' Positioning via the Appraisal Theory: A Case Study of the Q&A Part of a Speech Delivered by the U.S. Vice President Cheney 被引量:1
5
作者 QIAN Hong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12年第12期1775-1787,共13页
Appraisal Theory is a part of the interpersonal metafunction in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to reveal the speaker's attitudes and positionings. Some scholars in recent years have introduced this theory to the Chi... Appraisal Theory is a part of the interpersonal metafunction in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to reveal the speaker's attitudes and positionings. Some scholars in recent years have introduced this theory to the Chinese reader and applied it to the study of different genres, but up to now, very little has been done to test this newly developed theory in translation studi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use the Appraisal Theory as a tool to investigate speaker's positioning in ST (source text) and TT (target text). The translations of part of the Q&A (Question&Answer) section of the Vice President Cheney's speech at Fudan University and their STs will be investigated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source and target texts are first described in the appraisal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then compared to find out the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the speaker's positioning in ST and TT. Finally, a discussion is carried out to explore possible reasons that caused the speaker's changed positioning from ST and TT.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ranslator's role,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translation purpose might all contribute to speaker's changed positio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praisal Theory ENGAGEMENT changed positioning REASON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