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代译者的空间分布——基于翻译地理学的考察 被引量:1
1
作者 贺爱军 《英语研究》 2024年第1期37-46,共10页
本文从翻译地理学的视角对唐代81位译者的空间分布特征展开考察,发现唐代译者的翻译地和出生地均沿佛教东传路线地区和城市分布,而翻译地与寺院所在地高度重合。唐代译者的空间分布规律是“路的效应”和“树的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 本文从翻译地理学的视角对唐代81位译者的空间分布特征展开考察,发现唐代译者的翻译地和出生地均沿佛教东传路线地区和城市分布,而翻译地与寺院所在地高度重合。唐代译者的空间分布规律是“路的效应”和“树的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路的效应”指的是译者的出生地和翻译地沿佛教东传路线的聚集分布现象,译者出生地和翻译地的形成受市场原则、交通原则、行政区划原则共同支配。“树的效应”指的是寺院的地理分布决定翻译中心地的地理分布,佛经译场往往设在寺院,寺院的分布与翻译中心地的分布高度重合。“路的效应”和“树的效应”交互作用共同决定了译者的空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地理分布 路的效应 树的效应 翻译地理
下载PDF
民国时期自然科学译者地理分布的缘由探析
2
作者 侯莹莹 贺爱军 《中国科技翻译》 2024年第2期58-61,共4页
本文探究了民国时期自然科学译者的静态和动态地理分布规律。经统计,在该历史阶段(1912-1949),中国自然科学译者总数达244人。这批译者的籍贯地集中于吴越翻译区、荆楚翻译区、巴蜀翻译区;翻译地集中于吴越翻译区、燕赵翻译区、巴蜀翻... 本文探究了民国时期自然科学译者的静态和动态地理分布规律。经统计,在该历史阶段(1912-1949),中国自然科学译者总数达244人。这批译者的籍贯地集中于吴越翻译区、荆楚翻译区、巴蜀翻译区;翻译地集中于吴越翻译区、燕赵翻译区、巴蜀翻译区。民国时期的自然科学译者地理分布规律凸显出知识中心地的区位因素对译者分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地理分布 翻译区 翻译地理
原文传递
宋明时期译者的地理分布规律索隐 被引量:8
3
作者 贺爱军 侯莹莹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8-73,F0003,共7页
北宋至明朝之间,译者的构成和数量均发生了显著变化,译者构成由先前佛经译者一枝独大转变为佛经译者、民族语译者和科技译者多元并存。译者总数多达464人,远远超过了五代十国时期。本文通过钩沉拾遗、耙梳索隐,建立宋明时期的译者档案,... 北宋至明朝之间,译者的构成和数量均发生了显著变化,译者构成由先前佛经译者一枝独大转变为佛经译者、民族语译者和科技译者多元并存。译者总数多达464人,远远超过了五代十国时期。本文通过钩沉拾遗、耙梳索隐,建立宋明时期的译者档案,提炼译者的地理分布规律,发现这一时期译者的生发地和翻译地集中于三个地区--丝路地带、译馆及译经院所在区、文化中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转向 译者地理分布 丝路地带 翻译地 文化中心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