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译者声音视角下《琵琶记》的英译研究——以莫里根的译本为例
1
作者 肖春雨 《今古文创》 2024年第40期96-99,共4页
高明的《琵琶记》被誉为“南戏之祖”,本文以译者声音理论为指导,以《琵琶记》的莫里根译本为个案,从文本内和副文本两个层面入手,考察译者在两个维度的发声。研究发现:在文本内层面,译者通过将原文含蓄信息显化,人称的转化与增添,以及... 高明的《琵琶记》被誉为“南戏之祖”,本文以译者声音理论为指导,以《琵琶记》的莫里根译本为个案,从文本内和副文本两个层面入手,考察译者在两个维度的发声。研究发现:在文本内层面,译者通过将原文含蓄信息显化,人称的转化与增添,以及对戏剧体例的独特处理体现了译者的声音;在副文本层面,译者通过导言和注释对文本内的重要信息的解释进行跨文化交流。本文期望对《琵琶记》译本的研究能提供新的视角和补充,拓展人们对于这部作品的理解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琵琶记》 英译 莫里根 译者声音
下载PDF
译者声音的差异化分析——以《论语》英译为例 被引量:6
2
作者 张小曼 卞珍香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55-65,共11页
译者声音是译者在文本内外的显隐性存在,是译者构建自身话语权威的主要途径。隐含读者、交际媒介和语境都会传递译者的声音。在翻译《论语》时,理雅各的声音倾向于沉默,多客观陈述,对原文的叙事特征遵从明显;辜鸿铭多采取对话、类比、... 译者声音是译者在文本内外的显隐性存在,是译者构建自身话语权威的主要途径。隐含读者、交际媒介和语境都会传递译者的声音。在翻译《论语》时,理雅各的声音倾向于沉默,多客观陈述,对原文的叙事特征遵从明显;辜鸿铭多采取对话、类比、设问的方式,说理性更强,很多时候代替孔子发声,拉近读者和孔子之间的距离。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文化身份的作用是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理雅各力主儒家思想和基督教义的有机融合,辜鸿铭强调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精神滋养。理雅各和辜鸿铭二人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都起了重大作用,体现了他们所属时代的译者声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声音 《论语》英译 叙事话语 文本 理雅各 辜鸿铭
下载PDF
译者声音研究:回顾与前瞻——兼评《牛津商务英语学习词典》 被引量:2
3
作者 陈梅 文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4年第1期32-36,共5页
本文梳理了"译者声音"研究的发展及现状,较为详尽地阐述述了译者声音研究如何从最初借用叙事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框架到成为融合了多学科发展并独具特色的重要翻译理论的过程,分析了目前译者声音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展望了该理... 本文梳理了"译者声音"研究的发展及现状,较为详尽地阐述述了译者声音研究如何从最初借用叙事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框架到成为融合了多学科发展并独具特色的重要翻译理论的过程,分析了目前译者声音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展望了该理论未来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研究 叙事理论 译者声音
下载PDF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译者声音——《夏洛的网》三译本比较 被引量:2
4
作者 张群星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106-110,共5页
儿童文学作品的叙事交际具有不对称性,成人作者处处代表着儿童读者。译者作为叙述者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声音比其他文学领域的译者声音更为显现。通过对《夏洛的网》三译本的比较分析发现,儿童文学译者会依据自己对目的语儿童读者形象的... 儿童文学作品的叙事交际具有不对称性,成人作者处处代表着儿童读者。译者作为叙述者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声音比其他文学领域的译者声音更为显现。通过对《夏洛的网》三译本的比较分析发现,儿童文学译者会依据自己对目的语儿童读者形象的假设、自身的偏好、源语与译入语语言文化的差异、翻译制约规范和翻译传统的设想等因素,采用不同的叙事方法,展示自己的声音。由于译者自身的差异,不同译本都会留下特有的译者声音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文学 译者声音 《夏洛的网》 叙事方法
下载PDF
译者声音研究及模式探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群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第11期114-118,共5页
"译者声音"研究是译者主体性研究和描述性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着重介绍叙事学、社会叙事学、言语行为理论等不同领域的"译者声音"研究成果,同时讨论译者声音与译者风格的关联,以及译者声音比较研究前景等... "译者声音"研究是译者主体性研究和描述性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着重介绍叙事学、社会叙事学、言语行为理论等不同领域的"译者声音"研究成果,同时讨论译者声音与译者风格的关联,以及译者声音比较研究前景等问题。在融合叙事理论与社会叙事理论的基础上,还提出以译者为中心的译者声音研究模式,丰富和拓展了译者声音研究的内容和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声音 叙事学 社会叙事理论 研究模式
下载PDF
鲁迅小说莱尔译本的译者声音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李慎 朱健平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5-111,共7页
译者声音理论是研究译文叙事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鲁迅小说的莱尔译本"Diary of a Madman and Other Stories"中,存在着译者声音凸显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副文本层面的导言和注释及文本内层面的译文叙事时态的偏离和原文含蓄信息... 译者声音理论是研究译文叙事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鲁迅小说的莱尔译本"Diary of a Madman and Other Stories"中,存在着译者声音凸显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副文本层面的导言和注释及文本内层面的译文叙事时态的偏离和原文含蓄信息的显化。这两个层面的译者声音显现不但阐明了译者的翻译观和读者观,尽量传达了原文丰富的文化信息,而且还拉近了故事与读者的距离,充分再现了原文的含义,对于该译本的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威廉·莱尔 译者声音 显现
下载PDF
叙事学视角下译者声音研究——以《鲁滨孙漂流记》中译儿童读本为例
7
作者 周以 《海外英语》 2021年第14期35-37,共3页
译者声音研究是译者主体性研究和描述性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将成人文学经典《鲁滨孙漂流记》翻译为儿童读本的过程中,译者通过在副文本和文本中显露自己的声音,来应对源文本和目标文本不对称给读者带来的挑战,以达到调整文... 译者声音研究是译者主体性研究和描述性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将成人文学经典《鲁滨孙漂流记》翻译为儿童读本的过程中,译者通过在副文本和文本中显露自己的声音,来应对源文本和目标文本不对称给读者带来的挑战,以达到调整文本主题的目的。在融合叙事学理论的基础上,以译者为中心的译者声音研究模式,丰富和拓展了译者声音研究的内容和框架,可为文学翻译研究的叙事学视角提供一个新的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学 译者声音 《鲁滨孙漂流记》 中译本 儿童
下载PDF
副文本中的译者声音
8
作者 张群星 《海外英语》 2018年第10期150-151,共2页
译者声音即译者的话语存在,是译者主体性研究和描述性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翻译作品的副文本是译者声音的显形。文章以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的12个中文全译本为例,结合译文标题、译者前言及注释等三类副文本信息,... 译者声音即译者的话语存在,是译者主体性研究和描述性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翻译作品的副文本是译者声音的显形。文章以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的12个中文全译本为例,结合译文标题、译者前言及注释等三类副文本信息,初步探讨了译者声音的差异,同时提出了通过副文本探讨译者声音研究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文本 译者声音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下载PDF
许渊冲英译杜甫诗歌中的译者声音及其文化认同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力维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55-61,共7页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建设文化强国是目标,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基础。典籍文献是中华文化最宝贵的财富,中国诗歌是典籍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诗歌英译本质量直接关乎中国诗歌是否能真正"走出去",而译者的文化身份和翻译能力对典籍译本...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建设文化强国是目标,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基础。典籍文献是中华文化最宝贵的财富,中国诗歌是典籍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诗歌英译本质量直接关乎中国诗歌是否能真正"走出去",而译者的文化身份和翻译能力对典籍译本的质量和外宣的成效有着很深的影响效果。本文以许渊冲英译杜甫诗歌为例,探寻英译诗中的译者声音,以期对我国典籍跨文化传播模式的构建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能力 杜甫诗歌 文化认同 译者声音
下载PDF
文学作品复译中的译者声音研究:现状与趋势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永杰 许悦萌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82-87,共6页
复译和译者声音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两者各自独立的研究多集中在文学翻译领域,然而,文学复译作品中的译者声音尚未得到研究者的足够关注。文章在梳理现有复译和译者声音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指出目前复译现象理论研究的不足、译者声... 复译和译者声音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两者各自独立的研究多集中在文学翻译领域,然而,文学复译作品中的译者声音尚未得到研究者的足够关注。文章在梳理现有复译和译者声音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指出目前复译现象理论研究的不足、译者声音的研究理论有待加强等问题,并探讨复译本中存在的多重声音对译者声音的影响,提出应通过文本和语境两种途径来研究复译作品中的译者声音,进而构建出一个完备的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作品 复译 译者声音 多重译者身份
下载PDF
副文本中的译者声音——以方平主编《莎士比亚全集》为例
11
作者 宋凯歌 朱安博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109-114,共6页
莎士比亚作品汉译的副文本研究寥寥无几,因而学界对相应副文本中的译者声音关注不足。通过研究方平主编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封面、版权页、标题、后记、评论文章、媒体报道、出版社等内副文本和外副文本,发现其中既有译者本人的声音... 莎士比亚作品汉译的副文本研究寥寥无几,因而学界对相应副文本中的译者声音关注不足。通过研究方平主编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封面、版权页、标题、后记、评论文章、媒体报道、出版社等内副文本和外副文本,发现其中既有译者本人的声音,也有评论者、媒体、出版商等“隐含译者”的声音,真实译者和“隐含译者”共同为译本发声而建构了该部全集翻译和出版的文本内外语境。2021年适逢方平先生诞辰100周年,通过研究其主编和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副文本,希望还原当时翻译和出版的具体过程,引起学界对该部全集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文本 译者声音 隐含译者 《莎士比亚全集》 方平
下载PDF
话本小说翻译叙事重构中的译者声音研究
12
作者 肖娴 何高大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2024年第2期118-125,共8页
话本小说以“交流”叙事为核心特征,其译本的叙事话语中存在两种声音:原文叙述者声音和译者声音。译者声音作为一种话语存在于译本中,以不同于原文叙述者的“声音”表现出来,是译者主体性在译文本中的凸显。研究译者声音有助于阐释翻译... 话本小说以“交流”叙事为核心特征,其译本的叙事话语中存在两种声音:原文叙述者声音和译者声音。译者声音作为一种话语存在于译本中,以不同于原文叙述者的“声音”表现出来,是译者主体性在译文本中的凸显。研究译者声音有助于阐释翻译动机,理解翻译规范,考察一定时期内译文的接受情况。本文从元语言学阐释的译者声音和作为翻译叙述者的译者声音两个角度讨论话本小说早期英译本如何通过译者声音传达原文叙事,译者如何通过译评介入、缩略编译、情节改写等方式重构原文叙事,从而实现话本小说译本对原文题材改写、母题移植、道德训诫等目的。通过描写与对比,探寻译者声音如何参与重构原文叙事,为研究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经典域外接受的过程与机制提供叙事学层面的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本小说 翻译 叙事重构 译者声音
原文传递
译者声音与译作接受:以蓝诗玲英译《鲁迅小说全集》副文本为例
13
作者 温世明 苏俊安 柳淑瑛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54-60,共7页
21世纪初,汉学家蓝诗玲成功英译《鲁迅小说全集》,并将其带入“企鹅经典”之列。小说的成功翻译及传播与译者提供的大量丰富的副文本材料休戚相关。考察蓝诗玲英译《鲁迅小说全集》的副文本,可以探究译者的多重声音以及理解译者为帮助... 21世纪初,汉学家蓝诗玲成功英译《鲁迅小说全集》,并将其带入“企鹅经典”之列。小说的成功翻译及传播与译者提供的大量丰富的副文本材料休戚相关。考察蓝诗玲英译《鲁迅小说全集》的副文本,可以探究译者的多重声音以及理解译者为帮助读者深入走近正文本所做的努力,从而为中国文学的翻译和传播提供实践经验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声音 《鲁迅小说全集》英译 副文本
原文传递
译者声音与译本形变——《死水微澜》2014年英译本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蓓 《外国语》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9-128,共10页
李劼人历史小说《死水微澜》2014年英译本长期以来遭到国内外译学界忽视,而该译本因译者强势显声呈现出别样面貌,这在中国现代小说英译史上并不多见。本研究以译者声音理论为指导,以2014年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文本内和副文本两个层面入... 李劼人历史小说《死水微澜》2014年英译本长期以来遭到国内外译学界忽视,而该译本因译者强势显声呈现出别样面貌,这在中国现代小说英译史上并不多见。本研究以译者声音理论为指导,以2014年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文本内和副文本两个层面入手,考察译者的强势显声及其造成的译本形变。研究发现:在文本内层面,译者通过对小说叙事结构的改写和译文语言的视觉化与异质化强势显声,使得译本偏离了原文的叙事及语言风格;在副文本层面,译者通过对译本进行去虚构化和历史文化赋值强势显声,从而将小说打造为时代预言和成都历史文化读本。译者强势显声的表层动因在于译者的“另类”忠实观,深层动因在于“契约邀约机制”在翻译文学中的普遍运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水微澜》 李劼人 英译 译者声音
原文传递
译者声音评价模式研究——以白居易诗歌英译为例 被引量:8
15
作者 陈梅 文军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4-100,共7页
基于已有的译者声音研究理论,结合物理学对声音的特性规定,本文构建了译者声音的评价模式。该模式由译者的声音构成、评价要素和情景多元因素构成,其中评价要素是模式的核心,是连接译者的声音构成和情景多元因素的纽带。为验证该模式对... 基于已有的译者声音研究理论,结合物理学对声音的特性规定,本文构建了译者声音的评价模式。该模式由译者的声音构成、评价要素和情景多元因素构成,其中评价要素是模式的核心,是连接译者的声音构成和情景多元因素的纽带。为验证该模式对文学翻译评价的有效性,本文选用三位译者的白居易诗歌英译作品为研究个案,研究结果表明,评价要素能有效地评估译者声音的高低、强弱,并从情景多元角度解释其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声音 评价模式 构成 评价要素 情景多元因素
原文传递
寻迹敦煌变文译者的“声音”--以韦利《伍子胥变文》英译本为研究案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玉风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0-26,33,共8页
变文是中国最早的长篇白话叙事文学,韦利的Ballads and Stories from Tun-huang(《敦煌歌谣和故事集》)是敦煌变文最初英译单行本,发表后引发西方世界对敦煌变文的相关研究,其中《伍子胥变文》是我国民间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 变文是中国最早的长篇白话叙事文学,韦利的Ballads and Stories from Tun-huang(《敦煌歌谣和故事集》)是敦煌变文最初英译单行本,发表后引发西方世界对敦煌变文的相关研究,其中《伍子胥变文》是我国民间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鉴于变文中叙事特点非常关键,本文拟从“声音”“译者声音”和“叙事交际”理论视角出发,采用描写翻译研究法,对《伍子胥变文》原文和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描述并概括韦利在翻译《伍子胥变文》过程中留下了哪些“声音”,研究译者为推介这部作品在文本和副文本中进行了哪些尝试,留下了怎样的处理痕迹,并分析译者行为背后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变文 译者声音 亚瑟·韦利 《伍子胥变文》
下载PDF
历时视角下的译者风格研究综述
17
作者 任敬辉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9期117-119,共3页
译者风格研究是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长期以来,译者风格一直被视为对源语风格的模仿,译者身份经历了由隐性到显性的转变。随着描写翻译学的兴起以及语料库翻译学的蓬勃发展,大规模的语料分析和数据统计帮助译者风格研究突... 译者风格研究是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长期以来,译者风格一直被视为对源语风格的模仿,译者身份经历了由隐性到显性的转变。随着描写翻译学的兴起以及语料库翻译学的蓬勃发展,大规模的语料分析和数据统计帮助译者风格研究突破了原有的研究瓶颈。本文旨在以历时的视角系统梳理译者风格的研究活动变化,并重点论述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模式,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理论铺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风格 译者声音 译者痕迹 语料库
下载PDF
译者的声音与文化身份认同——路易·艾黎与宇文所安的杜诗英译对比 被引量:4
18
作者 周晓梅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0-89,147,148,共12页
本文尝试对比路易·艾黎和宇文所安的杜甫诗歌英译本,寻找文本内的译者声音,并结合相关副文本信息分析译者的文化身份,从而了解译者的声音与文化身份认同之间的关联。作者发现,两位译者均在译诗中显露了自己的声音,不同之处在于,艾... 本文尝试对比路易·艾黎和宇文所安的杜甫诗歌英译本,寻找文本内的译者声音,并结合相关副文本信息分析译者的文化身份,从而了解译者的声音与文化身份认同之间的关联。作者发现,两位译者均在译诗中显露了自己的声音,不同之处在于,艾黎更加认同中国文化,侧重用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宇文则兼具多重文化身份,倾向于忠实再现原诗中的场景。本研究突显了译者的文化身份对于研究其介入行为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声音 副文本 文化身份 路易·艾黎 宇文所安
原文传递
汪榕培英译《牡丹亭》中忧郁情结的表现——以“译者的声音”为视角 被引量:8
19
作者 张玲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1-112,150,共13页
在汪榕培英译的《牡丹亭》译本及其副文本中,译者以多种方式传达了一个声音:杜丽娘的情感集中体现了东方女子的忧郁情结。汪译《牡丹亭》的译者声音体现了主体性、主动性、个性的特点,并在译本内外形成呼应和相互阐释。其译本契合译者... 在汪榕培英译的《牡丹亭》译本及其副文本中,译者以多种方式传达了一个声音:杜丽娘的情感集中体现了东方女子的忧郁情结。汪译《牡丹亭》的译者声音体现了主体性、主动性、个性的特点,并在译本内外形成呼应和相互阐释。其译本契合译者在文本外所表达的对原文的情感解读以及获得读者共鸣的目标。"译者的声音"为汪榕培英译《牡丹亭》中忧郁情结的表现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视角,有助于全面地研究译本生产过程和译本翻译策略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英译 汪榕培 忧郁情结 译者声音
原文传递
叙事学对小说翻译批评的适用性及其拓展 被引量:19
20
作者 张景华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57-62,共6页
叙事学与小说在文体上有本质联系,将叙事学运用于小说翻译批评能避免小说翻译中形式与内容的二元对立,并可以从多种角度发现小说翻译中的假象等值。但是,叙事学角度的小说翻译批评不能停留在等值层面的探讨。由于源语和目的语小说叙事... 叙事学与小说在文体上有本质联系,将叙事学运用于小说翻译批评能避免小说翻译中形式与内容的二元对立,并可以从多种角度发现小说翻译中的假象等值。但是,叙事学角度的小说翻译批评不能停留在等值层面的探讨。由于源语和目的语小说叙事传统的差异和翻译的目的性,翻译批评还要注意小说翻译中译者的声音,这样能发现促使翻译中叙事形式发生变异的各种历史、文学和文化因素,从而把小说翻译批评拓展为研究性的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翻译批评 叙事学 假象等值 译者声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