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11篇文章
< 1 2 9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阐释学翻译理论下斋林•旺多《西藏风土志》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1
作者 乔现荣 罗紫薇 刘杨 《现代语言学》 2024年第1期310-318,共9页
藏族文学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是中国文学重要的一部分,而译者在藏族文学全面真实的对外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对比赤列曲扎《西藏风土志》原作和斋林•旺多的英译本,结合阐释学翻译理论,从译前文本选择、翻译策略等方... 藏族文学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是中国文学重要的一部分,而译者在藏族文学全面真实的对外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对比赤列曲扎《西藏风土志》原作和斋林•旺多的英译本,结合阐释学翻译理论,从译前文本选择、翻译策略等方面分析了斋林•旺多英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西藏风土志》特有的语言元素、藏族民风习俗和时代特性,通过斋林•旺多译者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在英译本中得到了充分阐释,同时也拓宽了民族文学对外传播的研究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主体 阐释学翻译理论 民族文学对外传播
下载PDF
翻译美学视域下的元杂剧译者主体性研究——以《窦娥冤》为例
2
作者 郭洁 董晓波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54-60,共7页
作为中国古代悲剧的典范作品,《窦娥冤》以引人深思的主题思想和经久不衰的美学价值吸引了译者和学者的共同关注。在《窦娥冤》英译过程中,译者们在遵循翻译美学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主体性,从而带给不同时期的读者不同的... 作为中国古代悲剧的典范作品,《窦娥冤》以引人深思的主题思想和经久不衰的美学价值吸引了译者和学者的共同关注。在《窦娥冤》英译过程中,译者们在遵循翻译美学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主体性,从而带给不同时期的读者不同的审美感受。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窦娥冤》三个英译本中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认识与再现之异同,以期对元杂剧翻译理论和实践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美学 译者主体 元杂剧 《窦娥冤》
下载PDF
阐释学对译者主体性的解读沿革
3
作者 夏佳 王斌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24-128,共5页
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在翻译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译者这一主体却总是被忽略。在阐释学理论的视角下,译者的主体性得以彰显。基于此,以阐释学主要代表人物施莱尔马赫、伽达默尔和斯坦纳的主要思想为理... 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在翻译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译者这一主体却总是被忽略。在阐释学理论的视角下,译者的主体性得以彰显。基于此,以阐释学主要代表人物施莱尔马赫、伽达默尔和斯坦纳的主要思想为理论发展脉络,分析阐释学框架下对于译者主体性的解读。研究发现:施莱尔马赫首先看到译者的主体作用,伽达默尔和斯坦纳则分别从宏观与微观层面描绘了译者的能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主体 阐释学 施莱尔马赫 伽达默尔 斯坦纳
下载PDF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西厢记》英译中延异研究
4
作者 李晓慧 许宗瑞 《铜陵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2-95,115,共5页
文章从译者主体性视角出发,对比《西厢记》奚如谷和伊维德合译本与许渊冲英译本,研究译者主体性差异带来的译本正文本与副文本延异成为《西厢记》译介中延异两个最显著表征。一方面,译者主体性差异使得不同译者选择不同底本,不同底本差... 文章从译者主体性视角出发,对比《西厢记》奚如谷和伊维德合译本与许渊冲英译本,研究译者主体性差异带来的译本正文本与副文本延异成为《西厢记》译介中延异两个最显著表征。一方面,译者主体性差异使得不同译者选择不同底本,不同底本差异又产生译本正文间延异,生成风格各异的译本,使目标语读者领略时代变迁中各底本不同侧重点。另一方面,译者主体性差异使得不同译者建构不同副文本,形成不同译本副文本间延异,多维度建构译本在目标语中的文化语境。因此,译者主体性带来的中国传统戏剧译本延异与副文本间延异拓宽了原文本生命,拓展读者互文性记忆,丰富了目标语文化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主体 延异 中国传统戏剧译介 《西厢记》英译
下载PDF
中共党史英译中的译者主体性:表征、内涵与规限——以“抗日”相关语汇英译文的历时演变为例
5
作者 王晶 《长治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6-112,共7页
文章聚焦中共党史著作中“抗日”相关语汇英译文的历时演变,深入阐析相关语汇英译文历时演变背后的社会动因,借鉴哲学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的相关概念,尝试探究英译文历时演变中译者主体性的表征、内涵与规限。研究发现,中共党史核心语汇英... 文章聚焦中共党史著作中“抗日”相关语汇英译文的历时演变,深入阐析相关语汇英译文历时演变背后的社会动因,借鉴哲学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的相关概念,尝试探究英译文历时演变中译者主体性的表征、内涵与规限。研究发现,中共党史核心语汇英译文的历时演变是国家翻译机构译者因应社会历史语境变迁的必然选择,是彰显译者主体性的自然结果。中共党史英译中,译者能动性是译者的标记状态,译者受动性是译者的默认状态,理解的历史性为译者发挥能动性提供哲学理据,文本的确定性则为译者的能动性施加规限,构成译者的受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共党史英译 “抗日”相关语汇译文 译者主体 译者受动性
下载PDF
基于ChatGPT为辅助翻译的译者主体性探究——以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翻译实践为例
6
作者 周振南 《现代语言学》 2024年第4期382-388,共7页
有关机器辅助翻译一直都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ChatGPT相较于传统人工智能有了长足进步。为了实现人机交互翻译模式,将与译者主体性结合起来辩证统一,对使用ChatGPT为辅助的译者主体性进行探究;再从语言、词汇和句式这三方面对范例文本... 有关机器辅助翻译一直都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ChatGPT相较于传统人工智能有了长足进步。为了实现人机交互翻译模式,将与译者主体性结合起来辩证统一,对使用ChatGPT为辅助的译者主体性进行探究;再从语言、词汇和句式这三方面对范例文本《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特点进行分析,分析ChatGPT在文学翻译方面的准度和精度,以及译者在这个过程中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在新人工智能时代,译者应充分利用新技术、新翻译工具,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来适应当今翻译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tGPT 译者主体 人机交互
下载PDF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A Psalm of Life的三个中译本对比赏析——以威妥玛、杨德豫、穆旦的译本为例
7
作者 剡境灿 《新丝路》 2024年第4期0112-0115,共4页
A?Pslam?of?Life是19世纪美国诗人亨利·沃兹沃斯·朗费罗的名篇,全诗共9节,36行。文章从译者主体性的视角对朗费罗的A?Psalm?of? Life进行赏析,并选取威妥玛、杨德豫和穆旦三位译者的中译本,从词汇选择、句式结构和格律三方面... A?Pslam?of?Life是19世纪美国诗人亨利·沃兹沃斯·朗费罗的名篇,全诗共9节,36行。文章从译者主体性的视角对朗费罗的A?Psalm?of? Life进行赏析,并选取威妥玛、杨德豫和穆旦三位译者的中译本,从词汇选择、句式结构和格律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体会不同译本在翻译过程中、读者意识和译入语文化意识层面译者主体性作用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 Pslam of Life 译者主体 译本对比 翻译过程
下载PDF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东方医学科学》英译研究
8
作者 刘欣怡 柯玉莲 毛和荣 《亚太传统医药》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是中医药事业整体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某种程度上,中医药在美国的传播是其在全世界传播的一个“风向标”。近年来,中医药在美传播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谭富园的著作《东方医学科学》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通... 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是中医药事业整体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某种程度上,中医药在美国的传播是其在全世界传播的一个“风向标”。近年来,中医药在美传播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谭富园的著作《东方医学科学》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译者主体性的三个层面即译者能动性、受动性和为我性再现该书的编译情况,并总结经验教训,可以为当下中医翻译提供有益的借鉴,助力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主体 《东方医学科学》 中医翻译 国际传播 美国
下载PDF
译者主体性探析——以《阿Q正传》社会文化负载词为例
9
作者 杨佳渝 《现代语言学》 2024年第3期332-336,共5页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常面临语义空缺现象,是翻译中的一大难点,相较其它类型词汇而言更依靠译者发挥其主体性,采用灵活的翻译策略进行应对。本文基于《阿Q正传》两个主流译本,进行社会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的对比,探析不同文化背景的译者面临...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常面临语义空缺现象,是翻译中的一大难点,相较其它类型词汇而言更依靠译者发挥其主体性,采用灵活的翻译策略进行应对。本文基于《阿Q正传》两个主流译本,进行社会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的对比,探析不同文化背景的译者面临翻译难点的主体性发挥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主体 文化负载词 翻译策略 文化“走出去”
下载PDF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级差资源“更”的重构研究——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日译本为例
10
作者 孙成志 史洪煜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4年第2期94-106,129,共14页
在中央文献翻译过程中,如何实现级差资源的评价意义重构,集中彰显了译者的翻译立场。本研究基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至第三卷)中日对译文本,从译者主体性视角探析级差资源“更”在中央文献日译过程中的重构方式及其背后的成因... 在中央文献翻译过程中,如何实现级差资源的评价意义重构,集中彰显了译者的翻译立场。本研究基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至第三卷)中日对译文本,从译者主体性视角探析级差资源“更”在中央文献日译过程中的重构方式及其背后的成因。研究发现:级差资源的跨语际重构在三卷中呈现出一定的历时一致性,当“更”用于提升后文评价意义的“强度”时,译者更倾向于采用零翻译,以合译、扩大语言单位等方式重构级差资源;而当“更”用于提升后文评价意义“量度”时,译者通常选择对应翻译,保留原文的级差资源。同时,译者在不同语势功能下,受语言单位、句式等客观受动性制约,适时调整翻译方式;在维护国家形象、增强意识形态意义表征等社会语境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重构级差资源的评价意义,以此增进目标读者的理解与接受度,提升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和公信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主体 级差资源“更”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中央文献翻译 跨语际重构
下载PDF
文化视角下的旅游公示语英译过程译者主体性研究——以抚州市公示语为例
11
作者 乐伟欢 刘飞平 邹璐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4年第3期131-134,共4页
语言离不开文化,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活动过程中,不光是简单的两种语言转换,而是两种文化的交流和协商。有调查研究表明,在华旅行时,有约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认为公示语对于旅游及了解城市有很大的辅助度。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从语言... 语言离不开文化,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活动过程中,不光是简单的两种语言转换,而是两种文化的交流和协商。有调查研究表明,在华旅行时,有约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认为公示语对于旅游及了解城市有很大的辅助度。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从语言维、交际维和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对公示语汉英翻译进行探究,主要是在文化视角分析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发挥主体性。文章以抚州市为例,希望研究对推介地方旅游资源、培育其旅游增长点可以发挥一点作用,也希望本研究能给其它想引进国际游客的城市带来一些有关旅游公示语翻译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视角 公示语 英译 译者主体
下载PDF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的《新月集》郑振铎译本赏析
12
作者 夏艳 《海外英语》 2024年第5期33-35,共3页
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越来越被认可和重视。文章由译者主体性出发,从译者的文本选择、文化目的、语言风格、翻译策略等对泰戈尔的《新月集》郑振铎译本进行赏析,并对如何发挥译者的主体性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文学翻译 译者主体 新月集 郑振铎
下载PDF
严复《天演论》中的译者主体性
13
作者 杨欣三 《今古文创》 2024年第9期95-97,共3页
作为语言转换和文化传播的桥梁,翻译在不同的文明交往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作用同样是不可忽视的。但是,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中,译者往往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人们往往忽略了他的主体地位,及其在翻... 作为语言转换和文化传播的桥梁,翻译在不同的文明交往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作用同样是不可忽视的。但是,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中,译者往往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人们往往忽略了他的主体地位,及其在翻译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本文从严复译《天演论》出发,结合翻译活动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分析译者主观能动性对翻译活动,包括翻译策略以及翻译方法的选择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主体 《天演论》 严复
下载PDF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逍遥游》三个英译本对比分析研究
14
作者 徐向前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8期13-16,共4页
在当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之下,从译者主体性角度研究译者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对于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译介中国文化传统典籍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出发,探究译者对于原文本的选择、理解和表达的重要作用;对比分... 在当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之下,从译者主体性角度研究译者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对于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译介中国文化传统典籍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出发,探究译者对于原文本的选择、理解和表达的重要作用;对比分析任博克(Brook Zipron)、林语堂和汪榕培三位译者的《逍遥游》英译本,发现不同译者因其文化教育背景和语言表达习惯不同,在词汇选择、句子理解、篇章衔接这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希望通过探究不同译者在翻译中发挥的译者主体作用为中国传统典籍英译的译者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主体 典籍翻译 《逍遥游》 任博克 林语堂 汪榕培
下载PDF
阐释学视域下杨必《名利场》汉译本译者主体性研究
15
作者 宋晓容 《今古文创》 2024年第2期107-109,共3页
长时间以来,翻译研究一直致力于对原文的研究,而且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翻译的性质、标准和技巧等方面,而往往对译者本身主观能动性的研究较少,因此导致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受重视。之后因文化转向的出现,人们对译者的关注不断增多,译者... 长时间以来,翻译研究一直致力于对原文的研究,而且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翻译的性质、标准和技巧等方面,而往往对译者本身主观能动性的研究较少,因此导致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受重视。之后因文化转向的出现,人们对译者的关注不断增多,译者的地位得以提升,人们也开始不断关注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本文基于阐释学的视角对《名利场》杨必中译本中的译者主体性进行讨论,以进一步丰富阐释学视角下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主体 阐释学 翻译四步骤理论
下载PDF
李渔《十二楼》英译研究--译者主体性视域下的“中国形象”探究
16
作者 姜依依 《海外英语》 2024年第3期22-24,共3页
文章立足于李渔《十二楼》原著,通过对德庇时、茅国权、韩南三个英译本的系统整理与分析,以译者主体性为切入点,比较其文本选择及翻译策略的差异,考察译本背后的中国社会风貌、市民风俗、民间故事等文化元素,从中探析西方人所构筑的“... 文章立足于李渔《十二楼》原著,通过对德庇时、茅国权、韩南三个英译本的系统整理与分析,以译者主体性为切入点,比较其文本选择及翻译策略的差异,考察译本背后的中国社会风貌、市民风俗、民间故事等文化元素,从中探析西方人所构筑的“中国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楼》英译 译者主体 中国形象
下载PDF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比较《德伯家的苔丝》两个中译本
17
作者 张新洁 《今古文创》 2024年第10期97-99,共3页
译者主体性随着现代阐释学的发展而产生,指的是译者基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对原文本进行解读与再创造,译者在翻译的各个过程中都发挥了自身的主体性。本文在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分析比较张谷若版和孙致礼版的... 译者主体性随着现代阐释学的发展而产生,指的是译者基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对原文本进行解读与再创造,译者在翻译的各个过程中都发挥了自身的主体性。本文在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分析比较张谷若版和孙致礼版的两个《苔丝》中译本,试图阐述译者主体性对译本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治·斯坦纳 译者主体 张译本与孙译本 《苔丝》
下载PDF
《麦琪的礼物》双译本译者主体性探析
18
作者 林倩雯 《今古文创》 2024年第3期98-100,共3页
目前翻译界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热度依然不减,与此同时,一些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持续受到国内读者欢迎。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从翻译策略与方法和翻译风格两个方面对《麦琪的礼物》两个中译本进行译者主体性探析,旨在加强译者对译者主体性... 目前翻译界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热度依然不减,与此同时,一些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持续受到国内读者欢迎。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从翻译策略与方法和翻译风格两个方面对《麦琪的礼物》两个中译本进行译者主体性探析,旨在加强译者对译者主体性的理解,从而提高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主体 《麦琪的礼物》 翻译策略与方法 翻译风格
下载PDF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党的十九大报告两个维译文的对比分析
19
作者 买买提尼牙孜·托科提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8期21-25,共5页
作为翻译实践的主体,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实现翻译目的。从理解原文到表述译文、从选用翻译策略到译文选词的整个过程中,译者主体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译者主体性问题对提高译文质量、达到翻译目的具... 作为翻译实践的主体,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实现翻译目的。从理解原文到表述译文、从选用翻译策略到译文选词的整个过程中,译者主体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译者主体性问题对提高译文质量、达到翻译目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是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政治文献。该文选取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两篇维译文,结合政治文献翻译的特点,从原文理解、翻译策略和方法及语言风格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译者主体性在这两篇维译文中的具体体现,旨在为今后政治文献维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主体 政治文献 翻译策略 翻译方法 语言风格 党的十九大报告
下载PDF
女性主义翻译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以《简·爱》祝庆英与黄源深中译本为例
20
作者 詹婕 《今古文创》 2024年第13期112-114,共3页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强调了性别视角的影响,在翻译实践中充分发挥具有女性意识的译者主体性,将性别固见、性别歧视以翻译重写形式展现出来,以此提高女性在生活、文学创作、翻译文本中的地位。为探究在女性主义翻译视角下,译者性别与译者主...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强调了性别视角的影响,在翻译实践中充分发挥具有女性意识的译者主体性,将性别固见、性别歧视以翻译重写形式展现出来,以此提高女性在生活、文学创作、翻译文本中的地位。为探究在女性主义翻译视角下,译者性别与译者主体性的关系,通过对比分析两位不同性别译者的《简·爱》中译本后发现,女性译者相较于男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更容易关注到女性角色,并且在描写女性形象时更倾向于使用中性或褒义的词语去消除对女性的负面描写,刻画出积极的女性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译者主体性:翻译策略 《简·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